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可逆轉!未來中國的老齡化問題比日本還嚴重!

本報告分三部分:

第一是人口老齡化的趨勢以及成因;

第二是人口老齡化造成的一些後果;

第三是為了應對人口老齡化已經採取了哪些措施以及將來還應該採取哪些措施。

首先來看一下老齡化的趨勢。

度量老齡化趨勢非常重要的指標就是老年人所占的比重。 這裡一個指標65歲及以上的人口占全體總人口的百分比。 上圖畫了從1953年到2015年整個老齡人口所占百分比的變化趨勢。 從一開始的5%以下到2015年超過了10%。

但是老齡化變化的速度隨時間來說也不是穩固變化的, 是越來越快的。

從1953年到2015年整個60多年來看, 這個百分點平均每年只增加0.1個百分點。 分時間段看, 1953年到1995年, 年均增加0.04個百分點, 1996—2005年年均增加0.14個百分點, 速度加快很多;2006年—2015年年均增加0.29個百分點, 增長速度越來越快。

不僅僅是老年人占總人口的比重增長的越來越快, 這只是比重, 整個人口基數也在漲,

比例也在增加, 老年人口的數量其實是在加速增加。 在未來可以預見的十年二十年人口沒有負增長的話, 這個比例一直在長, 老年人的人數一直往上走。

從中國自己的歷史來看這個速度越來越快, 進行國際比較的話會發現中國老齡化的速度也是相對比較快的。 65歲及以上的人口比例有一個全世界的排名, 資料來自於世界銀行對全球200多個國家及經濟體的統計。 1960年中國排在第75名左右, 2015年中國排名排到了60名。 中國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快於平均趨勢的, 所以排名在往上走。 65歲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從5%漲到10%。

幾個主要的老齡化國家大概用了多久的時間?現在老齡化最嚴重的問題是日本, 日本從5%到10%用了35年。 第二名是義大利,

義大利從5%到10%至少用了100年時間, 時間非常長。 中國呢?只用了30年, 比日本還要短5年。 我們老齡化從國際角度比較也是非常迅速的。

再考慮一下未來, 老齡化的趨勢大概怎麼走。 國際上有一個通用的指標, 如果說65歲及以上的人口占比達到了7%, 就是老齡化社會(aging society);如果到了14%叫老齡社會(aged society);再往上達到21%就是超老齡社會(Hyper-aged society)。 中國從2000年開始65歲以上及以上人口占比超過7%, 那時候步入老齡化社會。 但是如果未來老齡化的速度延續過去10年平均的速度, 10年之後到2027年中國就進入老齡社會;再過20年到2047年進入超老齡社會。 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假設, 未來老齡化的速度延續過去十年的速度。 如果快於前十年的速度, 達到老齡社會和超老齡社會的時間可能還要繼續提前。

這是未來的基本展望。

老齡化趨勢這麼快背後原因是什麼?

原因非常簡單, 兩個:

第一個就是出生的人少了;

第二就是人的年齡壽命增加了, 死亡率降低。

一個是低出生率一個是低死亡率。 如果在一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社會裡, 整個人口的年齡結構應該呈現正的金字塔形狀, 金字塔頂端是年齡大的人占的比例, 底端是年輕人占的比例。 高死亡率最頂端的人故去的非常快, 占比不會特別大, 會比較小比較尖;而出生率很高, 最底下的青少年會不斷的加入到總人口裡, 底盤很大, 這是正的金字塔的情況。 如果低出生率低死亡率, 最上面的塔尖消失越來越慢, 所以這個塔尖會越來越胖。

底下出生的人少, 填補的人越來越慢, 這個塔基變得越來越窄, 金字塔就會變樣。 老年人相對占比就大了。

上圖展現了過去幾十年來出生率跟死亡率的變化趨勢。 裡面的柱狀圖還是表示65歲及以上老年人所占的比重, 參照右邊的坐標軸。 第一條實心圓點線表示出生率, 平均每一千人出生人數。 第二條空心圓點線表示死亡率, 平均一千人死亡人數。

出生率這個圖畫的不是很完整, 出生率70年代初以前, 除了三年經濟困難時期, 出生率一直處於比較高的位置, 73年的時候下降的非常快, 然後到了80年代進一步下降, 到了2000年處於非常低的位置。 死亡率比出生率下降的早, 死亡率基本上70年代中後期就下降到一個比較低的位置, 大概在千分之七。最近十年死亡率又上去了,上去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每一千人裡面老年人的比重越來越大,老年人本來是特別容易死亡的群體,這樣會帶動整體社會的死亡率往上走。這個死亡率上升不是社會退步的標誌,恰恰說明了社會老齡化變化的趨勢。

一個快速下降以及非常低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兩個資料一起共同推進了我國人口老齡化快速變化的態勢。這兩個都是原因,出生率和死亡率。

