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想搞“鬼吹燈” 也得有點文化啊

作者:薩蘇

那天, 翻看2017年4月8日的《北京青年報》, 忽然看到這樣一則消息——《十三陵被盜案告破, 石燭臺被追回》, 內容是去年有賊光顧了明崇禎帝的思陵, 盜走石燭臺(蠟扡)一對, 經警方努力, 日前該案已經告破, 犯罪嫌疑人被控制, 贓物追回云云。 讀過之後忍不住感慨萬分——這賊得多沒文化, 才會去盜崇禎的陵啊。 做盜墓賊, 也得有文化, 也得學歷史, 否則, 連鬼吹燈的活計也幹不好。

2014年, 因協助北京電視臺書香北京欄目拍攝特別節目, 筆者曾專門造訪過思陵, 並對相關專家, 守陵人後代等進行了採訪, 對這位皇帝的身後事有了一些瞭解,

所以越發為這次的盜賊感到不值。 崇禎的墓葬——思陵裡面, 實在沒什麼可偷的, 這位可能是有史以來葬得最寒酸的皇帝。

估計盜賊聽到這話會感到不順耳。 但偷盜崇禎陵, 肯定是沒文化的體現。 對沒有文化的人來說, 直觀上崇禎的思陵雖然面積不似長陵、定陵那般宏大, 但很容易認為這陵的主人可能比較富有。 這是因為按照明代傳統, 帝王陵的寶頂前方會放置所謂的石五供, 即石祭台和配屬的一個石香爐、兩個石花瓶、兩個石燭臺。 明十三陵, 有十二個陵都是一套石五供, 獨獨崇禎陵的前面, 卻一前一後擺了兩套。 尤其是大的那一副體量宏巨, 比其他皇帝的規格要大一號。 人家擺一個他擺倆,

這種作風, 在今天會被認為是炫富, 吸引盜賊的目光情有可原。 確切地說, 這次被盜的, 便是那套大石五供中的兩件。

其實, 如果瞭解歷史就會明白, 這多一對石五供, 顯示的正是崇禎下葬時的悲愴。 這是因為, 兩套石五供中小的那一副, 根本就不屬於崇禎, 而是屬於此墓的原主人。

悲摧的崇禎, 竟葬在了別人的墓中

此墓原來另有主人?難道崇禎還是葬在了別人的墓中不成?

沒錯, 正是如此。 崇禎生前沒有給自己準備陵寢, 這件事本身就很古怪。

崇禎, 是明代最後一位皇帝朱由檢的年號。 1644年, 李自成率軍攻陷北京, 這位皇帝于3月19日在煤山自縊身亡。

此時的年號為崇禎十七年, 意味著朱由檢作為“天子”, 統治明王朝已達十七年。

按說, 他應該有自己的陵寢。 這是因為明清帝王都有登基後便開始為自己修陵的習慣。 正常情況下, 皇帝忽然死去, 依然可以送到其陵中下葬。

但崇禎的情況十分奇特, 他居然一直沒有開始經營自己的陵寢。 是因為這位皇帝標新立異, 真的認為自己可以萬歲嗎?崇禎應該沒有那個自信。 他沒有給自己造陵最主要的原因是無地可葬。

老百姓都不會買不到墓地, 明朝皇帝富有四海, 是當時全球最大的地主, 怎麼會落到無地可葬的地步呢?這是因為葬皇帝的要求很高。 明朝的皇帝正常情況下應該埋在天壽山, 也就是今天的十三陵。 歷史上只有遷都北京前的開國皇帝朱元璋, 下落不明的建文帝和後來被哥哥發動奪門之變搶了皇位的景泰帝朱祁鈺沒有埋在這裡,

都有特殊原因。 而且帝陵的風水要求很高, 今天去十三陵, 會發現崇禎以外的明朝皇帝陵寢, 每一座都獨佔一處背山面水的佳地, 彼此互不干擾, 但合起來, 又如同一個完整的和諧院落, 錯落分佈在山水之間。 而天壽山內這樣具有獨立性的佳地, 到崇禎時已經被他的前輩皇帝占盡了。 今天的思陵位置很特別, 在天壽山山口旁的平原上, 看起來仿佛這座“皇帝公館”的門房。

崇禎最初肯定也是不想做門房的, 於是著大臣在京郊尋找新的墓址。 也可能是巧合, 花了很多工夫, 最後找到的墓址竟然是後來清東陵所在的馬蘭峪。 此時明王朝已經危如累卵, 出於動土吉日的推算和財政的困難,

