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他如何打破中國智慧硬體傳統思維 成功抓住全球用戶的“痛點”?

李佳

創業項目:nonda (美國 加州)

項目簡介: 打造智慧硬體閉環生態系統

創始人背景:哥倫比亞大學MBA, 曾任微軟中國管道總監、eBay 中國市場總監, 聯合創辦百姓網, 現為nonda聯合創始人

融資情況:A輪(累積融資900萬美元)

李佳說:抓住趨勢, 發展興趣, 從用戶需求驅動創業項目。

李佳談如何尋找智慧硬體的痛點

當越來越多的國際品牌瞄準中國市場, 李佳和他的團隊卻把目光轉向了美國。 在他看來, 想出海打開外國市場的中國人無非兩種, 一種是摸透市場底細再出海, 而另一種則是因為國內利潤低, 為了活下去而出海。

這兩種有著本質的差別, 一種是繞開紅海, 明白自己要幹什麼, 而另一種則是看到別人做什麼我也做什麼, 往往陷入紅海。 李佳則屬於前者, 他不斷打破中國思維, 解決用戶痛點, 去做全球化的智慧硬體產品。

Q&A

那麼多做硬體的為什麼是你?

智慧硬體能做成的人一定不是之前做硬體的人。 因為跟行業的發展有關係, 就看科技硬體行業, 整個消費電子行業, 前面20年, 是技術驅動;現在在IoT時代, 是用戶需求驅動。 不管你是什麼載體、什麼產品, 怎麼製造、用了什麼技術, 首先要關注你的是用戶的痛點。 如果這個痛點夠“痛”, 在以此往回推, 去思考硬體、技術, 去找一個解決痛點的方案。 但是之前20年做硬體的人的邏輯思維是前者, 讓他一下子反回來,

他不會。 我以前是做互聯網的, 互聯網人最大的優勢就在於用戶體驗;再一個是看資料。 產品是根據這些資訊反推出來的, 這才真正解決了痛點。

作為一個華人來美國創業見VC, 你覺得跟國內風格上有什麼區別嗎?

沒什麼太大區別, 我之前創業公司的VC全都是美國VC, 所以實際上我沒跟中國VC打過交道, 但唯一的不同是, 之前是一個中國人做中國業務來見美國的VC, 現在是你一個中國人跑到美國做美國業務見美國的VC, 人家會想, 憑什麼是你的?沒有任何一個人願意一次給100萬美金, 最後是5個人一人給了20萬。 100萬我就可以啟動了, 他們就是賭, 反正你就看我能不能做, 輸了也就是20萬。 唯一的問題是你的“故事”是什麼, 就是憑什麼是你,

怎麼說服VC。 那時候我明確認識到, 中國人來美國就是非主流, 你背景再好, 要做美國市場, 這些都沒用, 因為你熟悉的是中國市場, 而這是美國。

創業故事

從賺錢到興趣

說起創業, 李佳的經歷十分豐富, 在大學期間跟朋友一起創業, 大三大四兩年就賺了一千多萬。

那時, 他們的想法很簡單, 就是把握住那個時機, 多賺錢。 “什麼東西賺錢就做什麼, 然後不賺錢了就跳出來再做下一個, 之前那個就爛掉了。 ”

後來他去了微軟, 微軟董事長唐駿想要在中國上市一個新業務, 李佳帶領團隊從招募、認證到建立作業系統, 最終建立了微軟第一個覆蓋全國的服務管道, 之後微軟中國的一系列業務就開始做起來了。 這時他才逐漸意識到什麼是專案管理, 什麼是資源管理。 後來他又去到eBay做市場總監, 解決資訊不對稱問題, 之後又自己創立了百姓網, 做二手買賣交易平臺, 這些經歷對於他而言, 是幫助自己通過嘗試不斷找准方向的。

他說:“我的經歷告訴我, 任何事情, 只要想清楚,

從自己的興趣愛好出發, 找准方向, 堅持10年下來, 沒有不成功的。 ”

接著, 他又講述了斯坦福一名創業者的故事, 這個人幾乎能夠看到世界上任何新的機會, 但是創業一直在失敗, 這是因為他不停在換, 每次遇到坎兒就放棄了, “所以, 當你喜歡一個項目的時候, 就隨心走下去。”李佳補充道。

現在的李佳,做創業已經不僅僅為了賺錢。結合自身的發展,他會問自己:什麼是未來十年大趨勢的東西?什麼是中國人在美國最有優勢的東西?什麼是自己喜歡做的東西?什麼能夠產生現金流?

