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教育的第一使命,是培養心理健康的公民

1

我非常欽佩的一位國際教育界老師, 是蔣佩蓉女士。

她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中國首席面試官, 也出版了幾本教育著作。

在一篇文章中,

她分享過一個真實的故事。

一位亞裔女生, SAT考滿分, 校游泳隊主力, 彈一手好琴, 學生幹部, 被哈佛大學提早錄取, 後來在波士頓顧問集團獲得駐香港職位, 年薪6位數, 同一位博士談婚論嫁……

履歷閃閃發亮, 讓很多父母兩眼放光。

按照某種邏輯, 這位元女生已經活成無懸念的人生贏家。

故事還有後文。

婚後一個月, 她自殺了, 年僅30歲。

在三藩市的新家, 她給汽車排氣口接上塑膠管, 塞進了車窗。

她坐了下來, 一氧化碳在車庫裡彌漫。

下班回家的丈夫發現了她, 以及儀錶盤上的遺言便簽。

對名校、高薪的渴求, 不是我們培養孩子的全部意義。

人對高壓和快節奏的承受力是不同的。

有的人適合, 而有的人未必擅長或喜歡。

如果一個孩子是柳樹的種子,

而被按照柏樹的要求灌溉, 有沒有用力過猛、本末倒置?

以至於付出生命為代價?

大洋彼岸的故事太過遙遠, 視線拉回國內。

在我從事教育諮詢時, 最大歎息來自于, 家長對孩子的未來, 充滿恐慌。

媽媽坐在椅子上, 大談期待值, 再歷數孩子的N種缺點。

犀利眼神瞪著一言不發的孩子:“要好好學。 不然就毀了。 ”

孩子放下手機, 抬起一臉漠然的神情。

作為學習的第一責任人, 孩子應該主導調研搜索, 未來大學的方向是什麼, 我對哪些專業感興趣。

恰恰相反, 媽媽包攬了這些事宜, 並對孩子叮囑, 你只負責學習就好了。

即使孩子屏住呼吸, 全身力氣紮進題海, 他不知道這樣的探索和人生意義有多大連結。

還有的孩子個性比較強,

就出現了家長眼中的逆反現象。

劈頭蓋臉的責駡, 被他頭腦中遮罩, 繼續沉浸在網路虛擬世界。

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諮詢中心的陳默老師說, 孩子為什麼會逆反?

“逆反是因為你不允許他長大。

逆反有“硬抗”, 你說東他要說西, 你說要讀書考高中, 他就跟你說要考職業學校。

“軟抗”更麻煩。 如果老師、家長“強大無比”, 孩子反抗的能量轉移到裡面, 各類精神問題都出來了, 導致15歲以後的孩子, 神經症高發。 ”

2

我問一個考進國內名校的漂亮大二女生, 你有什麼優點?

她茫然地看著我, 說“我好像沒什麼優點。

我媽說, 我因為懶、不自律、僥倖, 才進的普通985院校, 並不是清華或復旦。 ”

孩子考到名校, 媽媽依然傳遞著隱藏的思維“我不相信你。

你身上有很多缺陷。 ”

長期的不滿, 堆積成了嚴重的心理負荷:極低的自我評價和自我價值感。

表面上, 教育目的達到了:好學校、好專業。

實際上, 媽媽潛意識裡是僵化的評價體系:以成績為衡量指標, 幫孩子達成所謂目標。

極度狹隘的思維, 已經和悄然變革的時代需求, 不能接軌了。

一個從美國一流學校畢業的新聞系碩士, 回國想找份滿意的工作。

得知薪水還沒有國內大學同齡人高, 他憤然吐槽:“憑什麼?不公平。 ”

他像委屈的孩子說出“不公平”的時候, 恰恰體現了思維的不成熟。

人工智慧的時代在來臨, 既往的人才選拔體系正在革新與顛覆。

因才適用, 而不再是因光環是用。

即使是畢業於牛津、哈佛, 如果沒有保持對學習的渴望和動力,

也有可能“泯然眾人矣”。

但是同時, 時代給予新一代的機會, 也是前所未有的。

在未來職業中, 宣導生活美學的飲食、設計精緻的旅行路線、教授時間管理、演講等知識領域、成為職業潛水教練, 都可以持久地精進、再精進。

這些探索的道路, 比起二十年前一個職業一輩子, 的確不夠安逸。

但未來本身的不確定性, 決定了人已不可能一勞永逸。

我們學著去擁抱和迎接不確定性, 就是適應社會變化的能力。

3

為什麼時代變了, 而很多家長還停留在唯成績是問的落後思維?

