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馬化騰、宗慶後、楊元慶、周其仁組團來到馬雲根據地,他們都說了啥?

今天, 2017中國“互聯網+”數字經濟峰會在杭州舉行, 這裡作為馬雲的根據地, 今天卻成為馬化騰的主場, 並且在討論“互聯網+”賦能經濟轉型這一主題時, 宗慶後、楊元慶、北京大學教授周其仁也加入了進來, 而財經作家吳曉波則作為主持人, 引發了他們進行一場頭腦風暴。

互聯網+這個詞彙被大家所認知是在2013年, 當時馬化騰在一篇演講《通往互聯網未來的7條路徑》中第一次在公共意義上提出來。 而這一概念真正開始滲透到各行各業, 是從2015年互聯網+被寫入政府報告開始。

雖然如今的數字經濟貢獻了30%的GDP(大約為20萬億),

是地產行業的兩倍。 但互聯網+與很多產業如製造業的融合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 很多企業對這一概念的認知仍然存在很大的差異。 而且還引發了關於互聯網+還是+互聯網的討論。

對此, 周其仁、宗慶後、楊元慶和馬化騰分別從各自的角度和立場出發, 談了互聯網+對他們的工作、生活帶來的影響。

以下為圓桌對話實錄:

吳曉波:在過去的兩年中, 大家從各自的行業和工作來看, 這兩年多來, 互聯網+這個名詞對我們各自的工作, 有什麼改變?

宗慶後:互聯網+, 我們也是工信部和浙江省省政府的兩化融合試點單位。 就是用互聯網的方法, 把我們從經銷商下訂單開始, 一直到生產、調度、物質、採購、品質控制、品質追訴,

一直到財務結算, 全部通過互聯網把它做起來。

第一, 這使我節省了勞動力, 人家都說我們這麼大規模的, 財務人員那麼少。 第一, 也加強了我們財務的數字準確率, 而且還有一個工作效率, 因為到了日子以後, 電腦一算馬上就出來了, 提高了我們的工作效率, 也提高了我們的管理水準。

最近, 我們又是工信部智慧化生產線的示範單位, 所以我們在生產線做智慧化的, 關鍵設備都是進口的。 由感測器把裡面的真實資料能夠反應出來的, 但是是單機的, 現在可以通過互聯網的技術, 就把它連接在一起了。 設備如果不正常的時候, 它可以自動的把它調整成正常, 這樣既保證了我的產品品質, 同時又提高了勞動效率, 減少了人員浪費。

所以, 互聯網對我們實體製造業提高管理水準上, 還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吳曉波:剛才宗慶後總講了互聯網+對我們整個生產線、感測器技術, 效率提高, 生產回應的過程, 其實互聯網是兩個工作:

第一, 公司內部的生產流程、管理職能上的改變。

第二, 互聯網改變了我們和消費者直接的關係。

馬化騰你在2013年11月份連提騰訊的兩個戰略:連接一切、互聯網+。 現在兩年過去了, 你那個時候提的互聯網+, 想像的騰訊和實體企業的關係, 和現在的關係發生了多大的變化?

馬化騰:我覺得現在越來越感受到, 互聯網+最後的主體應該是企業, 就是傳統行業, 其實真的還是+互聯網。

因為, 前期確實互聯網主導嘛, 因為很多傳統行業還沒意識到這個好處,

但越做越深, 裡面的邏輯、產業的深度。 我們越來越像提供水和電的基礎設施一樣, 供水供電, 最後怎麼用我真的不知道。

而且, 很快現在很多企業的IT部門、企業領導人, 對這方面的意識, 越來越提高, 他們也越來越懂了, 然後他們會自己作主, 自己去深入地挖掘。 所以, 之前我們舉的很多案例, 都是我們原來想都想不到的, 像剛才舉的各種案例。

我覺得, 未來的主體還是企業本身, 所以我們還是做好我們的定位, 就是提供水電的服務。

當然, 我們在整個市場上, 提供水電服務的也不止我們一家也很多家。 在我們這個互聯網圈子裡, 大家也都在競爭, 希望有最大的市場份額、有最好的服務方案、有最低的成本,

所以這是一個比較健康的方案。

吳曉波:其實Pony講的我很認同, 就是真正互聯網+的成功, 不是騰訊成功了, 只有哇哈哈成功了互聯網+才成功了, 大家同不同意這句話?還是實體經濟本身的成功是最重要的。

元慶, 聯想是84年創業的, 我們一開始其實就是在做電腦、PC、高科技, 你做了那麼多年的IT行業, 走到今天, 再來討論互聯網+, 你的感觸是什麼?兩年來, 互聯網+對聯想意味著什麼?