從資料來看,出生率的下降以及維持低的位置是人口老齡化裡更重要的因素。上圖給大家展示的是每一年全部人口分三個部分各自的占比,黑色的部分是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灰色部分是勞動力,主要是15—64周歲,最下面白色是青少年0—14周歲。可以看到老年人比重越來越高,黑色的柱子越來越長,但長的過程中到底截取了人群中哪一塊的占比?一開始灰色的柱子也在增加,雖然增長的速度沒有老年人快。主要體現在0—14歲青少年相對比重下降的非常快,上面兩部分比例的增長完全來自於下面青少年部分比例的減少,減少主要的因素就是出生的人少了,補引來的速度比補到上面的速度慢很多。

2010年之後青少年的比重基本上穩定了,相比之下老年人比重上升了,這個比重主要是從中間部分群體分來的。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底下14歲變成中間群體的速度要遠遠慢於64歲變成老年人的速度。為什麼14歲變成中間慢呢?14歲這個區間是恰恰生在計劃生育嚴格的時候,基數少了,等到他們15歲變成勞動力的時候,轉化就慢了。歸根到底還是因為早期生育率下降帶來的。這是一個基本的態勢。

上圖是三個年份人口金字塔的圖,1990年、2000年和2010年。每個金字塔由兩個兩個金字塔圖疊加而成,一個是有邊框的金字塔,另外一個沒有邊框但底色是灰顏色的。有邊框的是現實的人口結構,灰色的是假定現在的參數發生變化之後的金字塔。如果出生率調高,假設每個人平均生的孩子多加一個,人口金字塔會怎麼變?就看灰顏色的。我們發現即便是把出生率提高了,因為我們死亡率還是比較低的。我們看到老年人的比重、寬度越來越寬,而且底下基座也慢慢收窄,即便收窄到了2010年還是金字塔的形狀。而有邊框的實際人口金字塔,1990年開始底座嚴重被腐蝕,不太像金字塔了,到2000年、2010年金字塔變成了0形。

這三個圖的對比可以看出生育率高低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口年齡結構的轉變和變化過程。

這些是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和原因。

人口老齡化有哪些後果?四個視角:

第一個是養老負擔;

第二健康負擔;

第三是勞動力市場的衝擊;

第四是經濟發展。

這四個視角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

首先看養老。老年人口撫養比就是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占15到64周歲人口的百分比。1953年這個數字是7.4,平均100個勞動力養7.4個老年人。這個比重快速的往上走,從1953年到2015年翻了一番,從7變成了14。

不僅人的壓力大了,錢的壓力也大了。上圖是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支出占GDP的比重。這不可能完全反應態勢,但是至少可以看出趨勢。從2005年開始往上走,養老保險基金支出占GDP占比越來越高。

養老總體負擔變重,地區跟地區不平衡也在加劇。像北上廣如這幾個地方是經濟發展最好的地方,死亡比較低,生育率比較低,如果沒有任何人口遷移,北上廣應該是老齡化最嚴重的地區,其它地區沒有那麼嚴重。恰恰是因為有了人口遷移給這些地區老齡化的趨勢有一些緩解,沒有那麼嚴重了。

上圖就表達了這個邏輯。裡面每一個點代表中國的每一個省,橫坐標代表65周歲以上戶籍人口占的比例,假如沒有人口遷移所占的比例,縱軸是外來人口遷入率,是正相關的關係。如果一個地方戶籍人口老齡化非常高,同時這個地方也有可能遷入人口比較多,背後原因可能是這個地方老齡化高,但是經濟發展好,所以吸引人過來。右圖橫坐標就是遷入率,縱坐標是常駐人口老齡化率。遷入人口比較多,那常駐的老齡化人口就下來了。對於北上廣這樣的城市,人口流動可以緩解老齡化的趨勢。

有流入就有流出,所以流出地區老齡化的趨勢是惡化的。上圖給每個省都標了顏色,顏色越淺,表示老齡化的程度隨時間的變化越溫和,沒有那麼激烈,甚至老齡化的程度還會下降。顏色越深的地方,隨著時間的變化這個地方常住人口老齡化率在快速上升。北京、上海、廣東,沿海地區都是相對來說比較淺的顏色,也就是說它們的老齡化率隨時間變化沒有多麼快速增加。但是看看說東北、西部、西南省份這些人口流出的主要區域,顏色非常深,它們常住人口的老齡化趨勢變化劇烈。這就是人口流動對地區的老齡化不平衡,造成了這樣的趨勢。

省與省之間的不平衡,除了人口不平衡之外還有養老支出的不平衡。人口淨流出的省份養老的壓力非常大,個別省份出現了養老保險基金結餘的虧空,當年收不抵支。舉個黑龍江的例子。黑龍江的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基金當年結餘,2010年當年結餘24億,2011年負12億,2012年正3億,2013年負14億,2014年負106億。

