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走過千山萬水,卻沒走過寧波的唐詩之路,今天就來見識下

記得以前學校的語文考試還有關於《浙東唐詩之路》的閱讀理解題。

浙江作為吳越之地、風雅之邦, 在古代, 無數文人墨客來此,

邊走邊吟詩, 為後代留下了許多詩詞佳句。

今天, 就跟著阿拉君一起重游唐詩之路!

……

天姥連天向天橫,

勢拔五嶽掩赤城。

……

千岩萬轉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龍吟殷岩泉,

栗深林兮驚層巔。

雲青青兮欲雨,

水澹澹兮生煙。

……

夢遊天姥吟留別

劃重點:什麼是浙東唐詩之路?

從錢塘江入, 沿浙東運河從紹興古鏡湖、曹娥江、剡溪溯源, 貫穿浙東, 至天臺石樑, 登天臺山。

第一站 寧波

四明山是天下名山, 有“海上蓬萊”的美譽, 從西晉起, 各個朝代都有絡繹不絕的詩人紛湧而至。 “四明三千里, 朝起赤城霞。 日出紅光散, 分輝照雪崖。 一餐咽瓊液, 五內發金沙。 舉手何所待, 青龍白虎車。 ”

作為浪漫主義詩人的傑出代表, 李白充滿想像, 讀著他的詩句, 仿佛通過他的眼睛,

看到了朝陽下, 四明山仙氣繚繞的絕美景致。

雖然在詩詞上, 施肩吾沒有李白那麼高的成就, 卻是杭州第一位狀元。 李白“早起”, 他卻夜遊:“半夜尋幽上四明, 手攀松桂觸雲行。 相呼已到無人境, 何處玉簫吹一聲。 ”夜深人靜, 滿山空寂, 此時的一聲玉簫, 倒像在呼喚殊途同歸的知音人。

四窗岩

“玲瓏開戶牖, 落落明四目。 ”——劉長卿

一座四明山, 成為了全唐詩裡灼灼生輝的地標。

江南之地, 山以靈秀為美。 山巒青翠相連, 溪流潺潺, 四季分明色彩斑斕的植被以及山野人家, 都曾喚起遠道而來的詩人們柔軟的觸感。

李白四到浙江, 三入四明, 留下氣勢磅礴的“四明三千里, 朝起赤城霞。 日出紅光散, 光輝照雪崖。 ”孟浩然、杜甫、白居易、劉長卿、孟郊、賈島、杜牧、皮日休、陸龜蒙等等著名詩人, 都無不以來此一游作為人生一大快事。

四窗岩是四明山的中心之地。傳說中,仙人經常在山水間出沒,凡人若有幸遇到,說不定便能成就一段佳話。昔日劉晨、阮肇遇仙,便在四明山四窗岩。

唐代詩人曹唐便感慨此事:“樹入天臺石路新,雲和草靜迥無塵。煙霞不省生前事,水木空疑夢後身。往往雞鳴岩下月,時時犬吠洞中春。不知此地歸何處,須就桃源問主人。”