楊元慶:互聯網當然是在改變著一切, 不僅僅是因為互聯網誕生很多新興行業, 也顛覆了一些行業。

所以, 剛才講互聯網+還是+互聯網, 我覺得從這個意義上, 應該是互聯網+, 其實包括對像媒體行業、廣告行業, 基本上是顛覆性的, 包括像遊戲, 過去線上下玩兒, 現在基本都線上上,這都是顛覆性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是互聯網+。但從更廣泛的意義上來說,互聯網在改變著每一個傳統的行業。

所以,實際上是傳統行業加上互聯網,用互聯網作為手段來改變每個行業的業務模式、業務流程,讓他們更貼近客戶,更加高效。

所以,我覺得應該這樣分開來看。

對聯想來說,我覺得既有+互聯網的成份,也有互聯網+的成份在。

所謂+互聯網,在我們經營的每個環節裡面,都在用互聯網改造我們自己,比如說在銷售環節,過去線下開店,現在線上銷售,這也是每家企業都要應對的。

像行銷,過去媒體上面做廣告,做完了效果怎麼樣不知道,現在都是更加精准的行銷。你希望哪些客戶群來購買你的東西,你就向哪些客戶群打廣告,這些在互聯網的幫助下都可以做得到。

我舉個我們服務的例子,過去我們的服務人員做的好、做的不好,上級領導來給他評分,10分、8分、9分,現在完全改變了,全都是用戶評分,他上門去維修也好、接電話也好,使用者給他的回饋,在網上即時的就能夠獲得。

所以,一個員工的好壞不是由上級領導來評價的,而是由用戶的點贊來評價的。

從這點意義上來說,聯想是+互聯網的一個典範,包括剛才講到的製造,我們是個制造型企業,其實我們也是在用互聯網改造我們的製造業,變成智慧製造。智慧製造,首先能夠更加精准的預測需求,使得供需之間能夠平衡。

我看我們有些企業說經常缺貨,饑餓行銷,實際上你如果互聯網用的好的話,大資料分析用的好的話,其實不應該有這樣的問題,或者很少有這樣的問題,你的供需平衡就會做的更好。很好的預測一個新產品發佈以後,一個促銷發佈以後,你的需求會是什麼樣,來準備這樣子的供應和生產。

所以,這是+互聯網的成份。

同時,聯想其實也是一個在給互聯網賦能的企業,我們也在積極的考慮,在互聯網+上應該做些什麼。

過去,大家認為聯想是一個做PC的企業。但是大家也看到,這個行業在下降,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互聯網的發展,從過去的PC互聯網,發展到移動的互聯網,再到未來下一步應該發展到萬物智慧、萬物互聯的智慧互聯網新時代。

所以,如果我們不能與時俱進的話,我們的發展空間就會受到很大的約束,我們的下降趨勢就會持續。但是實際上,我們在改變我們的戰略。謝謝馬化騰,剛才已經在給我們做廣告了,我們認為PC的概念其實在擴展,首先它從PC發展到了互聯網設備,不僅僅是PC需要計算的功能,手機其實也是這樣的工具,再到未來範圍就更廣了。

現在大家知道,智慧音箱、智慧電視,包括虛擬實境的VR、AR,都是計算的工具、計算的設備,這樣一下就把我們的領域拓寬了。

另外,未來的設備僅僅設備本身是沒用的,必須連著雲、連著服務,如果不連雲、不連服務的話,設備沒有價值。所以我們講,這是個人雲的時代。要用這些設備,是要享受雲內容、享受雲應用、享受雲服務,這是我們現在正在拓展的。

再進一步再往下拓展的話,那就是個性化的設備,每個人的設備(電腦、手機)都可以是不一樣的,你所用的雲的內容、雲的服務,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是個性化的。怎麼知道你的個性化,那就需要通過大資料、人工智慧的分析,能夠瞭解你個人的偏好,能夠個性化給你定制。