崇禎活著的時候, 一直沒有開始自己的陵寢建設。

“好心”李自成, 安葬了沒人搭理的崇禎

因此, 當李自成決定將崇禎下葬的時候, 發現這位皇帝竟然沒有自己的陵寢。

這裡面還有一個問題, 李自成與崇禎是死敵, 怎麼會想到給這位皇帝下葬呢?估計也是實在看不下去了。

李自成進京後, 崇禎和周皇后的屍體被裝進很簡陋的兩口棺材, 臨時放在東華門的門後面。 明朝故臣皆從此經過, 卻無人有戚容——這些所謂的讀書人都在忙著為新朝勸進, 根本顧不得故主。 倒是有幾百個投降的運糧者和武臣經過時為之痛哭。 據說李自成後來為崇禎搭建靈棚, 明朝故臣真正來哭祭的也不過三十人而已, 所謂道德淪喪, 於此可見。 李自成與太子朱慈烺見面時,朱慈烺請求他安葬父親,李自成應允了,還給崇禎和皇后各換了一口較好的棺材。

但崇禎本沒有葬地,如何安葬呢?不知是誰想到,崇禎的禮妃田氏兩年前去世,葬於十三陵,乾脆,把皇帝葬在那裡吧。

田妃,是原揚州千總田弘遇的女兒,少時便入信王府,為朱由檢側妃,以多才多藝,深受寵愛,《舊京遺事》記其“善大書,能鼓琴,聖心鍾愛。”朱由檢繼承帝位後,封其為禮妃,於崇禎十五年去世,她入殮於崇禎十七年一月,墓址便是今天的思陵。思陵前那一套小五供,便是她的墓上舊物。

所以,崇禎和周皇后最後被葬進這裡,可算是強佔了田妃的陰宅。

太寒酸了,崇禎的葬儀只花了二百多兩

陵址雖有,但崇禎葬得可說寒酸,因為他的整個葬儀,僅僅花了不到二百四十兩銀。這在封建社會是不可思議的。史書記載,宋朝慶曆豫王趙昕去世,知諫院孫沔計算其喪禮,費用相當幾十萬兩銀子,而皇帝的喪禮,肯定還要更多,崇禎的葬禮怎麼會只用兩百多兩銀子呢?

確切地說,這兩百多兩銀子還是借來的——因為新朝正在分錢分蛋糕,無論大順的重臣大將還是明朝的降官們都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所以崇禎的葬禮,最後竟落到了昌平州吏目——相當於縣政府秘書長趙一桂身上。更糟糕的是當時戰亂正酣,府庫如洗,根本沒有這筆預算。最終,趙一桂是向周圍的鋪戶商人募捐,才得到一筆錢,有人計算過,全部金額折合233兩銀子。我們不得不說,這個趙一桂是個仗義而有能力的官員,竟然依靠這點兒錢完成葬皇帝的重任。

這筆錢在事後每一兩銀子的去處都有帳目,從中可見喪禮操辦的艱難。在明朝貪官盛行的時代,這樣清爽的帳目,是實在難得的。令人不禁慨歎,如果崇禎活著的時候手下官員都如此辦事,大明朝何至於混到皇上上吊的地步呢?

這些錢是怎樣花掉的呢?

請了一個名叫楊文的工頭,負責打開田妃的墓道以便帝后棺木進入,並事後封閉,便花掉了兩百兩。不要嫌多,這絕對是良心價錢。明代葬制,帝后妃嬪下葬後要用大石填塞墓道以免盜墓者利用其進入陵寢。田妃的墓道長十三丈五尺,寬一丈,深三丈五尺,重新打開工作量很大,楊文等不分晝夜,用了四天才打開墓道,這筆銀子花得很值。

然而,只剩三十多兩銀子了。趙一桂竟還能把葬禮辦得風光,有靈棚,有祭品,連禮部官員的招待費也沒有忘記。其帳目如下:

“搭蓋薄棚三間、小棚兩間,用銀四兩五錢;紙鋪買紙用銀一兩八錢;豬戶買豬用銀四兩五錢;羊戶買湯羊二隻,用銀一兩六錢;攢盒鋪買素供二桌,用銀一兩;飯鋪買面及大米飯,用銀一兩;犒賞夫役,用銀二兩四錢;打造開啟玄宮石門用的拐釘鑰匙及石匠開門,用銀五錢;伺候送柩員役酒飯等,用銀五兩五錢;細連繩用銀四錢;木匠工價用銀四錢;打掃靈棚人夫用銀二錢五分;順天府來人飯錢用銀一兩一錢。”

下葬後,在場人等看到皇帝太過淒慘,又集體現場捐資五兩銀子,給皇帝的陵寢包了一圈磚,這就是葬禮的全部開支。由此可見,這位皇帝簡直是什麼陪葬品都沒有,他的陵墓,有什麼可偷的呢?

