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五旬村醫湖面漂流三十載,船上救治約十萬人

揚子晚報網4月20日訊泗洪縣半城鎮位於美麗的洪澤湖西岸, 目前, 全鎮人口大多從事水產養殖業, 不少漁民更是舉家常年居住在煙波浩渺的洪澤湖水面上。 現年55歲的李紹友在30多年前退伍回鄉後, 他放棄了城裡的優越工作, 回到老家濉河村當了一名村醫, 將衛生室建在船上, 無怨無悔地守護著周邊漁民的健康, 這些年來, 據保守統計, 他救治當地漁民和周邊群眾在10萬人左右。 他所在的濉河村衛生室是宿遷目前唯一一個漂在水上的村衛生室, 他本人也成了宿遷市洪澤湖區域內唯一一名水上村醫。

水上衛生室是一條水泥船。

少年被稱“李醫生”, 長大後放棄城市工作成了一名村醫

李紹友1962年生於洪澤湖上一個漁民家庭, 兄弟姐妹比較多。 因李紹友自小在水上生活, 他捉魚摸蝦、駕船游泳等漁民“水上功夫”樣樣精通。 在小學三年級時, 他就偏愛上了醫學知識,

看了不少醫學書籍, 小小年紀談起健康、看病方面知識是頭頭是道, 同學們都戲稱他為“李醫生”。 他也很享用這個“封號”, 並經常一本正經地向別人描繪自己的遠大理想:成為一名精通醫術的好醫生, 精心守護家鄉漁民的健康。

初中畢業後兩個月, 李紹友穿上了軍裝, 經過學習, 在師部醫院當了一名衛生員。 1986年秋天, 李紹友退伍回鄉, 泗洪縣軍轉安置辦將其安置在泗洪縣人民醫院, 那時, 在城裡是一個多麼榮耀的事情, 農民對城裡人都高看一眼, 稱作是官家人。 但他的心裡牽掛著水上的鄉親們。 那時湖上沒有醫生, 漁民生病, 小病就堅持著, 大病就拖著, 拖到實在不行了, 才上岸看病, 因為划船進出, 來回極不方便。

許多漁民是小病拖成了大病, 有的最後連命都拖沒了。 遇上夜間生病進出湖, 安全隱患也很大。

李紹友掛著小藥箱出診。

漁民李廣志外孫膀子脫臼, 夜裡上岸就醫, 路上翻車, 導致全家五口人全部受傷。 漁民閆家明的小孫子半夜發熱, 上岸就醫, 半路上同樣出車禍,

四人摔在四下, 互相看不見人, 僅醫藥費花去10多萬元。

李紹友一想到這些, 就暗自下了決心, 要回到湖區為漁民看病。 於是, 他回到了家鄉, 成了濉河村一名村醫, 這一干就是30多年。

李紹友在為患者治療。

漁民的健康“守護神”, 雪夜划船破冰救治高燒孩子

濉河村衛生室目前服務湖區楊老窪、南甸子、濉河村三個養殖捕撈點的漁民、湖上的養殖人員、湖上行船的流動人員, 常駐人口2000人左右。 這些年行醫的過程中, 李紹友已記不清自己自己救治了多少人。 但有一些特殊的場景讓他記憶深刻, 一些年老的病人在他的照顧下走完了人生最後的路程。

李紹友記得, 前些年, 村裡有位王玉傑老人突發腦血栓, 當時已經不省人事。 他接到通知後, 駕駛小船火速上門, 並拔打120急救電話。 他到現場後立即進行搶救, 等病人恢復意識後, 又陪同其家人坐船送其上岸, 送至泗洪縣人民醫院, 因搶救及時, 老人生命得以轉危為安。 2013年, 老人因腦血栓後遺症, 生活不能自理, 更別說自己來看病了, 而老人子女每天要進湖搞養殖勞作,於是他每天上門為其掛水治療,直到老人去世。

在李紹友的記憶中,一次雪夜行醫的經歷讓他至今難忘。那是一年冬天,冰雪在地,湖面冰凍封湖,漁民王錦元的孩子半夜發熱,高燒40度,別說來就診,就是來接他上門都不行,他們家的小木船無法破冰。李紹友得知後,二話沒說,駕駛他的小鐵皮船一邊破冰一邊前行,二裡路足足用了近兩個小時。給孩子打了退燒針,口服了退燒藥,一直到孩子退燒,他這才放心返回,此時天已經大亮。

