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王幹山上的油鹽寺:浙東寧海的“家常寺”

人生多愁苦, 世間人莫不嚮往一個輕鬆逍遙無憂無愁的仙界。 於是有了這寺廟庵堂, 人們期望它們嫁通仙俗兩界, 傳遞神靈的點撥與護佑。 世間人五穀雜糧、名利欲壑, 本已沉湎其中, 難以看清自我, 只盼這寺廟庵堂能不染風塵、高潔聖遠, 得以普渡眾生、託福於人。 所以, 越是遠離芸芸眾生, 越是神秘莫測, 越有佛主的象徵意味, “菩薩遠的顯”說的也有這個理。 所以, 但凡寺廟庵堂, 名兒都要起得超然物外、意象深遠, 如妙相、慈雲、淨土、崇福、瑞相、慈勝、明恩、圓通等等。

但也有例外, 這裡有一個寺廟, 游離於這個規則之外,

它的名字起得甚是煙火氣息, 儼然有與塵俗打成一片的勁兒。 它叫油鹽寺, 位於寧波市寧海縣越溪鄉南部, 座落在一個叫王幹山的半山腰上。

俯瞰

這王幹山原來叫石頭山, 海拔並不高, 可能是多產石的緣故, 山上一個只有30多戶人家的小山村大都採用五彩斑斕的山石築屋,

有些久已不居的房子即便屋簷破落, 石牆仍堅韌地挺立著, 傳遞著歷史的滄桑和況味。 山頂還有一座保存得很完整的抗倭烽火臺, 想必曾為一方的和平貢獻過力量和智慧, 雖芳草萋萋、藤蘿繚繞, 歷史的厚重感猶在。

王幹山據說是因一和尚而改名:唐朝年間, 國慶寺有一名叫王幹的和尚, 從普陀山取經回國慶寺, 途中忽遇颱風, 船隻擱淺在這石頭山旁, 回國慶寺後講與方丈聽, 方丈認為此處與王幹有佛緣, 建議王幹來此地修行, 王幹見那石頭山面臨大海, 得風得水, 是個修行的好地方, 遂在上面建寺紮根。 石頭山因之被稱為王幹山。 此寺即為後來的油鹽寺。

這個故事與普陀山的“不肯去觀音院”何其相像。

這“不肯去觀音院”是唐鹹通年間一位名叫慧鍔的日本和尚而建, 說他來到中國途經五臺山時, 獲贈一尊檀香木雕成的觀音佛像, 後帶著這尊觀音準備回日本, 在普陀山三番起程皆遇颱風。 慧鍔認為是這普陀山要留觀音, 遂就在普陀山建了這“不肯去觀音院”。

王幹的油鹽寺雖沒普陀山“不肯去觀音院”的排場和規模, 但虔誠敬佛、造福百姓的勁頭一點也不遜色, 甚至更甚, 油鹽寺的貢獻是看得見摸得著、實實在在、貼心貼肺的。

“王幹山”石頭

王幹是個好和尚, 他雖在石頭山出家修行, 不僅從不向村裡百姓化緣, 而且還盡其所能救助幫扶村裡人, 成為一個現實版的救苦救難男觀音。

王幹山百姓立碑記載了這個故事:

王幹和尚在這山上建寺修行之後, 見村裡人臉黃肌瘦, 衣不遮體, 感念于心, 常游走四方去化緣, 把化來的衣食贈予村裡的窮苦百姓。 一個萬籟俱寂的晚上, 王幹聽到寺廟外有滴答滴答的聲音, 跑去一看, 竟是門口大石頭上的兩個石洞裡流出村民極缺乏的油和鹽來。

這一發現讓王幹喜出望外, 他趕緊用碗接了, 但說也奇怪, 這石洞裡流出的油和鹽不多不少就四兩, 再接就沒了。 第二天同一時辰再去接, 數量依然這麼多。 從此以後, 王幹就用這石洞裡接來的油和鹽接濟村裡的百姓, 一度滋潤了村裡百姓的生活。 後來王幹年邁, 他就把晚上接油鹽的活讓他的徒弟去幹。 小徒弟嫌麻煩, 在一次接油的時候, 把兩個洞挖大了, 可是從此那倆洞竟再沒流出油和鹽來。 、

油鹽洞

石洞裡竟會流出百姓所需要的油和鹽,即便這是傳說聽了也讓人動容!