三人合葬,崇禎、皇后、田妃擠在了一處

有人會說,田妃畢竟是皇妃,她的墓裡總有些好東西吧?

也不是如此。參加葬禮的人有記載,田妃的墓——也就是後來的思陵呈工字型,前面一橫放置長明燈銅缸一對,有一些田妃生前的衣物被褥隨葬,還有一些元寶等祭品。通過相當一豎的通道,便到達五進寬的墓室,這裡只有田妃的棺木放在高臺之上。

當時主持的官員下令將田妃換到右邊,把皇帝放在中間,皇后放在左邊,然後舉行了祭拜——這裡還有一個花絮。李自成給崇禎找了一口棺材,但是有棺無槨,也就是說沒有外棺。

在場的監葬官覺得這樣實在不像話,但又沒錢買槨,靈機一動,便下令將田妃從她的槨中倒出來,僅留內棺,將田妃的槨蓋在了崇禎的棺材上。田妃在宮中便與皇后不合,如今被皇帝帶著皇后占了自己的房子,連外套都奪去,真不知道眾人走後,皇帝如何平息自己的家務。

而據時人記載,田妃的墓中,隨葬品也十分簡陋。錦被只有一面用綢緞,另一面用布代替。應該用金銀的祭品都是銅鉛充當,連長明燈的燈油都只有幾分厚,以下都是水。這是經手人貪污所致,還是崇禎末年財政破產,無力置辦,就不得而知了。

總之,崇禎的墓,就是如此淒涼景象。然而,就是這樣的墓,居然仍然會成為盜墓賊的目標。思陵,是十三陵唯一曾經被盜的皇陵。

謠言“害人”,傳說崇禎屍身有個金頭

誰會來盜這樣一個沒有“油水”的皇陵呢?為什麼?

根據十三陵管理處的胡漢生老師所述,思陵是十三陵中唯一被盜過的陵寢,盜案發生在抗日戰爭前的民國初期,作案人是當地的土匪。針對這位倒楣的帝王,盜墓還不僅發生過一次,至今在思陵的寶頂下方還能找到當年盜洞的痕跡。

對思陵情有獨鍾,分析盜墓賊的心理,倒也有幾分邏輯。

第一,思陵地處十三陵週邊,在此處盜墓受到的干擾較少。這次思陵的石雕被盜,未必沒有這個因素。十三陵的陵區裡是駐紮有武警的,且有較嚴密的監控保護系統,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抓到的盜墓賊已超過百人。據說曾有賊試圖盜明武宗的康陵,盜洞剛打下去,還沒碰到墓室的瓦券便被甕中捉鼈。有意思的是管理處人員問這“坐井觀天”的賊來此何干,對方竟堅決地說是“練功”,需要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方位吸收日精月華……這樣的抵賴當然不會有什麼效果,而此類事情多了,讓犯罪分子對深入陵區盜墓產生了畏怯,盯上在位置和防衛上都比較邊緣的思陵,也就不奇怪了。

第二,古代的資訊不夠對稱,因此經常會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謠言在民間流傳,並因此被盜墓賊當作史實,引發貪心。崇禎死於國難,故此有人傳說李闖將其斬首殺害,臣民收葬他時製作了一個“金頭”以全其屍——有些盜墓賊就是沖著這個“金頭”去的。

人家皇帝是上吊而死好不好?那時崇禎自縊的歪脖樹尚在,只需到景山看看就會明白這個傳說多麼不靠譜。然而,有的土匪大約一輩子也不會進一次北京,也沒機會接觸電視、網路甚至廣播,你讓他怎麼去分辨真偽呢?所以,土匪也要求真相啊。

