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朱洗:從山村裡走出來的“蛤蟆博士”

1931年, 法國蒙彼利埃大學, 一位來自中國的年輕人苦讀六載, 終於獲得法國國家博士學位。 此時, 距他離開祖國已整整十一年。 這位元年輕人正是日後我國細胞生物學和實驗生物學的奠基者之一——朱洗先生。

朱洗(參考資料[1])

1、山裡娃成了洋博士

朱洗是個山裡娃, 家中靠賣中草藥為生。 這位山裡娃自幼勤奮刻苦, 順利考入浙江省立第六中學(現台州中學)。 在中學裡, 他可不是文弱書生, 而是個熱血青年, 後因積極參加愛國運動而被開除。 學是沒法上了, 朱洗便到上海做起了一名排字工, 一年後和同學一起到了法國。

青年時代的朱洗(新華網)

在法國的前五年, 朱洗的身份依舊是工人, 翻砂工、汽車修理工、搬運工, 他全做過。 五年間, 無論白天多麼勞累, 他晚上都要研習法語和各門學科。 1925年, 朱洗順利考入蒙彼利埃大學生物系, 師從巴德榮(J.F. Batallon)教授。 巴德榮是著名的實驗胚胎學家, 以研究人工單性生殖(注一)聞名。

1920年, 朱洗(前左一)前往法國前與同學留影(網路圖)

對於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 朱洗能不珍惜嗎?他刻苦用功、思維敏捷, 深得巴德榮的喜愛。 朱洗完成的繪圖和切片非常精細, 巴德榮常常讚不絕口:“這個中國小夥兒真不錯!”

正所謂“名師出高徒”, 在巴德榮的悉心指導下, 刻苦鑽研的朱洗很快就在人工單性生殖、異種雜交等領域有了深入研究, 和巴德榮合作完成了十多篇論文。 1931年, 朱洗順利拿到了夢寐以求的博士學位。 巴德榮竭力挽留他留在法國, 可他還是婉拒了。

朱洗(左)與友人在蒙彼利埃(網路圖)

那個年代的中國科學家, 大多懷著“科學救國”的夢想, 朱洗也不例外。 年少時的他尚且“位卑未敢忘憂國”, 因參加愛國運動而被開除, 如今學業已成, 他毅然回到了飽受苦難的祖國。

2、理論誠可貴, 實踐價更高

對於戰亂中的中國而言, 科學研究實在是件奢侈事兒。 回國後, 朱洗面對的是無比艱難的研究條件, 甚至一家人的生活都難以為繼。 新中國成立後, 朱洗被邀請到中科院工作, 他的生活和研究條件才得到改善。

目前不少大學教師什麼賺錢就研究什麼, 廣撒網卻不深耕耘, 收穫的只有一地雞毛。 朱洗則不同, 他從留法開始, 研究的一直是卵子的成熟、受精和單性生殖等問題, 研究方向在幾十年間從未改變, 因而研究得既系統又深入, 在國內外均享有盛譽。

朱洗被任命為實驗生物研究所副所長的任命書(網路圖)

朱洗的理論成果頗多,他在兩栖類雜交的細胞學研究、多精受精卵子中剩餘精子的命運、蛙類卵子的成熟、兩栖類卵子的受精機制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成就。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便是“沒有外祖父的蟾蜍”了。

癩蛤蟆沒有外祖父,這是咋回事?

原來,上世紀五十年代之前,儘管科學家們已經用青蛙做過多次人工單性生殖試驗,但卻沒人嘗試過蟾蜍。人工單性生殖的蟾蜍是否還有傳種能力?朱洗對此很感興趣。

為此,從1951年起的八年間,朱洗先後試驗數十次,塗血針刺了數萬個蟾蜍卵球,終於培育出25只沒有父親的小蟾蜍。其中的一對雌、雄蟾蜍後來成功抱對,孕育出一批小蝌蚪。由於蝌蚪媽媽沒有父親,“可憐”的小蝌蚪也就自然沒有外祖父。

當時,朱洗的這一成果在全世界都是領先的,它表明卵球具有整套發育成個體的物質基礎,人工單性生殖的個體可以完成正常的生殖活動並孕育健康的子代。朱洗曾說過自然界是重女輕男的,“沒有外祖父的蟾蜍”再次印證了這一有趣的觀點,家鄉人都因此親切稱呼他為“蛤蟆博士”。

朱洗在做實驗(網路圖)

不過,朱洗可不是一個隻知道關起門來搞研究的人,他種過地、做過工,提倡科學研究應當為生產建設服務。在將理論應用於實踐方面,朱洗成績斐然,最著名的就是成功解決了兩大難題:蓖麻蠶的引種馴化和經濟魚類的人工繁殖。

