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正文

伊朗和英國為什麼總是不對付?

文:沈持盈

最近在搞閱兵式的不僅僅是我們東面的鄰居朝鮮, 還有西邊同樣存在感很強的伊朗:4月18日, 伊朗在德黑蘭南郊舉行軍隊日閱兵式, 向全世界秀了一把肌肉。

因為歷史、地理、政治等原因, 伊朗樹敵頗多, 算是整個西方世界的“敵人”, 是“邪惡軸心”, 彼此也心照不宣地在國際舞臺上互打嘴炮很多年。 當然在伊朗的黑名單中, 這些國家也都上了榜, 這份黑名單的前三名分別是:美國、以色列和英國。

美國和以色列和伊朗之間的關係基本等同於零和遊戲, 上黑名單是理所應當;而尚在伊朗設立過外交機構的英國,

也被伊朗人拉黑, 甚至還出現了英國駐大使館屢開屢被砸的情況, 可以說, 英國駐伊朗大使館簡直成為了伊朗青年人發洩的首要目標。

(打砸英國使館似乎是伊朗年輕人特別熱愛的一項活動)

英國使館近些年屢屢被砸也不是沒有緣由,

一些學者與政客將歐盟的經濟制裁、石油禁運等歸為主要原因, 這些措施往大了看關乎伊朗經濟命脈、往小了看關乎伊朗老百姓能否填飽肚子, 總之是非常嚴重的“懲罰”措施。 但實際上, 伊朗早就對這樣的制裁見怪不怪了, 因為除了西方國家, 還有亞洲的一些石油需求國能夠給伊朗續一秒, 管中窺豹, 從伊朗一些企業可以直接通過中國銀行開具人民幣信用證便可見一斑。

此外, 一個很多人不知道的冷知識是:英國本身就是產油國, 直到2011年, 英國的石油進口量才首次超過出口量;而且其最大的石油進口國是同樣來自歐洲的夥伴國家挪威。 即使是從中東地區進口石油, 其合作國家也以沙特、阿爾及利亞等國家為主。

(2014年英國主要的石油進口國)

如果經濟制裁、石油禁運等都不是兩國交惡的主要原因的話, 那麼為什麼伊朗和英國這麼不對付呢?

BBC曾經這樣評價英國和伊朗兩國的關係, 稱其為“幾個世紀以來的相互不信任”, 可見這兩個國家的梁子很早就結下了。

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 伊朗尚處於波斯帝國時期時, 英國為謀取其在中東地區的利益, 便已經和當時的波斯愷加王朝有所聯繫。 隨著歐洲各國的觸角逐漸伸至中東, 具有巨大地緣優勢的伊朗也成為英、俄、法等歐洲列強眼中的一塊肥肉。

1804年, 愷加王朝與沙俄因領土糾紛爆發戰事, 眼見鷸蚌相爭, 想要坐享其成的英國便跳出來當了一把“漁夫”:1813年, 戰爭打了九年, 波斯和沙俄雙方已經耗費了巨大的人力與財力之後, 英國精准地把握時機, 出面調停, 促使雙方簽訂了《古利斯坦條約》。 俄國又於1826年入侵伊朗, 簽訂了《土庫曼徹條約》。

(圖中紅線是1801年的伊朗國界線, 黑線為《古利斯坦條約》簽訂後的伊朗國界線, 可以看到今屬格魯吉亞、亞塞拜然境內的領土被沙俄據為己有)

兩次戰爭之後, 包括現今格魯吉亞、亞塞拜然等國領土在內的波斯帝國的大片土地, 自此歸為沙俄所有。 伊朗人認為這種“喪權辱國”的條約, 幕後便有英國在大耍花招。

梁子從此結下, 在之後的19世紀中期, 波斯帝國和英國終於“正面懟”了一把:1856-1857年, 雙方發生戰爭。戰爭的原因還是與領土有關。由於殖民地擴張需要,當時正值英國與沙俄爭奪阿富汗地區的領土,波斯國王受到沙俄挑唆單挑英國,劍指阿富汗城市赫拉特。

結果不出所料,波斯帝國的兵力自然被英國的堅船利炮吊打,折了部隊,丟了領土,伊朗一步步淪為歐洲列強的殖民地,將自己的領土與資源拱手獻上,英國與沙俄得以在這片土地上通商採礦、甚至興辦銀行、郵政機構等等。甚至能夠干涉波斯帝國的王位繼承事宜。

最令伊朗人如鯁在喉的要數1907年8月的英國和俄國簽訂的《英俄條約》,條約三分伊朗,南部由英國把持,北部屬俄國管控,中部是緩衝地帶。條約是在聖彼德堡簽訂的,英俄雙方甚至沒有知會伊朗一聲就私下裡達成了這筆“交易”,伊朗所受的屈辱可見一斑。