因為, 他自己的心理需求沒有“斷奶”, 也沒有穩固的價值觀, 只能隨大流來定義孩子, 來定義成功和幸福。

事實上, 這只是在通過孩子的成就, 來滿足自己潛意識的需求。

家長一旦自我被環境裹挾,心態迷失,教育的本末倒置就發生了。

頻頻發生的青春期孩子弑母案,很多情況是一個望子成龍、控制欲強的媽媽,加上迷茫絕望、叛逆瘋狂的孩子,悲劇就此釀成。

教育的第一使命,絕不再是只講究功成名就,而是培養心理健康、適應變化的孩子。

而心理健康的核心,體現在哪裡?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健康教育教程》裡,明確指出:自尊,是心理健康的核心,是個體對自己積極的肯定的評價、體驗和態度。

當孩子年幼還不具備自我認知體系時,家長才是第一引路人,去幫他建立“積極的肯定的評價、體驗”。

孩子失敗時給予鼓勵,而非一味批判;

孩子學習成績不好或缺乏興趣時,找出原因提高動力,而非生硬打壓;

“積極肯定”不是空洞表揚“真厲害”,而是發自內心的尊重、理解和啟發。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才會具備自我認知的能力,和主動探索的渴望。

心理健康更是各種素質能力的基礎:抗挫折能力;理解別人的情懷;審視思辨的能力;敏銳的洞察力;終生的學習力。

這一切的前提,是什麼?

是家長的自我成長,不要把未完成的心理需求強加給孩子;調整頑固的思維定式,看孩子到底是哪種樹苗,給予他充沛陽光、雨露的滋養。

孩子才得以不會照另一種樹苗養;不會被強勢打壓,削弱自尊,而是照他自己本來的樣子成長,成為未來中國的樣子:積極、獨立、站在國際舞臺自信表達的新時代公民。

家長一旦自我被環境裹挾,心態迷失,教育的本末倒置就發生了。

頻頻發生的青春期孩子弑母案,很多情況是一個望子成龍、控制欲強的媽媽,加上迷茫絕望、叛逆瘋狂的孩子,悲劇就此釀成。

教育的第一使命,絕不再是只講究功成名就,而是培養心理健康、適應變化的孩子。

而心理健康的核心,體現在哪裡?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健康教育教程》裡,明確指出:自尊,是心理健康的核心,是個體對自己積極的肯定的評價、體驗和態度。

當孩子年幼還不具備自我認知體系時,家長才是第一引路人,去幫他建立“積極的肯定的評價、體驗”。

孩子失敗時給予鼓勵,而非一味批判;

孩子學習成績不好或缺乏興趣時,找出原因提高動力,而非生硬打壓;

“積極肯定”不是空洞表揚“真厲害”,而是發自內心的尊重、理解和啟發。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才會具備自我認知的能力,和主動探索的渴望。

心理健康更是各種素質能力的基礎:抗挫折能力;理解別人的情懷;審視思辨的能力;敏銳的洞察力;終生的學習力。

這一切的前提,是什麼?

是家長的自我成長,不要把未完成的心理需求強加給孩子;調整頑固的思維定式,看孩子到底是哪種樹苗,給予他充沛陽光、雨露的滋養。

孩子才得以不會照另一種樹苗養;不會被強勢打壓,削弱自尊,而是照他自己本來的樣子成長,成為未來中國的樣子:積極、獨立、站在國際舞臺自信表達的新時代公民。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