蓖麻蠶原產印度,抗戰時被引入國內,但直到解放後,人們仍不清楚其發育規律,飼養時常會發生卵不出蠶、蛹不化蛾、蛾不交尾等諸多問題,以致蠶種絕滅,這實在令蠶農們頭疼。朱洗一直對動物的發育問題很有研究,當有人向他諮詢蓖麻蠶的問題時,他斷定必和環境有關。

朱洗和研究人員一股腦兒紮進實驗室,經過不懈地實驗和分析,果然證明了他的猜想:卵不出蠶是空氣乾燥、卵殼硬化所致;蛹不化蛾、蛾不交尾則是由於溫度過高,阻礙了蛹的生殖器官和生殖細胞發育。原來如此!在朱洗的指導下,蠶農們通過調節濕度和溫度,簡單快速地解決了蓖麻蠶的養育問題。

蠶卵的畸形分裂(《生物學通報》1963年02期)

解決了蓖麻蠶的問題,忙慣了的朱洗可不願閑著,他又將目光投向了鰱魚、鱅魚等經濟魚類的人工繁殖問題。

我國養殖經濟魚類已有幾千年,但一直以來,人工養殖的家魚生殖腺都是不發育的。那麼,魚苗哪裡來?答案簡單粗暴:從江河中捕撈!很多人認定:這種狀況,根本無法改變,但朱洗卻偏偏不信這個邪!

從1956年開始,朱洗輾轉浙江多個漁場進行考察和實驗。人們常會看到一位“老農”在池塘邊的泥濘道路上徘徊,他手中握著竹棍,驅離試圖靠近的遊蛇,全力保護實驗用的幾尾雌、雄親魚。餓了他便吃些粗茶淡飯,困了就在漏雨的茅屋中小憩。經過數年的忍耐和堅持,朱洗終於發現一種能讓人工養殖的魚類產卵的新型催產劑,不但高效,而且成本低廉、便於製造。

朱洗(左二)在實驗室(網路圖)

如今,蓖麻蠶早已成為我國重要的產絲蠶種之一,而鰱魚、鱅魚等經濟魚類的養殖也給國民經濟帶來了巨大效益,這些都得益于朱洗的勤奮與汗水。

1955年,朱洗(右)向合肥蠶場場長(左)介紹飼養蓖麻蠶的經驗(家鄉網)

3、愛寫科普的大科學家

世界上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人與獸有何親緣關係?動物生殖中“重女輕男”的傳統是怎麼回事?人與動物的性別何時確定?人類的智力和愛情從何而來?這些問題多少都曾困擾過愛好科學的小夥伴吧。其實,早在七十年前,朱洗先生便給出了專業的回答。

朱洗的畢生心血大都用在了研究上,但他一直是善用時間的高手,在科研之外,他的一大愛好便是寫科普。在朱洗的心中,科學研究固然重要,但科學普及同樣舉足輕重,自回國後他就一直致力於向大眾通俗地講述艱深的科學知識,一生所寫的科普讀物多達數百萬字。

有人曾估計,朱洗是清末以來寫科普書籍最多的中國科學家,還有歷史學者認為,中國百年來的科普作品桂冠非朱洗莫屬!

如今的科普作家中很少有工作在一線的科學家,而朱洗則是長期從事前沿研究的大科學家,他的科普書籍全是依據自己的研究成果及原始資料、專著寫成的。在朱洗的眾多科普讀物中,最令人稱讚的當屬《現代生物學叢書》,對於上文那些稀奇古怪的問題,你都可以在這套書中找到答案。

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現代生物學叢書》之第二冊《我們的祖先》(孔夫子舊書網)

雖然朱洗搞的是理工科,但文筆十分了得,作家巴金、陸蠡都是他的好友。,回國後,他們幾人便在上海成立了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社是成立了,可出啥書呢?大家一商議,都認為中國當時最缺的就是科技,很有必要出版一套科學書籍。誰來寫呢?擔子自然落到了朱洗這位科學家身上,《現代生物學叢書》就這樣在戰火中誕生了。

這部書計有《蛋生人與人生蛋》、《重女輕男》、《愛情的來源》等六冊,於1939年到1945年陸續出版,書的標題十分吸引眼球,讀之更令人欲罷不能。這套書文字深入淺出,內容饒有趣味,從蛋生雞與雞生蛋的問題到人類的愛情,從單細胞生物到人的精神與生理,幾乎無所不包,朱洗總能根據自己的第一手研究資料娓娓道來。不少學者都認為,《現代生物學叢書》堪稱我國科普作品中的王者,一直被模仿,仍未被超越!(詳見典籍傳奇:《蛋生人與人生蛋》:大院士的性科普著作)

1962年,童第周(右)和羅宗洛(中)前往醫院看望病重的朱洗(左)時的留影(網路圖)

1962年,朱洗先生因操勞過度而不幸罹患肺癌去世。儘管他在生物學界與“中國克隆之父”童第周(注二)齊名,但遺憾的是,由於種種原因,如今有關他的資料並不多,甚至很多人連他的名字都從未聽說。

朱洗先生在生物與科普事業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更為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值得我們每一個人銘記,而非遺忘!

