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郭秀江:撫今追昔說照相

十九世紀現代科技的發展, 催生了人類第一台照相機, 距今已有168個年頭了。 照相機的發明, 讓人類歷史不再僅僅是口口相傳的,

文字的, 繪畫的, 這些方式多帶有人的主觀性。 照相機的出現, 將客觀的圖像的方式記錄歷史變為可行。

照相機傳進中國大約是晚清時期, 也曾遭遇過中國式迷信的排斥, 說它可以攝去人的靈魂。 雖然此說並未大行其道, 但照相機與普通中國老百姓的緣分很遙遠。 照相的事也關係不大。

我的祖父母, 我的一個伯父和唯一的姑姑, 在解放前去世, 我沒見過他們, 也沒見過他們的照片, 小時聽母親提起, 就憑空想像著他們的模樣。

外祖父母我還有記憶, 記得家裡還有他們的一張合照, 那是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拍的, 也是他們唯一的照片。

母親說過父親年輕時很帥, 一表人才, 母親的話是有憑據的, 我見過照片。 文革時, 帶著紅袖標的鄰居去我家,

“建議”母親檢查一下有沒有四舊。 因為照片上的父親西裝革履, 母親怕惹麻煩, 就毀掉了。 其實父親當時只是礦裡一名普通職員。 後來一想起這事就很感遺憾, 再也見不到父親風度翩翩的樣子了。

我的第一張照片, 是同二姐哥哥三人的合照, 那是大姐1956年上大學後, 因為想我們, 父母才同意當時上中學的二姐, 領著哥哥和我去照相館拍了這張合照, 寄給遠在哈爾濱的大姐, 記得是一寸橫版的, 非常清晰。

我家唯一的一張全家福, 是大姐在大學期間的一個暑假裡, 向父母提議去拍的。 每看到這張全家福, 都對大姐的提議心懷感激。

母親在世時, 我每次回家, 老人家常常拿出那本老相冊, 一一指點著, 同我嘮起家人親戚的陳年往事。

那幾張照片, 還有我們離家後陸續寄回家裡的, 還有親戚的, 母親都寶貝似地珍藏著。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 百姓家裡添人進口, 歡聚離別, 也想著照個相留個影。 工作證學生證電車月票, 也都需要個人照片。 一屆屆學生畢業了, 也時興照集體畢業照, 那都是去照相館。 照相機對於百姓還是稀罕物。

老新屯人應該都能記得, 當年新屯唯一的一家照相館。 從五中校門出來沿路往南走, 過了大商店再向前, 不遠就到了。 那些年新屯地區及郊區郞士一帶的居民, 一說照相, 就是這地方了。

新屯照相館臨街, 是一座獨立的平房。 大大的櫥窗上佈置些照片。 這些照片可不是什麼演員明星, 都是從顧客照片中挑選出來放大的。

那時沒有肖像權之說, 誰的照片被擺上去, 心裡都美滋滋的。

女孩子天生愛美, 自然也愛照相。 但照相不像衣食住行, 不像學雜費, 書本文具是必須的, 所以不好同母親要錢。 一旦手裡的零錢夠拍張一寸的照片, 還是和最要好的夥伴去留個影。 取相的日子, 便是那些天的期盼。

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 照相機走向了百姓中的攝影愛好者。 記得鞍山的侄子侄女回撫順, 或是大慶的外甥女們過來, 哥哥就會從廠裡的同事那裡借來照相機, 買上一、兩卷膠捲回來裝好, 在家裡拍幾張, 再領著孩子們或是公園, 或是水庫, 哢哢一陣拍。

當時膠捲有兩種規格, 120的版式大, 一卷可拍12張, 135的版式小, 一卷可拍36張。 一卷拍完, 卸下送照相館沖洗。

自己拍照的品質當然比不上照相館, 但相片上的人顯得自然, 隨意。 拍的多了, 效果也看得過去。 那時一些風景區還有照相館的人營業拍外景, 也還有些生意。

照片積多了, 就需要相冊或叫影集收集起來。 當年那種黑白相冊也是由黑白的冊頁相間裝成, 黑紙厚, 是載照片的。 白紙薄而軟, 是保護照片緩衝磨損的, 可我總覺得這層白棉紙的放置有些美學價值, 像面紗一樣, 每翻開一頁, 先有朦朧的輪廓, 讓你的視覺漸進, 不至於太突兀, 同時也增加了照片的美感。

照片由相角固定到黑頁上, 相角是由特殊紙做的一個直角的小插槽, 背面有膠。 正面裝飾彩色錫箔紙, 本色的錫箔紙上還綴有彩色的星星, 顯得色彩斑斕。 小小的相角點綴在黑色的冊頁,黑白照片之間,把頁面活潑鮮亮了許多。

我喜歡佈置相冊,樂此不疲。這個喜好保持到黑白相冊的消失。我的原則是同一頁的照片風格要一致,相角也選同一色彩,但版式最好不一樣來組合,這樣看起來既協調,又不呆板。

那時很多家庭也喜歡把照片裝在玻璃相框裡,掛在牆上。既可常看見那些在外的家人及親親友友,同時也是家裡的一件裝飾物。

上世紀80年代初期,彩照出現在社會生活中。我兒子的第一張彩照還在學搭積木,那是一位搞宣傳的朋友拍的,也是他職業生涯中拍攝的第一張彩照。幾十年了,色彩依然如初。

不知不覺地,彩照代替了黑白照,照片記錄的世界不僅有形狀和光感,還有了色彩。想起過去有些黑白照上塗的紅腮、紅唇,不由得感歎彩色膠片的奧妙。

記得2009年與老年大學的同學結伴旅遊時,那些年過五旬、六旬的老夥伴們,幾乎人手一台相機了。當然其中多數相機屬於不用調光圈也不用調焦距的“傻瓜”相機,這種降低使用者技術要求的設計,大概也是相機普及的因素之一吧!

