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你真勇敢!”這麼說,可能毀了孩子

凱叔說

kaishushuo

父母按照自己的意願塑造的孩子, 就相當於給一隻鳥安上了蠟燭做的翅膀, 看似已經可以飛了, 但是其實非常危險, 飛不了多遠。

用圓規、尺子和橡皮, 畫出來的孩子, 是你想要的嗎?

作者|周梵 主播 |蘇維

01

有一次, 我兩歲多的小女兒,

因為一件事情我無法滿足她, 非常的失望,

然後在那裡痛哭, 喊叫發脾氣, 不依不饒。

無論我怎麼安慰她、陪伴她, 她都無法停止。

爸爸憤惱地離開了房間。

我於是陪著她, 並且控制著自己的情緒,

讓自己保持清明。

女兒用盡全身的力氣痛哭, 哭聲撕裂了夜空,

她抱著我的腿,

嘴裡不斷喃喃地念著她沒得到的東西,

滿臉都是眼淚和鼻涕, 並且拒絕我給她擦拭。

我看著她小小的臉龐, 漲紅的臉,

被悲傷和憤怒完全淹沒, 我內心突然充滿了慈悲。

我知道這對兩歲多的孩子來說很不容易,

她此刻並沒有太多的智慧

來選擇不同的情緒來面對這件事。

她還無法理解什麼是“商店關門了”,

她所能感受到的,

就是渴望無法被滿足的失望和傷心。

這份傷痛對她來說很真實,

而這就是她成長必須要經歷的。

這是人們從蒙昧到清明, 從本能到智慧,

從弱小到強大的必經之路。

無論對孩子或是成人都是如此,

從失去一顆棒棒糖, 到好朋友的離開;

從錯過喜歡的學校, 到失去一個愛的人, 或者損失一筆金錢……

那些我們曾經以為無法承受,

或者無法失去的東西;

那些我們以為比天還大的災難;

終究有一天, 我們會從中成長。

我們會以更有力量和智慧的狀態,

選擇微笑地去接受它,

並從這些經歷中拿到對自己有價值的東西。

這些體驗都是極其個人化的,

旁人無法替代,

也不需要替代。

而此刻, 作為媽媽,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自己的中正和穩定,

然後去陪著她。

我抱起她小小的身體, 她在我的懷裡放聲大哭,

甚至因為憤怒還拉扯我的衣服。

我把她的頭捧在懷裡, 什麼話也沒說。

我只是安靜地撫摸著她的後背,

慢慢地, 女兒在我懷裡安靜下來。

我知道, 在她成長過程中, 我能做的不多。

唯一能做的就是:

在她面對喪失時, 不帶評判地陪伴她受傷的心;

在她收穫成就時, 敞開心分享她的喜悅。

因為並不是每一次她心碎的時候我都會在;

也不是每次喜悅時我都有機會可以陪她分享。

經驗是無法傳承的, 只有自己來體驗。

02

當父母的力量不夠時,

就無法承載孩子選擇中可能出現的錯誤。

任何一個不確定的感覺都有可能引發出內在的焦慮,

為了逃離這種焦慮感,

他們通常會有兩種方式來控制。

過度干預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

讓孩子面對這些困難是非常有必要,

這是非常寶貴的學習機會。

例如, 幼兒學吃飯, 穿衣服。

對他們來說, 這些事真的很困難。

他們可能要笨手笨腳折騰好久,

會把飯菜弄到衣服上桌上全都是,

或者, 因為扣不上扣子而急得大哭,

這種狀況的發生

都容易引發“內在無力的養育者”的焦慮感。

他們會為了避免經歷這些內心的動盪,

而阻止孩子的嘗試直接自己代勞:

