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體育>正文

黑八奇跡將上演?因為韋德說過:我不會再次首輪出局

保存圖片

對於波士頓的球迷來說, 這是一個難熬的夜晚。 球隊連戰連敗不說, 更令他們心感疲憊的, 是這一整個夜晚, 他們都沒有看到一絲勝利的希望。

帶著0比2的劣勢前往客場, 翻遍整個NBA的歷史, 一共只有3次逆襲的典故, “黑八奇跡”的大幕似乎正在不可避免的被芝加哥人拉開。

季後賽之前, 按要求我也做了一個預測, 我猜的是“凱爾特人4-3公牛”, 當時也收到了不少的議論, 大多是“公牛真有這麼硬氣”之類的疑問。

且不說我預測的正確與否, 先說我的當時判斷的依據:相較于公牛, 凱爾特人的存在著天然的缺陷, 他們實在太矮了。

凱爾特人的矮不是局部的, 中鋒位置上霍福德2米08, 原本是個大前鋒, 大前鋒位置上, 阿米爾-詹森2米06, 小前鋒上是1米98的克勞德, 分位上是1米88的布蘭得利, 以及控衛上最為人熟知的“地表最強175”小湯瑪斯。 他們的陣容看上去像是讓原本打1的身高去打2,

2號位的身高去打3, 以此類推來安排定位。

更小的陣容或許為他們的空切跑位提供了更加靈活的移動速度, 但在更講究身體對抗, 提倡肌肉碰撞的季後賽裡, 每一個回合中的每一個細節, 都會不可避免的暴露他們在身高上的劣勢。 不巧的是, 公牛剛好是東部最強調施加身體對抗的球隊之一。 這是其一。

其二, 在身高受限的狀況下, 凱爾特人的籃板球保護能力有限, 常規賽場均42個籃板只能排在聯盟第26位。 又不巧的是, 公牛是聯盟裡最能搶籃板的球隊之一, 他們的場均籃板數排在聯盟第3, 而且在進攻戰術並不充裕的狀況下, “投搶”是他們最擅長幹的事。

最後, 雖然公牛只能憑藉著與熱火的交手戰績將將擠進季後賽的大門,

但他們的陣中卻是實打實的擁有三名季後賽經驗豐富的老將——韋德, 巴loc以及隆多——而作為對手的凱爾特人, 從主教練到核心, 都未曾在季後賽有過太深的涉及, 在細節的處理與把握上, 兩隊有著明顯的差距。

至於為什麼有這麼多劣勢, 我還會在預測時選擇凱爾特人贏下系列賽?畢竟他們的進攻更加出色, 內外線更均衡, 而公牛作為一支動盪了一整個賽季的球隊, 能否在季後賽重整旗鼓表現的上下一心, 這都得打上一個巨巨的問號。

只不過現在看來, 這已經不僅僅是硬氣的有些不好對付的問題了, 公牛正在做的, 是完完全全地壓制東區的頭號種子選手。

拋開哪些泛泛而談的理論, 公牛在比賽裡都做了哪些針對性的佈置?

首先是最顯而易見的, 也就是前文提到的籃板球的爭搶。

第一場比賽, 公牛在籃板上以53比36贏了凱爾特人17個, 前場籃板20比13贏了7個, 本場比賽, 凱爾特人加強了對籃下的卡位和爭搶, 將籃板球的劣勢縮小到了5個, 但在上半場,

尤其是比賽剛開始的階段, 公牛還是得到了非常多的前場籃板, 並且打出了自己想要的“投搶”節奏, 不斷的對凱爾特人的三秒區進行衝擊。

其次是週邊夾擊與快速有效的防守輪轉。

凱爾特人是一支偏外的球隊, 他們的進攻多由持球人在外線或是腰位肘區發起進攻, 鮮有低位持球肉搏出現, 這就讓公牛的防守可以佈置的很有重點, 也就是重兵都撲在週邊, 利用多名球員對持球人施加防守壓力, 並在適當的時間段伺機完成搶斷形成防守反擊。