所以,這也就是現在聯想經過重新的思考以後,我們認為我們的互聯網+戰略,大概就是從PC到電腦,加上雲,最後到個性化設備+雲,這樣子的發展思路。

吳曉波:謝謝!元慶說的是從硬體製造到資料化,最後到智慧個性化的過程。所以對聯想來說,互聯網+的變化才剛剛開始。

周其仁教授,你做創新研究做了很多年,從經典意義上的創新理論來看的話,今天發生的中國跨界混合的互聯網+,在理論層面上,他是造成了理論的一種突破,還是現在的理論對現在的現實,還是有很大的印證意義。

周其仁:理論能起的作用有沒有那麼大?雖然我是搞理論的,我也一直懷疑。因為,天下的事情首先要做得通,再把它說通。沒有做通之前先說通,我覺得挺難的。當然,這樣的天才也是有的,就是一個事還沒有影,他說的頭頭是道。但是多數事情是,做通了以後把它說通。

所以說,中國的問題,不管什麼新的浪潮來,確實要把它做通。我的看法,回答你的創新這個問題,創新最後的推動力是誰?其實就是用戶、消費者,大家喜新厭舊啊。來個東西就喜歡,你不創新你就會落後,它就來自于消費者有一個源泉,消費者有這個傾向,你滿足傾向,你這個事業就發展了,在我看來創新就是這麼一個過程。

當然,有人遲鈍一點或者說,有人有很多壁壘,想創新完成不了,這個就可以根據經驗去做研究。

所以我的看法,包括這一波巨大的衝擊,還是要在實踐當中去看,一邊做、一邊說。

吳曉波:先做了再說?

周其仁:先說也有一定的好處,可以引起很多人注意,但是我們國家我現在的感覺,我們國家現在一個事先把它說通的本事挺大。但是最後,怎麼把它做到草根這一層,還是要下很大的工夫。

我剛才不是講了一個例子嗎?電發明已經200年了,現在還有1/7的人用不上電,你以為現在還能誰不用電?好多地方叫無電人口,中國比較而言,無電人口比例比較低,好多地方就用不上電啊,已經發明200年了。

我們這波互聯網,將來能不能覆蓋地球每一個角落?不敢講,這取決於我們現在的行為,取決於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取決於我們跟各個具體的問題結合的能力。

我認為,這是真正的創新落地,值得關注的一面。

吳曉波:你感覺演講當中講到了一些互聯網+的案例,包括馬化騰也講到了一些互聯網+的案例,我們發現,這些案例的發生,都是一些新進入者,無論是小米、摩拜都是新進入者。但是中國現在是這樣的,39年的發展,發展到今天,其實出現了很多像娃哈哈、聯想這樣幹了二三十年的的企業,這都是存量資產,存量資產這部分企業當它要互聯網+的時候,他和新進入的增量資產之間的模式會不一樣,可能更難,怎麼給這些幹了幾十年的企業做互聯網+,你給大家出出主意。

周其仁:不是我出主意,這次我去看過德國的4.0,我覺得他們有股勁值得我們學,他不去喊口號,他覺得這個問題的解決要化解為政府、行會和工廠,三家一起動。把它變成一個方法論,到底怎麼做的。

我去年就在漢諾威看到,是由工業部加上德國的工業行會,加上很多願意加盟的廠,組成個聯盟,把無數成功的大企業、中企業、小企業,數位技術用的好的、互聯網技術用的好的,把它變成個模組,不是說給你很高的榮譽,是告訴你怎麼去做,其它公司你來,你把你公司什麼情況告訴他,他告訴你換什麼設備,會達到什麼效果。

所以,我剛才一直講要幫人解決問題,把它變成一門生意,推的就快了,否則很容易就停止在這個口號的階段。

你講的是關鍵,因為傳統已經有固定成本在那裡了,有存量,改的時候不像是一個重新起頭的。所以,哪些扔、哪些留?其實我們國家好的公司,多少年前都做了這個事情,你看華為多少年前就做了流程改造,聯想多少年前就做了流程改造,也是請了一批諮詢公司的專家來,先診斷你這個流程有什麼問題。所謂有問題就是你這個存量有問題嘛,把哪些哢碴掉,哪些得手起刀落切掉,然後追加哪些東西,然後長遠看效果怎麼樣。

做了以後就走出一批好公司來啊,問題是我們的中型企業、小型企業,怎麼能夠降低他們吸收新技術的門檻?我覺得,應該各方找到這個,最後就變成非常實在的怎麼做的方法。否則,互聯網的概念、效果,美國怎麼樣,這個是有衝擊性,衝擊之後但我們中國的各個行業該怎麼做?

