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三板企業密集“轉板"擬IPO “假上市"招數浮出水面

借助IPO計畫推高新三板股價預期的“假上市”現象, 正隨著新股發行提速陸續出現。

第一財經記者從業內瞭解到, 當前新三板掛牌企業慣用的“假上市”模式是, 通過虛估利潤、財務造假等手段進行IPO包裝, 然後宣佈與券商簽署成本較低的上市輔導協定。 其主要目的, 或是給投資人較高的預期, 以緩解退出的壓力;或憑藉散佈利好消息, 以此為噱頭拉高股價, 便於大股東套現。 同時, 也有的公司利用“假上市”時點, 作為公司定增融資的賣點。

IPO提速, 新三板市場亦隨之而動。 部分掛牌企業成功登陸A股, 帶動了新三板“轉板潮”來臨。

新三板企業轉板潮現井噴, 市場參與者早就嗅到其中的投資機會, 甚至還有設立轉板基金的想法。 但業內人士強調, 新三板企業IPO還需要面臨諸多挑戰, 要解決兩個不同市場對企業財務規範性、信披一致性的要求, 以及業績波動和獨立性等新三板企業的特殊問題。 與此同時, 投資人還要識別“假上市”企業, 尤其需要警惕在宣佈IPO後大股東減持、轉為做市以及輔導期過長、業績預估過高等現象。

掛牌企業轉板忙

A股新股發行保持高速, 新三板掛牌企業蠢蠢欲動。 多家掛牌企業從去年開始紛紛宣佈擬IPO, 轉板潮愈演愈烈。 據不完全統計, 截至今年4月初, 超過80家新三板企業提交了IPO申請並獲受理;而其背後, 包括處於接受上市輔導、董事會或股東大會審議階段在內,

還有超過300家掛牌企業宣佈了擬IPO計畫。

在近日召開的首屆中國並購交易商大會上,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 年內掛牌企業登陸A股的數量還有望繼續增長。 然而, 新三板企業轉板也面臨著諸多挑戰。

“市場所謂‘轉板’的提法並不準確。 掛牌企業摘牌後, 登陸A股的流程與直接IPO沒有區別的。 轉板並不是一條捷徑, 反而新三板企業還要面臨很多特殊的問題。 ”匯石資本董事長王晉勇分析稱, 結合新三板企業的特點特點來看, 包括三類股東、股東不得超過200人、業績波動和財務合規性等問題, 都對新三板企業轉板時提出新挑戰。

以業績波動為例, 王晉勇稱, 根據IPO審核要求, 業績存在巨大波動、關聯交易過大、單一大客戶等都對過會將形成阻礙。

財務合規性方面, 收入確認方式、資產減值的計提、毛利率變化的合理性等都是上市審核重點, 也對新三板企業提出更高的要求。

上述問題, 在過去一年IPO審核結果中也得到了呼應。 上海證券交易所發行上市中心執行經理顧斌在大會上介紹, 去年IPO審核通過率較高。 統計資料顯示, 2016年共審核275家公司的首發上市申請, 247家審核通過, 整體審核率89.8%。 而總結未通過的原因, 主要集中在財務與會計問題, 規範運行、資訊披露等問題上, 占IPO審核未通過比重分別為40%、33%、20%。

此外, 轉板還要求企業信披保持一致性;即掛牌期間的所有公開披露資訊, 要與招股說明書保持一致。 而三類股東的問題、股東不得超過200人等IPO審核要點,

都有可能使新三板企業在轉板過程中做出較大調整。

值得注意的是, 伴隨新三板轉板IPO出現井噴, 新三板市場的流動性難題再次成為市場關注焦點。

“新三板企業擬IPO給部分企業帶來了市值增長, 但一定程度上會抑制新三板整體流動性。 ”王晉勇強調, 擬IPO的新三板公司在市場上的整體流動性更高, 通過做市或增發大幅提高了股價和市值, 給新三板帶來了小範圍的繁榮景象。 但伴隨擬IPO的掛牌企業數量激增, 部分資金會從原投資於其他掛牌公司中抽離, 可能會導致新三板公司之間交易、估值差異過大;餘下大量掛牌企業或有可能因市場缺乏信心, 而陷入流動性困境。 此外, 伴隨掛牌企業擬IPO流程的推進,

新三板也有可能出現大量停牌、大量資金凍結的情況, 甚至出現流動低谷。

拆穿“假上市”伎倆

與新三板企業蜂擁擬IPO形成呼應的是, 部分資金已開始抓緊尋覓轉板中的投資機會, 市場甚至有批量投資擬上市的掛牌企業、以概率博收益的想法。 但實際情況或不如市場預期樂觀, 除IPO審核的門檻可能攔截一批掛牌企業之外, “假上市”的風險也開始逐漸暴露。