之後禮薩汗在英國的支持下推翻愷加王朝,成立巴列維王朝,巴列維王朝周旋於歐洲個大國之間,國內倒也風平浪靜。到上世紀50年代,在國內民意很高的時任總理摩薩台在伊朗推行改革,改革的重頭戲是石油國有化政策,這直接影響到了英國對伊朗石油控制權。英國聯合美國在伊朗操縱政變,將摩薩台趕下總理職位,後者遭下獄和軟禁直至逝世,終身未能翻盤。摩薩台的遭遇廣受伊朗民眾同情,這又加深了伊朗人對英國的恨意。

(曾登上時代雜誌封面的摩薩台)

上世紀80年代,英國與伊朗又因為兩件事使得彼此關係惡化至極點。其一是兩伊戰爭期間,英國堅定地支持伊拉克,這直接使得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帶走了當時在伊朗負責外交事務的英國代理愛德華·查普林並進行了毆打,而英國員警也以彼之道還施彼身,拘捕了伊朗一位駐英外交人員。

第二件事情與一位作家和一部著作有關——薩曼·拉什迪於1989年初寫就的《撒旦詩篇》。此書一出引得一眾譁然,薩曼·拉什迪本人更是因侮辱宗教,影射時任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而遭到公開譴責,後者更是開出高價懸賞處死他。之後伊朗與英國宣佈斷交,薩曼本人也因被伊朗追殺而過上了東躲西藏的生活,直至1998年薩曼才敢公開露面。

(拉什迪與《撒旦詩篇》)

縱觀伊朗數百年的發展,從波斯帝國時期的割地讓權,到伊朗謀求民族獨立時期所受到的阻撓,再到伊朗發展時期在宗教文化層面上的勢如水火,伊朗與英國的梁子可謂是越結越深,由於這些歷史原因,兩個國家在國際舞臺上一直不對付也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雙方發生戰爭。戰爭的原因還是與領土有關。由於殖民地擴張需要,當時正值英國與沙俄爭奪阿富汗地區的領土,波斯國王受到沙俄挑唆單挑英國,劍指阿富汗城市赫拉特。

結果不出所料,波斯帝國的兵力自然被英國的堅船利炮吊打,折了部隊,丟了領土,伊朗一步步淪為歐洲列強的殖民地,將自己的領土與資源拱手獻上,英國與沙俄得以在這片土地上通商採礦、甚至興辦銀行、郵政機構等等。甚至能夠干涉波斯帝國的王位繼承事宜。

最令伊朗人如鯁在喉的要數1907年8月的英國和俄國簽訂的《英俄條約》,條約三分伊朗,南部由英國把持,北部屬俄國管控,中部是緩衝地帶。條約是在聖彼德堡簽訂的,英俄雙方甚至沒有知會伊朗一聲就私下裡達成了這筆“交易”,伊朗所受的屈辱可見一斑。

之後禮薩汗在英國的支持下推翻愷加王朝,成立巴列維王朝,巴列維王朝周旋於歐洲個大國之間,國內倒也風平浪靜。到上世紀50年代,在國內民意很高的時任總理摩薩台在伊朗推行改革,改革的重頭戲是石油國有化政策,這直接影響到了英國對伊朗石油控制權。英國聯合美國在伊朗操縱政變,將摩薩台趕下總理職位,後者遭下獄和軟禁直至逝世,終身未能翻盤。摩薩台的遭遇廣受伊朗民眾同情,這又加深了伊朗人對英國的恨意。

(曾登上時代雜誌封面的摩薩台)

上世紀80年代,英國與伊朗又因為兩件事使得彼此關係惡化至極點。其一是兩伊戰爭期間,英國堅定地支持伊拉克,這直接使得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帶走了當時在伊朗負責外交事務的英國代理愛德華·查普林並進行了毆打,而英國員警也以彼之道還施彼身,拘捕了伊朗一位駐英外交人員。

第二件事情與一位作家和一部著作有關——薩曼·拉什迪於1989年初寫就的《撒旦詩篇》。此書一出引得一眾譁然,薩曼·拉什迪本人更是因侮辱宗教,影射時任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而遭到公開譴責,後者更是開出高價懸賞處死他。之後伊朗與英國宣佈斷交,薩曼本人也因被伊朗追殺而過上了東躲西藏的生活,直至1998年薩曼才敢公開露面。

(拉什迪與《撒旦詩篇》)

縱觀伊朗數百年的發展,從波斯帝國時期的割地讓權,到伊朗謀求民族獨立時期所受到的阻撓,再到伊朗發展時期在宗教文化層面上的勢如水火,伊朗與英國的梁子可謂是越結越深,由於這些歷史原因,兩個國家在國際舞臺上一直不對付也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