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獨白!經歷數次改革,軍校教員有話說

2013年, 習主席指出“堅持院校優先發展戰略, 推動軍隊院校建設有一個新的更大發展”;2016年, 習主席再次強調“實現強軍目標, 建設世界一流軍隊, 我軍院校建設必須有一個大的加強”。 在闊步踏上改革強軍新征程的時間節點上, 習主席的重要指示為軍校發展指明了方向。

當前, 軍隊改革已進入實質性階段, 軍隊院校到底怎麼改?改什麼?新一輪院校改革不是簡單地改變隸屬關係, 而是聚焦能打勝仗, 實現院校體系的整體重塑, 為中國夢強軍夢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

軍隊院校承擔著培養軍隊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的重任,

當“脖子以下”改革涉及到院校編制體制調整、軍官現役員額壓減等現實時, 如何做好調整改革期間的思想政治工作、抓好人才隊伍建設、搭建暖心工程體現人文關懷等, 這是院校黨委必須答好的一張考卷。

為引導廣大院校官兵昇華對改革強軍的思想認識, 為深化院校改革營造良好輿論環境, 《解放軍報》中國軍校版從即日起推出“迎接院校改革 共話責任使命”專欄, 請看報導:

調整改革在即, 軍校人應保持怎樣一種狀態, 請看——

一名軍校教員的真情獨白

■西安通信學院教授 鄧大鵬

青春獻強軍, 韶華付講臺。 作為教書育人這個平凡崗位上的一名普通黨員, 我已經工作了33個年頭, 經歷了院校數次改革變遷。 回想難忘的軍旅生涯, 感慨萬千。 改革當前, 我特別想對軍校教員同仁們說幾句心裡話。

我的“大事業”就是教書育人, 堅守這份無悔選擇就是“不忘初心”

我生長在革命老區湖南省攸縣, 從小接受“一顆紅心永向黨, 一腔熱血獻國防”教育。 1984年,

我從湘潭師專畢業後, 毅然選擇了從軍, 次年畢業分配到當時的有線電通信技術學校。 那會兒, 學校條件特別差, “吃飯外面蹲, 磚頭當板凳, 睡覺擠通鋪, 床板當桌椅”是最真實的寫照。 艱苦的環境讓我感覺與理想相距甚遠, 一度萌生退意。 但當我站在講臺上看到學員求知若渴的眼神, 走在校園裡聽到學員們熱情地喊“教員好”時, 我的心突然平靜下來, 腦子裡就只有一個想法:既然這裡需要我, 就是我最大的人生價值, 啥也不多想, 紮根在此, 好好當個“教書匠”!

1992年, 我在通信工程學院取得碩士學位後, 該院希望我留校, 我沒有答應。 我覺得, “幹事業, 應當仰望高山不斷攀登;但選崗位, 不能這山望著那山高”。 周圍人不理解, 說科研教學環境都比原來好,

何必還回那個窮鄉僻壤?我想這就是軍人的本源情結, 給了我執著不悔的決心。

這麼多年過去, 我在地方上的同學有經商的、從政的、搞藝術的, 經濟收入上遠超於我, 不少人都勸我到地方工作, 說我能幹一番大事業, 我一笑了之。 但改革開始後, 說實話, 我也有過困惑, 擔心過還能否穿軍裝享受軍人待遇, 也考慮過是否還要堅守在教書育人的第一線, 甚至有過走出軍營這道圍牆的衝動。 這期間, 一些好友也“熱心”的為我出謀劃策, 勸我要早做打算。

為此, 我把自己關在房間裡認認真真思考了一個晚上。 從內心來講, 說我不羡慕在地方上發展好的同學是假, 但我覺得我眼中的“大事業”就是把書教好、把科研做好、把軍隊的人才培養好,

這才是我的幸福、我的理想、我的責任。 我想, 拋開私心雜念, 我當時選擇這個職業道路時的初心就是“育人”。 無論改革如何, 我覺得心中永存教書育人的這份純真, 就是對國防教育事業的忠誠。