以幾個回合為例:

布蘭得利繞掩護出來接球,米羅蒂奇上前阻止他第一時間三分出手,巴loc從後跟上,形成合圍,迫使他交球,隆多上前一步防止小湯瑪斯接球,布蘭得利直塞籃下,韋德補位到籃下單防斯瑪特。

再看這個回合。

克勞德持球的突破籃下,費利西奧滑步補防擋住突破路線,身後齊普夆跟上,形成夾擊,克勞德本能的尋找小湯瑪斯,被隆多直接完成搶斷,長傳前場為巴loc送上助攻。

同樣類似的還有這個回合。

布蘭得利在高位持球打擋拆,洛佩斯上前大延誤,被迫掛掩護走底線,洛佩斯從掩護後繞過,在出手前完成干擾,慌亂中布蘭得利的這次拋投偏出了籃筐。

公牛的整個防守輪轉、協防都非常迅速,保證凱爾特人球員在三分線內的每次出手都有防守人在身前進行干擾。

這其中“受照顧”最多的,自然就是小湯瑪斯了,公牛對於小湯瑪斯的照顧,可以說是全方位立體環繞式的。

以一圖為例:

凱爾特人邊線發球,隆多時刻繞在身前,小湯瑪斯無法第一時間觸球,克勞德選擇發給霍福德,接球之後轉身再找的小湯瑪斯的瞬間,隆多立刻攔在身前,小湯瑪斯試圖反跑擺脫防守接球也無濟於事,無奈之下霍福德將球傳給了克勞德。

更讓凱爾特人頭疼的是,公牛對於小湯瑪斯的防接球是“永不停歇”式的,即便小湯瑪斯沒有持球攻的意願,公牛球員的貼身防守依舊寸步不離。

圖中回合就是公牛對小湯瑪斯防守的完美展示。雖然霍福德在另一側已經持球準備單打,但隆多連頭都不回,面朝小湯瑪斯只顧一人,只為一點,就是盡一切可能阻止小湯瑪斯接球。

即便他接了球,在突破的行進路線上,也將受到公牛層層防守的阻撓。

為什麼他們敢這麼做?就是吃定了小湯瑪斯的身高劣勢以及它所帶來的視野受限。當突破速度迅捷的優勢在遇到多層對抗被迫削減之後,也就只能在更高更壯的對手面前感慨身高的差距是一道多麼難以逾越的天塹了。

這場球,小湯瑪斯一共出手了15次,命中了6個,只拿到了20分,並且在僅有2次助攻的情況下,出現了5次失誤,與常規賽風光的表現相去甚遠。

如此一來,凱爾特人想贏球便更是難於登天了。

但他們就此已經沒有希望了麼?倒也未必。理由有幾點:

第一,凱爾特人在這場比賽的三分球表現非常不理想,在主力受重點照顧,週邊球員擁有大量空位投籃的情況下,投出了30.3%的三分命中率,這並不是凱爾特人的常態,一旦他們的週邊投籃恢復正常,致使公牛不敢過分收縮籃下,凱爾特人的傳切配合將重新打出自己的風采。

第二,公牛本場比賽的進攻有些好的過分了。這場球他們以40%的命中投進了10記三分,其中還包括韋德在第四節徹底將凱爾特人推進墳墓的兩記三分,這都不是公牛在進攻端的常態。他們的週邊進攻有些看天打鳥,指不定哪天就怎麼投怎麼沒有了。那時候,凱爾特人的機會就來了,守住籃板,屯兵籃下,他們並非沒有機會在客場拿到勝利。

當然了,理由歸理由,就跟之前的預測一樣,理論的探討永遠趕不上實際的變化。理論再美妙,也改變不了凱爾特人已是一場都輸不起的事實。

最後,2010年,韋德在遭遇淘汰之後留下一句話:“這是我最後一次在首輪出局”。這一次,他真能以第八的身份兌現自己的諾言麼?

