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總理報告裡有個“灣區”,是個啥概念?

3月7日早8點40許, 經過近26小時的出塢、浮運、沉放等作業, 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最後一節沉管成功安放。 這也意味著, 它距離最後貫通只剩一節12米左右的最終接頭。

這“擼起袖子加油幹”的勢頭, 是要呼應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要求的節奏啊。 說起“粵港澳大灣區”首次進入今年《政府工作報告》, 著實讓大珠三角各界驚喜了一把。 身處京城“兩會”現場的代表委員們更是歡呼雀躍, 備受鼓舞。

粵港澳有多牛?

“灣區”是個什麼東東?粵港澳大灣區又從何而來, 大在哪裡?別急, 先來看看這“粵港澳”是個啥概念?

滾滾珠江, 東南入海, 歷經萬億年, 衝擊出一塊5.6萬平方公里的三角洲平原。 出海口位置的廣州, 一邊挑起珠海、中山、佛山、江門、肇慶, 一邊連著深圳、東莞、惠州。 9座城市在祖國南大陸的邊緣圍出一片大大的海灣。 著名的大亞灣、伶仃洋等等都是這個大海灣的一部分。

哦, 千萬別忘了, 這個海灣裡, 還坐落著緊挨深圳的香港和緊挨珠海的澳門兩個舉足輕重的特別行政區。 大珠三角“9+2”, 構成了一個粵港澳大灣區, 人口總量達6672萬人。

再看經濟發展, 更厲害了!如果把香港、澳門和珠三角9市作為整體計算, 2016年GDP總量超過1.3萬億美元, 港口集裝箱年輸送量超過6500萬標箱, 機場旅客年輸送量達1.75億人次, 是亞太地區經濟最具活力、最具發展潛力的地區之一。

這一地區, 外向型經濟特徵明顯。 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對外開放的門戶, 是參與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分工協作的主要地區。 2015年粵港澳大灣區對外貨物貿易額超過2萬億美元, 近三年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平均存量超過1900億美元,

占全國。

賣了這麼多關子, 現在可以給你講講啥是“灣區”了。 世界銀行的一個資料曾經顯示, 全球經濟總量中的60%來自港口海灣地帶及其直接腹地。 目前國際一流灣區有紐約灣區、三藩市灣區、東京灣區等。 紐約灣區面積2.15萬平方公里, 人口2340萬人, GDP達1.4萬億美元。 三藩市灣區面積1.79萬平方公里, 人口760萬人, GDP達0.8萬億美元。 東京灣區面積3.68萬平方公里, 人口4383萬人, GDP達1.8萬億美元。

從“地區”變成“灣區”, 只有一字之差, 內涵卻大有不同:

一、經濟高度發達。 紐約、三藩市、東京灣區世界500強企業總部數量分別達22家、28家、60家, 地均GDP分別達每平方公里0.65億美元、0.45億美元、0.49億美元。 產業呈現高端化特徵, 服務業占比均達80%以上。

二、更開放、更突出海洋特徵。 灣區是一個海洋色彩非常強烈的地理概念,

灣區經濟則靠港而生、依灣而興, 具有天然的開放屬性, 其興衰高度依賴國際貿易體系, 也深刻影響國際貿易體系。

三、生活環境優質。 生態宜居、文化包容等優質的外部環境被視為灣區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因。 矽谷的勃興是典型案例。

四、創新資源集聚。 集聚了世界知名大學等高端研發平臺, 如東京大學、斯坦福大學、紐約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等。 三藩市灣區擁有1000多家風投公司和2000多家仲介服務機構, 著名的矽谷就坐落在這裡, 從全世界吸引人才。

五、內部行政邊界進一步模糊。 灣區強調的是高度的區域融合, 以軌道交通為主的交通網絡發達, 內部實現一小時內通達, 促進了生產要素的高效流轉和集約配置。

正如人們去到三藩市灣區, 一般感覺不到三藩市、帕羅奧圖、山景城、聖約瑟、奧克蘭、伯克利之間的行政邊界。 而區域內各單元定位清晰, 功能明確合理分工, 功能匹配, 優勢互補。