中科院上海細胞生物研究所樓前的朱洗銅像(網路圖)

人物小檔案:

朱洗(1900.10.14 – 1962.7.24),原名朱永昌,字玉文,著名生物學家,1955年當選中科院學部委員(現稱院士)。在實驗胚胎學和細胞學理論研究上成就斐然,是我國實驗生物學及細胞生物學的創始人及奠基者之一。著有《生物的進化》、《現代生物學叢書》、《科學的生老病死觀》等科學專著及科普書籍幾十部。

名言:

科學需要人的全部生命,八小時工作制是不行的。

注釋:

注一:人工單性生殖,亦稱孤雌生殖,即未受精的卵在化學或物理因素的刺激下而誘發的發育。

注二:童第周(1902-1979),著名生物學家和教育家,我國實驗胚胎學及海洋科學的奠基者,1955年當選中科院學部委員。

參考資料:

童第周. 朱洗先生的生平及其學術成就[J]. 科學通報,1962,10:27-34.

王幽蘭. 懷念朱洗老師[J]. 科學通報,1963,7:64-70.

張之傑. 朱洗與無政府主義:為生物學家朱洗傳記補遺[J]. 科學文化評論,2008,5(3):21- 34.

朱洗被任命為實驗生物研究所副所長的任命書(網路圖)

朱洗的理論成果頗多,他在兩栖類雜交的細胞學研究、多精受精卵子中剩餘精子的命運、蛙類卵子的成熟、兩栖類卵子的受精機制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成就。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便是“沒有外祖父的蟾蜍”了。

癩蛤蟆沒有外祖父,這是咋回事?

原來,上世紀五十年代之前,儘管科學家們已經用青蛙做過多次人工單性生殖試驗,但卻沒人嘗試過蟾蜍。人工單性生殖的蟾蜍是否還有傳種能力?朱洗對此很感興趣。

為此,從1951年起的八年間,朱洗先後試驗數十次,塗血針刺了數萬個蟾蜍卵球,終於培育出25只沒有父親的小蟾蜍。其中的一對雌、雄蟾蜍後來成功抱對,孕育出一批小蝌蚪。由於蝌蚪媽媽沒有父親,“可憐”的小蝌蚪也就自然沒有外祖父。

當時,朱洗的這一成果在全世界都是領先的,它表明卵球具有整套發育成個體的物質基礎,人工單性生殖的個體可以完成正常的生殖活動並孕育健康的子代。朱洗曾說過自然界是重女輕男的,“沒有外祖父的蟾蜍”再次印證了這一有趣的觀點,家鄉人都因此親切稱呼他為“蛤蟆博士”。

朱洗在做實驗(網路圖)

不過,朱洗可不是一個隻知道關起門來搞研究的人,他種過地、做過工,提倡科學研究應當為生產建設服務。在將理論應用於實踐方面,朱洗成績斐然,最著名的就是成功解決了兩大難題:蓖麻蠶的引種馴化和經濟魚類的人工繁殖。

蓖麻蠶原產印度,抗戰時被引入國內,但直到解放後,人們仍不清楚其發育規律,飼養時常會發生卵不出蠶、蛹不化蛾、蛾不交尾等諸多問題,以致蠶種絕滅,這實在令蠶農們頭疼。朱洗一直對動物的發育問題很有研究,當有人向他諮詢蓖麻蠶的問題時,他斷定必和環境有關。

朱洗和研究人員一股腦兒紮進實驗室,經過不懈地實驗和分析,果然證明了他的猜想:卵不出蠶是空氣乾燥、卵殼硬化所致;蛹不化蛾、蛾不交尾則是由於溫度過高,阻礙了蛹的生殖器官和生殖細胞發育。原來如此!在朱洗的指導下,蠶農們通過調節濕度和溫度,簡單快速地解決了蓖麻蠶的養育問題。

蠶卵的畸形分裂(《生物學通報》1963年02期)

解決了蓖麻蠶的問題,忙慣了的朱洗可不願閑著,他又將目光投向了鰱魚、鱅魚等經濟魚類的人工繁殖問題。

我國養殖經濟魚類已有幾千年,但一直以來,人工養殖的家魚生殖腺都是不發育的。那麼,魚苗哪裡來?答案簡單粗暴:從江河中捕撈!很多人認定:這種狀況,根本無法改變,但朱洗卻偏偏不信這個邪!