吳曉波:而且我覺得,現在中國互聯網+的創新,比別的國家都更超前,中國的知識付費創新,已經要比美國領先了,美國可能就沒這事兒。所以說,互聯網+實際上涉及到一個基礎設施能夠跟得上整個產業變革的問題。

回到這個問題,騰訊現在已經變成了樞紐性的公司。你剛才講的,我想起我幾年前去陝西講完課以後,他們給我安排了一個地方去看諸葛亮的墓,在漢中,我就從西安坐到漢中,那條高速公路非常好,結果跑到漢中以後,賣什麼東西呢?兩樣東西:大米、魚,整條高速公路是沒人跑車的,政府肯定虧損的。

中國今天互聯網其實也發展到這一步了,BAT等等互聯網公司,應用、工具很先進,但談到互聯網+的時候就回到一個問題,平臺能夠為我們這些製造業企業、服務類企業,包括要轉型的金融企業,能夠提供哪些中國特色的工具?如果說2017年的今天,騰訊要拿出幾個秘密武器的話,你覺得哪幾件事能夠幫到我們大家?

馬化騰:我的角度看到有幾方面吧:

第一,傳統企業肯定希望平臺幫他賣更多東西、服務更多客戶,獲得客戶的成本越低越好,這是他第一要素的。

這樣的話,可以讓商家也好、企業也好,甚至廠商也好,直接穿透中間過去這些傳統的管道,直達終端使用者,你就直接跟他有客戶關係了,直連了,知道他的使用者資訊、消費行為,可以主動跟他個性化行銷,而不需要借助其它媒介。這是我們希望能賦能的一點,非常重要。

第二,剛才宗總也提到了,企業還是對互聯網安全有些擔心。這個觀念的改變是需要一點的,比如我們要有一些混合雲,一部分是私有雲,一部分是公有雲,混合。然後,在公有雲怎麼證明這個安全比在你家裡的還安全呢?這個需要改變。其實現在發現很多案例,一旦電腦網路有漏洞,反而那些大量有人看的公有雲,可以很快的把漏洞補上,因為這裡面太多人的財產在裡面了,安保等等資源是很充足的。

當然,這要一步步來,如果你的公有雲安全機制還不成熟的話,現在大家還是擔心的。

所以,未來的發展肯定是往雲端走。

吳曉波:剛才宗總的發言,其實指出了中國現在大型企業在互聯網傳播中面臨的一個困擾。騰訊是個更大的社交平臺嘛,如何為大型企業在傳播和會員消費者關係、互動層面上,比如像宗總這樣的品牌公司,怎麼能幫助到他們呢?

馬化騰:宗總可能有一些好的想法,他最近也在跟我們談,飲料瓶身也是跟使用者接觸的媒介,怎麼樣線下的東西,通過手機能不能夠把它連起來,能不能個性化,或者說進行客戶的跟蹤,是不是飲料從產品能不變成一種服務,能不能說我就直接在上面定,我家裡或者辦公室每個月、每年的飲料服務你就提供了、包了,然後我付一個月費,所以我也想問宗總。

吳曉波:以後馬化騰的女兒過生日了,要在網上訂10箱的營養快線,在這個要印馬化騰的祝福詞,這個能做到嗎?

宗慶後:我是有這種想法,但是吹的太厲害了,吹過頭就走向反面了。我覺得互聯網確實對我們社會的進步、各方面是起了促進的作用,包括德國的工業製造4.0,也是忽悠我們的,你知道為什麼呢,它是在大量生產智慧化的元件,我們規模很大的企業能不能做到個人定制?不可能的,你個體戶,你做個裁縫鋪那你個人定制可以的,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可以做到個人定制,真不可能的,我開一條線幾萬瓶出來了,你說個人定制一瓶、兩瓶、一箱,我怎麼給你做呢?

吳曉波:你覺得不可能?