剛才是養老負擔,再看一下健康跟醫療的負擔。

因為老年人口的比重現在越來越大,老年人越來越多。家庭、政府需要支付老年人醫療健康方面的費用越來越多。老年人常見的健康問題,比如說日常的行為障礙,身體部分或者全部的失能,從一開始的簡單失能到後面的殘疾,都會出現這些問題。再往下會有一些慢性病,比如說高血壓、糖尿病在老年人的比重比較高,比較難治,花錢也多。還有隨著年齡增長慢慢會得的老年病,典型的阿茲海默症,失智症,在老年群體越來越嚴重。我們對健康的管理需要花費非常多的成本和精力。

上圖是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支出占GDP的比重,也是上升趨勢。原因之一就是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平均醫療成本支出的提升。

再看對勞動力市場衝擊的後果。

如果老齡化問題很嚴重,現有的勞動力首先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要養老養老負擔加重了,不僅是養自家老人,同時作為工作者繳社會保險,養全社會的老年人。養老負擔加重,一方面交養老金後,自己可以支配的錢就少了,影響消費水準。另外時間花在照顧老年人身上了,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閒暇時間也會變少,會影響勞動者的生活品質。如果影響到他們的生活品質也會進一步影響他們的勞動生產率。

未來會面臨勞動力相對短缺或者不足。現在來看勞動力(15到64歲)的比重以及絕對數量還是比較多的,但是學者認為路易斯拐點已經出現。勞動力從無限供給到相對短缺已經出現了,這個觀點不是很一致,有人認為還沒出現。

再看對經濟發展的後果。

一方面如果勞動力年齡結構發生劇烈的變化,但是經濟結構跟產業結構跟不上這個變化的話,可能會造成錯配,可能會影響整體經濟的效率和發展。另外從養老負擔角度考慮,養老負擔重,會影響企業的積極性,因為現有的養老體制是統籌帳戶和個人帳戶相結合的機制,統籌帳戶的錢是企業交的,很多地方繳費的負擔已經超過了稅的負擔,所以這塊負擔企業覺得特別高,會挫傷企業的積極性。從國家整個大盤子的角度講,因為老齡化人口比重越來越高,從事生產的人少了,國家收入少了,但是要支付給老年人的錢多了,支出多了,整個國家不管從個人、家庭還是政府的角度來講赤字越來越高,債務風險越來越高,會進一步對實體經濟產生不利的後果和衝擊。

下面探討一下針對這些後果,一些可能的應對措施。

應對措施分成四個角度來討論:

第一個是人口政策,

第二個是社會保障政策;

第三個是跟健康照料相關的政策;

第四個經濟和產業政策。

首先看人口政策。剛才說過,低出生率可能是造成人口老齡化快速增加的原因,如果我們想緩解老齡化,大家注意不是解決老齡化,是緩解。老齡化趨勢不可能逆轉了,只能是緩解老齡化的趨勢。提高出生率是一個途徑,但是是不是有效還要再看。基於這樣的背景,2016年1月1日實施全面二孩政策。不僅我們國家生育政策越來越寬,從原來限制生育到慢慢鼓勵生育的方向走,全世界都是這樣的趨勢。

上圖來源於聯合國2013年的一個報告,刻畫了世界各國人口政策的變化趨勢。人口政策分三類,第一大類就是人口政策慢慢朝著增加出生率的方向推進,第二類朝著降低出生率的方向推進,中間的是原來怎麼樣現在就怎麼樣,原來不干預現在也不干預。1976年人口政策增加出生率的國家只占9%,到了2013年增加到27%,越來越多的國家人口政策開始轉向鼓勵增加出生率的方向走。降低出生率的1975年是65%左右,到2013年變成了30%。

中國的全面二孩政策有沒有效?

衛計委前兩天公佈了相關數字。2015年出生率是千分之12.07,2016年出生率升為12.95,也就是一千個人多生了一個人左右。人口總數上看,2016年比2015年多生了131萬人,這是非常小的一個數字,對於緩解老齡化來說是杯水車薪。2016年第一年實施全面兩孩政策,還很有可能是政策效果比較大的一年,因為有很多歷史積攢,60後的人想生二胎原來沒有機會,所以2016年爆發。今後可能還不如2016年的高。

另外看人們的生育意願,調查問他們願不願意生二胎,這個結論不穩定。有的調查發現很多人願意生二孩,有的調查認為意願不是很強。生意意願本身就是不太穩定的指標,回答想生幾個跟實際生幾個沒有必然的關係。

還有可以從歷史經驗中來借鑒一些放開二孩政策以後對於人口變化的影響。歷史上當然沒有放開二孩的過程,但是歷史上有從二孩變成一孩的歷史。70年代是二孩政策,70到80年代轉換成一孩政策,出生率顯著下降。反過來回到二孩可能也會有明顯的反彈,這是歷史的參考。70年代二孩政策到80年代初一孩政策的轉變,有的人覺得效果明顯,有人覺得效果有限,我個人認為效果有限,效果有限的話希望一孩轉為二孩以後有大的反彈,不太可能。

