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培育大國工匠呼喚更多優質職業教育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日前提出:職業教育要為社會提供兩個公共產品, 一個公共產品是在全社會通過職業教育弘揚工匠精神, 一個公共產品是提供大量的大國工匠。

近兩年, “工匠精神”“大國工匠”成了很火的詞兒, 其中, 不乏一些優秀的案例, 比如, 蘋果公司對產品細節的“吹毛求疵”, 日益崛起的華為對產品品質近乎“變態”的嚴苛……正是這種精益求精的追求, 才使得企業的生產和服務呈幾何式質變, 最終贏得了市場和口碑。

雖說追求極致的“工匠精神”是體現在企業的生產和服務過程中, 但追根溯源,

還是始於職業教育。 擁有同樣的原料、生產線和管理標準, 為何我們的工人無法生產出與發達國家媲美的產品, 問題就出在欠缺“工匠精神”上。 目前, 那種傳統的教育觀念——過分強調技能本位, 忽視職教學生創新思維和人格培養, 顯然不是當代工匠所應宣導的精神內涵。

當下, 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是, 社會上對於職教學生, 有著不容樂觀的定勢思維:“職校學生不是好學生”。 可怕的是, 這一觀念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影響著社會輿論走向, 而各行各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又取決於工匠精神的深淺、多少。 如今, 工匠早已不只是生產線上簡單的操作手和工具, 應該是有創意、有想像力、有反思力的職業代表。

職業教育, 作為培育“大國工匠”的搖籃,

理應為我國“製造業”向“智造業”發展提供更貼合時代需求的人才和精神財富。 究竟如何培養出更多真正的大國工匠, 讓我們的產品和服務成為全國乃至全球的標杆?這是當下職業教育迫切需要深思的命題。

如今的社會, 高手在民間, 流動著一批默默無聞的工匠, 比如街頭手藝人、“非遺”傳人、企事業單位裡的能工巧匠等, 廣大職業教育者可否以此為契機, 將“工匠精神”更自然地融入其中, 創新職業教育模式呢?邀請這些“兼職老師”來為職業學校學生傳道授業解惑, 可謂再合適不過了。 簡單來說, “工匠精神”是一種對職業敬畏、對工作執著、對產品和服務追求完美的價值取向。 他們身體力行, 以自己的親身經歷、思想高度來讓學生耳濡目染,

用工匠們那種堅持、專注、耐心、淡然、不斷挑戰極限、突破自我的品質感染學生, 何樂而不為呢?相對于那些滿堂灌的理論大師們, 廣大職業學校的學生最需要, 也最喜歡的, 該是這些平凡、樸素的一線工匠們啊!

其實, 建立一支師資穩定的兼職教師隊伍, 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兒, 一些職教發達的國家已經嘗到了甜頭。 德國享譽世界的製造業得益於他們引以為傲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傳承延續又根源於其成熟的職業教育。 的確, 只有工匠精神和職業教育水乳交融, 實現中國製造和大國工匠的相互成就才不會是夢。

文/舒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