2011年夏天,漁民劉得富的叔叔因住在船洞裡中暑,情況緊急。他火速趕到現場,和鄉親們一起將其抬出來,此時老人已經窒息昏迷,情況萬分緊急,本來村衛生室搶救條件也有限,但已經來不及轉院。他他一邊指揮人架起電風扇吹風,一邊打來井水降溫。輸液已經來不及,只能注射。40分鐘後,病人搶救了過來。然後,他組織人送老人上岸轉醫院進行進一步的搶救治療。老人2015年以90多歲的高齡安詳辭世。

還有一年冬天,晚上六點多,湖面上已經漆黑一片,溫度降到零下五六度,西北風呼嘯。他一夜三次出診。而他自己則因一夜進進出出折騰,發燒40度,一星期後才恢復。

李紹友收治了一位小患者。

漁民看病沒帶錢怎麼辦?他呵呵一笑,“以後再給”

在李紹友救治的病人中,有本地漁民,也有水上流動的船民,他們或是跑運輸經過這裡,或是捕魚路過,遇上頭疼腦熱的,全到他這裡就診。看完病後,他們常常是一摸口袋,糟了,錢沒帶!李紹友呵呵一笑,沒事,身體要緊!以後遇上再給。

這以後時間就長了,沒個准數,有的個把月遇上一次,有的三五月,有的甚至一年後遇上,他從不計較的。有的他自己都忘記了,人家送錢上門,說是一年前的某天某日,在這裡看病的醫藥費。他還提醒人家,別是記錯了呀。漁民說:“這哪能呢,你真是個大好人。

李紹友有幾個日記本,本子中記載著很多筆欠帳,其中較早的一筆還是2002年發生的,還有些記帳本都因為在船上來來回回數次搬家都丟了。對此,李紹友也不著急,說丟了就算了,看病救助人,不是用錢能衡量的,有的時候遇上欠帳人了,他從來也不主動提。

漁民在船上工作,整天逮魚摸蝦,張網捕魚,船上船下忙碌,其中劃傷情況最為普遍。有時候一天要遇上七八位漁民劃傷,來包紮縫合,只要不用藥,象這些清洗包紮、縫合,他從不收錢,全部義務服務。在湖上30多年時間,僅此一項,就為漁民節約開支10多萬元。

治療過程中,李紹友時常會搖著小船接送患者。

“只要水上漁民在一天,我就在一天”

李紹友常說,他能幾十年如一日,堅持在水上為漁民看病,愛人張貴娥功不可沒。他專心行醫,她操持家務,贍養老人,撫育小孩,從不叫一聲苦,喊一聲累。公公84歲、婆婆85歲去世,都是她一手操持。多年來,李紹友專心看病,愛人就幫著打下手,主要是接送病人,漁民不方便過來,她就駕船去接,接上船,看完病再送下船。

有趣的是,李紹友不但給人看病,還給人說媒,目前已經成功撮合了17對新人,都是湖上人家。如今他們和李紹友經常走動,彼此親如一家。

現在孩子大了,李紹友又有了小孫子,一家人生活美滿幸福。孩子多次要求他們上岸,他們在水上漂了一輩子,沒穿過一件乾淨衣服,也沒看過一個地方的景致。孩子想讓他們早點上岸好好享受晚年生活。

診療結束,李紹友和小朋友揮手告別。

但李紹友心不下水上的漁民。如今的水上村衛生室,沒有別的醫護人員,其他年輕人也不願意來,生活辛苦,工作條件差。但李紹友得堅持下去,因為漁民看病很不方便,離這裡最近的穆墩島村衛生室也有五公里,到半城鎮衛生院則要20多裡的水路。

30多年來,一萬多個日日夜夜,李紹友與大湖為伴,與漁民為伴,挎著他從部隊帶回來的帆布套著的小藥箱,奔波在大湖之上。歲月的打磨,讓這只小藥箱的帆布套早已經陳舊褪色。

“只要水上漁民在一天,我就在一天。我要最後一個上岸。”李紹友說,即使將來退休不能幹了,不能開處方了,也要當健康宣傳員,為鄉親們的健康防病做好宣傳。 編輯:王育昕

而老人子女每天要進湖搞養殖勞作,於是他每天上門為其掛水治療,直到老人去世。

在李紹友的記憶中,一次雪夜行醫的經歷讓他至今難忘。那是一年冬天,冰雪在地,湖面冰凍封湖,漁民王錦元的孩子半夜發熱,高燒40度,別說來就診,就是來接他上門都不行,他們家的小木船無法破冰。李紹友得知後,二話沒說,駕駛他的小鐵皮船一邊破冰一邊前行,二裡路足足用了近兩個小時。給孩子打了退燒針,口服了退燒藥,一直到孩子退燒,他這才放心返回,此時天已經大亮。