80年代中期確實有一些地方實施了二孩政策,比如說山西翼城1985年開始實施全面二孩,這些實施全面二孩的試點縣市跟其他實施一胎的地方做對比,看看有沒有明顯的差距。我們的研究效果發現最後效果非常有限。

所以不管看現實的效果還是歷史的參考,沒有強烈的證據支持全面放開二孩後會有人口的反彈。

上圖是資料的類比。圖的縱坐標是老年人口的比重,橫坐標是年限。這四條線中,實線說一孩政策沒有被二孩政策取代,一直實行下來老年人的比重會怎麼變,飛速的往上走。下面的三條曲線是,如果實施了二孩政策老齡化的比率會怎麼變?我們給了三種情況,菱形虛線假設實施二孩以後平均每個女性多生0.3個孩子,這是相對比較小的變化。三角形虛線假設放開二孩以後每個女性多生0.5個孩子,最下面正方形虛線假設放開二孩政策每個女性多生0.7個孩子。最樂觀的情況下,平均一個女性多生0.7個孩子這種情況下,到2040年左右老年人口比重也遠超過20%,2040年就進入超老齡社會了,比預測的2047年還提前了7年。

上圖是全面二孩背景下養老撫養比的變化。同樣是在一孩政策以及三種二孩政策下做的圖。最樂觀的情況下,養老撫養比的增長也非常快。如果二孩政策放開一個女性多出生0.7,2040年的時候也是40%。2015年是六個青年人養一個老年人,2040年是5個青年人養兩個老年人。

最上面這條線,圓點連接的如果一直實行一胎政策,老年人口比例的變化情況。最底下正方形虛線是,如果完全取消生育限制,一開始沒有任何的生育限制老齡化的變化情況。即便如此2040年到2050年左右也是進入超老齡社會,這個趨勢不可逆轉。

老年撫養比,即便沒有任何生育數量的限制,2050年老年撫養比也是在100個青年人養三十六七個老年人的樣子,也是非常高的水準。

如果在人口政策上進行一些展望的話,我們認為,現在放開二孩的政策遠遠不夠,甚至沒有什麼效果的。甚至下一步即便全面取消生育限制,人口數量、人口生育率以及老齡化的加重態勢都不一定得到非常明顯的緩解。因此現在已經可以開始探討採取怎樣的鼓勵生育措施了。

是有一些例子存在的,比如東亞地區的日本、新加坡、韓國和臺灣地區。日本和新加坡的鼓勵生育政策稍微早,實施20多年了,他們是一個鼓勵包,包括育齡婦女的優惠、補貼等等。主流文獻認為日本和新加坡的鼓勵生育效果微乎其微,沒有太大的效果。韓國跟臺灣地區鼓勵生育的政策實施時間不長,現在做一個全面的評估為時尚早,但到現在為止也實施了將近10年了,也沒有發現很明顯、很突出的效果。整個東亞地區鼓勵生育的經驗基本上是失敗的。歐洲國家老齡化也很嚴重,歐洲個別國家的鼓勵生育政策比較成功,比如說荷蘭,但是荷蘭的政策能不能拿來用是有疑慮的,因為荷蘭政策支出比較大,它有一個政策,小孩出生以後到長大,每年國家給多少錢。這個負擔中國能不能承受是很大的問題。

所以中國到底鼓勵生育的政策能不能採用?以及怎麼採用?採用之後會不會有效果?都是將來可以研究、思考的問題。

做一個簡單的結論。人口政策的調整,我個人認為只是權宜之計、緩兵之計,本質上只能做到緩解老齡化趨勢,而不能改變老齡化造成的問題和困難。

社會保障的政策怎麼辦?

1、什麼時候可以領養老金?現在講延遲退休。延遲退休兩個層面,第一是不是女性職工跟男性職工統一,從55歲變成65歲。第二整個退休年齡是不是都要往後移,移到70歲等,這在國際上都是通用的政策,馬上可以緩解養老金的支付壓力,這樣交錢的多了,花錢的少了。但是延遲退休學界會有疑慮,對青年人有什麼影響,對老年人有什麼影響,結果還有待考察。

2、現有的整個大的養老金盤子其實收比支多,問題是各個地區之間不平衡。目前的狀態下如果提高統籌層次,把富省的錢撥到窮的地方,做一個調劑是不是一個改革方向,也是可以討論的。

3、即便是現在整個大盤子收仍然多於支的情況下,人口老齡化速度越來越快,不敢保證未來整個大盤子會不會出現虧空,如果出現虧空現有保障體制維持不下去怎麼辦,這些都是可以探討的方向。

健康和照護方面的政策怎麼辦?

