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四川諧劇創始人王永梭 江安國立劇專走出的“東方卓別林”

沒有王永梭, 就沒有在全國影響極大、在四川家喻戶曉的諧劇。 而鮮為人知的是, 年輕時的王永梭, 在烽火連天的抗戰歲月, 考入位於長江邊的江安國立戲劇專科學校, 從此走上從藝之路。 王永梭的藝術創作和諧劇這一新興劇碼的創立, 和國立劇專息息相關, “東方卓別林”, 從被稱為“中國戲劇搖籃”的江安國立劇專走出。

王永梭的好友、和其多次接觸的江安國立劇專陳列館館長張毅, 近日向記者講述了王永梭在江安國立劇專求學的往事, 揭開了“東方卓別林”神秘的面紗。

“川普”朗誦首榜名落孫山

1939年, 是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 20餘歲、老家在四川安岳的王永梭, 聽聞江安國立戲劇專科學校在招生, 帶著一份熱愛和執著, 走路坐車轉船、一路顛簸, 慕名前往長江邊的江安縣城, 準備參加國立劇專的新生考試。

和眾多考生一樣, 王永梭輾轉提前來到江安縣城, 希望能找點關係通融通融。 由於全國的考生都集聚于此, 這個長江邊小縣城的旅店一夜間處處爆滿。 王永梭想盡辦法找到落腳點後, 便馬不停蹄地尋找各種關係, 並想方設法接觸一些已經在國立劇專讀書的帥哥美女, 希望他們能幫個忙、想點法, 使自己能夠儘快入學。

“我們這個地方不靠關係, 要靠真才實學, 國立劇專招收的都是有真才實學的學生”, 不料王永梭準備“找關係走後門”的想法剛一露頭,

就得到了學生們傳來的主考官曹禺對那些想“走後門”的考生給予的嚴厲“警告”。

在考試時, 王永梭用地道的“川普”朗誦了一段臺詞, 並表演了自己精心創作的小品《賣膏藥》。 由於其普通話太差, 一開始就讓考官們失望, 其表演的小品, 考官們看後臉上也沒有任何表情。 第一次張榜時, 他名落孫山。

雖然普通話不標準, 但王永梭自編自演的小品《賣膏藥》, 由於其劇情較為完整, 引起了一些考官的注意。 經過考官們的反復討論, 第三次張榜時, 王永梭才榜上有名, 成為國立劇專第六屆學生。 據瞭解, 當時江安國立劇專的新生錄取率, 只有不到20%。

“大師”點撥小品榮升諧劇

為歡迎新學員, 江安國立劇專特地為新生舉行一次迎新聯歡晚會,

每個班都需要準備一個節目。 王永梭自告奮勇, 再次演出了自己的原創小品“拉雜戲”《賣膏藥》。

在演出中, 王永梭盡心表演, 展現了其表演功底和驚人的藝術天賦, 老師和同學們看得津津有味, 掌聲、笑聲此起彼伏。 演出結束後, 獲得了校長余上沅、教務主任曹禺、校長助理吳祖光、戲劇大師洪深、黃佐臨、焦菊隱、陳白塵、應雲衛等人的高度讚賞。 曹禺說:“其實這就是白描。 ”洪深說:“此戲幽默詼諧, 很好的反映了社會現實問題, 但叫“拉雜戲”, 名稱不雅。 ”經過“大師”點撥, 王永梭受益匪淺, 在恩師們的指導和幫助下, 將“拉雜戲”正式改名為“諧劇”。 諧劇由此誕生。

隨後, 在江安國立劇專學習的日子裡, 王永梭更是受到了恩師們的殷切關照。

由於生活條件艱苦, 王永梭和同學謝晉等學生, 經常去老師們家“混飯吃”。 余上沅校長對人和藹親切, 對學生友好, 他家成了王永梭和同學謝晉等學生充饑首選之地。 同時, 學校時任訓導主任張炳君是江安縣的開明士紳, 也很關愛學生, 經常請窮學生們吃飯, 王永梭由此與他結下了深厚友誼。

戲劇大師洪深對學生們要求一向嚴格, 有一次排練時, 見王永梭精神萎靡、無心表演, 便對他大發雷霆。 王永梭堅持排練, 最後因體力不支昏倒在地。 洪深見狀深究緣由, 才得知王永梭帶病排練。 “為什麼不去看病?”洪深很著急地問。 “沒錢。 ”王永梭虛弱的回答。 洪深聽後, 含著眼淚, 默默地從自己口袋裡掏出原本不多的錢,

全部給了王永梭, 讓他快去求醫看病。

“物品”換戲貧困學生後盾

在艱苦的抗戰歲月裡, 國立劇專的學生們一頓能吃一碗白米飯, 都是非常奢侈的事。 王永梭在學校裡生活極其艱苦, 貧困家庭出生的他, 全靠勤工儉學來完成學業。

為了解決這些貧困學生的吃飯問題, 劇專經常組織各類表演, 讓當地老百姓“物品”換戲。 每當國立劇專有演出, 當地老百姓便提著自家的紅薯、玉米、蔬菜、雞蛋, 一些富紳人家還拿著雞、魚、肉等物品, 換取藝術上的享受。 對於劇專的學生來說, 老百姓帶來的豐富物品, 感覺就像過年一樣。 每一次演出, 全體師生都特別高興。 在那個資訊封閉的時代, 這種憑物看戲的方法, 極大地豐富了當地老百姓枯燥的精神生活。

艱難困苦的生活,磨練了年輕王永梭堅強的意志,更激發了他的創作熱情。他先後創作演出了《扒手》《黃巡官》《趕汽車》《開會》《喝酒》等一大批諧劇,並被海外媒體讚譽為“東方卓別林”。新中國成立後,王永梭又創作演出《在火車上》《打百分》《結婚》《自來水龍頭》等劇碼。其弟子沈伐、淩宗魁、塗太中、景雯等人,成為活躍在巴蜀舞臺上,深受市民喜愛的喜劇明星。

“江安,是我的第二故鄉啊!” 1985年10月,王永梭回江安的時候說,江安的老百姓淳樸可親。抗戰時期在江安國立劇專求學的幾年,是他藝術人生真正的起點,特別是江安人民對劇專師生無私的關心和厚愛,讓他終生難忘。

林星廷 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記者 田富友 伍雪梅 實習生 陳楊 (圖片由張毅提供)

艱難困苦的生活,磨練了年輕王永梭堅強的意志,更激發了他的創作熱情。他先後創作演出了《扒手》《黃巡官》《趕汽車》《開會》《喝酒》等一大批諧劇,並被海外媒體讚譽為“東方卓別林”。新中國成立後,王永梭又創作演出《在火車上》《打百分》《結婚》《自來水龍頭》等劇碼。其弟子沈伐、淩宗魁、塗太中、景雯等人,成為活躍在巴蜀舞臺上,深受市民喜愛的喜劇明星。

“江安,是我的第二故鄉啊!” 1985年10月,王永梭回江安的時候說,江安的老百姓淳樸可親。抗戰時期在江安國立劇專求學的幾年,是他藝術人生真正的起點,特別是江安人民對劇專師生無私的關心和厚愛,讓他終生難忘。

林星廷 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記者 田富友 伍雪梅 實習生 陳楊 (圖片由張毅提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