從1956年開始,朱洗輾轉浙江多個漁場進行考察和實驗。人們常會看到一位“老農”在池塘邊的泥濘道路上徘徊,他手中握著竹棍,驅離試圖靠近的遊蛇,全力保護實驗用的幾尾雌、雄親魚。餓了他便吃些粗茶淡飯,困了就在漏雨的茅屋中小憩。經過數年的忍耐和堅持,朱洗終於發現一種能讓人工養殖的魚類產卵的新型催產劑,不但高效,而且成本低廉、便於製造。

朱洗(左二)在實驗室(網路圖)

如今,蓖麻蠶早已成為我國重要的產絲蠶種之一,而鰱魚、鱅魚等經濟魚類的養殖也給國民經濟帶來了巨大效益,這些都得益于朱洗的勤奮與汗水。

1955年,朱洗(右)向合肥蠶場場長(左)介紹飼養蓖麻蠶的經驗(家鄉網)

3、愛寫科普的大科學家

世界上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人與獸有何親緣關係?動物生殖中“重女輕男”的傳統是怎麼回事?人與動物的性別何時確定?人類的智力和愛情從何而來?這些問題多少都曾困擾過愛好科學的小夥伴吧。其實,早在七十年前,朱洗先生便給出了專業的回答。

朱洗的畢生心血大都用在了研究上,但他一直是善用時間的高手,在科研之外,他的一大愛好便是寫科普。在朱洗的心中,科學研究固然重要,但科學普及同樣舉足輕重,自回國後他就一直致力於向大眾通俗地講述艱深的科學知識,一生所寫的科普讀物多達數百萬字。

有人曾估計,朱洗是清末以來寫科普書籍最多的中國科學家,還有歷史學者認為,中國百年來的科普作品桂冠非朱洗莫屬!

如今的科普作家中很少有工作在一線的科學家,而朱洗則是長期從事前沿研究的大科學家,他的科普書籍全是依據自己的研究成果及原始資料、專著寫成的。在朱洗的眾多科普讀物中,最令人稱讚的當屬《現代生物學叢書》,對於上文那些稀奇古怪的問題,你都可以在這套書中找到答案。

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現代生物學叢書》之第二冊《我們的祖先》(孔夫子舊書網)

雖然朱洗搞的是理工科,但文筆十分了得,作家巴金、陸蠡都是他的好友。,回國後,他們幾人便在上海成立了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社是成立了,可出啥書呢?大家一商議,都認為中國當時最缺的就是科技,很有必要出版一套科學書籍。誰來寫呢?擔子自然落到了朱洗這位科學家身上,《現代生物學叢書》就這樣在戰火中誕生了。

這部書計有《蛋生人與人生蛋》、《重女輕男》、《愛情的來源》等六冊,於1939年到1945年陸續出版,書的標題十分吸引眼球,讀之更令人欲罷不能。這套書文字深入淺出,內容饒有趣味,從蛋生雞與雞生蛋的問題到人類的愛情,從單細胞生物到人的精神與生理,幾乎無所不包,朱洗總能根據自己的第一手研究資料娓娓道來。不少學者都認為,《現代生物學叢書》堪稱我國科普作品中的王者,一直被模仿,仍未被超越!(詳見典籍傳奇:《蛋生人與人生蛋》:大院士的性科普著作)

1962年,童第周(右)和羅宗洛(中)前往醫院看望病重的朱洗(左)時的留影(網路圖)

1962年,朱洗先生因操勞過度而不幸罹患肺癌去世。儘管他在生物學界與“中國克隆之父”童第周(注二)齊名,但遺憾的是,由於種種原因,如今有關他的資料並不多,甚至很多人連他的名字都從未聽說。

朱洗先生在生物與科普事業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更為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值得我們每一個人銘記,而非遺忘!

中科院上海細胞生物研究所樓前的朱洗銅像(網路圖)

人物小檔案:

朱洗(1900.10.14 – 1962.7.24),原名朱永昌,字玉文,著名生物學家,1955年當選中科院學部委員(現稱院士)。在實驗胚胎學和細胞學理論研究上成就斐然,是我國實驗生物學及細胞生物學的創始人及奠基者之一。著有《生物的進化》、《現代生物學叢書》、《科學的生老病死觀》等科學專著及科普書籍幾十部。

名言:

科學需要人的全部生命,八小時工作制是不行的。

注釋:

注一:人工單性生殖,亦稱孤雌生殖,即未受精的卵在化學或物理因素的刺激下而誘發的發育。

注二:童第周(1902-1979),著名生物學家和教育家,我國實驗胚胎學及海洋科學的奠基者,1955年當選中科院學部委員。

參考資料:

童第周. 朱洗先生的生平及其學術成就[J]. 科學通報,1962,10:27-34.

王幽蘭. 懷念朱洗老師[J]. 科學通報,1963,7:64-70.

張之傑. 朱洗與無政府主義:為生物學家朱洗傳記補遺[J]. 科學文化評論,2008,5(3):21- 34.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