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芙蓉區率先打造具有國家中心城市水準的精品城區

剛到芙蓉區馬王堆街道馬王堆社區工作的那個春節, 社區書記文軍彪過得有些尷尬。 居民求助電話接二連三:家裡的下水道堵了, 怎麼過節?

煩惱不止於此。 道路坑窪、房屋漏水、設施不全……那陣子, 老舊社區的通病逐漸爆發。

今年春節, 文軍彪接到的最溫馨禮物, 是一封寫給社區的動情感謝信:老舊房屋面貌一新, 地下管網血脈暢通, 花木繽紛的社區公園裡, 休閒跳舞的居民越來越多。 大夥說, 一個“謝”字怎能表達內心的感動。

小巷深深總關情。 近年來, 著眼於提高城市品質、改善人居環境, 著眼於加快城市化步伐、實現區域轉型發展,

著眼於縮小城郊差別、提升居民幸福指數, 芙蓉接連啟動老舊農安社區改造、社區提質提檔, 越來越多老舊家園“化蛹成蝶”, 變身為功能齊全、環境美潔、設施完善的現代街區。

“將芙蓉區率先打造成具有國家中心城市水準的精品城區。 ”今年3月, 省委常委、市委書記易煉紅在芙蓉區調研經濟社會發展時, 如此寄語中心城區。 芙蓉加速蝶變, 如今漫步街頭, 越來越多精緻精美的家園之景躍入眼簾, 不斷創新的社區服務暖人心扉。

新變 “70、80後”社區脫胎換骨變年輕

在芙蓉, 繁華與落寞有時只是一路之隔。

在這個最能代表都市風貌的中心城區裡, 摩天大廈展示著她身形的高度, 通衢大道伸展著她骨架的寬度。

然而, 一座承載著深厚歷史底蘊的老城, 也必然要承受歲月磨礪帶來的痕跡, 在高樓與大道的背後, 還有著這樣一些家園:房屋老舊、道路坑窪、下水道堵塞、綠化缺失, 公共設施更是殘缺不全……

“城市的發展, 不能只把目光聚焦在光鮮的大馬路和高樓大廈上, 要讓發展的陽光灑向所有背街小巷和基層社區。 ”事先不打招呼, 不要無關人員陪同, 芙蓉區委書記于新凡常用徒步的方式, 身入社區家園和背街小巷, 瞭解街頭巷尾最真實的情況、聆聽居民群眾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百姓對宜居家園的渴求, 更讓他深深觸動。

“用3年時間, 實現上百個老舊農安社區蝶變!”從2014年起, 芙蓉區持續開展老舊、農安社區改造行動, 去年更呼應全市社區提質提檔行動,

首批對14個社區展開提質, 從城市腹地到瀏陽河畔, 家園蝶變的春風吹拂每一個角落。

改造老舊農安社區、提質提檔社區, 反映了廣大市民群眾的共同願望, 體現了品質城區創建的客觀要求, 遵循了社會管理創新的基本規律, 在芙蓉家園昇華的過程中, 每一個環節都浸潤著民本深情, 體現出區域行動的前瞻性和科學精神——

改造老社區, 需要新思路、新舉措。 芙蓉區創造性地對老舊農安社區、提質提檔社區展開立體式改造:上補屋頂滲漏, 下換破損管道, 外治道路硬化、牆體美化, 內理綠化照明、配套設施, 從陣地建設、環境提質、黨建引領、機制創新等八大專案上推進, 實現硬體提質變面子, 軟體提升換裡子。

與此同時, 具體的改造過程由內及外, 先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地下管網堵塞、停車位少、綠化缺失等問題, 再進行樓棟立面粉刷, 先內提品質再外化形象, 不僅打消了居民的顧慮, 更獲得了群眾的支持。

蝶變老家園, 更體現在新起點、新標準。 14個社區提質提檔之初, 芙蓉區就旗幟鮮明地提出:要讓每個社區都擁有屬於自己的品牌與特色。 從“海派風”到藝術范, 從古韻悠長到清新時尚, 如今改造後的14個社區不僅外觀特徵濃郁鮮明, 更擅用互聯網+、社工聯動等方式, 打造出基層治理的最潮樣本。