包括爬行的孩子正在努力爬行試圖拿到兩米之外的一個小玩具, 而旁邊的成年人看到直接“幫忙”, 把那個玩具拿過來遞給孩子。

在心理學上, 這種行為被稱為過度干預。

事實上這種不請自來的幫助對孩子是一種打擾,

甚至說是傷害也不為過。

這會讓孩子沒有機會在合適的時候面對困難,

並體驗到面對困難的挫敗、惱怒、

洩氣、煩躁等情緒。

如果孩子在幼小的時候沒有練習面對,

大一點之後則可能會以更大的強度爆發這些情緒。

對於更大的孩子來說,

早晨不停地催促孩子快點起床、穿衣服、不要遲到,

盯著孩子做作業,也是過度干預。

父母們完全沒有意識到,

選擇要不要賴床十分鐘,

選擇先看動畫片還是先寫作業……

這些都是孩子自己要去學習和探索的過程,

孩子每做一次選擇,

都會體驗到這種選擇相應會帶來的後果。

可能會遲到,可能路上會很慌張,

或者很困了作業還是沒有做完,

孩子會從這些選擇中體驗到內在的感受,

不斷地自我觀察,並在下一次優化自己的選擇。

但是,

如果父母從孩子很小時就不斷地介入孩子的選擇,

那麼孩子就會喪失自我觀察和反思的能力。

外部控制和指責的力量越大,

孩子所有的力量就都會用來保護自己。

進而啟動防禦模式來對抗養育者,

而沒有多餘的注意力來關注事情本身了,

那麼自然就喪失了孩子自己從中學習的機會。

過度嚴厲

這類父母碰到有行為問題的孩子,

最喜歡用的歸因模式就是——“溺愛”。

而他們所認知的溺愛,

其實就是前面所說的“過度干預”的教養模式,

是一種不顧孩子內在真實需要,

一股腦把自己認為好的東西強加到孩子的生活中。

所以,這類嚴厲的父母

在沒有搞清楚什麼是“溺愛”的情況下,

為了對抗溺愛所帶來的後果,就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他們非常相信,孩子要變得堅強必須要經歷挫折。

在某種層面上這種認知也並不是完全錯誤的,

但是區別就在於挫敗感、失落感、無力感……

這些負面的感受不該是由父母人為創造出來的。

比如,為了讓孩子學會等待和自律,

在他要求某樣東西時,刻意地延遲滿足或不滿足,

讓孩子絕望地哭得歇斯底里。

或者在孩子遇到挑戰,手足無措時,

告訴孩子一堆看上去無比正確的道理,

並施加壓力,期待孩子能立刻做到、堅持下去;

你不能這麼沒用;你要堅強;你不要怕他;

你要好好說,不要一直哭;

早知道這樣你之前幹嘛去了;

讓你聽我的,不聽,你看吧……

並期待以這樣的嚴格,

要求讓孩子成為一個堅強獨立勇敢的人。

這樣是沒用的!

孩子能夠成功地走過挫折,

是因為在他們受傷無助時有父母堅實溫暖的擁抱,

在支持和陪伴他們。

父母不帶評判和焦慮的、穩定的、

充滿接納的力量會逐漸被孩子內化,

成為他們自己的人格背景。

但很多父母給的是評判和焦慮,

所以沒有任何懸念的,

他們的孩子自然會把評判和焦慮內化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

03

孩子最應該學會的就是:如何在生命中做各種各樣的選擇。

可是我如何能教會孩子做選擇這件事呢?

答案就是——不用教,讓他們多去做就好了。

因為,如果父母一開始就告訴了孩子選擇的答案,

或者直接幫孩子做選擇,

那麼,父母實質就不是在給予孩子學習選擇的能力,

而是在剝奪他們學習選擇的能力。

作為媽媽,我唯一能做的就是:

在女兒做了一些選擇,

但結果自己並不滿意的情況下,不帶評判地陪伴她。

而不是趁這個機會,

利用她的脆弱來彰顯自己的正確,

告訴她,你當初沒有聽我的建議是多麼愚蠢。

這樣,我不僅失去了支持她的機會,也失去了她的信任。

如果我這麼做,她除了學習到,

“犯錯之後千萬不要告訴我媽”之外,什麼也學不到。

而這不是我想要的,

我想,這也不是所有父母想要的。

如果明明知道這樣做不會有任何好結果,

還是忍不住想批評教育一番。

那是因為自己在當下失去了中心,

內在的焦慮和無力被勾出來了。

那就趁這個機會,好好面對自己的功課。

天下間,再也沒有比養孩子這件事,

更有機會看清自己的了。

當你學會了對孩子不夠完美的選擇有更多的接納,

自然也就能接納自己很多個時刻不夠完美的選擇了。

本質上來說,

在這個生命的學校裡,父母和孩子是校友關係。

父母和孩子,不就應該是這樣:

彼此犯錯,再彼此原諒,相互陪伴著成長嗎?