與改革同行不是等待觀望、歇息停留, 而要繼續前行、主動作為

近些年, 學院大部分人對我的印象是:每天上下班提一個鼓鼓囊囊的包。 其實, 那裡面放的全是厚厚的資料和書籍, 因為很多時候我只靠在學校的時間, 確實無法高標準高品質完成一些科研教學工作。 我自己也總有一種緊迫感, 感到要學的東西越來越多, 所以只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 加班加點地學習和工作。

看到我還和年輕時一樣的拼命, 妻子常說:老鄧,年齡大了,工作快到站了,別把自己太當回事,工作上差不多就行了。可我覺得,認真只能把事情做對,用心才會把事情做好,工作該我幹的就要認真負責,敷衍了事還不如不幹。任何時候都要把“責任”二字放在心頭,多想自己能給集體帶來什麼,而不是能從集體中收益什麼。因此,我一直堅持三條標準:一是工作我先幹,二是責任我全擔,三是名利我不沾。

改革當前,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有“小想法”,認為幹多幹少一個樣,何不趁著這個當口歇一歇,好好欣賞一下沿途風景。可我覺得,只有時刻保持前行,才能稱得上是與改革同行、與單位共進步。前幾天,學院一位剛退休的老教授每天還堅持來上班,他說,這時候大家都很忙,我在家也是閑著,過來能幫大家多少是多少。這種真摯淳樸的情懷真的打動了我。

近期,系裡正在加緊研發軍內某重點專案,一大批教研骨幹每天加班加點奮鬥在一線。在改革關口還開足馬力幹工作,這對於我們每一名參與者來說都是一種磨礪與考驗。大家也憂慮過個人下一步該何去何從,但是都有一個共同的認識:科研教學任務排在首位,個人無論是去是留,決不撂挑子,永遠保持前行!我作為其中一員,很受鼓舞。改革當前,真的不需要天天喊口號表決心,只要對工作和任務保持激情,把責任立在心頭,那就是與改革同行。

要知足感恩、真心奉獻,永葆對黨和軍隊的真情實意

軍人就意味著奉獻,這是我從穿上軍裝那天起就做好的思想準備。長年的超負荷工作,我的身體每況愈下,2015年初開始,3個月時間我體重降了12公斤,在同志們的催促下,我做了檢查,可謂多病纏身,每一項都像一顆“定時炸彈”。說實在話,誰不想要個好身體,但那時正準備全軍教學督查,多個項目還等待結題。我說服領導和家人,“先排除最危險的吧。”術後第三天我回到了崗位,我覺得和同事們在一起,比躺在醫院裡更踏實。

滔滔江河,必有源頭活水;一棵大樹,必有根下沃土。從軍33載,我能從一名地方青年成長為高職教員,從一名普通教員成長為教研室主任。平心而論,這一切都是黨和軍隊給予我的,我非常知足和感恩。

我身邊的教員也常說,住在大都市,房子學院建了、車子有了,“票子”黨和軍隊月月發,有什麼理由不知足、不珍惜當下?有什麼道理不感恩、談條件?有什麼理由不把手中的活幹好?前幾天,學院專門召開會議,傾聽官兵代表對於改革的真實想法,教員蔣彥就說了八個字“看齊追隨,樂觀服從”,這也說到了我的心坎上。

我經歷過幾次院校改革,清楚那種迷茫、忐忑、不知所措的心理。對於這次改革,我也不知道明天將要何去何從,但我能夠認識到今天自己應該幹什麼。我會用真情和真心對待組織的決定,守好自己的崗位,真正當好一名“守土有責”的軍校教員。

(陽 恒、王統一整理)

校園有樹玉蘭花

■劉冀昌

初春三月,萬物復蘇。走在校園一隅,不經意間抬頭,看見那一樹悄然綻放的玉蘭花,竟有別樣感覺。玉蘭之美,在於其乾淨純粹,滿樹繁花,卻無一片樹葉相擾;朵朵向上,縱春風雕琢,春雨洗刷,始終昂首傲立枝頭。不禁感慨,玉蘭花乾淨純粹、積極向上的品格,不正是我們院校人的生動寫照嗎?