有業內人士介紹, 市場上目前已有成立轉板基金的想法。 亦有機構人士指出, 新三板轉板或有較大的投資機會, 從當前已宣佈進行上市輔導的公司中做初步篩選, 批量選取近百家公司分散投資;只要有兩三成公司能夠轉板, 預期回報就會非常可觀。

但王晉勇強調,實際情況或不容這般樂觀。其統計稱,按照2015年年報資料篩選,目前超過300家申請IPO輔導的掛牌企業中,淨利潤低於IPO最低門檻3000萬元的有123家;按直線法預測2016年業績,這一數量可能會升至137家。“在證監會實際審核中,除了基本的財務門檻外,關注點還包括可持續性、業績波動、關聯交易和所處行業前景等其他軟條件。實際不符合IPO門檻的新三板公司,比例可能更高。”

與此同時,掛牌企業“假上市”的風險和危機也開始逐漸暴露。

王晉勇介紹,掛牌企業“假上市”的慣用模式是,通過虛估利潤、財務造假等手段進行IPO包裝,然後宣佈與券商簽署成本較低的上市輔導協定。其主要目的,或是給投資人較高的預期,以緩解退出的壓力;或憑藉散佈利好消息,以此為噱頭拉高股價,便於大股東套現。同時,也有利用“假上市”時點作為公司定增融資的賣點。

但“假上市”也並非無從識別。部分掛牌企業在宣佈擬IPO後的異常動作,都值得警惕和關注。

王晉勇介紹,在發佈上市公司輔導利好公告後,若大股東出現大規模減持套現,則存在較重的“假上市”嫌疑。其還舉例稱,某鋰電池材料企業雖業績表現良好,但在發佈上市輔導利好公告的同時,但大股東卻大規模減持。

此外,轉讓方式和輔導時長也值得重點關注。王晉勇稱,決定衝擊IPO的企業一般不會再選擇做市交易,主要目的是為了清理三類股東或者防止新的三類股東進入。如果在宣佈IPO後轉為做市,亦有“假上市”的嫌疑。此外,新三板企業的上市輔導期一般在3至6個月,非新三板企業的上市輔導期一般在6至12個月;若輔導時間過長,則掛牌企業可能“別有用意”。其舉例稱,某絕緣材料的掛牌企業上市輔導後歷時長達一年半,最終宣佈考慮公司自身戰略發展規劃而終止上市。

財務指標是IPO審核的重點,也是識別“真假上市”的重要依據。如部分掛牌企業為了滿足上市的假像,可能會對未來業績的預估超出常規,或者部分企業的業績波動過大、穩定性差。存在此類問題的企業最終通過IPO都存在一定障礙。

但王晉勇強調,實際情況或不容這般樂觀。其統計稱,按照2015年年報資料篩選,目前超過300家申請IPO輔導的掛牌企業中,淨利潤低於IPO最低門檻3000萬元的有123家;按直線法預測2016年業績,這一數量可能會升至137家。“在證監會實際審核中,除了基本的財務門檻外,關注點還包括可持續性、業績波動、關聯交易和所處行業前景等其他軟條件。實際不符合IPO門檻的新三板公司,比例可能更高。”

與此同時,掛牌企業“假上市”的風險和危機也開始逐漸暴露。

王晉勇介紹,掛牌企業“假上市”的慣用模式是,通過虛估利潤、財務造假等手段進行IPO包裝,然後宣佈與券商簽署成本較低的上市輔導協定。其主要目的,或是給投資人較高的預期,以緩解退出的壓力;或憑藉散佈利好消息,以此為噱頭拉高股價,便於大股東套現。同時,也有利用“假上市”時點作為公司定增融資的賣點。

但“假上市”也並非無從識別。部分掛牌企業在宣佈擬IPO後的異常動作,都值得警惕和關注。

王晉勇介紹,在發佈上市公司輔導利好公告後,若大股東出現大規模減持套現,則存在較重的“假上市”嫌疑。其還舉例稱,某鋰電池材料企業雖業績表現良好,但在發佈上市輔導利好公告的同時,但大股東卻大規模減持。

此外,轉讓方式和輔導時長也值得重點關注。王晉勇稱,決定衝擊IPO的企業一般不會再選擇做市交易,主要目的是為了清理三類股東或者防止新的三類股東進入。如果在宣佈IPO後轉為做市,亦有“假上市”的嫌疑。此外,新三板企業的上市輔導期一般在3至6個月,非新三板企業的上市輔導期一般在6至12個月;若輔導時間過長,則掛牌企業可能“別有用意”。其舉例稱,某絕緣材料的掛牌企業上市輔導後歷時長達一年半,最終宣佈考慮公司自身戰略發展規劃而終止上市。

財務指標是IPO審核的重點,也是識別“真假上市”的重要依據。如部分掛牌企業為了滿足上市的假像,可能會對未來業績的預估超出常規,或者部分企業的業績波動過大、穩定性差。存在此類問題的企業最終通過IPO都存在一定障礙。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