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永泰縣紫山村:紫氣東來盈天地 靈山毓秀孕聖賢

福州新聞網4月20日訊這是一個極富色彩感的村落, 有著一個非常好聽的名字——紫山。 紫山是永泰海拔最高的一個行政村, 終年雲霧飄渺,

遠望似有紫氣騰升, 因此有了“紫山”的名號。

但是, 紫色並不是紫山的全光譜, “綠”和“紅”才是它真實的色彩。 紫山的綠, 綠得讓人窒息, 而它骨子裡散發出的紅, 則讓人血脈賁張, 豪情干雲。

綠海紅豆兩相宜

踏上這塊古老的土地, 最讓人心動的就是“綠”, 綠得出奇, 綠得可餐, 全村森林覆蓋率達95%以上。 在這片茫茫綠海中, 大量神態飄逸、清雅挺拔的紅豆杉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

紅豆杉又名紫衫, 紫山村因此得名也未可知, 但紫山多紅豆杉卻是不爭的事實, 全域紅豆杉多達500餘棵, 且多“群居”。

龍山堂是楊家祖厝。 堂前左側山墩上, 有一片鬱鬱蔥蔥的紅豆杉混交林, 紅豆杉古樹有15棵之多。 這就是紫山人精心呵護的“風水林”。

1043年, 楊家先人楊儀新從嵩口遷至龍山,

建造龍山堂前, 請地理先生看“風水”。 地理先生環顧地形, 比劃羅盤, 連聲稱讚“此乃開族福地”。 他指著左前方山墩的小樹說:“此處若為一片樹林, 必定人丁逾萬, 更加昌盛。 ”於是, 楊儀新命人挖掘池塘的泥土堆到墩上, 栽下紅豆杉、柳杉等小樹苗。 如今, 這裡年齡最大的紅豆杉已有900多歲了。

後來, 人口不斷增加, 有人糟蹋樹木, 屢禁不止。 族長心生一計:叫一個家人入林砍斷一根樹枝, 另一人到族長面前告密。 族長立即宴請各戶長, 宴席中, 將那個家人捆綁起來“執行”家法, 直到家人承認錯誤, 保證不再入林砍樹為止。

墩面上有一棵紅豆杉, 胸圍4.61米, 高約18米, 兩個主枝早已折斷, 枯萎成洞, 三個杈枝挺拔向上, 充滿生機。

楊家先人楊君尹曾賦詩雲:“叮嚀勿剪敗, 昂聳萬年春”。

墩面東南角, 還有一棵由紅豆杉和紅葉石楠雙樹合抱的“情人樹”, 枝枝相連, 葉葉相疊, 天然合一, 見證了紫山人的美好愛情。

志如紫山入雲端

紫山更是一片紅色的土地。 中共閩贛省委、省蘇維埃政府曾在這裡戰鬥, 用鮮血染紅了這片土地。

1935年5月, 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 紅軍主力退出江西, 閩贛省委、省蘇維埃隨省軍區撤離寧化根據地。 部隊幾經周折, 克服重重困難與險阻, 才擺脫國民黨的圍攻追擊, 登上紫山打遊擊。

隨後, 敵保安團調集重兵前來圍剿, 閩贛省委書記鐘循仁、省蘇維埃主席楊道明指揮省工作團成員與敵人展開激烈戰鬥。 激戰中, 32名戰士犧牲。

1942年~1949年間, 閩中遊擊隊黃國璋、林汝南、蘇華、毛票等隱蔽在紫山、溪裡、蝙蝠洞一帶開展革命活動。 紫山人民積極為遊擊隊轉運各種必需品, 提供物資、糧食, 幫助引路、望風和報信。 在此期間, 楊信銓、楊銀樹、楊起梅、楊銓庭、楊文隆等人獻出了寶貴生命。 有詩贊雲:軍民同心闖難關, 志如紫山入雲端;面對淫威不屈服, 敢將“三山”都推翻。

龍山繼美令名傳

早在五代後唐, 就有楊李兩姓的先民到紫山繁衍生息, 這裡有千年古民居龍山堂、繼美堂, 有古井、寨堡。 走進紫山, 千年文明撲面而來。

龍山堂的建築尤為奇特。 門前水池上的曲形步道, 世所罕見。 該祖厝的龍穴為臥牛形, 原沒有水池, 水牛困山沒生氣, 人丁不旺, 後經堪輿師指點, 建了水池曲道,

化形水牛臥池, 曲道為牛腿, 自此, 靈氣大作, 子孫興盛。

龍山堂保留著一副祖傳的對聯:世維嚴三合, 官簽稟四知。 “四知”典故, 說的就是楊家先人楊震。 東漢安帝時, 楊震初任東萊太守, 舉薦其學生王密做昌邑縣令。 王密始有政聲, 後漸貪贓枉法。 七年後已任太尉的楊震巡察東萊, 王密盛宴款待, 並暗送十斤黃金。 楊震罷宴辭金, 王密告訴他無人知曉, 楊震厲聲回答: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如今, 龍山堂已開闢為閩贛省委舊址。

龍山堂右邊有三口並連的方井。 楊家先祖立位龍山, 在龍山堂右側建了這三口方井, 水質清冽。 楊家後人在井旁立碑, 上面鐫刻著楊儀新的題詩“二淵鑿井流千古, 萬里思源寄寸心”。

而李氏祖祠位於溪裡。 李氏先人信公被敇封“七省巡撫禦史”後, 于宋嘉祐戊戌年拆舊祖厝建祖祠。祖祠門前建有三個不同形式的大埕。大埕名曰“巡按大埕”,下埕為“八卦大埕”,第三埕為“禦史旗杆”大埕,埕前立一對雙眼穿孔的“旗杆碣”,以示“禦史”身份。埕下有一斜坡,用石板條鋪成,名曰“下馬坡”,據傳凡官位不及“巡按”者,必須下馬而過。

李氏祖祠還有特殊的歷史意義,原中共福建省委書記曾鏡冰,省委領導人黃扆禹、蘇華,閩中特委領導人黃國璋、饒雲山、毛票等曾在這裡留下可貴的足跡。現在,李氏祖祠修建了“中共福建省委永泰溪裡聯絡站”舊址紀念館,給祖祠增添了無限的榮光。

于宋嘉祐戊戌年拆舊祖厝建祖祠。祖祠門前建有三個不同形式的大埕。大埕名曰“巡按大埕”,下埕為“八卦大埕”,第三埕為“禦史旗杆”大埕,埕前立一對雙眼穿孔的“旗杆碣”,以示“禦史”身份。埕下有一斜坡,用石板條鋪成,名曰“下馬坡”,據傳凡官位不及“巡按”者,必須下馬而過。

李氏祖祠還有特殊的歷史意義,原中共福建省委書記曾鏡冰,省委領導人黃扆禹、蘇華,閩中特委領導人黃國璋、饒雲山、毛票等曾在這裡留下可貴的足跡。現在,李氏祖祠修建了“中共福建省委永泰溪裡聯絡站”舊址紀念館,給祖祠增添了無限的榮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