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了一個《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總共八篇29章,非常長的報告,從各個角度、各個方面對中國未來十幾年跟健康有關各個方面的戰略以及政策的制定都給出了指導性的意見,裡面內容非常豐富。我個人認為,既然老齡化的趨勢已經不可逆轉了,甚至連緩解的可能性都比較小的情況下,下一步怎麼樣促進這些老年人身心的健康,增加他們的生活品質,完善健康服務的效率,進而降低健康方面、醫療方面的成本,包括個人得、家庭的、政府的公共開支,這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另外要充分利用市場、社會資源完善養老體系,比如說現在兩個孩子照顧4個老人,孩子工作又忙,怎麼辦?社會化、市場化的體系不僅僅是說老年人可以住到養老院去,是不是可以讓老年人住家裡,充分利用市場化的資源請人到家裡服務?充分利用整個社區基礎公共服務的體系,解決、緩解養老問題。這些方面都可以思考。

經濟和產業方面相關的政策怎麼辦?

1、老年人這麼多,不能僅僅把它看成是一個負擔,其實還可能是一個經濟發展的契機,就是養老產業。產業界需要仔仔細細考慮老年人從頭到腳吃喝拉撒到底需要哪些服務、哪些商品,進而把養老產業發展起來。特別是現在新常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情況下,找到經濟新的增長點是非常重要的。

2、要積極調整產業結構。這也是供給側改革的部分,使得產業結構跟人口的年齡結構、勞動力年齡結構相適應,這樣才能發揮勞動人口的優勢。

3、將來勞動力數量上短缺了,如何保障經濟快速增長?要讓老年人得到好的照料,勢必在生產技術和勞動生產率方面需要進一步的提高。

最後的結論:

1、中國已經進入了老齡化社會,並且快速的在步入老齡社會、甚至超老齡社會階段。

2、死亡率的降低和出生率的降低都是老齡化迅速演變的重要原因,我個人認為生育率下降是一個更加主要的原因。

3、我國人口老齡化對養老負擔、勞動力市場和經濟發展等方面都會帶來不利的後果。

4、因此要從各個方面進行老齡化的應對,需要借助人口、社保、健康、經濟等各方面的政策的合力。

特別是人口政策是權宜之計,更需要做的是已經是老齡化這個趨勢了,如何改革社保措施使老年人得到更好的支持,如何改革醫療政策使得老年人的生活品質進一步提高,如何改革經濟政策使得經濟發展跟老齡化趨勢相適應,這是我們將來要持續考慮的問題。

大概在千分之七。最近十年死亡率又上去了,上去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每一千人裡面老年人的比重越來越大,老年人本來是特別容易死亡的群體,這樣會帶動整體社會的死亡率往上走。這個死亡率上升不是社會退步的標誌,恰恰說明了社會老齡化變化的趨勢。

一個快速下降以及非常低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兩個資料一起共同推進了我國人口老齡化快速變化的態勢。這兩個都是原因,出生率和死亡率。

從資料來看,出生率的下降以及維持低的位置是人口老齡化裡更重要的因素。上圖給大家展示的是每一年全部人口分三個部分各自的占比,黑色的部分是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灰色部分是勞動力,主要是15—64周歲,最下面白色是青少年0—14周歲。可以看到老年人比重越來越高,黑色的柱子越來越長,但長的過程中到底截取了人群中哪一塊的占比?一開始灰色的柱子也在增加,雖然增長的速度沒有老年人快。主要體現在0—14歲青少年相對比重下降的非常快,上面兩部分比例的增長完全來自於下面青少年部分比例的減少,減少主要的因素就是出生的人少了,補引來的速度比補到上面的速度慢很多。

2010年之後青少年的比重基本上穩定了,相比之下老年人比重上升了,這個比重主要是從中間部分群體分來的。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底下14歲變成中間群體的速度要遠遠慢於64歲變成老年人的速度。為什麼14歲變成中間慢呢?14歲這個區間是恰恰生在計劃生育嚴格的時候,基數少了,等到他們15歲變成勞動力的時候,轉化就慢了。歸根到底還是因為早期生育率下降帶來的。這是一個基本的態勢。

上圖是三個年份人口金字塔的圖,1990年、2000年和2010年。每個金字塔由兩個兩個金字塔圖疊加而成,一個是有邊框的金字塔,另外一個沒有邊框但底色是灰顏色的。有邊框的是現實的人口結構,灰色的是假定現在的參數發生變化之後的金字塔。如果出生率調高,假設每個人平均生的孩子多加一個,人口金字塔會怎麼變?就看灰顏色的。我們發現即便是把出生率提高了,因為我們死亡率還是比較低的。我們看到老年人的比重、寬度越來越寬,而且底下基座也慢慢收窄,即便收窄到了2010年還是金字塔的形狀。而有邊框的實際人口金字塔,1990年開始底座嚴重被腐蝕,不太像金字塔了,到2000年、2010年金字塔變成了0形。

這三個圖的對比可以看出生育率高低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口年齡結構的轉變和變化過程。

這些是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和原因。

人口老齡化有哪些後果?四個視角:

第一個是養老負擔;

第二健康負擔;

第三是勞動力市場的衝擊;