當然,歌詠四窗岩的眾詩之中,最膾炙人口的莫過於劉長卿的《遊四窗》,一句“玲瓏開戶牖,落落明四目 ”,栩栩如生地描述了四窗岩的景象。

四窗岩位於高山之巔,登臨遠眺,步步艱險,非健壯者難以抵達。從前只有羊腸小徑,來此的詩人堪稱膽量驚人。現在的路用亂石鋪就,幾個拐彎處可見萬丈深淵。

走在山路上,鳥語蟲鳴不絕於耳,加上潺潺而流的溪水,嘩嘩落下的瀑布,仿佛一場山野間的奇遇記。

山路盡頭,是一條筆直陡峭的石階,數完197級就能抵達平臺,見到四窗岩的真面目。

鹿亭

“鹿亭岩下置,時領白麛過。”——陸龜蒙

余姚一帶的四明山唐詩之路的中段。

一路探幽吟唱而來的詩人,行到此處,撣去長袍上累累塵土,濕漉漉的空氣中野花和泥土的芬芳挽留了他們,在驛站或草棚的桌子上寫下永恆的詩句。

四明山山麓的鹿亭鄉,是浙東“唐詩之路”的重要驛站,早在秦漢時起,歷代就有不少方士仙客托跡於此。

明代大學者黃宗羲的《四明山志·九題詩》載:“孔祐至行通神,隱於四明山,有鹿中箭來投祐,祐為之養傷,愈,然後去,故於祠宇觀側建鹿亭。”。

晚唐時期,隱居四明山的高士謝遺塵曾到吳地,拋出四明山九題請吳中名士陸龜蒙作詩,其中的“過雲”、“雲南”、“雲北”講的便是杖錫山所在的“四明山心”一帶。由此開始了與鹿亭便開始了千年的緣分。

唐朝陸龜蒙作詩:“鹿亭岩下置,時領白麛過。草細眠應久,泉香飲自多。認聲來月塢,尋跡到煙蘿。早晚吞金液,騎將上絳河。”

其好友皮日休呼應:“鹿群多此住,因構白雲楣。待侶傍花久,引麛穿竹遲。經時掊玉澗,盡日嗅金芝。為在石窗下,成仙自不知。”

兩人你來我往的呼應作詩並不止《鹿亭》兩首,而有《四明山九題》以及《和四明山四明山九題》,共十八首,分別將石窗、過雲、雲南、雲北、鹿亭、樊榭、潺湲洞、青欞子、鞠侯等四明山的壯麗美景以及豐饒物產娓娓道來,然而,誰能想到兩位詩人寫得如此熱情洋溢,如此繪聲繪色,卻都是聽描述而未親身涉足?

或許,這便是詩人們想像力遠高於常人的一個印證吧。

而後,清朝黃宗羲、高士奇、靳治荊、李墩、李灼、金韻古又比照這九個題目各作了九首詩,為唐詩之路四明山段增光添彩。

千丈岩

“眾木隨僧老,高泉盡日飛。”——方幹

千丈岩特別受“唐宋八大家”的歡迎,先後有兩位大家來此吟詩。

傳說,曾鞏聽了王安石的“拔地萬重青嶂立,懸空千丈素流分。

共看玉女機絲掛,映日還成五色文”之後,站在千丈岩西邊的山坡上,思索半天也沒有想到應景的詩句,十分鬱悶,順道下坡,從下面仰望瀑布,詩興大發,寫下了“玉虯垂處雪花翻,四季雷聲六月寒。憑欄未窮千里勢,請從岩下舉頭看。”

兩位大家,從不同的角度,給了讀詩“觀”景的看客們一個完整的千丈岩瀑布。

後來,出生於明州鄞縣,即今浙江寧波的南宋大臣樓鑰,觀千丈岩時,用曾鞏《千丈岩瀑布》的韻腳寫下了《千丈岩次曾子固韻》:“驚見銀河空外翻,奔湍千丈有餘寒。下流不用長勞望,只向懸崖頂上看。”