反正,經過這樣一通折騰,據最後封堵盜洞時人們檢視所見,崇禎墓中僅剩一口銅缸遺存,估計是失望的竊賊把能搬得動的東西統統搬走了。

就算搬空了,恐怕也賣不了幾個錢吧,葬皇上總共才花了二百多兩銀子,根本就沒有隨葬品的。但是,說葬崇禎僅用了兩百多兩銀子,他門口那套大的石五供又是從哪兒來的呢?今天思陵上巨大的石碑,肯定也不是當時那點兒錢能造得起來的。

同情崇禎,順治下令整建修繕“知己”陵寢

要是窮究此事,又要引到盜墓賊沒文化的話題上了——你偷什麼不好,要偷這套五供,它倒真是獨一無二,卻是不倫不類得獨一無二。

崇禎的墓能有今天這個規模,與他在清朝帝王中有一個“知己”有關。這個“知己”便是順治皇帝。順治,本名福臨,是清朝入關後第一個皇帝,只是其為政前期為多爾袞攝政,後期則屢屢為情所困,甚至有出家為僧的傳說。順治曾到崇禎的陵上,或許因為當皇帝也當得不順心,所以提到這個倒楣的同行常慘然不樂,甚至潸然淚下。

據清初李清的《三垣筆記》記載,甚至順治曾在崇禎墓前哭訴:“大哥大哥,我與若皆有君無臣。”清朝的皇帝管明朝皇帝叫大哥,這可能有些誇張,但順治同情崇禎大體無錯。在這位“知己”推動下,崇禎的陵墓在順治年間得以整建,增加了明樓,稜恩殿,稜恩門,石五供等,從一丘荒塚變得有些帝王陵的氣象了。

按說,這是件好事,但崇禎未必喜歡,因為這個修陵的過程十分堵心。

順治下令修繕崇禎陵時,指令三位元內官冉維肇、高推、王應聘負責。這三人根據現有史料推斷均為崇禎宮中舊宦,卻藉口資金不足,始終不肯動工,理由似乎是“故君之事,既無賞可冀,又無罰可畏”。暗究其心理,他們也是借此觀察順治帝是不是一時心血來潮,畢竟為故主太積極了,很容易被按一個“心懷前朝”的罪名,那是殺頭都不需要審問的。後經原崇禎身邊的司禮監太監曹化淳上奏催促,順治批示“如再延諉,定行重治”,三人才理解了新帝的真實想法,開始工作。

身邊的內官,改朝換代的時候連給故主修個墳都如此推託,自己宮中都是怎樣的人渣,崇禎如是泉下有知,恐怕又要大罵“臣皆亡國之臣”了。當然,從曹化淳的所作所為來看,崇禎身邊倒也不乏忠厚之人,然而,在明末文人的筆記之中,偏偏曹化淳的名聲最不好,說他開了彰化門迎李闖王進的北京。

亡國之後士大夫總希望把責任推到閹豎或者婦人身上,這種說法十分可疑,而一個旁證便是曹化淳在修建崇禎陵的過程中十分盡力,表現得更像一個正人君子。儘管冉維肇等三人推諉,但修陵缺錢也是真的。又是曹化淳等百般設法,甚至動員降清的文武大員出資捐輸,才算將思陵的修建完成,當然,所費也無法與正規的皇陵相比,不過數千兩銀子而已。要知道明清皇帝修個陵寢,那都是最低百萬兩開叫的。

令崇禎一定鬱悶的是,降清的大員中,捐錢最大方的,竟然是吳三桂。當初若不是他率領勤王的關寧軍龜速而進,一路和各方眉來眼去,待價而沽,崇禎何至於樹掛東南枝呢?修個墳卻要用如此亂臣賊子的錢,讓皇上情何以堪?

被盜“石五供”,其式樣竟是給太監所用

而這次修陵中,最讓人彆扭的,正是那一套新擺放上來的石五供——原來那一套是田妃的,崇禎一個皇帝,總不能用貴妃規格的貢品吧,那簡直跡近戲弄。要知道,當初諸葛亮欲圖激怒司馬懿,最極端的招數便是送一套婦人衣飾給他。於是,監修崇禎陵的三位內官(也許還有曹化淳等推進者),便給崇禎增加了一套新的石五供。只是,這套東西,怎麼看怎麼讓人覺得彆扭。

皇帝墓前的五供有固定的樣式和尺寸,而崇禎這一套禮器偏偏與眾不同。首先,其體量比其他帝陵的五供要大得多;其次,其規格造型十分獨特。以中間的香爐為例,別的皇陵造型是一隻三足熏香爐,帶須彌座,而思陵的卻是一隻大鼎,而且上面還有精美的饕餮紋飾。

這饕餮紋用在皇陵的禮器上有些古怪。饕餮是上古傳說中的怪獸,貪吃以至於身體都沒有了,只剩一張巨口。其紋樣多見於商周時代的鼎鼐等青銅器,由於這種青銅器也是食器,放在其上倒也合理。後世則多用其表達招財進寶的意味。只是,一個皇帝的禮器上放這個,難道是諷刺皇帝貪得無厭嗎?