第四是經濟發展。

這四個視角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

首先看養老。老年人口撫養比就是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占15到64周歲人口的百分比。1953年這個數字是7.4,平均100個勞動力養7.4個老年人。這個比重快速的往上走,從1953年到2015年翻了一番,從7變成了14。

不僅人的壓力大了,錢的壓力也大了。上圖是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支出占GDP的比重。這不可能完全反應態勢,但是至少可以看出趨勢。從2005年開始往上走,養老保險基金支出占GDP占比越來越高。

養老總體負擔變重,地區跟地區不平衡也在加劇。像北上廣如這幾個地方是經濟發展最好的地方,死亡比較低,生育率比較低,如果沒有任何人口遷移,北上廣應該是老齡化最嚴重的地區,其它地區沒有那麼嚴重。恰恰是因為有了人口遷移給這些地區老齡化的趨勢有一些緩解,沒有那麼嚴重了。

上圖就表達了這個邏輯。裡面每一個點代表中國的每一個省,橫坐標代表65周歲以上戶籍人口占的比例,假如沒有人口遷移所占的比例,縱軸是外來人口遷入率,是正相關的關係。如果一個地方戶籍人口老齡化非常高,同時這個地方也有可能遷入人口比較多,背後原因可能是這個地方老齡化高,但是經濟發展好,所以吸引人過來。右圖橫坐標就是遷入率,縱坐標是常駐人口老齡化率。遷入人口比較多,那常駐的老齡化人口就下來了。對於北上廣這樣的城市,人口流動可以緩解老齡化的趨勢。

有流入就有流出,所以流出地區老齡化的趨勢是惡化的。上圖給每個省都標了顏色,顏色越淺,表示老齡化的程度隨時間的變化越溫和,沒有那麼激烈,甚至老齡化的程度還會下降。顏色越深的地方,隨著時間的變化這個地方常住人口老齡化率在快速上升。北京、上海、廣東,沿海地區都是相對來說比較淺的顏色,也就是說它們的老齡化率隨時間變化沒有多麼快速增加。但是看看說東北、西部、西南省份這些人口流出的主要區域,顏色非常深,它們常住人口的老齡化趨勢變化劇烈。這就是人口流動對地區的老齡化不平衡,造成了這樣的趨勢。

省與省之間的不平衡,除了人口不平衡之外還有養老支出的不平衡。人口淨流出的省份養老的壓力非常大,個別省份出現了養老保險基金結餘的虧空,當年收不抵支。舉個黑龍江的例子。黑龍江的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基金當年結餘,2010年當年結餘24億,2011年負12億,2012年正3億,2013年負14億,2014年負106億。

剛才是養老負擔,再看一下健康跟醫療的負擔。

因為老年人口的比重現在越來越大,老年人越來越多。家庭、政府需要支付老年人醫療健康方面的費用越來越多。老年人常見的健康問題,比如說日常的行為障礙,身體部分或者全部的失能,從一開始的簡單失能到後面的殘疾,都會出現這些問題。再往下會有一些慢性病,比如說高血壓、糖尿病在老年人的比重比較高,比較難治,花錢也多。還有隨著年齡增長慢慢會得的老年病,典型的阿茲海默症,失智症,在老年群體越來越嚴重。我們對健康的管理需要花費非常多的成本和精力。

上圖是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支出占GDP的比重,也是上升趨勢。原因之一就是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平均醫療成本支出的提升。

再看對勞動力市場衝擊的後果。

如果老齡化問題很嚴重,現有的勞動力首先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要養老養老負擔加重了,不僅是養自家老人,同時作為工作者繳社會保險,養全社會的老年人。養老負擔加重,一方面交養老金後,自己可以支配的錢就少了,影響消費水準。另外時間花在照顧老年人身上了,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閒暇時間也會變少,會影響勞動者的生活品質。如果影響到他們的生活品質也會進一步影響他們的勞動生產率。

未來會面臨勞動力相對短缺或者不足。現在來看勞動力(15到64歲)的比重以及絕對數量還是比較多的,但是學者認為路易斯拐點已經出現。勞動力從無限供給到相對短缺已經出現了,這個觀點不是很一致,有人認為還沒出現。

再看對經濟發展的後果。

一方面如果勞動力年齡結構發生劇烈的變化,但是經濟結構跟產業結構跟不上這個變化的話,可能會造成錯配,可能會影響整體經濟的效率和發展。另外從養老負擔角度考慮,養老負擔重,會影響企業的積極性,因為現有的養老體制是統籌帳戶和個人帳戶相結合的機制,統籌帳戶的錢是企業交的,很多地方繳費的負擔已經超過了稅的負擔,所以這塊負擔企業覺得特別高,會挫傷企業的積極性。從國家整個大盤子的角度講,因為老齡化人口比重越來越高,從事生產的人少了,國家收入少了,但是要支付給老年人的錢多了,支出多了,整個國家不管從個人、家庭還是政府的角度來講赤字越來越高,債務風險越來越高,會進一步對實體經濟產生不利的後果和衝擊。