唐詩之路之所以名揚天下,除了沿途風景秀麗,讓詩人可以盡情抒發內心的感慨和發揮自身的想像之外,以詩會友,互引知己的情懷也是一大原因。

棲霞坑

“雲南更有溪,丹礫盡無泥。”——陸龜蒙

棲霞坑原名叫桃花坑、桃花溝,大概清末才改名棲霞坑。

地如其名,每年桃花、梨花綻開的時節,一簇簇深紅淺白映照整個山谷如同彩霞,棲滿了小小的山坑。

春秋兩季是棲霞坑古道最佳時節,春的桃花遍地自然是棲霞坑的一大特色;而深秋季節的棲霞坑,香楓紅遍如火似血,也有另一番美豔。

一路行來,紅楓點綴山林,杉樹金黃色的落葉鋪滿古道,濃烈而豐滿的色彩使得這裡擁有迥然不同的春天爛漫的成熟氣息。

怪不得唐詩之路要經過此處,景色果然美不勝收。

既是唐詩之路,自然會吸引詩人前來。

明朝官員、詩人張楷的詩作被認為有唐詩風韻,格律嚴整、豪邁綺麗,聞名海內外,與頂尖的詩人卞榮、聶大年齊名。

他到棲霞坑時,棲霞坑還叫桃花坑,留下了一首詩:“雨晴春色滿岩前,誤認玄都小洞天。忽訝四山環繞處,中藏數頃遺安田。昌黎只解稱盤穀,摩詰徒能畫輞川。試問白雲如可惜,便須從此謝塵緣。”

月湖

“四明狂客”賀知章沿著唐詩之路劃溪而下來到寧波,卻獨愛月湖。唐天寶二年,賀知章上疏辭官,先閒居紹興,後隱居月湖,由此遊覽足跡遍佈四明山水。

月湖開拓始于唐代,引縣西南鄉它山堰的水積累而成,到了宋元年間已經形成了月湖十洲,風光旖旎。

唐宋以來,波衣冠輩出,人物鼎盛,文人、學者多憩居於月湖畔。這些風流人物,或隱居,或講學,或為官,或著書,都在月湖留下不可磨滅的印痕。

寧海雙峰

李白最著名的遊歷浙江的詩《夢遊天姥吟留別》中“天姥山”,在今浙江新昌縣東五十裡,東接東天臺山。

而歷史上天姥山,在唐代屬剡縣,五代後屬分立的新昌,在歷史上稱“新昌飛地”,直到1949年8月才劃歸寧海,今在寧海雙峰。

李白夢遊的天姥就指今寧海雙峰,它在新昌縣東五十裡,詩中一句“天姥連天向天橫”,疑似說我們寧海雙峰一帶的橫峰。

東錢湖

東錢湖早在晉的時候就有記載,西晉著名學者陸雲在《答車茂安書》中稱,“西有大湖,北有名山,南有林澤,東臨巨海”。

東錢湖古時候稱“錢湖”,唐代時稱“西湖”,當時縣治在貿山,湖在縣治之西故名。唐代賀知章隱居寧波,自然不會錯過東錢湖的幽靜,雖然如今難以找到他描寫東錢湖的詩。

然而晚年居於東錢湖畔養老的歷史名人史浩,在一首《游東錢湖》的詩裡提到賀知章當年在寧波這一帶的遊歷:“行李蕭蕭一擔秋,浪頭始得見漁舟。曉煙籠樹鴉還集,碧水連天鷗自浮。十字港通霞嶼寺,二靈山對月波樓。於今幸遂歸湖願,長憶當年賀監遊。”

選自《阿拉旅遊》雜誌2017年4月刊 《唐詩之路:寧波——詩路上的秘境》

文字 | 李瑩

編輯 | 小王子

你的每一次讚賞、分享都是我們堅持原創的動力。

阿拉旅遊 •文藝連萌|覆蓋千萬文藝生活實踐者

都無不以來此一游作為人生一大快事。

四窗岩是四明山的中心之地。傳說中,仙人經常在山水間出沒,凡人若有幸遇到,說不定便能成就一段佳話。昔日劉晨、阮肇遇仙,便在四明山四窗岩。

唐代詩人曹唐便感慨此事:“樹入天臺石路新,雲和草靜迥無塵。煙霞不省生前事,水木空疑夢後身。往往雞鳴岩下月,時時犬吠洞中春。不知此地歸何處,須就桃源問主人。”