數碼相機的出現,對於採用感光膠片的傳統相機,是一場改朝換代的革命。隨著價格的降低,它從高端的軍事用途轉到普通的民用,從神殿走到百姓生活中。

數碼相機的“即時可觀”的性能,顯示了極大優越性:好不好馬上見分曉,不理想刪掉就是。這讓攝影活動變得輕鬆,變得毫無懸念。同時也省卻了裝卸膠捲遮遮蓋蓋的麻煩,由此一下子征服了所有消費者,結束傳統相機的歷史使命。

特別是當相機和電腦結合,照片可以作為數位圖像存儲、編輯和傳輸。一切都變得更加方便。

近幾年,智慧手機的發展,讓絕大部分人群,將購置沒多久的數碼相機又束之高閣,我自己就是一例。手機的多功能,體積小帶來的方便,幾乎是不可抗拒的。

隨著手機圖元的增加,照片愈加清晰。至於對畫面的層次感等技術指標的要求是否滿足,那是專業人員和高端愛好者們的事。

朋友們結伴出遊,人手一機,各個都是攝影師,你拍我,我拍她,到晚上嘩嘩往外發,都忙得半宿半夜的。出去個十天八天,手機都要被照片塞爆了,又趕著挑挑選選往下刪。

街上的照相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叫影樓,是專門拍婚紗照的。如果有人還想把手機裡的照片洗出幾張,也還有小店,只是門面比原來照相館小很多,又加了些打字複印等許多活。

與幾十年前相比,就照相一事,變化堪稱巨大。

2017年4月10日

小小的相角點綴在黑色的冊頁,黑白照片之間,把頁面活潑鮮亮了許多。

我喜歡佈置相冊,樂此不疲。這個喜好保持到黑白相冊的消失。我的原則是同一頁的照片風格要一致,相角也選同一色彩,但版式最好不一樣來組合,這樣看起來既協調,又不呆板。

那時很多家庭也喜歡把照片裝在玻璃相框裡,掛在牆上。既可常看見那些在外的家人及親親友友,同時也是家裡的一件裝飾物。

上世紀80年代初期,彩照出現在社會生活中。我兒子的第一張彩照還在學搭積木,那是一位搞宣傳的朋友拍的,也是他職業生涯中拍攝的第一張彩照。幾十年了,色彩依然如初。

不知不覺地,彩照代替了黑白照,照片記錄的世界不僅有形狀和光感,還有了色彩。想起過去有些黑白照上塗的紅腮、紅唇,不由得感歎彩色膠片的奧妙。

記得2009年與老年大學的同學結伴旅遊時,那些年過五旬、六旬的老夥伴們,幾乎人手一台相機了。當然其中多數相機屬於不用調光圈也不用調焦距的“傻瓜”相機,這種降低使用者技術要求的設計,大概也是相機普及的因素之一吧!

數碼相機的出現,對於採用感光膠片的傳統相機,是一場改朝換代的革命。隨著價格的降低,它從高端的軍事用途轉到普通的民用,從神殿走到百姓生活中。

數碼相機的“即時可觀”的性能,顯示了極大優越性:好不好馬上見分曉,不理想刪掉就是。這讓攝影活動變得輕鬆,變得毫無懸念。同時也省卻了裝卸膠捲遮遮蓋蓋的麻煩,由此一下子征服了所有消費者,結束傳統相機的歷史使命。

特別是當相機和電腦結合,照片可以作為數位圖像存儲、編輯和傳輸。一切都變得更加方便。

近幾年,智慧手機的發展,讓絕大部分人群,將購置沒多久的數碼相機又束之高閣,我自己就是一例。手機的多功能,體積小帶來的方便,幾乎是不可抗拒的。

隨著手機圖元的增加,照片愈加清晰。至於對畫面的層次感等技術指標的要求是否滿足,那是專業人員和高端愛好者們的事。

朋友們結伴出遊,人手一機,各個都是攝影師,你拍我,我拍她,到晚上嘩嘩往外發,都忙得半宿半夜的。出去個十天八天,手機都要被照片塞爆了,又趕著挑挑選選往下刪。

街上的照相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叫影樓,是專門拍婚紗照的。如果有人還想把手機裡的照片洗出幾張,也還有小店,只是門面比原來照相館小很多,又加了些打字複印等許多活。

與幾十年前相比,就照相一事,變化堪稱巨大。

2017年4月10日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