習主席強調指出:“實現強軍目標,建設世界一流軍隊,我軍院校建設必須有一個大的加強。”實現習主席的戰略號召,關鍵一招就是圍繞能打勝仗搞好軍隊院校調整改革,在“力量聚合”中,提升人才培養品質。面對時代重托,許許多多院校人如玉蘭花般絢麗綻放,主動作為,積極向上,自覺投身改革。

改革,需要勇毅。然而,也有人面對改革心存顧慮,擔心個人發展受限、擔心失去工作崗位……思想有了雜念,行動就會出現懈怠。其實,改革調整出現的困難和問題,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改革本身就是一條荊棘之路。這正像玉蘭花盛開過程中也會遭遇各種風雨洗禮、嚴寒歷練。面對遇到的問題,一方面需要組織加以重視並為官兵分憂解難,另一方面也需要院校人如玉蘭花般冒寒迎春,向上生長。

改革,無法回避。不管院校改革怎麼改,我們院校人都應該像玉蘭花那樣乾淨純粹。玉蘭花綻放時,沒有一片綠葉 ,只有朵朵花瓣,在春陽下尤顯高雅純潔。院校調整改革,調的是結構、改的是名稱,不變的是忠誠之魂、育人之責,是培養合格接班人、舉旗人的辦學宗旨。作為院校人,當如玉蘭花般,多點犧牲奉獻,以“熔煉為軍,變革為強”的心態投身改革,用實際行動踐行對党的忠誠,做一個真誠的、純粹的院校人。

改革,不能猶豫。面對新的形勢任務,院校人當如玉蘭花般,始終奮力向上,潛心鑽研破解矛盾問題,真正把院校建設和人才培養特點規律搞清楚,主動以部隊需求為導向,建立符合未來作戰和發展需要的學科專業體系,使教學內容設置、教員隊伍建設、教學管理方式等更加適應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培養要求。

回望歷史,觀照現實。我們堅信,院校人如玉蘭花般忠誠純潔,不忘初心,努力幹好當前之事、分內之事、緊要之事,院校建設、軍隊建設定將會像玉蘭樹那樣滿枝繁花,充滿生機活力。

(作者單位:重慶通信學院)

妻子常說:老鄧,年齡大了,工作快到站了,別把自己太當回事,工作上差不多就行了。可我覺得,認真只能把事情做對,用心才會把事情做好,工作該我幹的就要認真負責,敷衍了事還不如不幹。任何時候都要把“責任”二字放在心頭,多想自己能給集體帶來什麼,而不是能從集體中收益什麼。因此,我一直堅持三條標準:一是工作我先幹,二是責任我全擔,三是名利我不沾。

改革當前,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有“小想法”,認為幹多幹少一個樣,何不趁著這個當口歇一歇,好好欣賞一下沿途風景。可我覺得,只有時刻保持前行,才能稱得上是與改革同行、與單位共進步。前幾天,學院一位剛退休的老教授每天還堅持來上班,他說,這時候大家都很忙,我在家也是閑著,過來能幫大家多少是多少。這種真摯淳樸的情懷真的打動了我。

近期,系裡正在加緊研發軍內某重點專案,一大批教研骨幹每天加班加點奮鬥在一線。在改革關口還開足馬力幹工作,這對於我們每一名參與者來說都是一種磨礪與考驗。大家也憂慮過個人下一步該何去何從,但是都有一個共同的認識:科研教學任務排在首位,個人無論是去是留,決不撂挑子,永遠保持前行!我作為其中一員,很受鼓舞。改革當前,真的不需要天天喊口號表決心,只要對工作和任務保持激情,把責任立在心頭,那就是與改革同行。

