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中醫人物志|第23期:李時珍——遍嘗百草,終成本草綱目

李家後院裡種了好些藥草, 李時珍排行老二, 自小體弱多病, 從蹣跚學步之日起, 就和這些草木結下了不解之緣。 藥園中的藥草從發芽、開花、結果, 到製成草藥、為人治病, 李時珍徜徉其中, 逐漸對這些草藥的性能有所瞭解。 李月池也常帶兩個兒子到診所,

一面行醫, 一面教子讀書, 不時讓孩子們幫助謄抄藥方。 耳濡目染, 李時珍學醫興致越來越濃, 常常翻開父親的醫書讀得津津有味, 自言就像吃搪啃甘蔗一樣。

李時珍聰明穎悟, 才智過人, 處處留心向父親學習, 暗自記下了不少藥方。 有一回父親遇到了疑難病症, 一時想不出有效的藥方, 李時珍湊到父親耳邊, 輕輕地說了一個對證的古方出來。 還有一次, 父親帶著長子出診, 這時來了兩位病人, 一位火眼腫痛, 一位暴泄不止, 李時珍思索了半晌, 說道:“父親要到晚上才能回來, 要不我先給你們開個方子試一試?”腹瀉的病人迫不及待地連聲說好, 另一位也連連催促開方。 李時珍於是果斷地開方取藥。 父親回來後, 李時珍趕忙把病人是什麼症狀,

為什麼要用這些藥, 這些藥有什麼性能等, 一股腦兒說了一遍, 講得頭頭是道。 李月池一邊聽一邊不住地點頭, 心中又驚又喜。

但封建社會“學而優則仕”, 的思想根深蒂固, 民間醫生的社會地位更是卑微, 常常受豪紳貴族的歧視, 父親不願意讓聰慧的二兒子再當醫生,

決定讓他讀書應考, 以便有朝一日出人頭地。 為了不辜負父親的厚望, 李時珍只好把心思放在八股文章上, 14 歲便考中了秀才。 李月池高興得樂開了花, 把改換門庭的希望全部寄託在了李時珍身上。 誰知事與願違, 從17歲起.李時珍接連三次到武昌鄉試, 都名落孫山。 20歲那年, 李時珍身患“骨蒸病”, 連續不斷地咳嗽和發燒, 差點送了命, 幸虧有醫術高明的父親精心診治, 用一味黃芩就把病給治好了。 從此他放棄了功名, 專心學醫, 一心一意當起了郎中。

鄉試失利後, 李時珍曾從理學家學過經學, 上自經典, 下及子史百家, 靡不閱覽, 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功底。 李月池面對現實, 開始精心調教兩個孩子習醫, 總是從醫理和病情兩方面,灌輸給他們全面的醫學知識。不幾年,李時珍果然成了一位很有名的醫生。

李時珍22歲開始給人看病,邊行醫邊研究藥物。他在學習查閱本草書時發現,許多有用的藥物沒有記載;有些藥物只記了個名稱,沒有說明形狀和生長情況;還有一些藥物記錯了藥性和藥效,不僅治不好病,還會延誤病情,導致不良後果。有一次,一幫人拉著一個郎中,來到李時珍診所來評理。原來這位郎中開了一味藥“漏籃子”,藥鋪卻抓了“虎掌”,病人用他的方藥後,病沒見好反倒加重了。

查閱本草古籍,《日華子本草》就把漏籃子和虎掌混為一談了。又有一位醫生,為一名精神病人開藥,用了一味“防葵”,病人服藥後很快就死了。還有一位身體虛弱的病人,吃了醫生開的一味補藥“黃精”,也莫名其妙地送了性命。原來,在好幾種古本草書上,都把防葵和狼毒、黃精和鉤吻說成是同一種藥,而狼毒、鉤吻毒性都很大,人吃了怎能不送命呢?一樁樁、一件件藥物誤人性命的大事在李時珍心中激起巨大的波瀾,從此他萌生了訂正古書錯誤、重新編寫一部完善的本草典籍的念頭。

在父親的精心培養和引導下,李時珍逐漸名聲在外,同樣也得到了王侯的信任。荊穆王妃胡氏患胃痛病,延請他治療,以一味延胡索治癒。1551年,明武昌楚王聽說李時珍醫術精湛,聘他為楚王府奉祠正,掌管祭祀、禮儀、樂舞,兼管良醫所。後李時珍因治癒楚王世子的暴厥、巴蜀富順王之孫的“嗜食燈花病”,以及其他不少人的疑難雜症而名揚朝廷,1559年在他41歲時,被舉薦入職太醫院。