多麼具有警示意義的傳說!油鹽造福於人,卻不能過量攝取,啟迪後人戒貪戒欲。雖說石洞是斷不會流出世人需要的油和鹽來,但這寺廟必定有過與油和鹽相關的故事,必定造福過村裡父老,當地百姓才會以油鹽寺贈名,用以紀念這個與百姓生計緊緊相依的寺廟。

大雄寶殿

油鹽寺建得很家常,就像尋常百姓的小院,一個四四方方的院子,兩幢簡簡單單的建築。我踏進院落的時候,甚至有些意外,想油鹽寺盛名之下竟是如此的平常,就像心慕已久一位大師,見到時竟像家裡的外公一樣普通,心裡不由有些落差。

可是再仔細一看,油鹽寺的特別被慢慢品將出來。它的許多景致是我縣其他寺院看不到的。

首當其衝的,便是這寺門邊上的油鹽洞了。這油鹽洞實為一塊如水牛大小的石頭,石頭前香火嫋嫋,顯出出一份與眾不同的高貴尊嚴。石身上有兩個不規則的小洞,就是傳說中出油鹽的洞口。出口處略顯光滑,可能是眾人觸摸過多的原因。石洞無情,必不能產出油和鹽,王幹讓油鹽惠及村裡百姓,並隱藏自己的功勞,把之歸功於兩個小洞,其間,他是動用了怎樣的功夫?塵世湮沒,故人已逝,人們更願意把之神化為一個美麗的傳說,想必是想給予這個過於平實、貼近百姓疾苦的王幹和尚一些神性色彩,關且千秋百代地記住他。

油鹽洞

這樣想著,抬頭再去看院裡的主建築大雄寶殿,平添了一份神聖與莊嚴。大雄寶殿座落在一座青峰之下,這座青峰秀岩直立,綠意蔥郁,很有一派仙風道骨的意味。陪行的朋友告訴我,這幾簇石岩梗直光滑,距離地面二十幾米的高度,曾有小兒附草木攀爬上去,不慎跌落於地,竟毫髮無損,真是佛主保佑,大殿靈氣盡顯。

莊嚴的大雄寶殿裡、菩薩蓮座旁居然還藏了塵世水井,真是聞所未聞!清光緒《寧海縣誌》記載越溪王幹山附近有個崇壽寺,建於北宋乾德二年(964),大中祥符三年(1010)改為延壽寺。有人推測這油鹽寺可能就是宋時的崇壽寺,所在之地皆為當時原址,想必這水井也是王幹和尚的原創了。讓石洞流出油和鹽,解決村民生計之愁,大雄寶殿暗藏生命之泉,以供百姓不時之需。這王幹難道是神仙派來的使者?

夕陽下

油鹽寺三面環山,一面臨海,站在寺前,一望無盡的大海像一幅雄渾的畫卷在面前展開,開闊、宏大、氣勢磅礴。目光所及,莫不讓人心曠神怡,寵辱皆忘。近處的海塗上,四四方方的跳魚養殖塘如一面面鏡子倒映著藍天白雲,蒼翠的小島寶石一般地鑲嵌其中。更遠處霧靄蒼茫,浮雲點點,美不勝收。住持是個面有憨態的年輕人,卻是個腹藏縱橫的建築行家。他指著幾個小島說,你看我們油鹽寺,不能光看我們院裡的這兩處建築,其實,它更有氣勢的“建築”在海上,你看前面的幾個島,最前面的不是山門嗎?旁邊兩個不是鼓樓和鐘樓嗎?最裡面的兩個不是天王殿和大雄寶殿嗎?這就是我們油鹽寺的未來,我們將有一個更加出彩、更加壯觀的油鹽寺。

寺下良田

油鹽洞

石洞裡竟會流出百姓所需要的油和鹽,即便這是傳說聽了也讓人動容!