下面探討一下針對這些後果,一些可能的應對措施。

應對措施分成四個角度來討論:

第一個是人口政策,

第二個是社會保障政策;

第三個是跟健康照料相關的政策;

第四個經濟和產業政策。

首先看人口政策。剛才說過,低出生率可能是造成人口老齡化快速增加的原因,如果我們想緩解老齡化,大家注意不是解決老齡化,是緩解。老齡化趨勢不可能逆轉了,只能是緩解老齡化的趨勢。提高出生率是一個途徑,但是是不是有效還要再看。基於這樣的背景,2016年1月1日實施全面二孩政策。不僅我們國家生育政策越來越寬,從原來限制生育到慢慢鼓勵生育的方向走,全世界都是這樣的趨勢。

上圖來源於聯合國2013年的一個報告,刻畫了世界各國人口政策的變化趨勢。人口政策分三類,第一大類就是人口政策慢慢朝著增加出生率的方向推進,第二類朝著降低出生率的方向推進,中間的是原來怎麼樣現在就怎麼樣,原來不干預現在也不干預。1976年人口政策增加出生率的國家只占9%,到了2013年增加到27%,越來越多的國家人口政策開始轉向鼓勵增加出生率的方向走。降低出生率的1975年是65%左右,到2013年變成了30%。

中國的全面二孩政策有沒有效?

衛計委前兩天公佈了相關數字。2015年出生率是千分之12.07,2016年出生率升為12.95,也就是一千個人多生了一個人左右。人口總數上看,2016年比2015年多生了131萬人,這是非常小的一個數字,對於緩解老齡化來說是杯水車薪。2016年第一年實施全面兩孩政策,還很有可能是政策效果比較大的一年,因為有很多歷史積攢,60後的人想生二胎原來沒有機會,所以2016年爆發。今後可能還不如2016年的高。

另外看人們的生育意願,調查問他們願不願意生二胎,這個結論不穩定。有的調查發現很多人願意生二孩,有的調查認為意願不是很強。生意意願本身就是不太穩定的指標,回答想生幾個跟實際生幾個沒有必然的關係。

還有可以從歷史經驗中來借鑒一些放開二孩政策以後對於人口變化的影響。歷史上當然沒有放開二孩的過程,但是歷史上有從二孩變成一孩的歷史。70年代是二孩政策,70到80年代轉換成一孩政策,出生率顯著下降。反過來回到二孩可能也會有明顯的反彈,這是歷史的參考。70年代二孩政策到80年代初一孩政策的轉變,有的人覺得效果明顯,有人覺得效果有限,我個人認為效果有限,效果有限的話希望一孩轉為二孩以後有大的反彈,不太可能。

80年代中期確實有一些地方實施了二孩政策,比如說山西翼城1985年開始實施全面二孩,這些實施全面二孩的試點縣市跟其他實施一胎的地方做對比,看看有沒有明顯的差距。我們的研究效果發現最後效果非常有限。

所以不管看現實的效果還是歷史的參考,沒有強烈的證據支持全面放開二孩後會有人口的反彈。

上圖是資料的類比。圖的縱坐標是老年人口的比重,橫坐標是年限。這四條線中,實線說一孩政策沒有被二孩政策取代,一直實行下來老年人的比重會怎麼變,飛速的往上走。下面的三條曲線是,如果實施了二孩政策老齡化的比率會怎麼變?我們給了三種情況,菱形虛線假設實施二孩以後平均每個女性多生0.3個孩子,這是相對比較小的變化。三角形虛線假設放開二孩以後每個女性多生0.5個孩子,最下面正方形虛線假設放開二孩政策每個女性多生0.7個孩子。最樂觀的情況下,平均一個女性多生0.7個孩子這種情況下,到2040年左右老年人口比重也遠超過20%,2040年就進入超老齡社會了,比預測的2047年還提前了7年。

上圖是全面二孩背景下養老撫養比的變化。同樣是在一孩政策以及三種二孩政策下做的圖。最樂觀的情況下,養老撫養比的增長也非常快。如果二孩政策放開一個女性多出生0.7,2040年的時候也是40%。2015年是六個青年人養一個老年人,2040年是5個青年人養兩個老年人。

最上面這條線,圓點連接的如果一直實行一胎政策,老年人口比例的變化情況。最底下正方形虛線是,如果完全取消生育限制,一開始沒有任何的生育限制老齡化的變化情況。即便如此2040年到2050年左右也是進入超老齡社會,這個趨勢不可逆轉。

老年撫養比,即便沒有任何生育數量的限制,2050年老年撫養比也是在100個青年人養三十六七個老年人的樣子,也是非常高的水準。

如果在人口政策上進行一些展望的話,我們認為,現在放開二孩的政策遠遠不夠,甚至沒有什麼效果的。甚至下一步即便全面取消生育限制,人口數量、人口生育率以及老齡化的加重態勢都不一定得到非常明顯的緩解。因此現在已經可以開始探討採取怎樣的鼓勵生育措施了。