總的來說, 過去的三角洲, 在內涵上更強調對內輻射、帶動腹地發展, 灣區則更強調對外連接、搶佔全球產業鏈的制高點。 作為一個高度推崇自由貿易的國家, 中國當然得有自己的一流灣區經濟帶。

對標這些典型特徵, 粵港澳是目前最有條件建設“灣區經濟”的先行區, 它既是中國外向型程度最高的經濟區(有香港這個全球金融中心, 有廣東這個進出口占全國1/4的外貿大省);內部也在加速融通, 區內港珠澳大橋、廣深港客運專線、深圳東部過境高速公路等重大跨境基礎設施建設順利推進, 口岸建設和通關便利化取得新進展,完全可以承擔起更多的國際化職能。

“打造這個大灣區,就是要跟東京灣區,跟紐約灣區,跟三藩市灣區去比,和世界一流灣區經濟帶正面競爭!”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省長馬興瑞擲地有聲。

建設大灣區有什麼好處?

粵港澳大灣區鳴槍起跑,特別是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佔據了一個至高的起點,不僅對廣東和港澳區域發展是好處大大的,對於全國來說更具有戰略性的意義。

“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級城市群,推動粵港澳三地經濟社會發展邁上新臺階,引領中國實現從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的轉變,既是粵港澳地區加快經濟社會深度調整與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助推國家提高全球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客觀要求,有利於拓展港澳地區的發展新空間,保持港澳長期繁榮穩定;有利於培育比肩以紐約、倫敦、東京為中心的世界級城市群,建設高水準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的新平臺;有利於推動“一帶一路”戰略實施,通過區域雙向開放,構築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對接融匯的重要支撐區域;有利於探索建立高標準貿易規則,通過充分發揮港澳作用,探索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有利於構建區域合作新機制,輻射和帶動泛珠三角地區發展。”何寧卡說。

首先是作為粵港澳合作橋頭堡的深圳反應尤為敏銳。2014年,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灣區經濟”概念,提出要以“灣區經濟”新發展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加快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在隨後舉行的深港合作會議、深澳合作會議以及深港、深澳高層會面中,各方多次就共同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達成廣泛共識。

“過去大家一直講粵港合作,但我現在看到,剛好有一個契機,就是港珠澳大橋。大橋一連通,灣區的感覺還真是出來了。”全國人大代表、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今年提交的建議之一,就是攜手共建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全球區域創新中心,打造“中國矽谷”的搖籃。為此,馬化騰提出了建立粵港澳科技灣區常態化合作機制、共同制定粵港澳三地科技創新政策等多項具體建議。

隨著灣區建設,城市的行政邊界會進一步模糊,形成一個密不可分且均衡發展的生態系統。例如,港珠澳大橋即將通車後,粵港澳大灣區內部各單元件的地理距離大幅縮短。在全國人大代表、珠海市市長鄭人豪看來,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發展規劃,對於推動廣東和港澳地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實現優勢互補、創新驅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對腹地更強的輻射帶動能力,是世界一流灣區必備素質。全國人大代表、深圳華昱集團總裁麥慶泉表示,“粵港澳大灣區要成為帶動廣東及其我國沿海地區加快發展的強勁引擎。”以此為平臺推動珠江口兩岸世界級城市群建設,並以強大的輻射力帶動西至北部灣、東至汕頭灣的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加快發展,打造中國灣區經濟標杆。

新加坡東亞研究所研究員、所長鄭永年稱,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可提高勞動生產力和區域整合。通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先把港澳整合起來,以後可以擴建到福建,向臺灣地區開放,建立更大的自由貿易平臺,在中國引領全球化方面做出更大貢獻。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以泛珠三角合作為重要基礎,輻射作用覆蓋內地9個省區和港、澳2個特別行政區,擁有全國約五分之一的國土面積、三分之一的人口和三分之一以上的經濟總量。有關專家表示,將推動“9+2”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向更高層次、更深領域、更廣範圍發展,其輻射半徑更將延展至東南亞國家,成為聯通“一帶一路”的重要門戶,推動粵港澳企業聯合“走出去”。

隨著內地的崛起,越來越多的港澳有識之士希望搭上內地發展的快車,開創新的機遇,將經濟合作提升到新的層次。對於港澳這兩個先發地區的二次跨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同樣意義非凡。

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認為,香港要發展經濟,除了要融入國家“十三五”規劃,亦要融入大灣區發展計畫。在這個時候,中央政府把“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發展規劃”提上國家經濟發展策略的層面,對香港既是激勵,也是鞭策。香港是時候正確認識自己在國家經濟發展中的定位,更主動地融入到與大珠三角、與內地共同發展的大藍圖中了。

一流灣區咋建?