凱叔問

當孩子做出錯誤選擇的時候,你會讓孩子繼續,還是會阻止呢?歡迎給凱叔留言。

大一點之後則可能會以更大的強度爆發這些情緒。

對於更大的孩子來說,

早晨不停地催促孩子快點起床、穿衣服、不要遲到,

盯著孩子做作業,也是過度干預。

父母們完全沒有意識到,

選擇要不要賴床十分鐘,

選擇先看動畫片還是先寫作業……

這些都是孩子自己要去學習和探索的過程,

孩子每做一次選擇,

都會體驗到這種選擇相應會帶來的後果。

可能會遲到,可能路上會很慌張,

或者很困了作業還是沒有做完,

孩子會從這些選擇中體驗到內在的感受,

不斷地自我觀察,並在下一次優化自己的選擇。

但是,

如果父母從孩子很小時就不斷地介入孩子的選擇,

那麼孩子就會喪失自我觀察和反思的能力。

外部控制和指責的力量越大,

孩子所有的力量就都會用來保護自己。

進而啟動防禦模式來對抗養育者,

而沒有多餘的注意力來關注事情本身了,

那麼自然就喪失了孩子自己從中學習的機會。

過度嚴厲

這類父母碰到有行為問題的孩子,

最喜歡用的歸因模式就是——“溺愛”。

而他們所認知的溺愛,

其實就是前面所說的“過度干預”的教養模式,

是一種不顧孩子內在真實需要,

一股腦把自己認為好的東西強加到孩子的生活中。

所以,這類嚴厲的父母

在沒有搞清楚什麼是“溺愛”的情況下,

為了對抗溺愛所帶來的後果,就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他們非常相信,孩子要變得堅強必須要經歷挫折。

在某種層面上這種認知也並不是完全錯誤的,

但是區別就在於挫敗感、失落感、無力感……

這些負面的感受不該是由父母人為創造出來的。

比如,為了讓孩子學會等待和自律,

在他要求某樣東西時,刻意地延遲滿足或不滿足,

讓孩子絕望地哭得歇斯底里。

或者在孩子遇到挑戰,手足無措時,

告訴孩子一堆看上去無比正確的道理,

並施加壓力,期待孩子能立刻做到、堅持下去;

你不能這麼沒用;你要堅強;你不要怕他;

你要好好說,不要一直哭;

早知道這樣你之前幹嘛去了;

讓你聽我的,不聽,你看吧……

並期待以這樣的嚴格,

要求讓孩子成為一個堅強獨立勇敢的人。

這樣是沒用的!

孩子能夠成功地走過挫折,

是因為在他們受傷無助時有父母堅實溫暖的擁抱,

在支持和陪伴他們。

父母不帶評判和焦慮的、穩定的、

充滿接納的力量會逐漸被孩子內化,

成為他們自己的人格背景。

但很多父母給的是評判和焦慮,

所以沒有任何懸念的,

他們的孩子自然會把評判和焦慮內化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

03

孩子最應該學會的就是:如何在生命中做各種各樣的選擇。

可是我如何能教會孩子做選擇這件事呢?

答案就是——不用教,讓他們多去做就好了。

因為,如果父母一開始就告訴了孩子選擇的答案,

或者直接幫孩子做選擇,

那麼,父母實質就不是在給予孩子學習選擇的能力,

而是在剝奪他們學習選擇的能力。

作為媽媽,我唯一能做的就是:

在女兒做了一些選擇,

但結果自己並不滿意的情況下,不帶評判地陪伴她。

而不是趁這個機會,

利用她的脆弱來彰顯自己的正確,

告訴她,你當初沒有聽我的建議是多麼愚蠢。

這樣,我不僅失去了支持她的機會,也失去了她的信任。

如果我這麼做,她除了學習到,

“犯錯之後千萬不要告訴我媽”之外,什麼也學不到。

而這不是我想要的,

我想,這也不是所有父母想要的。

如果明明知道這樣做不會有任何好結果,

還是忍不住想批評教育一番。

那是因為自己在當下失去了中心,

內在的焦慮和無力被勾出來了。

那就趁這個機會,好好面對自己的功課。

天下間,再也沒有比養孩子這件事,

更有機會看清自己的了。

當你學會了對孩子不夠完美的選擇有更多的接納,

自然也就能接納自己很多個時刻不夠完美的選擇了。

本質上來說,

在這個生命的學校裡,父母和孩子是校友關係。

父母和孩子,不就應該是這樣:

彼此犯錯,再彼此原諒,相互陪伴著成長嗎?

凱叔問

當孩子做出錯誤選擇的時候,你會讓孩子繼續,還是會阻止呢?歡迎給凱叔留言。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