宗慶後:就在忽悠你,它是自動化的元件,都是它生產的,你像我們做機器人,關鍵部件都是國外的,自己沒有研發能力。中國需要變成製造強國。

但是實際上不是光靠互聯網就能夠做到智慧製造,它實際上還有晶片、感測器,這些關鍵的東西。我想騰訊有基礎,而且有實力,這方面是不是可以做點工作,因為現在全部是國外的,所以核心技術沒有,包括雲,這個雲也是美國的,我們自己還沒有。

包括我們現在用的互聯網東西,ERP用的SIP,是德國的,我們自己還沒有弄出很好的軟體平臺。我覺得這些方面都是互聯網平臺上能夠去重點發展的,把核心技術掌握起來。

吳曉波:聯想從最早的電腦走到今天,2014年你又從Google那裡收了摩托,其實你的硬體,包括到伺服器,你們硬體已經做了一個蠻大的閉環了,從今天往外走,往後面的兩年、三年、四年走,你覺得全世界跟你同行的這些公司,在發展過程當中,你的路徑和他們之間有多大的區別?

楊元慶:我覺得這個不分中外企業的,而且每個企業的路徑都是不一樣的。比如說,過去跟我們主要的競爭是惠普、戴爾,但是今天這兩家發展的路也都不一樣,惠普基本上聚焦在PC上面,甚至連平板電腦都沒有,更不要說智慧手機等等。而戴爾基本上往企業那邊走,從PC、伺服器,然後再到存儲、服務,這樣的一個方向去走。

當然我們又誕生了一些新的,當我們把這個領域拓寬了以後,我們又有很多新的競爭對手,現在向三星、蘋果、華為,都變成了我們的競爭對手,當然他們沒有PC這塊,但是在智慧手機,這些小的東西方面,走得比我們還早、還好。

每個企業走的路都是不一樣的。

吳曉波:互聯網+或者+互聯網,或者這種製造業、服務業,利用互聯網的工具,有時候會面臨很多的陷井,有時候可能是一些偽命題,前幾年有一個案例,我們接觸的時候,他做互聯網+,他做了一個APP,給女孩子塗手指甲,上門服務,當年很熱鬧,今天我們已經不一定看得到了,包括我們今天看到的共用單車,還有共用充電寶,我都用了一下,這些全新的創業模式,有一些東西是真需求,有一些東西是偽需求。

我們的企業在互聯網+的時候,怎麼來辨別這些機會和危險?

周其仁:技術還是一個選項。

吳曉波:互聯網+的轉移是商業模式優先,還是技術優先,或者產品優先,還是使用者優先?

周其仁:我的看法,不管什麼,還是企業家為中心,他去猜消費者要什麼,有可能猜對、有可能猜錯,技術選項有可能選對,有可能選錯,市場就是這麼一場遊戲。

吳曉波:猜的原理是什麼?

周其仁:消費者潛在的需求,你要猜,猜對了你就發達了,就這麼一個故事。但是不要形成一個潮流,我們如果真要鼓勵創新,就不能要求100%,好像互聯網+,不+就不行,你要允許他不+,他今天不+,他明天做選擇,可能會路寬一點。因為任何一個技術進去以後,都有剛才您講到的固定成本。

美國為什麼移動通訊後來不是那麼發達,他貢獻很好,你去看非洲,現在移動通訊長得比中國當年漲的還快,因為他一片空白,而且你技術發展以後,那個成本就低了,所以這些事情都是千變萬化的,還是要讓企業家來做抉擇,但是社會要給企業家資訊,知道這個潮流。

楊元慶:我覺得互聯網的發展,對企業最大的改變,像我們這樣的製造業,讓我們從過去銷售產品的模式,變成了經營客戶的模式,我認為是應該以使用者、客戶為中心。

我舉一個我們自己的例子,我過去賣電腦、賣手機,賣出去基本上跟客戶沒有聯繫了,客戶在哪裡?怎麼用我們的電腦,電腦用得好、用得壞,不知道,直到他的電腦壞了,他找我維修,大概我們才有第二次碰面、接觸的機會,但是互聯網讓所有我們賣出去的設備,現在不管電腦也好、手機也好,智慧音響、智慧電視也好,全是連上網了。

這樣的話能夠讓我們清清楚楚的知道誰是我們的客戶,我們的客戶畫像是什麼樣,他喜歡用什麼樣的應用,他在使用我們的產品過程中發生了什麼問題,我全都能即時的知道。所以,通過大資料的分析,我們就能夠很好的解決客戶的問題,包括產品下一代的改善,包括具體每個客戶在使用中遇到的問題,我都可以即時線上的幫他解決。所以,我們就從一個銷售產品的業務模式,變成了一個經營客戶的模式。