當然,離那些已經建設多年的世界一流灣區,粵港澳大灣區還有很大差距;有差距,才需要高端規劃,需要精緻建設。

何寧卡指出,粵港澳大灣區記憶體在三個相互獨立的關稅區,內部未能實現要素自由流動;城市間在交通規劃一體化、新興產業錯位發展、土地和資源集約利用、生態環境共治、公共服務同城化等方面尚面臨協調難題;結構性問題突出,原始創新不足,區域內整體創新合作程度不深,創新資源未能完全實現共建共用,創新潛力尚未完全釋放;交通樞紐功能不強,區域對外通道、灣區東西岸之間的交通連接依然薄弱,跨界交通基礎設施銜接不夠通暢;資源約束趨緊,生態環境壓力嚴峻;在營商環境、國際影響力等方面還有相當差距。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應該是一個創新中心、文化創意中心和高端服務中心。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福新國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惠權表示,粵港澳大灣區與國際其他地區的大灣區相比,創新能力仍有待提升。

珠三角城市群之間的區域融合在國內還算不錯,但與三藩市灣區相比,仍然存在明顯的行政邊界,不同城市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差異還比較大,說明珠三角城市群之間仍然存在明顯的非均衡格局。

何甯卡認為,應從六個方面謀劃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一是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二是打造全球創新高地,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共同體。三是攜手構建“一帶一路”開放新格局,深化與沿線國家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及經貿合作。四是培育利益共用的產業價值鏈。五是共建金融核心圈,形成以香港為龍頭,以廣州、深圳、澳門、珠海為依託,以南沙、前海和橫琴為支撐的大灣區金融核心圈。六是共建大灣區優質生活圈。

他還建議,建立國家層面的協調機制,賦予重大合作平臺更多先行先試政策,支持打造全球重要科技產業創新中心,支援設立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發展基金,形成合力,共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南方南工作室 賀林平)

編輯:曉雯

口岸建設和通關便利化取得新進展,完全可以承擔起更多的國際化職能。

“打造這個大灣區,就是要跟東京灣區,跟紐約灣區,跟三藩市灣區去比,和世界一流灣區經濟帶正面競爭!”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省長馬興瑞擲地有聲。

建設大灣區有什麼好處?

粵港澳大灣區鳴槍起跑,特別是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佔據了一個至高的起點,不僅對廣東和港澳區域發展是好處大大的,對於全國來說更具有戰略性的意義。

“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級城市群,推動粵港澳三地經濟社會發展邁上新臺階,引領中國實現從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的轉變,既是粵港澳地區加快經濟社會深度調整與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助推國家提高全球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客觀要求,有利於拓展港澳地區的發展新空間,保持港澳長期繁榮穩定;有利於培育比肩以紐約、倫敦、東京為中心的世界級城市群,建設高水準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的新平臺;有利於推動“一帶一路”戰略實施,通過區域雙向開放,構築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對接融匯的重要支撐區域;有利於探索建立高標準貿易規則,通過充分發揮港澳作用,探索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有利於構建區域合作新機制,輻射和帶動泛珠三角地區發展。”何寧卡說。

首先是作為粵港澳合作橋頭堡的深圳反應尤為敏銳。2014年,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灣區經濟”概念,提出要以“灣區經濟”新發展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加快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在隨後舉行的深港合作會議、深澳合作會議以及深港、深澳高層會面中,各方多次就共同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達成廣泛共識。

“過去大家一直講粵港合作,但我現在看到,剛好有一個契機,就是港珠澳大橋。大橋一連通,灣區的感覺還真是出來了。”全國人大代表、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今年提交的建議之一,就是攜手共建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全球區域創新中心,打造“中國矽谷”的搖籃。為此,馬化騰提出了建立粵港澳科技灣區常態化合作機制、共同制定粵港澳三地科技創新政策等多項具體建議。

