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錦上添華丨濟南情懷:東流水街話名泉

文丨李和平

jsth_99577

東流水街是過去濟南的一條老街, 它依泉傍水, 景致幽雅, 青條石板鋪就的路巷內, 精舍飛翠, 小閣流蘇, 充滿了古香古色的濃郁氣息和文化氛圍。 東流水街東靠護城河, 西靠五龍潭。 諸泉匯合向東流, 入西護城河。 據史料記載, “城西石橋被北, 城下……一名東流水, 泉傍疏甲, 流入城河。 ”

東流水街諸泉薈翠, 溪流縈繞, 柳絲拂水, 靜謐安詳, 是老濟南泉城特色的佳境之地。 東流水街現已不復存在, 其原址被劃歸為五龍潭公園, 成為公園內耳目一新的美麗風景。 九十多年前, 東流水街曾誕生過一代革命家充滿傳奇色彩的動人故事。 東流水街111號, 是原山東省委舊址(秘書處), 山東党創始人、中共“一大”代表王盡美、鄧恩銘同志在此留下過光輝的足跡(五龍潭公園內立有王盡美、鄧恩明大理石雕像一尊, 上刻董必武手書“濟南名士知多少 君與恩銘不老松”)。

東流水街自古多美名, 這裡泉水流碧, 風景宜人, 歷史上傳有許多官宦名流在此大興土木, 頤養天年, 盡享榮華富貴。 東流水街的一些庭院佈局明快敞亮, 別具一格, 其建築設計大都與名泉多有關聯。 據金人《名泉碑》所記載及明清以後湧現的名泉在東流水街上就有多處,

如“懸清泉”(又名“賢清泉”和“三娘子灣”、“李家池子”等俗稱), 原址在東流水街72號的“逯 園”內, 後改“賢清園”, 系明朝禦史羅國士之後裔羅淵碧所建。 園內古樸典雅, 小溪環繞, 垂柳依依, 翠竹林立。 清朝嘉慶年間, 一周姓人氏辭官歸裡, 在“賢清園”原址又建起一座別墅, 稱“朗園”。 東流水街111號院內, 有一處叫“古溫泉”的泉池, 清朝官人張秀在這裡依泉而居, 建起了一座別墅“漪園”。 它以水為勝, 水清碧綠, 與池邊拂柳相映成趣。 另外, 東流水街有名的泉池還有“靜水泉”、“東流泉”、“月牙泉”、“回馬泉”、“洗心泉”、“北洗缽泉”等, 真是清泉瀾如珠, 美景不勝收。

有趣的是, 曾經轟動國人的電視連續劇《大宅門》中提到的七爺白景琦在濟南的“阿膠”作坊, 據說原址就在東流水街上;還有一說是濟南的老字型大小“宏濟堂”作坊也曾在東流水街上紅極一時。 當然, 這些都是有緣於東流水街上的人好、水好、景好所致。

小時候, 我經常與小夥伴在東流水街上玩耍、嬉戲, 每每走過那座神秘的二層小樓門前, 便有一種肅然起敬的神秘感油然而升。

這條濕漉漉的街巷裡, 常年水氣氤氳, 泉水低吟, 極顯凝重和莊嚴。 人們在這裡行走, 感受名泉的清爽與明麗, 懷想歷史的變遷與時代巨變;相聚“月牙泉”邊談古論今, 看今朝氣象萬千, 心情十分愜意和舒暢。

早些年的時候, 東流水街北端多有房屋錯落,屋後便是川流不息的護城河,院內菜園秧苗油綠,站在高處放眼望去,護城河邊,水聲潺潺,滿目青翠;輕煙柳影,飄逸婆娑,和風幾許。有人在岸邊撒網捕魚;有女子在此處洗衣浣紗,稍刻提水閃進籬笆院落屋內。此刻,炊煙嫋嫋,夕陽斜照,好一幅田園風光美景盡收眼底。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月牙泉”邊有幾柱泉眼兒被開鑿問世,清冽的泉水噴濺飛湧,且多年未見停歇,泉水流淌的地方慢慢形成了一條小溪,現今五龍潭公園內的“虯溪”小景,就是當年泉眼兒所系,可惜它已沒有了往日那“水源上奮”的風采,留給人們一個深深的遺憾和無奈的結局。

東流水街作為濟南的一條歷史名街,與名泉相得益彰,與名流齊居天下,給濟南悠久的古城文化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為泉城的建設和發展樹起了一座永恆的歷史豐碑。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佈,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東流水街北端多有房屋錯落,屋後便是川流不息的護城河,院內菜園秧苗油綠,站在高處放眼望去,護城河邊,水聲潺潺,滿目青翠;輕煙柳影,飄逸婆娑,和風幾許。有人在岸邊撒網捕魚;有女子在此處洗衣浣紗,稍刻提水閃進籬笆院落屋內。此刻,炊煙嫋嫋,夕陽斜照,好一幅田園風光美景盡收眼底。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月牙泉”邊有幾柱泉眼兒被開鑿問世,清冽的泉水噴濺飛湧,且多年未見停歇,泉水流淌的地方慢慢形成了一條小溪,現今五龍潭公園內的“虯溪”小景,就是當年泉眼兒所系,可惜它已沒有了往日那“水源上奮”的風采,留給人們一個深深的遺憾和無奈的結局。

東流水街作為濟南的一條歷史名街,與名泉相得益彰,與名流齊居天下,給濟南悠久的古城文化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為泉城的建設和發展樹起了一座永恆的歷史豐碑。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佈,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