太醫院是專為宮廷服務的醫療機構,擁有大量外界罕見的珍貴醫書資料和藥物。李時珍經常出入於太醫院的藥房及禦藥庫,認真仔細地比較、鑒別全國各地的藥材,搜集和記錄其形態、特性、產地等大量資料,同時他還有機會飽覽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豐富典籍,從宮廷中獲得了大量本草相關資訊,並看到了許多平時難以見到的藥物標本,包括海外進口的藥材,大大地開闊了眼界,豐富了知識。

明朝政府曾在弘治十八年(1505)編撰了一部官修本草(本草品匯精要》,是我國第一部大型彩繪本草圖書,後因有不少編修人員涉重案而封藏于宮中。李時珍在太醫院工作期間,很有可能在不公開的情況下幸運地看到了此書,從而啟發了他編著一部新本草。他曾多次向太醫院提出編寫新本草的建議,都未被採納。李時珍很快就明白,太醫院的工作環境是不可能實現他的願望的,而且一般醫生待遇又很低(明代是一般官醫待遇最低的時期,官僚、御醫與一般醫生待遇懸殊),這裡絕非自己的用武之地,一年後就託病辭官回家了。

1552 年,經過長時間的準備之後,34歲的李時珍開始著手重修本草。由於準備充分,開頭還比較順利。但寫著寫著就發現,藥物成千上萬、多種多樣,對藥物的性狀、習性和生長情形,很難全部心中有數。李時珍意識到,“讀萬卷書”固然需要,“行萬里路’,更不可少。從此他穿上草鞋,背起藥筐,在徒弟和兒子的伴隨下走出家門,遍訪名醫宿儒,搜求民間驗方,遠涉深山曠野,實地對照、辨認藥物,觀察和收集藥物標本,分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藥物,糾正了舊本草中的許多謬誤。

如天南星、虎掌本為一物,而《開寶本草》卻誤分為二;澤漆、大戟原是二物,不少本草卻合二為一。為了搞清白花蛇(五步蛇)的形態,他深入蘄州城北龍蜂山捕蛇,觀察到白花蛇三角頭、四顆牙、背上 24 塊斜方格、腹部斑紋等顯著特徵。《本草經集注》載,穿山甲用鱗片誘蟻為食,李時珍觀察卻發現,其“常吐舌誘蟻食之”。古本草記載鉛和水銀無毒,而且水銀為長生不老藥。他深入礦區,認識到鉛“性帶陰毒,不可多服”;“汞出於丹”,“溫燥有毒”,“若服之過劑,則毒被蒸竄入經絡筋骨”,“變為筋攣骨痛,發為癰腫瘡漏”,其害無窮,駁斥了水銀久服成仙的無稽之談。

他還一路考察一路為父老鄉親治病。有位老婆婆患習慣性便秘30年,多方治療不見效,李時珍運用從民間學來的偏方,以適量的牽牛子配成藥,很快就治好了。還有位婦女鼻腔出血,一晝夜不止,李時珍又是用從民間采得的單方,即大蒜切片敷貼患者足心,一會兒工夫血就止住了。他不但在治病時注意積累經驗,還親自到各地去采藥,親口品嘗了許多藥材,判斷藥性和藥效,還發現了許多藥物的新功能、新特點,如曼陀羅用於麻醉、半邊蓮治蛇咬傷、土茯苓治梅毒、金銀花可退熱等。為了掌握曼陀羅花的性能,他親自嘗試“乃驗也”,誤食會使人手舞足蹈,並記下了“割瘡灸火,宜先服此,則不覺苦也”。本草書中有大豆解百毒的記載,他通過多次試驗證明,單味大豆並無解毒作用,加上一味甘草才有良好解毒效果。

李時珍不怕山高路遠,不怕嚴寒酷暑,走遍了出產藥材的名山。有時好幾天不下山,餓了吃些乾糧,天黑了就在山上過夜。按現代的行政區劃版圖來看,他先後到過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河南等地,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尤其是湖北、湖南的名山大川,行程達兩萬餘裡。采藥的、種田的、捕魚的、打柴的、狩獵的、採礦的,無不是他的朋友和老師,向他們學到了許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由於有了深入實際的調查,李時珍回來後寫《本草綱目》 就得心應手了。