當然,歌詠四窗岩的眾詩之中,最膾炙人口的莫過於劉長卿的《遊四窗》,一句“玲瓏開戶牖,落落明四目 ”,栩栩如生地描述了四窗岩的景象。

四窗岩位於高山之巔,登臨遠眺,步步艱險,非健壯者難以抵達。從前只有羊腸小徑,來此的詩人堪稱膽量驚人。現在的路用亂石鋪就,幾個拐彎處可見萬丈深淵。

走在山路上,鳥語蟲鳴不絕於耳,加上潺潺而流的溪水,嘩嘩落下的瀑布,仿佛一場山野間的奇遇記。

山路盡頭,是一條筆直陡峭的石階,數完197級就能抵達平臺,見到四窗岩的真面目。

鹿亭

“鹿亭岩下置,時領白麛過。”——陸龜蒙

余姚一帶的四明山唐詩之路的中段。

一路探幽吟唱而來的詩人,行到此處,撣去長袍上累累塵土,濕漉漉的空氣中野花和泥土的芬芳挽留了他們,在驛站或草棚的桌子上寫下永恆的詩句。

四明山山麓的鹿亭鄉,是浙東“唐詩之路”的重要驛站,早在秦漢時起,歷代就有不少方士仙客托跡於此。

明代大學者黃宗羲的《四明山志·九題詩》載:“孔祐至行通神,隱於四明山,有鹿中箭來投祐,祐為之養傷,愈,然後去,故於祠宇觀側建鹿亭。”。

晚唐時期,隱居四明山的高士謝遺塵曾到吳地,拋出四明山九題請吳中名士陸龜蒙作詩,其中的“過雲”、“雲南”、“雲北”講的便是杖錫山所在的“四明山心”一帶。由此開始了與鹿亭便開始了千年的緣分。

唐朝陸龜蒙作詩:“鹿亭岩下置,時領白麛過。草細眠應久,泉香飲自多。認聲來月塢,尋跡到煙蘿。早晚吞金液,騎將上絳河。”

其好友皮日休呼應:“鹿群多此住,因構白雲楣。待侶傍花久,引麛穿竹遲。經時掊玉澗,盡日嗅金芝。為在石窗下,成仙自不知。”

兩人你來我往的呼應作詩並不止《鹿亭》兩首,而有《四明山九題》以及《和四明山四明山九題》,共十八首,分別將石窗、過雲、雲南、雲北、鹿亭、樊榭、潺湲洞、青欞子、鞠侯等四明山的壯麗美景以及豐饒物產娓娓道來,然而,誰能想到兩位詩人寫得如此熱情洋溢,如此繪聲繪色,卻都是聽描述而未親身涉足?

或許,這便是詩人們想像力遠高於常人的一個印證吧。

而後,清朝黃宗羲、高士奇、靳治荊、李墩、李灼、金韻古又比照這九個題目各作了九首詩,為唐詩之路四明山段增光添彩。

千丈岩

“眾木隨僧老,高泉盡日飛。”——方幹

千丈岩特別受“唐宋八大家”的歡迎,先後有兩位大家來此吟詩。

傳說,曾鞏聽了王安石的“拔地萬重青嶂立,懸空千丈素流分。

共看玉女機絲掛,映日還成五色文”之後,站在千丈岩西邊的山坡上,思索半天也沒有想到應景的詩句,十分鬱悶,順道下坡,從下面仰望瀑布,詩興大發,寫下了“玉虯垂處雪花翻,四季雷聲六月寒。憑欄未窮千里勢,請從岩下舉頭看。”

兩位大家,從不同的角度,給了讀詩“觀”景的看客們一個完整的千丈岩瀑布。

後來,出生於明州鄞縣,即今浙江寧波的南宋大臣樓鑰,觀千丈岩時,用曾鞏《千丈岩瀑布》的韻腳寫下了《千丈岩次曾子固韻》:“驚見銀河空外翻,奔湍千丈有餘寒。下流不用長勞望,只向懸崖頂上看。”

