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天才的人生屬於世界,神童和巨匠的生命沒有盡頭——莫札特

一位貴婦人要唱一首義大利歌曲, 請7歲的小莫札特伴奏。 莫札特根本不知道這首歌曲。 婦人歌唱時, 他試著用低聲部伴奏。 一遍過去重唱時,

他已能毫不費力地彈奏這支歌曲了。 隨後, 貴婦人唱了10遍, 每次小莫札特都即興地改變伴奏的特色和方式, 決不重複。 在場的人無不驚喜與心歡。

英國考古學家巴林頓在倫敦時, 曾冷靜地觀察過這位轟動歐洲的神童。 他說, 8歲的莫札特即興創作上還“談不到驚人”, 但他“經常有許多靈感, 一有靈感便立即彈奏, 深夜裡也是如此”。 還說, 莫札特一坐到鋼琴前, 靈感便如“泉湧”。 巴林頓的關注點很重要, 他不是看小莫札特的技巧如何, 而是看其天賦。 巴林頓說, 他懷疑過莫札特的父親隱瞞了莫札特的年齡。 他曾用苛刻和挑剔的目光審視小莫札特的一舉一動, 發現這位神童只要離開鋼琴就充滿孩子可愛的稚氣和率真。

一次演奏時, 突然走來一隻貓, 莫札特停下演奏去追趕貓。 欣賞他演奏的人等了半天, 最後大人把他抱回鋼琴前, 他才繼續彈奏樂曲。

一生侍奉大主教的雷奧波爾德深知他這個“神童”兒子很可能在大主教的世界裡被扼殺。 因此, 他始終致力兩件事情,

一是帶著小莫札特周遊天下, 讓世界認識他, 也讓他見識世界;二是設法在一個顯要的地方為兒子謀求一個職位, 讓他走出大主教主宰的狹窄而沉悶的薩爾茨堡。

一隻鳥終於飛出牢籠, 但不知道飛向何處。

在莫札特心中, 巴黎是熱烈的、激情的、友善的。 他第一次到巴黎的印象是一片輝煌, 但這次再到巴黎, 卻受盡冷落與貧困, 人世炎涼, 陪他生活的母親病逝他鄉, 被埋葬在陌生的法蘭西土地上。

不管生活怎樣艱辛, 莫札特總是快樂的, 這是他的天性。 據說冬天屋裡沒有爐火, 他經常跳舞取暖。 這些其實都在他的樂曲裡——雖然有時也掠過一些傷感——盡情表現。 莫札特把心中所有的光明全都傾注到樂曲中, 他一邊吞食生活的苦果,

一邊寫著愛之歌。 他最重要的作品, 那些協奏曲、室內樂和交響曲, 還有歌劇《費加羅的婚禮》、《唐·璜》、《魔笛》等, 都是在窮苦又自由的日子裡寫下的。 我曾在俄羅斯克林市柴可夫斯基故居裡見過莫札特作品全集。 柴可夫斯基是莫札特的崇拜者, 面對上百卷的巨著《莫札特全集》。 一個隻活了35歲的人, 怎麼可能寫出如此浩瀚精湛的作品!

正是這樣, 摘下神童光環的莫札特, 卻戴上了巨匠的花冠。 在這之間, 他付出的是全部的青春與生命。

在他去世前的3個月即1791年的9月, 莫札特精力交瘁、身體衰弱、體力難支, 黑色的死亡在前面等候他。 他是那樣地無奈:“我還沒有享盡我的才華, 就要告別人世!生活那麼美好, 事業蒸蒸日上, 前景一片燦爛,

但人無法改變命運。 誰也無法測定自己的日子有多長, 那就聽天由命吧!讓上帝安排命運。 這是我的挽歌, 我要寫完它!”

當年12月5日, 莫札特在維也納去世。 死前無人為他祈禱, 他很平靜, 但一個細節令人驚異:他妻子的妹妹蘇菲當時在他床邊:“他在生命的最後一息, 還用嘴唇模仿《安魂曲》在動。我聽見了。”

音樂與他同生,並伴他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只有幾個親友為莫札特送行,在一個公共墓地裡群葬,連墓碑也沒有。送葬的親友默默流淚,祝他靈魂升入天國,見到上帝。

他是否到達天國,沒人知道;卻知道他把天國之音留在了人間。

他是否見到上帝,沒人知道;今天薩爾茨堡的人已把他當做音樂的上帝。

(文字摘自馮驥才作品)

還用嘴唇模仿《安魂曲》在動。我聽見了。”

音樂與他同生,並伴他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只有幾個親友為莫札特送行,在一個公共墓地裡群葬,連墓碑也沒有。送葬的親友默默流淚,祝他靈魂升入天國,見到上帝。

他是否到達天國,沒人知道;卻知道他把天國之音留在了人間。

他是否見到上帝,沒人知道;今天薩爾茨堡的人已把他當做音樂的上帝。

(文字摘自馮驥才作品)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