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父子倆都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科學家

父親:曼內·西格巴恩(瑞典語:Karl Manne Georg Siegbahn, 1886年12月3日-1978年9月26日)

一、貢獻和榮譽:瑞典物理學家, 1924年, 他因為發現X射線的光譜, 而獲得當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殊榮。

二、簡歷:曼內·西格巴恩1906年進入侖德大學, 1911年以“磁場測量”的論文獲得博士學位, 1907~1911年他在該大學當J・R・裡德堡教授助手, 1915年起任該校講師、副教授、教授, 1923年為烏普薩拉大學物理學教授, 1937年為瑞典皇家科學院實驗物理學研究教授。 1937年以前塞格巴恩主要從事X射線譜學方面工作。 他改進了空氣泵和X射線管, 採用了不少新技術, 發現了許多新譜系, 得到了能級數值的精確結果;1937以後他的主要研究核子物理問題, 設計、建造了30MeV的加速器、電離分離器、新型β攝譜儀等, 對核子物理實驗做了大量基礎工作。

三、他的科學研究:

1、前人的研究:

1895年倫琴發現X射線時, 還沒有建立X射線譜的概念也沒有任何實驗證據證明X射線具有一定的分佈特性。

巴克拉第一次發現在一個實驗中, 不管元素已化合成什麼化合物, 它們總是發射一種硬度的X射線。 這說明X射線具有標識特定元素的特性。 當原子量增大時, 標識X射線的穿透本領會隨著增大。 也就是說, X射線變得越來越硬。 當原子量很高時卻又出現一種軟得多的成分。 這是一種特殊的標識輻射。 巴克拉發現這種新標識輻射的穿透本領也隨元素原子量的增大而增大。 巴克拉把這兩種X輻射分別稱之為K輻射和L輻射, 可以說, 他已經開始進入X射線譜的範疇了。 勞厄發現X射線衍射對說明X射線的波動性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X射線既然是波, 就可以像可見光一樣, 用波長來表徵不同成分的X射線。 勞厄的發現不僅說明了X射線的特性和晶體點陣的真實性,
還為科學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這就是用晶體分析X射線。

2、曼內·西格巴恩繼承和發展

他發展了新的方法, 設計了新儀器。 他改進了真空泵的設計, 特別是分子泵。 他設計的X射線管, 可使曝光時間大大縮短, 從而使他的測量精度大為提高。

因此他能夠對X射線譜系作出精確的分析, 首先他驗證了巴克拉用吸收方法測出的K系和L系, 同時他又發現了M系。 他測量波長的精確度比前人大大提高。 曼內·西格巴恩和他的同事還從各種元素的標識X輻射整理出系統的規律, 對原子的電子殼層的能量和輻射條件建立了完整的知識, 同時也為與之有關的現象作出量子理論解釋建立了堅實的經驗基礎。 他的《倫琴射線譜學》一書中對這方面的成果作了全面總結。 該書的德文版於1923年出版, 英文版於次年出版, 這是一部經典的科學著作。 卡爾·西格班的X射線譜儀測量精度非常之高, 以致於30年後還一直在許多方面得到應用。 他利用兩個顯微鏡,
架在精密的測角器對角線兩端, 可讀到角度的十分之幾秒, 整個光譜儀處於恒溫狀態。

兒子:凱·西格巴恩(瑞典語:Kai Siegbahn, 1914年4月20日—-2007年7月20日)

一、貢獻和榮譽:他的主要貢獻是用電子光譜法對各種輕元素作系統的定量分析, 為發展高分辯率電子光譜學做出了重大貢獻, 他也因此獲得了198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二、他的簡歷:凱·西格班1918年4月20日出生於瑞典的隆德(Lund),小時在烏普沙拉上中學,1936年到1942年在烏普沙拉大學學習物理、數學和化學。1944年在斯德哥爾摩大學獲博士學位。1951年至1954年于皇家工學院任教授,1954年在烏普沙拉大學任物理學教授,並兼任該校物理研究所所長,他父親卡爾·西格班在1923年—1937年間也曾經擔任過這所大學的物理學教授。因致力於研發一種用電子檢測複合材料成分和純度的新技術,於1981年與尼古拉斯·布隆伯根及亞瑟·倫納德·肖洛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被公認是用電子光譜學(ESCA)發展化學分析技術的帶頭人。

二、他的簡歷:凱·西格班1918年4月20日出生於瑞典的隆德(Lund),小時在烏普沙拉上中學,1936年到1942年在烏普沙拉大學學習物理、數學和化學。1944年在斯德哥爾摩大學獲博士學位。1951年至1954年于皇家工學院任教授,1954年在烏普沙拉大學任物理學教授,並兼任該校物理研究所所長,他父親卡爾·西格班在1923年—1937年間也曾經擔任過這所大學的物理學教授。因致力於研發一種用電子檢測複合材料成分和純度的新技術,於1981年與尼古拉斯·布隆伯根及亞瑟·倫納德·肖洛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被公認是用電子光譜學(ESCA)發展化學分析技術的帶頭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