1578 年, 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藥物學巨著《本草綱日》終於在李時珍60歲時脫稿了。這部曠世名著每一個字都浸透著他的心血,是他參閱歷代各種有關醫藥及學術書籍800多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歷時27年,先後三易其稿寫成的。李時珍不僅考訂、糾正了過去本草學中的若干錯誤,而且綜合了大量科學資料,提出了較科學的藥物分類方法,融入了先進的生物進化思想,並反映了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其對植物按自然演化的系統分類方法,不僅提示了植物之間的親緣關係,而且還統一了許多植物的命名方法,比瑞典林奈的自然分類法要詳細得多,而且時間上早200多年。

1596年,李時珍逝世後3年,《本草綱目》 第一版刻本問世,由於是在當時的南京刊刻的,故稱“金陵本”。自17世紀末開始,先後被節譯或全譯成拉丁、英、法、德、俄、朝鮮等文字,再版100多次,被達爾文稱為“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是世界上影響最大的藥物學著作,在世界醫藥文化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評論說:“毫無疑問,明代最偉大的成就,是李時珍那部本草書中登峰造極的著作《本草綱目》,至今,這部偉大的著作仍是研究中國文化中的化學史和其他各門科學史的一個取之不盡的知識源泉。” 2011年6月,金陵本《本草綱目》與《黃帝內經》一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記憶名錄》,再次向世界展示了中醫藥的偉大。

主 編:陸 翔

責任編輯:蘇雪貞

美術編輯:朱麗莉

總是從醫理和病情兩方面,灌輸給他們全面的醫學知識。不幾年,李時珍果然成了一位很有名的醫生。

李時珍22歲開始給人看病,邊行醫邊研究藥物。他在學習查閱本草書時發現,許多有用的藥物沒有記載;有些藥物只記了個名稱,沒有說明形狀和生長情況;還有一些藥物記錯了藥性和藥效,不僅治不好病,還會延誤病情,導致不良後果。有一次,一幫人拉著一個郎中,來到李時珍診所來評理。原來這位郎中開了一味藥“漏籃子”,藥鋪卻抓了“虎掌”,病人用他的方藥後,病沒見好反倒加重了。

查閱本草古籍,《日華子本草》就把漏籃子和虎掌混為一談了。又有一位醫生,為一名精神病人開藥,用了一味“防葵”,病人服藥後很快就死了。還有一位身體虛弱的病人,吃了醫生開的一味補藥“黃精”,也莫名其妙地送了性命。原來,在好幾種古本草書上,都把防葵和狼毒、黃精和鉤吻說成是同一種藥,而狼毒、鉤吻毒性都很大,人吃了怎能不送命呢?一樁樁、一件件藥物誤人性命的大事在李時珍心中激起巨大的波瀾,從此他萌生了訂正古書錯誤、重新編寫一部完善的本草典籍的念頭。

在父親的精心培養和引導下,李時珍逐漸名聲在外,同樣也得到了王侯的信任。荊穆王妃胡氏患胃痛病,延請他治療,以一味延胡索治癒。1551年,明武昌楚王聽說李時珍醫術精湛,聘他為楚王府奉祠正,掌管祭祀、禮儀、樂舞,兼管良醫所。後李時珍因治癒楚王世子的暴厥、巴蜀富順王之孫的“嗜食燈花病”,以及其他不少人的疑難雜症而名揚朝廷,1559年在他41歲時,被舉薦入職太醫院。

太醫院是專為宮廷服務的醫療機構,擁有大量外界罕見的珍貴醫書資料和藥物。李時珍經常出入於太醫院的藥房及禦藥庫,認真仔細地比較、鑒別全國各地的藥材,搜集和記錄其形態、特性、產地等大量資料,同時他還有機會飽覽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豐富典籍,從宮廷中獲得了大量本草相關資訊,並看到了許多平時難以見到的藥物標本,包括海外進口的藥材,大大地開闊了眼界,豐富了知識。

明朝政府曾在弘治十八年(1505)編撰了一部官修本草(本草品匯精要》,是我國第一部大型彩繪本草圖書,後因有不少編修人員涉重案而封藏于宮中。李時珍在太醫院工作期間,很有可能在不公開的情況下幸運地看到了此書,從而啟發了他編著一部新本草。他曾多次向太醫院提出編寫新本草的建議,都未被採納。李時珍很快就明白,太醫院的工作環境是不可能實現他的願望的,而且一般醫生待遇又很低(明代是一般官醫待遇最低的時期,官僚、御醫與一般醫生待遇懸殊),這裡絕非自己的用武之地,一年後就託病辭官回家了。

