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動漫>正文

動漫影片《勇敢傳說》之心理分析

《勇敢傳說》是2012年6月1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的一部經典動漫影片。 劇情以中世紀的蘇格蘭為舞臺, 圍繞一位美麗勇敢的公主梅莉達展開,

作為國王弗格斯福爾斯與王后埃莉諾的女兒, 梅莉達有著勇敢善良的性格和嫺熟的弓箭絕技, 為了爭取自己獲得真愛的權力, 公然挑戰了三位不安分勳爵之間古老而神聖的習俗;為了掙脫包辦婚姻的束縛, 向森林中的女巫尋求幫助, 女巫卻借機施展了別具深意的魔咒。 接踵而來的狀況逼迫梅莉達使出渾身解術, 包括自己的三胞胎弟弟都來幫助她解除咒語, 尋獲勇氣的真諦。 該影片的一大亮點, 體現了女性勵志的色彩, 真實呈現了在此過程中母女之間相互理解和愛的成長心路歷程, 劇情中對於女性的運用更好的體現了美好的主題——人性的真善, 並且宣導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和挑戰。

一、母親(艾莉諾皇后)和女兒(梅莉達)的心路成長歷程

1、母親(艾莉諾皇后), 是堪稱完美的女性, 用她的端莊、得體贏得了尊重和權威, 同時為了維持這種狀態, 按照自己的形象, 塑造著女兒梅莉達。 於是, 在這個以女性為第一視角的故事裡, 母親成為了“規則”和“禁忌”的象徵。 她要求女兒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 同樣對於她的丈夫來說也是一樣對待, 不允許任何的“不得體”的存在。 維持現有的平和, 在她看來正是依靠了這種規範和得體, 而不是自由, 將“自由”和“規則”對立, 是不是所謂的“命運”。 “命運”其實是母親按照規則對女兒的要求, 是一種默認的承襲。

2、身為長女的梅莉達, 是在父母的寵愛和呵護中長大成人。 作為公主,

她需要面對和承擔“命運”帶給她的責任, 去選擇另外三個部族首領的長子結婚, 並成為她的母親, 統治這個民族。 按照精神分析的觀點來看, 對於做為女兒的(梅莉達)來說, 成長必經的階段——從與母親的依戀中獨立出來, 尋求自我, 希望成為自己, 而不是成為母親, 成為任何人的影子。 梅莉達到了當婚的年齡, 需要她履行義務的時刻來了, 這個時候女兒和母親都希望對方能夠“聽”到自己的聲音(很多時候女人是自我的), 而這一對決的最終結果是兩敗俱傷:女兒割裂了母親一針一線用心繡制的壁毯, 母親將女兒最為珍視的弓丟進火堆。 傷心的女兒, 在森林中尋求了巫師的幫助, 希望能夠改變母親, 從而改變自己的命運(事實是母親所帶來的規則成為女兒想要抗衡的命運)。
所謂“魔法”總是會讓人喜憂參半的, 母親變成了黑熊。 當這一改變突如其來的發生時, 女兒的感覺是不安和歉疚。 現實中, 女兒對母親的分離和背叛, 總是伴隨著這些複雜的感情, 不滿的同時也存在愧疚。 梅莉達幫助母親離開城堡, 變成黑熊的母親在森林中逐漸的變得像熊一樣充滿野性、危險和兇殘。 當皇冠被放下的那一刻, 母親的形象從完美、柔弱、矜持的一端走向了相反的另外一端。 女兒此時對於母親的恐懼也隨即展現。 作為背叛的代價, 可能要面臨接受母親的懲罰, 而這種懲罰, 對於一直依靠母親生存的女兒來說, 無疑最為恐怖的就是隔斷這種供養, 也就等同於剝奪她的生命。
此時, 考驗才剛剛展開, 當身處真正的危險“熊妖”出現時, 女兒縱身一躍, 她相信母親會抓住她;而母親也在那一刻, 驗證了女兒的這種信任是正確的。 在父親追殺母親的時候, 女兒挺身而出, 保護了自己的母親, 母親也用生命去袒護自己的女兒。 最終她們經受住了這種考驗, 迎來了日出。 這個時候並不是女兒成長的終點。 在相互信賴中, 母女之間進一步瞭解了彼此。 於是, 邁入了女兒在成長中必經的第二步:背叛之後的再次認同。 女兒瞭解了母親, 並認同于母親, 接受女性天然的一部分, 也就是接納自己作為女性的自然本質。 此時的女兒真正走向成熟。 當然, 在影片中表現出這種成熟所借用的不僅僅是女兒還有母親。 巫婆的“注意事項”,是女性在成長中需要跨越的部分,成為女性,但是並不被所謂的“規範”所束縛。故事中母親相信“魔法”,所以保持對傳說的虔誠和篤信,這是她的核心信念,她為了民族和家庭的平和而謙遜、溫婉、端莊,遵從規則和傳統。同時,她相信“魔法”最終能夠幫助她改變動力,跟隨女兒去尋找精靈、巫婆,最終通過女兒喚醒了自己的願望,獲得“自由”:自由的去“愛”。影片中所表現出的改變不是一個女人命運的改變,而是所有女人命運的改變。梅莉達擺脫的命運枷鎖,同樣也加在艾莉諾的身上,而這種改變對於女人來說只需要一點點的“魔法”。