與此同時, 改造前舉行樓棟懇談會曬改造方案, 上門聆聽居民訴求, 改造中半月一次民意座談, 請百姓把關工程進度, 更在家園蝶變的進程中成為常態。

“尊敬民意、化解民慮, 讓群眾建議成為提質藍本, 要讓改造的處處細節都能得到百姓認可。 ”芙蓉區委副書記、區長周春暉說。

當變化投映一片片春意盎然的街區, 映照在一張張幸福滿足的笑臉上, 芙蓉家園不僅迸發出青春, 更彰顯出一個區域推動民生福祉、提速創新發展的誠心與決心。

新景 14個提質提檔社區秀外慧中

這段時間, 位於朝陽社區的朝陽後街, 一個故事引發街坊鄰里的深深共鳴。

一名年近七旬的娭毑, 在黑乎乎的樓道裡摔了一跤後, 兒女們再也不放心她獨自居住在這個“70後”社區。 “道路坑窪不平, 配套設施缺失, 車停雜亂無章。 ”孩子們說, 若再有閃失, 他們怎能安心。 兒女們的殷切, 讓老人不得不揮淚告別一起生活了幾十年的老街坊。

去年底,經過提質提檔後的朝陽社區煥然一新,後街兩側斑駁的老舊樓棟顏值提升,基礎設施完善到位。“回家!”老人再也坐不住了,說服兒女回遷後街,便利生活、賞景休閒,老人的晚年過得韻味十足。

家園蝶變,變化在眼裡、感觸在心底。如今,在芙蓉區首批完成提質提檔的14個社區裡走上一圈,你既能親歷它們的顏值飆升,又能感受它們的秀外慧中:馬王堆社區融古貫今,灰牆青瓦的民居、街巷裡隨處可見的漢文化元素,房前屋後綠蔭濃密,帶給你不一樣的穿越感;豐泉古井社區在全面完善基礎設施的同時,一幅幅創意手繪畫點綴街巷,城市當畫布,老街萌趣十足;東宜社區讓灰白巷牆變身紅史長廊,瀏陽河東岸的紅色歷程、黨員奉獻故事躍然牆上。

綠色閱覽室、青少年心理氧吧、居家服務中心,如今走進德政園社區,一樓辦事大廳敞亮通透,服務視窗一字排開;二三樓的多功能活動室、服務空間更是主題鮮明、繽紛多彩。社區是最基層的組織,卻是距離百姓最近的地方。社區服務陣地怎麼建?芙蓉區一手摸家底、補短板,一手定標準、列規範,如今包括14個提質社區在內的全區所有社區,辦公服務用房面積均達標。

家園提質提檔,服務更要提速升級,芙蓉區通過培育不同類型社會組織、創新基層治理品牌、提供各有側重的居民服務等,社區管理服務不斷凸顯“個性化”:龍馬社區搭起“東湖夜話”的民意平臺,夜幕下大夥促膝懇談,解鄰里難、釋家門事;東宜社區居民歡聚在“宜家人”驛站,展示才藝、切磋廚藝、傳遞愛意,大聲說出“我愛鄰”。

新風 “百姓先鋒團”助推家園蝶變

家園加速蝶變,最強動能從何而來?

早在改造老舊農安社區、提質提檔社區之初,芙蓉區便提出,閉門改造、照圖提質,打造的只會是“盆景”,只有行動全過程請群眾參與、群眾支持、群眾檢驗,讓提質提檔變成“自家的事”,才能成就社區裡引人入勝的“風景”。

讓群眾工作貫穿提質提檔全過程。14個社區的改造行動剛一啟動,“百姓先鋒團”便應運而生。由“五老”人員、熱心居民、駐區單位代表等組成的先鋒團,是規劃設計的顧問、工程品質的監理,更是傳遞民意、開解民慮的先鋒。

與此同時,芙蓉區通過公示改造方案、舉行民意座談會等多種方式,公開徵求群眾建設性意見數以千計。一條條建議,飽含廣大市民對家園的摯愛;提質方案一次次修改,求精求實,更體現了對百姓訴求的尊重、百姓需求的滿足和百姓要求的落實。

