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中國為航母研殲15電子戰飛機:專打宙斯盾雷達讓日本軍艦變瞎子

中航工業雷達所4月16日在題為《銳眼制霸千萬裡 飛鯊一躍貫長空》的報導中介紹, 該所“飛鯊”羅陽青年突擊隊正在研製新一代機載雷達。

報導稱“該型號的成功與否, 也直接決定我所能否在新一代雷達的研製技術上搶佔先機。 ”根據報導分析, 殲15艦載戰鬥機正計畫換裝新型雷達, 中航工業雷達所設計的這款新一代雷達是其中的競標型號之一。 而從“作為新一代的雷達天線, 實現多項關鍵技術的全新突破, 必將引發未來機載雷達的革新巨浪”, “該型號雖為新一代雷達, 相比之前的型號天線在系統架構上有跨越性的改變, 而在有源相控陣雷達上, 通過多年研究開發的經驗積累, 技術上優勢的保留與體現尤為重要”等話語可以推知殲15要換裝的必然是新型有源相控陣雷達。

從世界範圍看, 戰鬥機換裝有源相控陣雷達已經是流行趨勢。 美國的F/A-18E/F、法國“陣風”、歐洲“颱風”、瑞典“鷹獅”、俄羅斯的蘇-35等四代機都已換裝有源相控陣雷達,

作戰性能有了很大提升。 與現在大多數戰機所採用的機械掃描雷達相比, 電掃描的有源相控陣雷達有諸多優點, 包括雷達探測距離更遠、多目標跟蹤能力更強、波束指向非常快速而且靈活、解析度更高、抗電子干擾能力更強、可靠性更高、功耗更小、功能更多而且容易得到進一步擴展。

並且還具備通信能力以及對敵方雷達和電子設備進行電子攻擊、電子干擾的能力。 特別是在功能擴展方面, 有源相控陣雷達可以通過數位式波束形成(DBF)技術、自我調整波束控制技術和射頻功率管理等技術, 使自身的功能和性能得到極大擴展, 從而滿足各種條件下作戰的需要。

在對空作戰時, 有源相控陣雷達能夠發揮中遠端空對空導彈的射程和多目標打擊優勢。 因為其平均功率要比機械掃描雷達要高2倍以上, 探測距離遠20%以上, 再加上其波束指向改變快、眾多的T/R模組可以支援對多個目標保持跟蹤,

因此在有源相控陣雷達控制下, 中遠距空對空導彈就可在接近最大射程處發射, 並且以非常短的間隔連續發射打擊多個空中目標。 傳統的機械掃描雷達只能保證對付4-6個目標, 而有源相控陣雷達則能對付10個以上目標。 中國在有源相控陣雷達方面已經擁有豐富的經驗和較強的技術, 例如空警系列預警機的雷達都是有源相控陣雷達, 小型化的戰鬥機用有源相控陣雷達也已裝到殲10B上。 因此, 中國現在完全有能力為殲15研製出先進的有源相控陣雷達, 大幅提升殲15的作戰性能。

軍事專家雷澤告訴記者, 除此之外, 中國還在研製殲-15電子戰版本。 據悉, 電子戰, 是現代化條件下高科技戰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能否取得電子戰的勝利, 掌控戰場的制電磁權, 已經成為決定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 而艦載電子戰飛機作為現代航母上必備的“電子戰專業”, 它可以同艦載戰鬥攻擊機、預警機、直升機和運輸機一起組成航母艦載機聯隊。 2014年年底, 互聯網曝光的一張合成圖片顯示, 中國可能正在現役殲-15S艦載機的基礎上研發一款艦載電子戰飛機,這種型號的衍生方式,與美國EA-18G“咆哮者”電子戰飛機十分相似,這種飛機可能被命名為殲電-15戰機。

殲電-15“飛鯊”,不僅可以做到在殲-15進攻機群的作戰過程中攜帶多種電子攻擊任務載荷,執行伴隨性的干擾監視、壓制攻擊敵方雷達和通信裝置而保護協助己方飛機或地面任務部隊未完成任務,同時還能夠通過反輻射導彈等硬殺傷武器的使用直接摧毀癱瘓敵方防空預警雷達、通信裝置等電子設備,而且憑藉殲-15自身平臺性能上的優越性電子戰“飛鯊”仍具備一定的空戰自衛能力,保證了戰場的生存性能做到攻防兼備。

中國可能正在現役殲-15S艦載機的基礎上研發一款艦載電子戰飛機,這種型號的衍生方式,與美國EA-18G“咆哮者”電子戰飛機十分相似,這種飛機可能被命名為殲電-15戰機。

殲電-15“飛鯊”,不僅可以做到在殲-15進攻機群的作戰過程中攜帶多種電子攻擊任務載荷,執行伴隨性的干擾監視、壓制攻擊敵方雷達和通信裝置而保護協助己方飛機或地面任務部隊未完成任務,同時還能夠通過反輻射導彈等硬殺傷武器的使用直接摧毀癱瘓敵方防空預警雷達、通信裝置等電子設備,而且憑藉殲-15自身平臺性能上的優越性電子戰“飛鯊”仍具備一定的空戰自衛能力,保證了戰場的生存性能做到攻防兼備。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