1552 年,經過長時間的準備之後,34歲的李時珍開始著手重修本草。由於準備充分,開頭還比較順利。但寫著寫著就發現,藥物成千上萬、多種多樣,對藥物的性狀、習性和生長情形,很難全部心中有數。李時珍意識到,“讀萬卷書”固然需要,“行萬里路’,更不可少。從此他穿上草鞋,背起藥筐,在徒弟和兒子的伴隨下走出家門,遍訪名醫宿儒,搜求民間驗方,遠涉深山曠野,實地對照、辨認藥物,觀察和收集藥物標本,分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藥物,糾正了舊本草中的許多謬誤。

如天南星、虎掌本為一物,而《開寶本草》卻誤分為二;澤漆、大戟原是二物,不少本草卻合二為一。為了搞清白花蛇(五步蛇)的形態,他深入蘄州城北龍蜂山捕蛇,觀察到白花蛇三角頭、四顆牙、背上 24 塊斜方格、腹部斑紋等顯著特徵。《本草經集注》載,穿山甲用鱗片誘蟻為食,李時珍觀察卻發現,其“常吐舌誘蟻食之”。古本草記載鉛和水銀無毒,而且水銀為長生不老藥。他深入礦區,認識到鉛“性帶陰毒,不可多服”;“汞出於丹”,“溫燥有毒”,“若服之過劑,則毒被蒸竄入經絡筋骨”,“變為筋攣骨痛,發為癰腫瘡漏”,其害無窮,駁斥了水銀久服成仙的無稽之談。

他還一路考察一路為父老鄉親治病。有位老婆婆患習慣性便秘30年,多方治療不見效,李時珍運用從民間學來的偏方,以適量的牽牛子配成藥,很快就治好了。還有位婦女鼻腔出血,一晝夜不止,李時珍又是用從民間采得的單方,即大蒜切片敷貼患者足心,一會兒工夫血就止住了。他不但在治病時注意積累經驗,還親自到各地去采藥,親口品嘗了許多藥材,判斷藥性和藥效,還發現了許多藥物的新功能、新特點,如曼陀羅用於麻醉、半邊蓮治蛇咬傷、土茯苓治梅毒、金銀花可退熱等。為了掌握曼陀羅花的性能,他親自嘗試“乃驗也”,誤食會使人手舞足蹈,並記下了“割瘡灸火,宜先服此,則不覺苦也”。本草書中有大豆解百毒的記載,他通過多次試驗證明,單味大豆並無解毒作用,加上一味甘草才有良好解毒效果。

李時珍不怕山高路遠,不怕嚴寒酷暑,走遍了出產藥材的名山。有時好幾天不下山,餓了吃些乾糧,天黑了就在山上過夜。按現代的行政區劃版圖來看,他先後到過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河南等地,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尤其是湖北、湖南的名山大川,行程達兩萬餘裡。采藥的、種田的、捕魚的、打柴的、狩獵的、採礦的,無不是他的朋友和老師,向他們學到了許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由於有了深入實際的調查,李時珍回來後寫《本草綱目》 就得心應手了。

1578 年, 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藥物學巨著《本草綱日》終於在李時珍60歲時脫稿了。這部曠世名著每一個字都浸透著他的心血,是他參閱歷代各種有關醫藥及學術書籍800多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歷時27年,先後三易其稿寫成的。李時珍不僅考訂、糾正了過去本草學中的若干錯誤,而且綜合了大量科學資料,提出了較科學的藥物分類方法,融入了先進的生物進化思想,並反映了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其對植物按自然演化的系統分類方法,不僅提示了植物之間的親緣關係,而且還統一了許多植物的命名方法,比瑞典林奈的自然分類法要詳細得多,而且時間上早200多年。

1596年,李時珍逝世後3年,《本草綱目》 第一版刻本問世,由於是在當時的南京刊刻的,故稱“金陵本”。自17世紀末開始,先後被節譯或全譯成拉丁、英、法、德、俄、朝鮮等文字,再版100多次,被達爾文稱為“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是世界上影響最大的藥物學著作,在世界醫藥文化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評論說:“毫無疑問,明代最偉大的成就,是李時珍那部本草書中登峰造極的著作《本草綱目》,至今,這部偉大的著作仍是研究中國文化中的化學史和其他各門科學史的一個取之不盡的知識源泉。” 2011年6月,金陵本《本草綱目》與《黃帝內經》一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記憶名錄》,再次向世界展示了中醫藥的偉大。

主 編:陸 翔

責任編輯:蘇雪貞

美術編輯:朱麗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