2011年夏天,漁民劉得富的叔叔因住在船洞裡中暑,情況緊急。他火速趕到現場,和鄉親們一起將其抬出來,此時老人已經窒息昏迷,情況萬分緊急,本來村衛生室搶救條件也有限,但已經來不及轉院。他他一邊指揮人架起電風扇吹風,一邊打來井水降溫。輸液已經來不及,只能注射。40分鐘後,病人搶救了過來。然後,他組織人送老人上岸轉醫院進行進一步的搶救治療。老人2015年以90多歲的高齡安詳辭世。

還有一年冬天,晚上六點多,湖面上已經漆黑一片,溫度降到零下五六度,西北風呼嘯。他一夜三次出診。而他自己則因一夜進進出出折騰,發燒40度,一星期後才恢復。

李紹友收治了一位小患者。

漁民看病沒帶錢怎麼辦?他呵呵一笑,“以後再給”

在李紹友救治的病人中,有本地漁民,也有水上流動的船民,他們或是跑運輸經過這裡,或是捕魚路過,遇上頭疼腦熱的,全到他這裡就診。看完病後,他們常常是一摸口袋,糟了,錢沒帶!李紹友呵呵一笑,沒事,身體要緊!以後遇上再給。

這以後時間就長了,沒個准數,有的個把月遇上一次,有的三五月,有的甚至一年後遇上,他從不計較的。有的他自己都忘記了,人家送錢上門,說是一年前的某天某日,在這裡看病的醫藥費。他還提醒人家,別是記錯了呀。漁民說:“這哪能呢,你真是個大好人。

李紹友有幾個日記本,本子中記載著很多筆欠帳,其中較早的一筆還是2002年發生的,還有些記帳本都因為在船上來來回回數次搬家都丟了。對此,李紹友也不著急,說丟了就算了,看病救助人,不是用錢能衡量的,有的時候遇上欠帳人了,他從來也不主動提。

漁民在船上工作,整天逮魚摸蝦,張網捕魚,船上船下忙碌,其中劃傷情況最為普遍。有時候一天要遇上七八位漁民劃傷,來包紮縫合,只要不用藥,象這些清洗包紮、縫合,他從不收錢,全部義務服務。在湖上30多年時間,僅此一項,就為漁民節約開支10多萬元。

治療過程中,李紹友時常會搖著小船接送患者。

“只要水上漁民在一天,我就在一天”

李紹友常說,他能幾十年如一日,堅持在水上為漁民看病,愛人張貴娥功不可沒。他專心行醫,她操持家務,贍養老人,撫育小孩,從不叫一聲苦,喊一聲累。公公84歲、婆婆85歲去世,都是她一手操持。多年來,李紹友專心看病,愛人就幫著打下手,主要是接送病人,漁民不方便過來,她就駕船去接,接上船,看完病再送下船。

有趣的是,李紹友不但給人看病,還給人說媒,目前已經成功撮合了17對新人,都是湖上人家。如今他們和李紹友經常走動,彼此親如一家。

現在孩子大了,李紹友又有了小孫子,一家人生活美滿幸福。孩子多次要求他們上岸,他們在水上漂了一輩子,沒穿過一件乾淨衣服,也沒看過一個地方的景致。孩子想讓他們早點上岸好好享受晚年生活。

診療結束,李紹友和小朋友揮手告別。

但李紹友心不下水上的漁民。如今的水上村衛生室,沒有別的醫護人員,其他年輕人也不願意來,生活辛苦,工作條件差。但李紹友得堅持下去,因為漁民看病很不方便,離這裡最近的穆墩島村衛生室也有五公里,到半城鎮衛生院則要20多裡的水路。

30多年來,一萬多個日日夜夜,李紹友與大湖為伴,與漁民為伴,挎著他從部隊帶回來的帆布套著的小藥箱,奔波在大湖之上。歲月的打磨,讓這只小藥箱的帆布套早已經陳舊褪色。

“只要水上漁民在一天,我就在一天。我要最後一個上岸。”李紹友說,即使將來退休不能幹了,不能開處方了,也要當健康宣傳員,為鄉親們的健康防病做好宣傳。 編輯:王育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