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鏟齒象:下巴帶鏟子的大象

鏟齒象:下巴帶鏟子的大象

圖注:鏟齒象復原圖, 圖片來自網路

我們熟悉的大象長有標誌性的長牙, 這對長牙其實是大象的上門齒特化而成的。

在史前大象家族中, 有一種名叫鏟齒象的成員, 它的上門齒並不發達, 下門齒倒是變寬變大形成一對大鏟子, 這讓它成為最奇特的古象。

圖注:鏟齒象的頭骨化石, 圖片來自網路

20世紀初, 蘇聯的古生物學家在高加索地區發現了一些古象化石,

這些化石非常特別, 其下門齒異常發達。 1928年, 古生物學家阿列克謝·波瑞斯科(Alexei Borissiak)根據化石中表現的特徵命名了鏟齒象(Platybelodon), 意思是“扁平的牙齒”。

圖注:鏟齒象復原模型, 其下巴非常獨特, 圖片來自網路

鏟齒象的個頭較大, 體積與今天的大象差不多,

其體長約5米, 高約3米, 體重約3噸。 鏟齒象整體上繼承了大象的外形, 其身體粗壯, 四肢長而有力, 身後長有一個細細的尾巴。 鏟齒象的皮膚上沒有毛髮, 因此其皮膚與今天的大象差不多。

圖注:鏟齒象頭部復原, 作者:Vladimir Nikolov

圖注:由阿賴老師製作的鏟齒象復原雕像, 很好表現了鏟齒的特徵, 拍攝:江泓

圖注:阿賴老師製作的鏟齒象復原雕像, 拍攝:江泓

鏟齒象最特別的地方就是它的腦袋。 與今天的大象相比, 鏟齒象的腦袋明顯要長很多。 在鏟齒象腦袋前面長有一個長而靈活的鼻子, 不過鼻子的長度無法與常見大象的鼻子相比。 在鏟齒象鼻子的兩側是一對短小的象牙, 如果放在今天一定是發育不良。 與頭骨相比, 鏟齒象的下頜長而厚實, 其一對下門齒向外擴大呈鏟狀, 這也正是其得名的原因。

圖注:鏟齒象的早期復原圖,將它們比作河馬一樣的動物,圖片來自網路

鏟齒象下頜上如同鏟子一樣的下門齒到底是幹什麼用的呢?曾任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的著名古生物學家奧斯本在1932年的研究中認為鏟齒象的下門齒是用來鏟起水草的,如此看來鏟齒象會像今天的河馬一樣大部分時間呆在水裡。奧斯本的觀點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成為鏟齒象下門齒用途的最佳解釋。隨著之後對於鏟齒象化石的研究,古生物學家發現其臼齒存在著明顯的磨損,而吃柔軟的水草是不會造成臼齒如此磨損的。從鏟齒象的四肢看,其長度適於在陸地上行走,如果是長期生活在水中,四肢勢必會變短。最新的觀點認為鏟齒象主要吃樹葉,它們還會用下門齒剝樹皮吃。

圖注:鏟齒象復原圖,圖片來自網路

鏟齒象生存於距今1600至1000萬年前的中新世時期,它的化石在東歐和亞洲被大量發現,在非洲發現過零星的化石。目前鏟齒象屬內有四個有效種,分別是:P. danovi、P. grangeri、P. beliajevae、P. tongxinensis 。在中國的甘肅省,古生物學家發現了大量的鏟齒象化石,說明這裡曾經是鏟齒象集中分佈的地區。曾經生活在中國的鏟齒象與許多古獸生活在一起,其中包括有以植物為食的奇角犀、爪獸、安琪馬,還有以肉為食的半熊、半犬、中鬣狗等。除了上面提到的古獸,鏟齒象還曾經與其他古象生存在一起,它們之間出現過激烈的競爭。

圖注:上海自然博物館中的鏟齒象化石,左側是大唇犀,右側是庫班豬、三趾馬,拍攝:江泓

圖注:上海自然博物館中的鏟齒象頭骨化石,攝影:江泓

鏟齒象化石的發現說明至少在1000多萬年前,甘肅省還覆蓋著大片的森林。後來隨著全球氣候的變冷,亞洲內陸開始變得乾燥少雨,森林開始萎縮,這最終造成了包括鏟齒象在內的許多大型哺乳動物的滅絕。

參考資料:

1.Lambert, W.D. (1992). "The feeding habits of the shovel-tusked gomphotheres: evidence from tusk wear patterns." Paleobiology, 18(2): 132-147.

2.Semprebon, G., Tao, D., Hasjanova, J., Solounias, N. 2016. An examination of the dietary habits of Platybelodon grangeri from the Linxia Basin of China: Evidence from dental microwear of molar teeth and tusks. Palaeogr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doi: 10.1016.j.palaeo.2016.06.012

圖注:鏟齒象的早期復原圖,將它們比作河馬一樣的動物,圖片來自網路

鏟齒象下頜上如同鏟子一樣的下門齒到底是幹什麼用的呢?曾任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的著名古生物學家奧斯本在1932年的研究中認為鏟齒象的下門齒是用來鏟起水草的,如此看來鏟齒象會像今天的河馬一樣大部分時間呆在水裡。奧斯本的觀點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成為鏟齒象下門齒用途的最佳解釋。隨著之後對於鏟齒象化石的研究,古生物學家發現其臼齒存在著明顯的磨損,而吃柔軟的水草是不會造成臼齒如此磨損的。從鏟齒象的四肢看,其長度適於在陸地上行走,如果是長期生活在水中,四肢勢必會變短。最新的觀點認為鏟齒象主要吃樹葉,它們還會用下門齒剝樹皮吃。

圖注:鏟齒象復原圖,圖片來自網路

鏟齒象生存於距今1600至1000萬年前的中新世時期,它的化石在東歐和亞洲被大量發現,在非洲發現過零星的化石。目前鏟齒象屬內有四個有效種,分別是:P. danovi、P. grangeri、P. beliajevae、P. tongxinensis 。在中國的甘肅省,古生物學家發現了大量的鏟齒象化石,說明這裡曾經是鏟齒象集中分佈的地區。曾經生活在中國的鏟齒象與許多古獸生活在一起,其中包括有以植物為食的奇角犀、爪獸、安琪馬,還有以肉為食的半熊、半犬、中鬣狗等。除了上面提到的古獸,鏟齒象還曾經與其他古象生存在一起,它們之間出現過激烈的競爭。

圖注:上海自然博物館中的鏟齒象化石,左側是大唇犀,右側是庫班豬、三趾馬,拍攝:江泓

圖注:上海自然博物館中的鏟齒象頭骨化石,攝影:江泓

鏟齒象化石的發現說明至少在1000多萬年前,甘肅省還覆蓋著大片的森林。後來隨著全球氣候的變冷,亞洲內陸開始變得乾燥少雨,森林開始萎縮,這最終造成了包括鏟齒象在內的許多大型哺乳動物的滅絕。

參考資料:

1.Lambert, W.D. (1992). "The feeding habits of the shovel-tusked gomphotheres: evidence from tusk wear patterns." Paleobiology, 18(2): 132-147.

2.Semprebon, G., Tao, D., Hasjanova, J., Solounias, N. 2016. An examination of the dietary habits of Platybelodon grangeri from the Linxia Basin of China: Evidence from dental microwear of molar teeth and tusks. Palaeogr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doi: 10.1016.j.palaeo.2016.06.012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