“聽陳爹的,准沒錯!”為讓提質改造內容被居民所知曉,西湖社區長港黨支部85歲的老支書陳志忠,不顧腳脖子腫到碗口粗,硬是帶著支部28個黨員將長港社區144戶家庭走了個遍。有居民家自搭的陽臺頂棚過寬,影響樓棟外觀,陳爹帶著“百姓先鋒”四次上門,入情入理開導的同時還幫忙解決了老人看病難題,感動得對方揮錘自拆。

群眾“組團式”助力家園蝶變,更體現在方方面面:全區100餘家駐社區單位無償或低償為社區提供服務活動面積數萬平方米;家園變靚了,誰來守護風景?“百姓先鋒”每日行走街巷制止髒亂、呵護文明。與此同時,芙蓉區為提質提檔工作量身打造了群眾評分體系,社區改造合格還是需要改進,居民說了算。

新舉 “芙蓉標準”打造溫馨社區

漫步在如今的芙蓉家園,生態之美、生長之美、生活之美撲面而來。而在該區今年推進的三大工程、九大行動中,還有53個社區將啟動提質提檔,致力於推動家園建設的精准化、精細化,諸多芙蓉創新應運而生。

今年4月該區率先全市出臺社區全面提質提檔“芙蓉標準”體系,以芙蓉品質代表長沙品質,從社區黨建、人居環境到公共服務、和諧穩定、群眾評價,五大類33小類共計145條標準分類明晰、指向明確。標準上還特別注明責任指導單位,各方聯動推進家園蝶變。

社區黨建怎樣才能讓黨員有感知、群眾有感悟?“芙蓉標準”中明確,將實行“基層党建書記創新專案工程”,推行責任清單制度,引導社區黨組織書記聚焦主責、突出主業,同時不斷完善“芙蓉黨建”APP綜合管理服務平臺,實現社區黨建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全覆蓋。

人居環境如何才能更精更美?“芙蓉標準”提出了社區環境十無標準,更從社區建築立面、社區綠化、垃圾分類、交通秩序以及基礎設施等多方面,列出了細緻要求。

社區功能怎樣才能更優更強?芙蓉區要求全區社區陣地平均面積要達700平方米以上,社區服務大廳要設置9類服務視窗,居民議事室、圖書閱覽室、殘疾人康復室等都應亮相社區活動空間。此外,健全社會、社區、社工的“三社聯動”機制,建設社區綜治中心、推動註冊制“紅袖章”志願者隊伍的打造等,社區服務加速提質增效。

變化的是載體,不變的是精神;變化的是家園,不變的是情懷。今年隨著53個社區啟動提質提檔,芙蓉區率先全市展開對轄區內所有社區的改造,民本情懷將在這片土地續寫更多蝶變故事,繪就更多溫馨圖景。

讓老人不得不揮淚告別一起生活了幾十年的老街坊。

去年底,經過提質提檔後的朝陽社區煥然一新,後街兩側斑駁的老舊樓棟顏值提升,基礎設施完善到位。“回家!”老人再也坐不住了,說服兒女回遷後街,便利生活、賞景休閒,老人的晚年過得韻味十足。

家園蝶變,變化在眼裡、感觸在心底。如今,在芙蓉區首批完成提質提檔的14個社區裡走上一圈,你既能親歷它們的顏值飆升,又能感受它們的秀外慧中:馬王堆社區融古貫今,灰牆青瓦的民居、街巷裡隨處可見的漢文化元素,房前屋後綠蔭濃密,帶給你不一樣的穿越感;豐泉古井社區在全面完善基礎設施的同時,一幅幅創意手繪畫點綴街巷,城市當畫布,老街萌趣十足;東宜社區讓灰白巷牆變身紅史長廊,瀏陽河東岸的紅色歷程、黨員奉獻故事躍然牆上。

綠色閱覽室、青少年心理氧吧、居家服務中心,如今走進德政園社區,一樓辦事大廳敞亮通透,服務視窗一字排開;二三樓的多功能活動室、服務空間更是主題鮮明、繽紛多彩。社區是最基層的組織,卻是距離百姓最近的地方。社區服務陣地怎麼建?芙蓉區一手摸家底、補短板,一手定標準、列規範,如今包括14個提質社區在內的全區所有社區,辦公服務用房面積均達標。

家園提質提檔,服務更要提速升級,芙蓉區通過培育不同類型社會組織、創新基層治理品牌、提供各有側重的居民服務等,社區管理服務不斷凸顯“個性化”:龍馬社區搭起“東湖夜話”的民意平臺,夜幕下大夥促膝懇談,解鄰里難、釋家門事;東宜社區居民歡聚在“宜家人”驛站,展示才藝、切磋廚藝、傳遞愛意,大聲說出“我愛鄰”。

新風 “百姓先鋒團”助推家園蝶變

家園加速蝶變,最強動能從何而來?