對了,那一年淘汰他的,正是凱爾特人。

布蘭得利繞掩護出來接球,米羅蒂奇上前阻止他第一時間三分出手,巴loc從後跟上,形成合圍,迫使他交球,隆多上前一步防止小湯瑪斯接球,布蘭得利直塞籃下,韋德補位到籃下單防斯瑪特。

再看這個回合。

克勞德持球的突破籃下,費利西奧滑步補防擋住突破路線,身後齊普夆跟上,形成夾擊,克勞德本能的尋找小湯瑪斯,被隆多直接完成搶斷,長傳前場為巴loc送上助攻。

同樣類似的還有這個回合。

布蘭得利在高位持球打擋拆,洛佩斯上前大延誤,被迫掛掩護走底線,洛佩斯從掩護後繞過,在出手前完成干擾,慌亂中布蘭得利的這次拋投偏出了籃筐。

公牛的整個防守輪轉、協防都非常迅速,保證凱爾特人球員在三分線內的每次出手都有防守人在身前進行干擾。

這其中“受照顧”最多的,自然就是小湯瑪斯了,公牛對於小湯瑪斯的照顧,可以說是全方位立體環繞式的。

以一圖為例:

凱爾特人邊線發球,隆多時刻繞在身前,小湯瑪斯無法第一時間觸球,克勞德選擇發給霍福德,接球之後轉身再找的小湯瑪斯的瞬間,隆多立刻攔在身前,小湯瑪斯試圖反跑擺脫防守接球也無濟於事,無奈之下霍福德將球傳給了克勞德。

更讓凱爾特人頭疼的是,公牛對於小湯瑪斯的防接球是“永不停歇”式的,即便小湯瑪斯沒有持球攻的意願,公牛球員的貼身防守依舊寸步不離。

圖中回合就是公牛對小湯瑪斯防守的完美展示。雖然霍福德在另一側已經持球準備單打,但隆多連頭都不回,面朝小湯瑪斯只顧一人,只為一點,就是盡一切可能阻止小湯瑪斯接球。

即便他接了球,在突破的行進路線上,也將受到公牛層層防守的阻撓。

為什麼他們敢這麼做?就是吃定了小湯瑪斯的身高劣勢以及它所帶來的視野受限。當突破速度迅捷的優勢在遇到多層對抗被迫削減之後,也就只能在更高更壯的對手面前感慨身高的差距是一道多麼難以逾越的天塹了。

這場球,小湯瑪斯一共出手了15次,命中了6個,只拿到了20分,並且在僅有2次助攻的情況下,出現了5次失誤,與常規賽風光的表現相去甚遠。

如此一來,凱爾特人想贏球便更是難於登天了。

但他們就此已經沒有希望了麼?倒也未必。理由有幾點:

第一,凱爾特人在這場比賽的三分球表現非常不理想,在主力受重點照顧,週邊球員擁有大量空位投籃的情況下,投出了30.3%的三分命中率,這並不是凱爾特人的常態,一旦他們的週邊投籃恢復正常,致使公牛不敢過分收縮籃下,凱爾特人的傳切配合將重新打出自己的風采。

第二,公牛本場比賽的進攻有些好的過分了。這場球他們以40%的命中投進了10記三分,其中還包括韋德在第四節徹底將凱爾特人推進墳墓的兩記三分,這都不是公牛在進攻端的常態。他們的週邊進攻有些看天打鳥,指不定哪天就怎麼投怎麼沒有了。那時候,凱爾特人的機會就來了,守住籃板,屯兵籃下,他們並非沒有機會在客場拿到勝利。

當然了,理由歸理由,就跟之前的預測一樣,理論的探討永遠趕不上實際的變化。理論再美妙,也改變不了凱爾特人已是一場都輸不起的事實。

最後,2010年,韋德在遭遇淘汰之後留下一句話:“這是我最後一次在首輪出局”。這一次,他真能以第八的身份兌現自己的諾言麼?

對了,那一年淘汰他的,正是凱爾特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