從互聯網到智慧硬體

李佳一直在思索,什麼是中國人在美國能做,而美國人做不了的?

他發現,在過去三年裡,美國硬體相關的專案在美國眾籌平臺Kickstarter上籌款超過10萬美金的,一共362個項目,最終能交貨的只有7%。用10萬美金做,美國都沒有人交貨,還都拿錢去中國深圳做。智慧是未來發展方向,硬體只要出庫就有現金流,而美國市場利潤豐厚,於是,這個做智慧硬體創業專案的想法很快就付諸實施了。

對於消費電子市場,李佳有著深刻的認識,他認為這個行業,前20年是技術驅動模式,而現在,變成了使用者需求驅動模式,不管用什麼載體、產品、技術,首先要關注的是用戶的痛點,然後往回推,去尋找一個解決方案。而做互聯網的經歷為他提供了很好的思考路徑:首先,最大的優勢在於懂用戶體驗,抓住一個用戶體驗往“死裡做”,同時注重看資料,公司成立的第一個團隊是資料參數團隊,招的第一撥人是做資料的,專門來抓取美國零售業、美國海關進出口資料、美國app store的資料等。第二個優勢在於去適應用戶需求。比如ZUS Car Charger (車充)和 ZUS Cable(資料線)這兩款產品的設計就是發現了用戶的痛點,反著推出來的。

防丟車充

防咬特級數據線

但同時,李佳強調,做產品還要抓住基本點。比如做智慧車充的基本在於“車充”,於是,nonda的車充整個都是德國拜耳的材質,是世界第一個、唯一通過美軍特殊標準的車充,也是全世界唯一一個做車充的拿到設計IF、紅點大獎的。而之後,再去考慮智慧,他們運用世界上最好的智慧晶片。用nonda的車充來充iPhone 7,比手機原裝充電器快1.4倍。同時考慮到用戶開車時的場景設計,他們第一個做到把雙面USB放到車充裡。李佳說: “在智慧硬體的使用者體驗裡,智慧是附加的,用戶拿到車充首先看的是這個硬體本身好不好用,好用了才會想到連到手機、連到app去看它的附加體驗;用戶回頭不回頭,看的是智慧。”

從中國速度到國際思維

nonda公司第一個產品Hub+在Kickstarter上線48個小時就拿到了10萬美元,兩周時間就收到了來自世界78個國家和地區的訂單。對於美國市場這樣的銷售、推廣路徑,在李佳看來,重要的是你的產品符不符合美國人的需求,然後去製造、推廣。在這一點上,國內大部分賣家想法都是反的,他們都是生產出一個東西,然後再去找管道,找買家,這樣就增加了很大的風險。

作為在美國市場打拼的中國人,李佳也在思考和實踐中對比中美市場的差異,他認為,第一點就是競爭態勢上,在美國行業內競爭是不激烈的,一個行業20家企業就極致了,所有的VC也不會再投錢了,而在中國,一個行業5000家企業很正常。第二點,就是美國講的是規矩,中國講的是速度。在中國,法則就是誰先做誰賺錢,而在美國一定不是這樣,只有遵守一定的規則,生意才能做長久。第三點就是人了,因為文化的差異,要弄清楚美國人的交往方式,比如在網站的細節設計上、使用者的服務上都要做好。

從賺錢導向到興趣導向,從互聯網領域轉行到智慧硬體,從中國速度轉換到國際思維,李佳始終堅信,抓住趨勢,發展興趣,從用戶需求驅動創業項目是他制勝的法寶。

就隨心走下去。”李佳補充道。

現在的李佳,做創業已經不僅僅為了賺錢。結合自身的發展,他會問自己:什麼是未來十年大趨勢的東西?什麼是中國人在美國最有優勢的東西?什麼是自己喜歡做的東西?什麼能夠產生現金流?