二、女兒、父親和母親的三角關係

梅莉達相對于母親的管教,更親近于父親,更多認同父親,這就是 “俄狄浦斯”情結的具體體現(俄狄浦斯情結又稱“戀母情結”,由精神分析的創始人佛洛德提出,兒童在性發展的物件選擇時期,開始向外界尋求性物件。對於幼兒,這個物件首先是雙親,男孩以母親為選擇物件而女孩則常以父親為選擇物件。小孩做出如此的選擇,一方面是由於自身的“性本能”,同時也是由於雙親的刺激加強了這種傾向,即是由於母親偏愛兒子和父親偏愛女兒促成的。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對他的母親發生了一種特殊的柔情,視母親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親看成是爭得此所有物的敵人,並想取代父親在父母關係中的地位。同理,女孩也以為母親干擾了自己對父親的柔情,侵佔了她應占的地位。 因此,同樣也有“戀父情結”):女兒和母親競爭,認同父親,希望獲得與父親更親密的聯結。如果母親的完美形象是女兒無法企及的,那麼女兒的率真恰恰滿足了父親另外一部分需求——自然、奔放。所以,在割裂壁毯的那一瞬間也可以說是“三角”關係的衝突爆發,母女競爭白熱化的瞬間,女兒將母親割裂在另外一半,而母親將父親送給女兒的禮物丟進火裡。當父親除了對母親的不滿,母親內心接納了對女兒的嫉妒,女兒完成對母親的再次認同後,塵歸塵、土歸土,然後衝突解決了,一切都變得那麼自然而和諧。

三、“獵熊之王”的父親

男人用力量控制野性、兇殘的熊,所以女人只能收起自己的這一面,轉而用優雅、得體來馴服男人,從某種程度而言,社會要求女人符合柔美的期待,而女人不得不剝奪自己天性率真的一部分,這何嘗不是另外一種殘忍。當女人的這種嚴苛,不僅僅施加於自己,還加諸于子女、丈夫時,男人內心可能也會感受到這種束縛。而釋放只能轉移物件,那就只能轉為熊。在心理學上這是“置換”也是“昇華”。所以,男人的形象一方面是家裡的妻管嚴、臣服于女王威嚴的子民;另外一面就是殺熊的勇士、保護家園和妻女的英雄。

影片中對男女之間的糾葛也有所呈現,就在父親帶著眾人去獵殺變成黑熊的母親那一幕時,也許不僅僅出於對獵熊的熱愛,更是需要釋放自己的能量,對一直限制自己的妻子表示自己的不滿,同時展現出男人可以搞定兇猛的熊,卻很難搞定家裡的兩個女人。

四、民族的成長

巫婆的“注意事項”,是女性在成長中需要跨越的部分,成為女性,但是並不被所謂的“規範”所束縛。故事中母親相信“魔法”,所以保持對傳說的虔誠和篤信,這是她的核心信念,她為了民族和家庭的平和而謙遜、溫婉、端莊,遵從規則和傳統。同時,她相信“魔法”最終能夠幫助她改變動力,跟隨女兒去尋找精靈、巫婆,最終通過女兒喚醒了自己的願望,獲得“自由”:自由的去“愛”。影片中所表現出的改變不是一個女人命運的改變,而是所有女人命運的改變。梅莉達擺脫的命運枷鎖,同樣也加在艾莉諾的身上,而這種改變對於女人來說只需要一點點的“魔法”。

二、女兒、父親和母親的三角關係

梅莉達相對于母親的管教,更親近于父親,更多認同父親,這就是 “俄狄浦斯”情結的具體體現(俄狄浦斯情結又稱“戀母情結”,由精神分析的創始人佛洛德提出,兒童在性發展的物件選擇時期,開始向外界尋求性物件。對於幼兒,這個物件首先是雙親,男孩以母親為選擇物件而女孩則常以父親為選擇物件。小孩做出如此的選擇,一方面是由於自身的“性本能”,同時也是由於雙親的刺激加強了這種傾向,即是由於母親偏愛兒子和父親偏愛女兒促成的。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對他的母親發生了一種特殊的柔情,視母親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親看成是爭得此所有物的敵人,並想取代父親在父母關係中的地位。同理,女孩也以為母親干擾了自己對父親的柔情,侵佔了她應占的地位。 因此,同樣也有“戀父情結”):女兒和母親競爭,認同父親,希望獲得與父親更親密的聯結。如果母親的完美形象是女兒無法企及的,那麼女兒的率真恰恰滿足了父親另外一部分需求——自然、奔放。所以,在割裂壁毯的那一瞬間也可以說是“三角”關係的衝突爆發,母女競爭白熱化的瞬間,女兒將母親割裂在另外一半,而母親將父親送給女兒的禮物丟進火裡。當父親除了對母親的不滿,母親內心接納了對女兒的嫉妒,女兒完成對母親的再次認同後,塵歸塵、土歸土,然後衝突解決了,一切都變得那麼自然而和諧。

三、“獵熊之王”的父親

男人用力量控制野性、兇殘的熊,所以女人只能收起自己的這一面,轉而用優雅、得體來馴服男人,從某種程度而言,社會要求女人符合柔美的期待,而女人不得不剝奪自己天性率真的一部分,這何嘗不是另外一種殘忍。當女人的這種嚴苛,不僅僅施加於自己,還加諸于子女、丈夫時,男人內心可能也會感受到這種束縛。而釋放只能轉移物件,那就只能轉為熊。在心理學上這是“置換”也是“昇華”。所以,男人的形象一方面是家裡的妻管嚴、臣服于女王威嚴的子民;另外一面就是殺熊的勇士、保護家園和妻女的英雄。

影片中對男女之間的糾葛也有所呈現,就在父親帶著眾人去獵殺變成黑熊的母親那一幕時,也許不僅僅出於對獵熊的熱愛,更是需要釋放自己的能量,對一直限制自己的妻子表示自己的不滿,同時展現出男人可以搞定兇猛的熊,卻很難搞定家裡的兩個女人。

四、民族的成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