據說是經過了反復考察才終於弄清原委的。原來,崇禎思陵的石五供,其式樣並非是給皇帝所用,而是給太監所用。

針對此事,十三陵管理處的姚麗蓉曾撰文對此進行考證,道:“營建思陵時,全由這些降清的明朝司禮監內官監的內臣負責。這些降清內臣自然清楚,清朝順治皇帝下令為崇禎帝營建陵墓,只是籠絡漢族人心的一種政治手腕,清廷是絕對不能允許人們對已故明王朝忠心不二的。因為,當時明朝的宗室還大有人在,他們正組織殘餘勢力與清兵對抗。因此,對明朝表現得過於忠心,便是對清朝的不忠。我認為,可能是出於這種原因,這些降清的明朝內臣在擬定思陵制度時,採用了他們比較熟悉的太監墓五供式樣。”

仔細想想還真是如此。當明朝宮中的舊宦官奉命修造思陵時,他們一定面臨著兩難的抉擇——如果不好好修吧,別人會在背後指責這些內監事主不忠,沒良心,這對還要在清廷為新主子做事的內監們來說不是什麼好的評價;而如果好好修呢,別人又會說他們心懷前朝,一旦有風吹草動很容易被拉出來秋後算帳。這樣,他們拖延工期,希望將事情糊弄過去也就可以理解了。而最終,這些老奸巨猾的太監們還真給自己找到了一個解決困境的辦法,那就是把崇禎陵修成了今天的樣子——你要說我心懷前朝,那是不對的,你沒有見到我們根本沒按皇帝的規格給崇禎修陵嗎?我們給他放的五供都是和太監一樣的;但你要說我沒良心,也不對,你們沒有看到我們給皇上修的五供個兒都特別大嗎?

當然你要說他們首鼠兩端,居心叵測,這些內官們也很容易回答:把陵修成這樣,是我們沒文化,不懂啊,別跟我們這些沒文化的人一般見識。

你不得不佩服這些官員在亂世中生存的本領。

而崇禎陵前也就留下了這樣令人哭笑不得的兩套石五供,供後人憑弔歷史的荒唐。連這種不倫不類的供品都偷,我們只能說,這賊,也太沒文化了,寒磣啊。(薩蘇)

李自成與太子朱慈烺見面時,朱慈烺請求他安葬父親,李自成應允了,還給崇禎和皇后各換了一口較好的棺材。

但崇禎本沒有葬地,如何安葬呢?不知是誰想到,崇禎的禮妃田氏兩年前去世,葬於十三陵,乾脆,把皇帝葬在那裡吧。

田妃,是原揚州千總田弘遇的女兒,少時便入信王府,為朱由檢側妃,以多才多藝,深受寵愛,《舊京遺事》記其“善大書,能鼓琴,聖心鍾愛。”朱由檢繼承帝位後,封其為禮妃,於崇禎十五年去世,她入殮於崇禎十七年一月,墓址便是今天的思陵。思陵前那一套小五供,便是她的墓上舊物。

所以,崇禎和周皇后最後被葬進這裡,可算是強佔了田妃的陰宅。

太寒酸了,崇禎的葬儀只花了二百多兩

陵址雖有,但崇禎葬得可說寒酸,因為他的整個葬儀,僅僅花了不到二百四十兩銀。這在封建社會是不可思議的。史書記載,宋朝慶曆豫王趙昕去世,知諫院孫沔計算其喪禮,費用相當幾十萬兩銀子,而皇帝的喪禮,肯定還要更多,崇禎的葬禮怎麼會只用兩百多兩銀子呢?