要知足感恩、真心奉獻,永葆對黨和軍隊的真情實意

軍人就意味著奉獻,這是我從穿上軍裝那天起就做好的思想準備。長年的超負荷工作,我的身體每況愈下,2015年初開始,3個月時間我體重降了12公斤,在同志們的催促下,我做了檢查,可謂多病纏身,每一項都像一顆“定時炸彈”。說實在話,誰不想要個好身體,但那時正準備全軍教學督查,多個項目還等待結題。我說服領導和家人,“先排除最危險的吧。”術後第三天我回到了崗位,我覺得和同事們在一起,比躺在醫院裡更踏實。

滔滔江河,必有源頭活水;一棵大樹,必有根下沃土。從軍33載,我能從一名地方青年成長為高職教員,從一名普通教員成長為教研室主任。平心而論,這一切都是黨和軍隊給予我的,我非常知足和感恩。

我身邊的教員也常說,住在大都市,房子學院建了、車子有了,“票子”黨和軍隊月月發,有什麼理由不知足、不珍惜當下?有什麼道理不感恩、談條件?有什麼理由不把手中的活幹好?前幾天,學院專門召開會議,傾聽官兵代表對於改革的真實想法,教員蔣彥就說了八個字“看齊追隨,樂觀服從”,這也說到了我的心坎上。

我經歷過幾次院校改革,清楚那種迷茫、忐忑、不知所措的心理。對於這次改革,我也不知道明天將要何去何從,但我能夠認識到今天自己應該幹什麼。我會用真情和真心對待組織的決定,守好自己的崗位,真正當好一名“守土有責”的軍校教員。

(陽 恒、王統一整理)

校園有樹玉蘭花

■劉冀昌

初春三月,萬物復蘇。走在校園一隅,不經意間抬頭,看見那一樹悄然綻放的玉蘭花,竟有別樣感覺。玉蘭之美,在於其乾淨純粹,滿樹繁花,卻無一片樹葉相擾;朵朵向上,縱春風雕琢,春雨洗刷,始終昂首傲立枝頭。不禁感慨,玉蘭花乾淨純粹、積極向上的品格,不正是我們院校人的生動寫照嗎?

習主席強調指出:“實現強軍目標,建設世界一流軍隊,我軍院校建設必須有一個大的加強。”實現習主席的戰略號召,關鍵一招就是圍繞能打勝仗搞好軍隊院校調整改革,在“力量聚合”中,提升人才培養品質。面對時代重托,許許多多院校人如玉蘭花般絢麗綻放,主動作為,積極向上,自覺投身改革。

改革,需要勇毅。然而,也有人面對改革心存顧慮,擔心個人發展受限、擔心失去工作崗位……思想有了雜念,行動就會出現懈怠。其實,改革調整出現的困難和問題,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改革本身就是一條荊棘之路。這正像玉蘭花盛開過程中也會遭遇各種風雨洗禮、嚴寒歷練。面對遇到的問題,一方面需要組織加以重視並為官兵分憂解難,另一方面也需要院校人如玉蘭花般冒寒迎春,向上生長。

改革,無法回避。不管院校改革怎麼改,我們院校人都應該像玉蘭花那樣乾淨純粹。玉蘭花綻放時,沒有一片綠葉 ,只有朵朵花瓣,在春陽下尤顯高雅純潔。院校調整改革,調的是結構、改的是名稱,不變的是忠誠之魂、育人之責,是培養合格接班人、舉旗人的辦學宗旨。作為院校人,當如玉蘭花般,多點犧牲奉獻,以“熔煉為軍,變革為強”的心態投身改革,用實際行動踐行對党的忠誠,做一個真誠的、純粹的院校人。

改革,不能猶豫。面對新的形勢任務,院校人當如玉蘭花般,始終奮力向上,潛心鑽研破解矛盾問題,真正把院校建設和人才培養特點規律搞清楚,主動以部隊需求為導向,建立符合未來作戰和發展需要的學科專業體系,使教學內容設置、教員隊伍建設、教學管理方式等更加適應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培養要求。

回望歷史,觀照現實。我們堅信,院校人如玉蘭花般忠誠純潔,不忘初心,努力幹好當前之事、分內之事、緊要之事,院校建設、軍隊建設定將會像玉蘭樹那樣滿枝繁花,充滿生機活力。

(作者單位:重慶通信學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