唐詩之路之所以名揚天下,除了沿途風景秀麗,讓詩人可以盡情抒發內心的感慨和發揮自身的想像之外,以詩會友,互引知己的情懷也是一大原因。

棲霞坑

“雲南更有溪,丹礫盡無泥。”——陸龜蒙

棲霞坑原名叫桃花坑、桃花溝,大概清末才改名棲霞坑。

地如其名,每年桃花、梨花綻開的時節,一簇簇深紅淺白映照整個山谷如同彩霞,棲滿了小小的山坑。

春秋兩季是棲霞坑古道最佳時節,春的桃花遍地自然是棲霞坑的一大特色;而深秋季節的棲霞坑,香楓紅遍如火似血,也有另一番美豔。

一路行來,紅楓點綴山林,杉樹金黃色的落葉鋪滿古道,濃烈而豐滿的色彩使得這裡擁有迥然不同的春天爛漫的成熟氣息。

怪不得唐詩之路要經過此處,景色果然美不勝收。

既是唐詩之路,自然會吸引詩人前來。

明朝官員、詩人張楷的詩作被認為有唐詩風韻,格律嚴整、豪邁綺麗,聞名海內外,與頂尖的詩人卞榮、聶大年齊名。

他到棲霞坑時,棲霞坑還叫桃花坑,留下了一首詩:“雨晴春色滿岩前,誤認玄都小洞天。忽訝四山環繞處,中藏數頃遺安田。昌黎只解稱盤穀,摩詰徒能畫輞川。試問白雲如可惜,便須從此謝塵緣。”

月湖

“四明狂客”賀知章沿著唐詩之路劃溪而下來到寧波,卻獨愛月湖。唐天寶二年,賀知章上疏辭官,先閒居紹興,後隱居月湖,由此遊覽足跡遍佈四明山水。

月湖開拓始于唐代,引縣西南鄉它山堰的水積累而成,到了宋元年間已經形成了月湖十洲,風光旖旎。

唐宋以來,波衣冠輩出,人物鼎盛,文人、學者多憩居於月湖畔。這些風流人物,或隱居,或講學,或為官,或著書,都在月湖留下不可磨滅的印痕。

寧海雙峰

李白最著名的遊歷浙江的詩《夢遊天姥吟留別》中“天姥山”,在今浙江新昌縣東五十裡,東接東天臺山。

而歷史上天姥山,在唐代屬剡縣,五代後屬分立的新昌,在歷史上稱“新昌飛地”,直到1949年8月才劃歸寧海,今在寧海雙峰。

李白夢遊的天姥就指今寧海雙峰,它在新昌縣東五十裡,詩中一句“天姥連天向天橫”,疑似說我們寧海雙峰一帶的橫峰。

東錢湖

東錢湖早在晉的時候就有記載,西晉著名學者陸雲在《答車茂安書》中稱,“西有大湖,北有名山,南有林澤,東臨巨海”。

東錢湖古時候稱“錢湖”,唐代時稱“西湖”,當時縣治在貿山,湖在縣治之西故名。唐代賀知章隱居寧波,自然不會錯過東錢湖的幽靜,雖然如今難以找到他描寫東錢湖的詩。

然而晚年居於東錢湖畔養老的歷史名人史浩,在一首《游東錢湖》的詩裡提到賀知章當年在寧波這一帶的遊歷:“行李蕭蕭一擔秋,浪頭始得見漁舟。曉煙籠樹鴉還集,碧水連天鷗自浮。十字港通霞嶼寺,二靈山對月波樓。於今幸遂歸湖願,長憶當年賀監遊。”

選自《阿拉旅遊》雜誌2017年4月刊 《唐詩之路:寧波——詩路上的秘境》

文字 | 李瑩

編輯 | 小王子

你的每一次讚賞、分享都是我們堅持原創的動力。

阿拉旅遊 •文藝連萌|覆蓋千萬文藝生活實踐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