確切地說,這兩百多兩銀子還是借來的——因為新朝正在分錢分蛋糕,無論大順的重臣大將還是明朝的降官們都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所以崇禎的葬禮,最後竟落到了昌平州吏目——相當於縣政府秘書長趙一桂身上。更糟糕的是當時戰亂正酣,府庫如洗,根本沒有這筆預算。最終,趙一桂是向周圍的鋪戶商人募捐,才得到一筆錢,有人計算過,全部金額折合233兩銀子。我們不得不說,這個趙一桂是個仗義而有能力的官員,竟然依靠這點兒錢完成葬皇帝的重任。

這筆錢在事後每一兩銀子的去處都有帳目,從中可見喪禮操辦的艱難。在明朝貪官盛行的時代,這樣清爽的帳目,是實在難得的。令人不禁慨歎,如果崇禎活著的時候手下官員都如此辦事,大明朝何至於混到皇上上吊的地步呢?

這些錢是怎樣花掉的呢?

請了一個名叫楊文的工頭,負責打開田妃的墓道以便帝后棺木進入,並事後封閉,便花掉了兩百兩。不要嫌多,這絕對是良心價錢。明代葬制,帝后妃嬪下葬後要用大石填塞墓道以免盜墓者利用其進入陵寢。田妃的墓道長十三丈五尺,寬一丈,深三丈五尺,重新打開工作量很大,楊文等不分晝夜,用了四天才打開墓道,這筆銀子花得很值。

然而,只剩三十多兩銀子了。趙一桂竟還能把葬禮辦得風光,有靈棚,有祭品,連禮部官員的招待費也沒有忘記。其帳目如下:

“搭蓋薄棚三間、小棚兩間,用銀四兩五錢;紙鋪買紙用銀一兩八錢;豬戶買豬用銀四兩五錢;羊戶買湯羊二隻,用銀一兩六錢;攢盒鋪買素供二桌,用銀一兩;飯鋪買面及大米飯,用銀一兩;犒賞夫役,用銀二兩四錢;打造開啟玄宮石門用的拐釘鑰匙及石匠開門,用銀五錢;伺候送柩員役酒飯等,用銀五兩五錢;細連繩用銀四錢;木匠工價用銀四錢;打掃靈棚人夫用銀二錢五分;順天府來人飯錢用銀一兩一錢。”

下葬後,在場人等看到皇帝太過淒慘,又集體現場捐資五兩銀子,給皇帝的陵寢包了一圈磚,這就是葬禮的全部開支。由此可見,這位皇帝簡直是什麼陪葬品都沒有,他的陵墓,有什麼可偷的呢?

三人合葬,崇禎、皇后、田妃擠在了一處

有人會說,田妃畢竟是皇妃,她的墓裡總有些好東西吧?

也不是如此。參加葬禮的人有記載,田妃的墓——也就是後來的思陵呈工字型,前面一橫放置長明燈銅缸一對,有一些田妃生前的衣物被褥隨葬,還有一些元寶等祭品。通過相當一豎的通道,便到達五進寬的墓室,這裡只有田妃的棺木放在高臺之上。

當時主持的官員下令將田妃換到右邊,把皇帝放在中間,皇后放在左邊,然後舉行了祭拜——這裡還有一個花絮。李自成給崇禎找了一口棺材,但是有棺無槨,也就是說沒有外棺。

在場的監葬官覺得這樣實在不像話,但又沒錢買槨,靈機一動,便下令將田妃從她的槨中倒出來,僅留內棺,將田妃的槨蓋在了崇禎的棺材上。田妃在宮中便與皇后不合,如今被皇帝帶著皇后占了自己的房子,連外套都奪去,真不知道眾人走後,皇帝如何平息自己的家務。

而據時人記載,田妃的墓中,隨葬品也十分簡陋。錦被只有一面用綢緞,另一面用布代替。應該用金銀的祭品都是銅鉛充當,連長明燈的燈油都只有幾分厚,以下都是水。這是經手人貪污所致,還是崇禎末年財政破產,無力置辦,就不得而知了。

總之,崇禎的墓,就是如此淒涼景象。然而,就是這樣的墓,居然仍然會成為盜墓賊的目標。思陵,是十三陵唯一曾經被盜的皇陵。

謠言“害人”,傳說崇禎屍身有個金頭

誰會來盜這樣一個沒有“油水”的皇陵呢?為什麼?

