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知行合一”的誤解

“知行合一”是陽明心學的精粹, 儘管大家耳熟能詳, 可卻誤解甚深。 真意到底為何?在心意發動的剎那用功, 而後自然實施到外在的行為, 才是真正表裡如一的人。

學生問:講師您好!“知行合一”是指人的認識狀態, 還是人的原始狀態呢?是通過練習就能回到的狀態嗎?還是要不斷地提醒自己, 覺知到了, 就要去行才能做到呢?這不又回到頭腦中了嗎?怎麼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呢?

張講師答:“知行合一”, 指的是一個人心念發動剎那的原始狀態。 這功能是本性裡所俱足的。 也許你會追問:“那麼好人是知行合一的, 壞人也是知行合一的嗎?”是的, 聖賢也好, 一般人也好, 都是知行合一的, 所不同的是, 聖賢是好的知行合一, 一般人是時好時壞的知行合一!而這又是怎麼說呢?一般人的內心有一團氣血上來, 他一覺知到的當下, 就已經習慣性地俱足貪嗔了(當然也有無貪無嗔的時候),

這覺知與貪嗔是在一剎間就同時發生了, 不是先覺知到氣血之後, 才又去起個貪嗔的念頭的。 聖賢也是一樣, 只不過是, 當聖賢內心有一個氣血來, 這一剎那同時起了一個慈悲的心、寬和的心、勿助勿忘的心。 覺知與自在也是同一剎那發生的。 因此說聖賢也好, 一般人也好, 在心念發動那一剎那, 知與行都是合一的。

那麼您可能會問, 一個人心念發動剎那的原始狀態既然已經合一了, 那又要怎麼選擇呢?是的, 心念一發知行就已經合一了, 但心念未發時, 卻是可以選擇的、可以練習的。 好比打棒球吧, 當球未碰到球棒之前, 打擊手可以決定要打擊球的哪個點, 但等到這棒子已打在球上, 球與棒正合而為一, 球正要彈出去的剎那, 這球將往哪裡飛去, 是高飛球還是滾地球, 已經是個定數了, 無可改了。 這球與棒互擊的剎那, 就是知行合一的剎那, 就是我所謂“一個人心念發動剎那的原始狀態”, 這剎那間你的貪嗔習性全部飛躍而出了, 已經追之莫及了。

這時你會很納悶地說:“那聖賢是怎麼打這球的呢?”其答案簡單到出乎常人意料的,

就是“不打”!他們只是任由那顆球在空氣中疾速飛過。 僅僅是如此而已, 聖賢們就獲得了“無分別取捨”、“觀自在”的大自在!

這二者間的差異就在於:凡人在覺知到胸中投來了一個氣血的變化球時, 總是不由自主地去打擊、去用力、去造作, 好像不去打它、不去防禦它就會很危急似的;而聖賢則總是做一個好整以暇的旁觀者, 任那顆球由空中劃過, 任它落在該落的地方。 這聖賢看到球的一剎那, 他已經“知”了, 而同時他已習慣不打這顆球了, 這不打的決定就是“行”了, 所以聖賢的知行, 也是和凡夫發生在同一剎那的。

話說到這兒, 該是您決定下半輩子要怎麼選擇的時刻了,

以後您再看到這一顆顆變化球出現時, 是打?還是不打?這是可以重新選擇的, 雖然忍不住要去打的慣性還很大, 您總是對著那氣血不斷地反擊、壓制、助長、好惡分別…但那只是個習慣, 不好的習慣。 然而這是可以透過慢慢的練習而得到恢復的。 只是不要動、只是不作反應, 您就已經好整以暇的明瞭心、大自在了, 何樂而不為呢?

總之, 智者選擇氣血一上來, 覺知到的當下就已經無分別取捨;而凡夫氣血一上來就已經反擊, 已經分別取捨。 所以知行的“行”, 指的是心念一發出去就是行, 而不是行為, 行為是更後面的事情了。 王陽明為什麼特別提倡“知行合一”呢?因為修行必需要在心意發動的剎那用功, 而後自然實施到外在的行為, 如此才能做一個表裡如一的人;如果把“行”解為外在的行為,那麼就極大的可能與內心不一致。也就是說,如果知行被解釋為兩件先後的事的話,每個人的注意力將會放在外在的行為怎麼檢點,而忽略心念發動的剎那是否純淨,是否與外在一致,這麼一來,所訓練來的,將是一大批表裡不一致的義襲者了。這就是王陽明為什麼堅定地提倡“知行合一”的根本原因。

(本文摘引自黃庭禪創辦人張慶祥講師在《黃庭禪電子報》第230期的問答集錦)

黃庭禪官網:http://www.htz.org.cn

直指人心,清淨本性!

如此才能做一個表裡如一的人;如果把“行”解為外在的行為,那麼就極大的可能與內心不一致。也就是說,如果知行被解釋為兩件先後的事的話,每個人的注意力將會放在外在的行為怎麼檢點,而忽略心念發動的剎那是否純淨,是否與外在一致,這麼一來,所訓練來的,將是一大批表裡不一致的義襲者了。這就是王陽明為什麼堅定地提倡“知行合一”的根本原因。

(本文摘引自黃庭禪創辦人張慶祥講師在《黃庭禪電子報》第230期的問答集錦)

黃庭禪官網:http://www.htz.org.cn

直指人心,清淨本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