是有一些例子存在的,比如東亞地區的日本、新加坡、韓國和臺灣地區。日本和新加坡的鼓勵生育政策稍微早,實施20多年了,他們是一個鼓勵包,包括育齡婦女的優惠、補貼等等。主流文獻認為日本和新加坡的鼓勵生育效果微乎其微,沒有太大的效果。韓國跟臺灣地區鼓勵生育的政策實施時間不長,現在做一個全面的評估為時尚早,但到現在為止也實施了將近10年了,也沒有發現很明顯、很突出的效果。整個東亞地區鼓勵生育的經驗基本上是失敗的。歐洲國家老齡化也很嚴重,歐洲個別國家的鼓勵生育政策比較成功,比如說荷蘭,但是荷蘭的政策能不能拿來用是有疑慮的,因為荷蘭政策支出比較大,它有一個政策,小孩出生以後到長大,每年國家給多少錢。這個負擔中國能不能承受是很大的問題。

所以中國到底鼓勵生育的政策能不能採用?以及怎麼採用?採用之後會不會有效果?都是將來可以研究、思考的問題。

做一個簡單的結論。人口政策的調整,我個人認為只是權宜之計、緩兵之計,本質上只能做到緩解老齡化趨勢,而不能改變老齡化造成的問題和困難。

社會保障的政策怎麼辦?

1、什麼時候可以領養老金?現在講延遲退休。延遲退休兩個層面,第一是不是女性職工跟男性職工統一,從55歲變成65歲。第二整個退休年齡是不是都要往後移,移到70歲等,這在國際上都是通用的政策,馬上可以緩解養老金的支付壓力,這樣交錢的多了,花錢的少了。但是延遲退休學界會有疑慮,對青年人有什麼影響,對老年人有什麼影響,結果還有待考察。

2、現有的整個大的養老金盤子其實收比支多,問題是各個地區之間不平衡。目前的狀態下如果提高統籌層次,把富省的錢撥到窮的地方,做一個調劑是不是一個改革方向,也是可以討論的。

3、即便是現在整個大盤子收仍然多於支的情況下,人口老齡化速度越來越快,不敢保證未來整個大盤子會不會出現虧空,如果出現虧空現有保障體制維持不下去怎麼辦,這些都是可以探討的方向。

健康和照護方面的政策怎麼辦?

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了一個《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總共八篇29章,非常長的報告,從各個角度、各個方面對中國未來十幾年跟健康有關各個方面的戰略以及政策的制定都給出了指導性的意見,裡面內容非常豐富。我個人認為,既然老齡化的趨勢已經不可逆轉了,甚至連緩解的可能性都比較小的情況下,下一步怎麼樣促進這些老年人身心的健康,增加他們的生活品質,完善健康服務的效率,進而降低健康方面、醫療方面的成本,包括個人得、家庭的、政府的公共開支,這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另外要充分利用市場、社會資源完善養老體系,比如說現在兩個孩子照顧4個老人,孩子工作又忙,怎麼辦?社會化、市場化的體系不僅僅是說老年人可以住到養老院去,是不是可以讓老年人住家裡,充分利用市場化的資源請人到家裡服務?充分利用整個社區基礎公共服務的體系,解決、緩解養老問題。這些方面都可以思考。

經濟和產業方面相關的政策怎麼辦?

1、老年人這麼多,不能僅僅把它看成是一個負擔,其實還可能是一個經濟發展的契機,就是養老產業。產業界需要仔仔細細考慮老年人從頭到腳吃喝拉撒到底需要哪些服務、哪些商品,進而把養老產業發展起來。特別是現在新常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情況下,找到經濟新的增長點是非常重要的。

2、要積極調整產業結構。這也是供給側改革的部分,使得產業結構跟人口的年齡結構、勞動力年齡結構相適應,這樣才能發揮勞動人口的優勢。

3、將來勞動力數量上短缺了,如何保障經濟快速增長?要讓老年人得到好的照料,勢必在生產技術和勞動生產率方面需要進一步的提高。

最後的結論:

1、中國已經進入了老齡化社會,並且快速的在步入老齡社會、甚至超老齡社會階段。

2、死亡率的降低和出生率的降低都是老齡化迅速演變的重要原因,我個人認為生育率下降是一個更加主要的原因。

3、我國人口老齡化對養老負擔、勞動力市場和經濟發展等方面都會帶來不利的後果。

4、因此要從各個方面進行老齡化的應對,需要借助人口、社保、健康、經濟等各方面的政策的合力。

特別是人口政策是權宜之計,更需要做的是已經是老齡化這個趨勢了,如何改革社保措施使老年人得到更好的支持,如何改革醫療政策使得老年人的生活品質進一步提高,如何改革經濟政策使得經濟發展跟老齡化趨勢相適應,這是我們將來要持續考慮的問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