根據十三陵管理處的胡漢生老師所述,思陵是十三陵中唯一被盜過的陵寢,盜案發生在抗日戰爭前的民國初期,作案人是當地的土匪。針對這位倒楣的帝王,盜墓還不僅發生過一次,至今在思陵的寶頂下方還能找到當年盜洞的痕跡。

對思陵情有獨鍾,分析盜墓賊的心理,倒也有幾分邏輯。

第一,思陵地處十三陵週邊,在此處盜墓受到的干擾較少。這次思陵的石雕被盜,未必沒有這個因素。十三陵的陵區裡是駐紮有武警的,且有較嚴密的監控保護系統,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抓到的盜墓賊已超過百人。據說曾有賊試圖盜明武宗的康陵,盜洞剛打下去,還沒碰到墓室的瓦券便被甕中捉鼈。有意思的是管理處人員問這“坐井觀天”的賊來此何干,對方竟堅決地說是“練功”,需要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方位吸收日精月華……這樣的抵賴當然不會有什麼效果,而此類事情多了,讓犯罪分子對深入陵區盜墓產生了畏怯,盯上在位置和防衛上都比較邊緣的思陵,也就不奇怪了。

第二,古代的資訊不夠對稱,因此經常會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謠言在民間流傳,並因此被盜墓賊當作史實,引發貪心。崇禎死於國難,故此有人傳說李闖將其斬首殺害,臣民收葬他時製作了一個“金頭”以全其屍——有些盜墓賊就是沖著這個“金頭”去的。

人家皇帝是上吊而死好不好?那時崇禎自縊的歪脖樹尚在,只需到景山看看就會明白這個傳說多麼不靠譜。然而,有的土匪大約一輩子也不會進一次北京,也沒機會接觸電視、網路甚至廣播,你讓他怎麼去分辨真偽呢?所以,土匪也要求真相啊。

反正,經過這樣一通折騰,據最後封堵盜洞時人們檢視所見,崇禎墓中僅剩一口銅缸遺存,估計是失望的竊賊把能搬得動的東西統統搬走了。

就算搬空了,恐怕也賣不了幾個錢吧,葬皇上總共才花了二百多兩銀子,根本就沒有隨葬品的。但是,說葬崇禎僅用了兩百多兩銀子,他門口那套大的石五供又是從哪兒來的呢?今天思陵上巨大的石碑,肯定也不是當時那點兒錢能造得起來的。

同情崇禎,順治下令整建修繕“知己”陵寢

要是窮究此事,又要引到盜墓賊沒文化的話題上了——你偷什麼不好,要偷這套五供,它倒真是獨一無二,卻是不倫不類得獨一無二。

崇禎的墓能有今天這個規模,與他在清朝帝王中有一個“知己”有關。這個“知己”便是順治皇帝。順治,本名福臨,是清朝入關後第一個皇帝,只是其為政前期為多爾袞攝政,後期則屢屢為情所困,甚至有出家為僧的傳說。順治曾到崇禎的陵上,或許因為當皇帝也當得不順心,所以提到這個倒楣的同行常慘然不樂,甚至潸然淚下。

據清初李清的《三垣筆記》記載,甚至順治曾在崇禎墓前哭訴:“大哥大哥,我與若皆有君無臣。”清朝的皇帝管明朝皇帝叫大哥,這可能有些誇張,但順治同情崇禎大體無錯。在這位“知己”推動下,崇禎的陵墓在順治年間得以整建,增加了明樓,稜恩殿,稜恩門,石五供等,從一丘荒塚變得有些帝王陵的氣象了。

按說,這是件好事,但崇禎未必喜歡,因為這個修陵的過程十分堵心。

順治下令修繕崇禎陵時,指令三位元內官冉維肇、高推、王應聘負責。這三人根據現有史料推斷均為崇禎宮中舊宦,卻藉口資金不足,始終不肯動工,理由似乎是“故君之事,既無賞可冀,又無罰可畏”。暗究其心理,他們也是借此觀察順治帝是不是一時心血來潮,畢竟為故主太積極了,很容易被按一個“心懷前朝”的罪名,那是殺頭都不需要審問的。後經原崇禎身邊的司禮監太監曹化淳上奏催促,順治批示“如再延諉,定行重治”,三人才理解了新帝的真實想法,開始工作。

身邊的內官,改朝換代的時候連給故主修個墳都如此推託,自己宮中都是怎樣的人渣,崇禎如是泉下有知,恐怕又要大罵“臣皆亡國之臣”了。當然,從曹化淳的所作所為來看,崇禎身邊倒也不乏忠厚之人,然而,在明末文人的筆記之中,偏偏曹化淳的名聲最不好,說他開了彰化門迎李闖王進的北京。