隨著灣區建設,城市的行政邊界會進一步模糊,形成一個密不可分且均衡發展的生態系統。例如,港珠澳大橋即將通車後,粵港澳大灣區內部各單元件的地理距離大幅縮短。在全國人大代表、珠海市市長鄭人豪看來,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發展規劃,對於推動廣東和港澳地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實現優勢互補、創新驅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對腹地更強的輻射帶動能力,是世界一流灣區必備素質。全國人大代表、深圳華昱集團總裁麥慶泉表示,“粵港澳大灣區要成為帶動廣東及其我國沿海地區加快發展的強勁引擎。”以此為平臺推動珠江口兩岸世界級城市群建設,並以強大的輻射力帶動西至北部灣、東至汕頭灣的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加快發展,打造中國灣區經濟標杆。

新加坡東亞研究所研究員、所長鄭永年稱,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可提高勞動生產力和區域整合。通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先把港澳整合起來,以後可以擴建到福建,向臺灣地區開放,建立更大的自由貿易平臺,在中國引領全球化方面做出更大貢獻。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以泛珠三角合作為重要基礎,輻射作用覆蓋內地9個省區和港、澳2個特別行政區,擁有全國約五分之一的國土面積、三分之一的人口和三分之一以上的經濟總量。有關專家表示,將推動“9+2”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向更高層次、更深領域、更廣範圍發展,其輻射半徑更將延展至東南亞國家,成為聯通“一帶一路”的重要門戶,推動粵港澳企業聯合“走出去”。

隨著內地的崛起,越來越多的港澳有識之士希望搭上內地發展的快車,開創新的機遇,將經濟合作提升到新的層次。對於港澳這兩個先發地區的二次跨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同樣意義非凡。

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認為,香港要發展經濟,除了要融入國家“十三五”規劃,亦要融入大灣區發展計畫。在這個時候,中央政府把“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發展規劃”提上國家經濟發展策略的層面,對香港既是激勵,也是鞭策。香港是時候正確認識自己在國家經濟發展中的定位,更主動地融入到與大珠三角、與內地共同發展的大藍圖中了。

一流灣區咋建?

當然,離那些已經建設多年的世界一流灣區,粵港澳大灣區還有很大差距;有差距,才需要高端規劃,需要精緻建設。

何寧卡指出,粵港澳大灣區記憶體在三個相互獨立的關稅區,內部未能實現要素自由流動;城市間在交通規劃一體化、新興產業錯位發展、土地和資源集約利用、生態環境共治、公共服務同城化等方面尚面臨協調難題;結構性問題突出,原始創新不足,區域內整體創新合作程度不深,創新資源未能完全實現共建共用,創新潛力尚未完全釋放;交通樞紐功能不強,區域對外通道、灣區東西岸之間的交通連接依然薄弱,跨界交通基礎設施銜接不夠通暢;資源約束趨緊,生態環境壓力嚴峻;在營商環境、國際影響力等方面還有相當差距。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應該是一個創新中心、文化創意中心和高端服務中心。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福新國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惠權表示,粵港澳大灣區與國際其他地區的大灣區相比,創新能力仍有待提升。

珠三角城市群之間的區域融合在國內還算不錯,但與三藩市灣區相比,仍然存在明顯的行政邊界,不同城市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差異還比較大,說明珠三角城市群之間仍然存在明顯的非均衡格局。

何甯卡認為,應從六個方面謀劃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一是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二是打造全球創新高地,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共同體。三是攜手構建“一帶一路”開放新格局,深化與沿線國家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及經貿合作。四是培育利益共用的產業價值鏈。五是共建金融核心圈,形成以香港為龍頭,以廣州、深圳、澳門、珠海為依託,以南沙、前海和橫琴為支撐的大灣區金融核心圈。六是共建大灣區優質生活圈。

他還建議,建立國家層面的協調機制,賦予重大合作平臺更多先行先試政策,支持打造全球重要科技產業創新中心,支援設立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發展基金,形成合力,共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南方南工作室 賀林平)

編輯:曉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