早在改造老舊農安社區、提質提檔社區之初,芙蓉區便提出,閉門改造、照圖提質,打造的只會是“盆景”,只有行動全過程請群眾參與、群眾支持、群眾檢驗,讓提質提檔變成“自家的事”,才能成就社區裡引人入勝的“風景”。

讓群眾工作貫穿提質提檔全過程。14個社區的改造行動剛一啟動,“百姓先鋒團”便應運而生。由“五老”人員、熱心居民、駐區單位代表等組成的先鋒團,是規劃設計的顧問、工程品質的監理,更是傳遞民意、開解民慮的先鋒。

與此同時,芙蓉區通過公示改造方案、舉行民意座談會等多種方式,公開徵求群眾建設性意見數以千計。一條條建議,飽含廣大市民對家園的摯愛;提質方案一次次修改,求精求實,更體現了對百姓訴求的尊重、百姓需求的滿足和百姓要求的落實。

“聽陳爹的,准沒錯!”為讓提質改造內容被居民所知曉,西湖社區長港黨支部85歲的老支書陳志忠,不顧腳脖子腫到碗口粗,硬是帶著支部28個黨員將長港社區144戶家庭走了個遍。有居民家自搭的陽臺頂棚過寬,影響樓棟外觀,陳爹帶著“百姓先鋒”四次上門,入情入理開導的同時還幫忙解決了老人看病難題,感動得對方揮錘自拆。

群眾“組團式”助力家園蝶變,更體現在方方面面:全區100餘家駐社區單位無償或低償為社區提供服務活動面積數萬平方米;家園變靚了,誰來守護風景?“百姓先鋒”每日行走街巷制止髒亂、呵護文明。與此同時,芙蓉區為提質提檔工作量身打造了群眾評分體系,社區改造合格還是需要改進,居民說了算。

新舉 “芙蓉標準”打造溫馨社區

漫步在如今的芙蓉家園,生態之美、生長之美、生活之美撲面而來。而在該區今年推進的三大工程、九大行動中,還有53個社區將啟動提質提檔,致力於推動家園建設的精准化、精細化,諸多芙蓉創新應運而生。

今年4月該區率先全市出臺社區全面提質提檔“芙蓉標準”體系,以芙蓉品質代表長沙品質,從社區黨建、人居環境到公共服務、和諧穩定、群眾評價,五大類33小類共計145條標準分類明晰、指向明確。標準上還特別注明責任指導單位,各方聯動推進家園蝶變。

社區黨建怎樣才能讓黨員有感知、群眾有感悟?“芙蓉標準”中明確,將實行“基層党建書記創新專案工程”,推行責任清單制度,引導社區黨組織書記聚焦主責、突出主業,同時不斷完善“芙蓉黨建”APP綜合管理服務平臺,實現社區黨建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全覆蓋。

人居環境如何才能更精更美?“芙蓉標準”提出了社區環境十無標準,更從社區建築立面、社區綠化、垃圾分類、交通秩序以及基礎設施等多方面,列出了細緻要求。

社區功能怎樣才能更優更強?芙蓉區要求全區社區陣地平均面積要達700平方米以上,社區服務大廳要設置9類服務視窗,居民議事室、圖書閱覽室、殘疾人康復室等都應亮相社區活動空間。此外,健全社會、社區、社工的“三社聯動”機制,建設社區綜治中心、推動註冊制“紅袖章”志願者隊伍的打造等,社區服務加速提質增效。

變化的是載體,不變的是精神;變化的是家園,不變的是情懷。今年隨著53個社區啟動提質提檔,芙蓉區率先全市展開對轄區內所有社區的改造,民本情懷將在這片土地續寫更多蝶變故事,繪就更多溫馨圖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