亡國之後士大夫總希望把責任推到閹豎或者婦人身上,這種說法十分可疑,而一個旁證便是曹化淳在修建崇禎陵的過程中十分盡力,表現得更像一個正人君子。儘管冉維肇等三人推諉,但修陵缺錢也是真的。又是曹化淳等百般設法,甚至動員降清的文武大員出資捐輸,才算將思陵的修建完成,當然,所費也無法與正規的皇陵相比,不過數千兩銀子而已。要知道明清皇帝修個陵寢,那都是最低百萬兩開叫的。

令崇禎一定鬱悶的是,降清的大員中,捐錢最大方的,竟然是吳三桂。當初若不是他率領勤王的關寧軍龜速而進,一路和各方眉來眼去,待價而沽,崇禎何至於樹掛東南枝呢?修個墳卻要用如此亂臣賊子的錢,讓皇上情何以堪?

被盜“石五供”,其式樣竟是給太監所用

而這次修陵中,最讓人彆扭的,正是那一套新擺放上來的石五供——原來那一套是田妃的,崇禎一個皇帝,總不能用貴妃規格的貢品吧,那簡直跡近戲弄。要知道,當初諸葛亮欲圖激怒司馬懿,最極端的招數便是送一套婦人衣飾給他。於是,監修崇禎陵的三位內官(也許還有曹化淳等推進者),便給崇禎增加了一套新的石五供。只是,這套東西,怎麼看怎麼讓人覺得彆扭。

皇帝墓前的五供有固定的樣式和尺寸,而崇禎這一套禮器偏偏與眾不同。首先,其體量比其他帝陵的五供要大得多;其次,其規格造型十分獨特。以中間的香爐為例,別的皇陵造型是一隻三足熏香爐,帶須彌座,而思陵的卻是一隻大鼎,而且上面還有精美的饕餮紋飾。

這饕餮紋用在皇陵的禮器上有些古怪。饕餮是上古傳說中的怪獸,貪吃以至於身體都沒有了,只剩一張巨口。其紋樣多見於商周時代的鼎鼐等青銅器,由於這種青銅器也是食器,放在其上倒也合理。後世則多用其表達招財進寶的意味。只是,一個皇帝的禮器上放這個,難道是諷刺皇帝貪得無厭嗎?

據說是經過了反復考察才終於弄清原委的。原來,崇禎思陵的石五供,其式樣並非是給皇帝所用,而是給太監所用。

針對此事,十三陵管理處的姚麗蓉曾撰文對此進行考證,道:“營建思陵時,全由這些降清的明朝司禮監內官監的內臣負責。這些降清內臣自然清楚,清朝順治皇帝下令為崇禎帝營建陵墓,只是籠絡漢族人心的一種政治手腕,清廷是絕對不能允許人們對已故明王朝忠心不二的。因為,當時明朝的宗室還大有人在,他們正組織殘餘勢力與清兵對抗。因此,對明朝表現得過於忠心,便是對清朝的不忠。我認為,可能是出於這種原因,這些降清的明朝內臣在擬定思陵制度時,採用了他們比較熟悉的太監墓五供式樣。”

仔細想想還真是如此。當明朝宮中的舊宦官奉命修造思陵時,他們一定面臨著兩難的抉擇——如果不好好修吧,別人會在背後指責這些內監事主不忠,沒良心,這對還要在清廷為新主子做事的內監們來說不是什麼好的評價;而如果好好修呢,別人又會說他們心懷前朝,一旦有風吹草動很容易被拉出來秋後算帳。這樣,他們拖延工期,希望將事情糊弄過去也就可以理解了。而最終,這些老奸巨猾的太監們還真給自己找到了一個解決困境的辦法,那就是把崇禎陵修成了今天的樣子——你要說我心懷前朝,那是不對的,你沒有見到我們根本沒按皇帝的規格給崇禎修陵嗎?我們給他放的五供都是和太監一樣的;但你要說我沒良心,也不對,你們沒有看到我們給皇上修的五供個兒都特別大嗎?

當然你要說他們首鼠兩端,居心叵測,這些內官們也很容易回答:把陵修成這樣,是我們沒文化,不懂啊,別跟我們這些沒文化的人一般見識。

你不得不佩服這些官員在亂世中生存的本領。

而崇禎陵前也就留下了這樣令人哭笑不得的兩套石五供,供後人憑弔歷史的荒唐。連這種不倫不類的供品都偷,我們只能說,這賊,也太沒文化了,寒磣啊。(薩蘇)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