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教育機構“挖人”成風,“名師資源”該不該被商品化?

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古時的大教育家孔子有三千名弟子, 七十二賢人;在“程門立雪”的典故中, 進士楊時為了拜訪程頤, 在大雪中恭恭敬敬地侍立在門外等候, 身上積滿了雪也不為所動...國人自古就有的“名師”情節可見一斑。

隨著科學技術發展到今天, 教育分為了線上、線下, 高校也有了“一流”、“非一流”之分, 但家長們所信奉的“名師出高徒”之說絲毫沒有改變, 名師的社會地位與日俱增。 “名師孵化器”、“網紅名師線上直播”, 市場火爆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問題, 無論是在公立高校還是民辦教育機構, 名師資源開始被學校、機構之間你爭我奪, 像是貨架上最緊俏的“商品”般引人矚目。

教培機構

資料顯示, 今年春節後, 教育培訓類職位數同比大增38%, 增幅排名第二。 培訓學校的校長是高薪職位, 年薪普遍在30萬元以上, 與高薪相匹配, 他們也承擔著業務拓展、教學品質、激勵教師、創新行銷等多重責任。 除了職位數大增外, 今年春節後一周教育培訓類用人需求也同比大增49.5%, “近幾年教育培訓行業市場在上升, 今年格外明顯。 培訓師、行銷人才的需求量最大。 培訓校長、拓展總監年薪在30萬元以上。 ”

各大機構之間互相挖人的情況並不少見,

有機構曾經把另一家機構的專案核心人員挖走。 “名師”年薪可達三四十萬元, 團隊負責人可達四五十萬元, 還有幾萬股期權、合夥人身份。 一般來說, 因為培養時間長, 名師都很搶手, 公司會用高薪或者期權、合夥人制等待遇條件把名師吸引過來。 如果有合夥人身份的, 往往會要求把整個團隊都帶到新公司。

資本遊戲的規則裡, 大規模融資、燒錢、瘋狂競爭這都不在話下, 教培機構們圍追名師, 無非是看到了名師們背後的大量學生資源, 所以大手筆挖人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 這樣的名師, 市場缺乏行業監管及客觀的評價標準, 很多捧起來的名師不過是畢業沒幾年的專科生、本科生, 這對孩子的進步有沒有正面作用實在難說。

教培市場這份“大蛋糕”想分而食之的人自然不少, 大規模的資本注入的確能加速行業的發展, 造就一大批“名師”, 但“唯資本論”是教導不出優秀的孩子的。

公立高校

近兩年來, 國內掀起了爭創“建設雙一流”的熱潮,

隨之帶來的, 就是高校“挖人大戰”也愈演愈烈。 和民辦的教培機構比起來, 公立高校的“挖人”手段顯然更大手筆。 不少高校開出的優惠條件堪稱驚人, 年薪100萬元+1套房子+2000萬元科研啟動經費。 東莞某院推出100個職位, 為優秀青年博士提供一次性26萬元安家購房補貼及最高30萬元科研啟動費。 XX大學為“長江學者”和“千人計畫”青年學者分別開出200萬和100萬“購房補貼和安家費”的條件。 有的學校, 創新創業最高檔次團隊可獲8000萬元資助, 領軍人才入選者獲600萬元/名的資助, 包括500萬元專項工作經費和稅後100萬元住房補貼。

在金錢的強勢利誘下, 人才的無序流動, 影響了高校正常的學術秩序。 一名或數名高層次人才的流失, 甚至是一個團隊的集體“出走”, 將會給高校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高校的學科鏈面臨斷裂的危險,甚至造成整個學科的“塌方”,研究生培養將受到直接衝擊,本科生教育也會受到很大影響。如歷史悠久、學術聲名顯赫的985高校——蘭州大學,人才被挖牆腳後,出現過某一學科人才斷檔的局面,曾經群英薈萃的蘭州大學被網友評為“最委屈大學”。

“單位花幾百萬元挖一個人,並不心疼,因為用的是財政的錢。” 廣東省教育廳原廳長羅偉其指出。而這樣的結果就是科研人員浮躁了,學術氛圍也浮躁了。用金錢去挖人,實際上是一種功利化的體現。無論是公立高校還是教培機構,教育都不僅僅是產業,還是一份責任和操守。“名師資源”的商品化對教育本身並不是進步,資本的風口吹得越高,泡沫破的也就越快。(小書)

將會給高校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高校的學科鏈面臨斷裂的危險,甚至造成整個學科的“塌方”,研究生培養將受到直接衝擊,本科生教育也會受到很大影響。如歷史悠久、學術聲名顯赫的985高校——蘭州大學,人才被挖牆腳後,出現過某一學科人才斷檔的局面,曾經群英薈萃的蘭州大學被網友評為“最委屈大學”。

“單位花幾百萬元挖一個人,並不心疼,因為用的是財政的錢。” 廣東省教育廳原廳長羅偉其指出。而這樣的結果就是科研人員浮躁了,學術氛圍也浮躁了。用金錢去挖人,實際上是一種功利化的體現。無論是公立高校還是教培機構,教育都不僅僅是產業,還是一份責任和操守。“名師資源”的商品化對教育本身並不是進步,資本的風口吹得越高,泡沫破的也就越快。(小書)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