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那些躲到澤雅的福建南屏人,讓造紙術在這裡流傳

我是馬瑪麗, 關注旅行很久的馬瑪麗。

欄目推薦:【城市覓語】探索“謎”一樣的大小城市/【住賞酒店】用“賞”的態度住酒店/【公共空間】逛逛那些“公共”博物館吧/【食客說】與美食的二三事/【攻略略談】純粹實用好用乾貨分享/【旅行物語】發現旅途小“物”/【馬瑪麗旅行志】聊聊我愛的旅行的樣子。

一說到造紙術你會想到什麼?殊不知, 2000多年過去了, 溫州西雁蕩澤雅西岸一帶, 仍有十幾個村落沿用古法造紙, 澤雅屏紙因此得以流傳。

現代人對古法的東西總是充滿好奇, 造紙術也是如此, 我大概只知道是蔡倫發明了造紙, 我也知道“澤雅屏紙”是非常有名的, 但是紙是如何造出來的呢?這裡面又有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去澤雅的路程並不遙遠, 穿越大半個溫州, 又經過了幾個小村裡, 盤山路彎彎曲曲, 一個多小時以後到達。 四連碓造紙作坊位於中國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澤雅鎮, 北斗山腳龍溪中游, 占地約0.28平方千米, 是中國古代造紙術的活化石。

首先看到的一個破舊的石碑, 刻著“澤雅傳統生態造紙博物館”。 也許, 值得紀念的都是極具價值的。 旁邊, 工人忙著休憩房屋, 據說正是在建的博物館。

澤雅山區水多竹茂, 元明時代的先民在此順溪建造水渠、碓輪及紙坊, 並與山水渾然一體。 四連碓造紙作坊建于明朝初年, 水渠長約230米, 順流分4級水碓, 可反復利用水力資源, 故名“四連碓”。

穿過一個低矮的門牆,就是古老的造紙坊了。這刺激的氣味,一下子襲來,感覺整個人都要暈了。

面前是一排排的石頭小屋和巨大的水坑,泛著乳黃色。人們用水碓將水竹搗成紙絨、紙漿,製成屏紙。據說,澤雅一帶數千人從事造紙,因此到處是水碓、紙坊。如水碓坑、水簾坑等地名亦都與造紙有關,澤雅遂又名“紙山”。

據水碓坑村的潘氏族譜記載:元末,澤雅先民為避戰亂,從福建南屏一帶逃遷而來,同時也帶來了造紙術。“南屏紙”也就成了“澤雅屏紙”。經明、清,澤雅紙農已近10萬人,約占當地人口的80%,成為當地經濟支柱。20世紀40年代,澤雅屏紙相繼進入上海、山東、臺灣及東南亞等地。解放後,政府先後設立“屏紙收購站”和“溫州地區屏紙產銷協作委員會”。當時,澤雅漫山遍野曬滿了屏紙,在陽光照射下,山上山下金光燦爛一片,老人們喜稱為紙山。因此,當地人常說“屏紙能養家”。

然而在機械化大生產的衝擊下,古法造紙生存的空間越來越小。如一家子的壯勞力一齊上陣,一天差不多能做一條紙。一條紙共3200張,賣到紙商那裡的價格是21元。又如現代的新聞紙機造6米幅寬的紙,設計速度可達1800米/分,即每秒3米。而古法紙產量低、品質差、成本高,只能用作冥紙和鞭炮襯紙。2001年,國務院公佈屏紙作坊中的典型代表四連碓造紙作坊,為第5批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如今,山裡造紙的人幾乎沒幾家了。這傳統的造紙坊,如今成為研究學習的重要基地,供遊客學習參觀的作用遠比造紙的作用大得多。

先前的紙山雖早已不復存在,但是眼前這傳承至今的僅70道造紙工序,依舊是寶貴的文化遺產。石頭小屋和水碓都是過去的遺留。這樣的土法造紙,真真是活化石了。

【作者:馬瑪麗】

知名媒體從業者、潛水攀岩騎行滑雪等極致戶外愛好者。遊歷數十個國家,及中國各大主要省份。

搜狐旅遊自媒體、樂途專欄作者多家知名旅遊網站旅行家;非知名酒店體驗師;濟南城超級食客。

感謝認真閱讀的你,各種諮詢閒聊請移步

【版權聲明】

穿過一個低矮的門牆,就是古老的造紙坊了。這刺激的氣味,一下子襲來,感覺整個人都要暈了。

面前是一排排的石頭小屋和巨大的水坑,泛著乳黃色。人們用水碓將水竹搗成紙絨、紙漿,製成屏紙。據說,澤雅一帶數千人從事造紙,因此到處是水碓、紙坊。如水碓坑、水簾坑等地名亦都與造紙有關,澤雅遂又名“紙山”。

據水碓坑村的潘氏族譜記載:元末,澤雅先民為避戰亂,從福建南屏一帶逃遷而來,同時也帶來了造紙術。“南屏紙”也就成了“澤雅屏紙”。經明、清,澤雅紙農已近10萬人,約占當地人口的80%,成為當地經濟支柱。20世紀40年代,澤雅屏紙相繼進入上海、山東、臺灣及東南亞等地。解放後,政府先後設立“屏紙收購站”和“溫州地區屏紙產銷協作委員會”。當時,澤雅漫山遍野曬滿了屏紙,在陽光照射下,山上山下金光燦爛一片,老人們喜稱為紙山。因此,當地人常說“屏紙能養家”。

然而在機械化大生產的衝擊下,古法造紙生存的空間越來越小。如一家子的壯勞力一齊上陣,一天差不多能做一條紙。一條紙共3200張,賣到紙商那裡的價格是21元。又如現代的新聞紙機造6米幅寬的紙,設計速度可達1800米/分,即每秒3米。而古法紙產量低、品質差、成本高,只能用作冥紙和鞭炮襯紙。2001年,國務院公佈屏紙作坊中的典型代表四連碓造紙作坊,為第5批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如今,山裡造紙的人幾乎沒幾家了。這傳統的造紙坊,如今成為研究學習的重要基地,供遊客學習參觀的作用遠比造紙的作用大得多。

先前的紙山雖早已不復存在,但是眼前這傳承至今的僅70道造紙工序,依舊是寶貴的文化遺產。石頭小屋和水碓都是過去的遺留。這樣的土法造紙,真真是活化石了。

【作者:馬瑪麗】

知名媒體從業者、潛水攀岩騎行滑雪等極致戶外愛好者。遊歷數十個國家,及中國各大主要省份。

搜狐旅遊自媒體、樂途專欄作者多家知名旅遊網站旅行家;非知名酒店體驗師;濟南城超級食客。

感謝認真閱讀的你,各種諮詢閒聊請移步

【版權聲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