從互聯網到智慧硬體

李佳一直在思索,什麼是中國人在美國能做,而美國人做不了的?

他發現,在過去三年裡,美國硬體相關的專案在美國眾籌平臺Kickstarter上籌款超過10萬美金的,一共362個項目,最終能交貨的只有7%。用10萬美金做,美國都沒有人交貨,還都拿錢去中國深圳做。智慧是未來發展方向,硬體只要出庫就有現金流,而美國市場利潤豐厚,於是,這個做智慧硬體創業專案的想法很快就付諸實施了。

對於消費電子市場,李佳有著深刻的認識,他認為這個行業,前20年是技術驅動模式,而現在,變成了使用者需求驅動模式,不管用什麼載體、產品、技術,首先要關注的是用戶的痛點,然後往回推,去尋找一個解決方案。而做互聯網的經歷為他提供了很好的思考路徑:首先,最大的優勢在於懂用戶體驗,抓住一個用戶體驗往“死裡做”,同時注重看資料,公司成立的第一個團隊是資料參數團隊,招的第一撥人是做資料的,專門來抓取美國零售業、美國海關進出口資料、美國app store的資料等。第二個優勢在於去適應用戶需求。比如ZUS Car Charger (車充)和 ZUS Cable(資料線)這兩款產品的設計就是發現了用戶的痛點,反著推出來的。

防丟車充

防咬特級數據線

但同時,李佳強調,做產品還要抓住基本點。比如做智慧車充的基本在於“車充”,於是,nonda的車充整個都是德國拜耳的材質,是世界第一個、唯一通過美軍特殊標準的車充,也是全世界唯一一個做車充的拿到設計IF、紅點大獎的。而之後,再去考慮智慧,他們運用世界上最好的智慧晶片。用nonda的車充來充iPhone 7,比手機原裝充電器快1.4倍。同時考慮到用戶開車時的場景設計,他們第一個做到把雙面USB放到車充裡。李佳說: “在智慧硬體的使用者體驗裡,智慧是附加的,用戶拿到車充首先看的是這個硬體本身好不好用,好用了才會想到連到手機、連到app去看它的附加體驗;用戶回頭不回頭,看的是智慧。”

從中國速度到國際思維

nonda公司第一個產品Hub+在Kickstarter上線48個小時就拿到了10萬美元,兩周時間就收到了來自世界78個國家和地區的訂單。對於美國市場這樣的銷售、推廣路徑,在李佳看來,重要的是你的產品符不符合美國人的需求,然後去製造、推廣。在這一點上,國內大部分賣家想法都是反的,他們都是生產出一個東西,然後再去找管道,找買家,這樣就增加了很大的風險。

作為在美國市場打拼的中國人,李佳也在思考和實踐中對比中美市場的差異,他認為,第一點就是競爭態勢上,在美國行業內競爭是不激烈的,一個行業20家企業就極致了,所有的VC也不會再投錢了,而在中國,一個行業5000家企業很正常。第二點,就是美國講的是規矩,中國講的是速度。在中國,法則就是誰先做誰賺錢,而在美國一定不是這樣,只有遵守一定的規則,生意才能做長久。第三點就是人了,因為文化的差異,要弄清楚美國人的交往方式,比如在網站的細節設計上、使用者的服務上都要做好。

從賺錢導向到興趣導向,從互聯網領域轉行到智慧硬體,從中國速度轉換到國際思維,李佳始終堅信,抓住趨勢,發展興趣,從用戶需求驅動創業項目是他制勝的法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