多麼具有警示意義的傳說!油鹽造福於人,卻不能過量攝取,啟迪後人戒貪戒欲。雖說石洞是斷不會流出世人需要的油和鹽來,但這寺廟必定有過與油和鹽相關的故事,必定造福過村裡父老,當地百姓才會以油鹽寺贈名,用以紀念這個與百姓生計緊緊相依的寺廟。

大雄寶殿

油鹽寺建得很家常,就像尋常百姓的小院,一個四四方方的院子,兩幢簡簡單單的建築。我踏進院落的時候,甚至有些意外,想油鹽寺盛名之下竟是如此的平常,就像心慕已久一位大師,見到時竟像家裡的外公一樣普通,心裡不由有些落差。

可是再仔細一看,油鹽寺的特別被慢慢品將出來。它的許多景致是我縣其他寺院看不到的。

首當其衝的,便是這寺門邊上的油鹽洞了。這油鹽洞實為一塊如水牛大小的石頭,石頭前香火嫋嫋,顯出出一份與眾不同的高貴尊嚴。石身上有兩個不規則的小洞,就是傳說中出油鹽的洞口。出口處略顯光滑,可能是眾人觸摸過多的原因。石洞無情,必不能產出油和鹽,王幹讓油鹽惠及村裡百姓,並隱藏自己的功勞,把之歸功於兩個小洞,其間,他是動用了怎樣的功夫?塵世湮沒,故人已逝,人們更願意把之神化為一個美麗的傳說,想必是想給予這個過於平實、貼近百姓疾苦的王幹和尚一些神性色彩,關且千秋百代地記住他。

油鹽洞

這樣想著,抬頭再去看院裡的主建築大雄寶殿,平添了一份神聖與莊嚴。大雄寶殿座落在一座青峰之下,這座青峰秀岩直立,綠意蔥郁,很有一派仙風道骨的意味。陪行的朋友告訴我,這幾簇石岩梗直光滑,距離地面二十幾米的高度,曾有小兒附草木攀爬上去,不慎跌落於地,竟毫髮無損,真是佛主保佑,大殿靈氣盡顯。

莊嚴的大雄寶殿裡、菩薩蓮座旁居然還藏了塵世水井,真是聞所未聞!清光緒《寧海縣誌》記載越溪王幹山附近有個崇壽寺,建於北宋乾德二年(964),大中祥符三年(1010)改為延壽寺。有人推測這油鹽寺可能就是宋時的崇壽寺,所在之地皆為當時原址,想必這水井也是王幹和尚的原創了。讓石洞流出油和鹽,解決村民生計之愁,大雄寶殿暗藏生命之泉,以供百姓不時之需。這王幹難道是神仙派來的使者?

夕陽下

油鹽寺三面環山,一面臨海,站在寺前,一望無盡的大海像一幅雄渾的畫卷在面前展開,開闊、宏大、氣勢磅礴。目光所及,莫不讓人心曠神怡,寵辱皆忘。近處的海塗上,四四方方的跳魚養殖塘如一面面鏡子倒映著藍天白雲,蒼翠的小島寶石一般地鑲嵌其中。更遠處霧靄蒼茫,浮雲點點,美不勝收。住持是個面有憨態的年輕人,卻是個腹藏縱橫的建築行家。他指著幾個小島說,你看我們油鹽寺,不能光看我們院裡的這兩處建築,其實,它更有氣勢的“建築”在海上,你看前面的幾個島,最前面的不是山門嗎?旁邊兩個不是鼓樓和鐘樓嗎?最裡面的兩個不是天王殿和大雄寶殿嗎?這就是我們油鹽寺的未來,我們將有一個更加出彩、更加壯觀的油鹽寺。

寺下良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