這裡我還要特別感謝騰訊,實際上他們幫我們實現了這點。聯想電腦上都裝一個騰訊電腦管家,這其實都是跟騰訊合作的結果,這讓我們即時的地方我們的用戶在使用中的問題。比如說,現在電腦上經常有一些不良的軟體,在後臺就啟動了,這些我們都可以即時發現,然後提醒用戶是不是要把它關掉。這樣,使得你電腦運行的速度是有保障的,不會受到病毒不良侵犯。

馬化騰:共用單車出來就這麼一年時間,很多人最早也看不准,國外也沒有啊。過去政府提供的自行車免費騎,十幾年前就有了,後來也銷聲匿跡不成型,為什麼因為有了移動互聯網就可以起來呢?因為它是無樁式的,是可以隨便停的。就這麼一點點改變,一下子就火起來了,大家覺得這個很方便,我出去不用考慮車停哪,要騎手機定位一找就立刻找到。這個沒有互聯網、移動互聯網,那就確實做不到,這個需求就爆發出來了,這個模式就成立了。

但我們也曾經看過類似的,比如上門洗車,說幾個人開個車跑到停車場給你洗洗車、簡單維修,後來發現他連毛利都沒有,只有毛損,我說這個模式可能就不靠譜,這類互聯網+我感覺有點偽需求,所以這種我們也沒有投入。

但未來,還會有很多這種案例,我正在思考,到底是新生代出來會占優,還是傳統企業想通了,我來親自出馬殺出去會贏呢?現在看到兩種流派,都各有勝負。傳統企業用上資訊技術,從傳統改善自己,照樣也可以領先。所以,現在你不能輕易斷言一定是來自互聯網的就贏,不一定的,現在傳統企業轉型動作也很快。

宗慶後:我認為不能把互聯網神化,也不是什麼東西都可以用互聯網解決的。最近有人提出互聯網中醫看病。要把脈,又要看你舌頭,當然互聯網看你舌頭還可能做得到,但把脈是肯定做不到的,所以不是所有的都可以做的。包括,機器人也不是都可以做到,你說把人都替代了,那人幹什麼呢?

吳曉波:其實三位嘉賓講的,都講到一種不確定性。周老師講說企業家說了算,元慶說消費者說了算,馬化騰說不一定,條條大道通羅馬。其實,互聯網+是個新概念,互聯網對中國經濟的衝擊已經有將近20念了,從Pony他們開始做企業,最早是改變了人和資訊的關係。

2002年開始,改變了人和零售的關係,09年已經有了O2O改變了人和服務的關係,2015年以後提出的互聯網+,實際上是全面的改造了互聯網經濟和傳統製造業、服務業、金融業幾乎所有的關係。所以,這個變革不是一天發生的,發生了將近20年了。

無非到今天,它的速度比我們想像的更快,它的不確定性也來的更加猛烈。

所以我在想,我們今天開這樣的會,明年後年還會開,我們希望每年都會有新的思想、新的模式、新的合作,能夠誕生。

這個環節就到這裡,謝謝大家、謝謝四位!

現在基本都線上上,這都是顛覆性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是互聯網+。但從更廣泛的意義上來說,互聯網在改變著每一個傳統的行業。

所以,實際上是傳統行業加上互聯網,用互聯網作為手段來改變每個行業的業務模式、業務流程,讓他們更貼近客戶,更加高效。

所以,我覺得應該這樣分開來看。

對聯想來說,我覺得既有+互聯網的成份,也有互聯網+的成份在。

所謂+互聯網,在我們經營的每個環節裡面,都在用互聯網改造我們自己,比如說在銷售環節,過去線下開店,現在線上銷售,這也是每家企業都要應對的。

像行銷,過去媒體上面做廣告,做完了效果怎麼樣不知道,現在都是更加精准的行銷。你希望哪些客戶群來購買你的東西,你就向哪些客戶群打廣告,這些在互聯網的幫助下都可以做得到。

我舉個我們服務的例子,過去我們的服務人員做的好、做的不好,上級領導來給他評分,10分、8分、9分,現在完全改變了,全都是用戶評分,他上門去維修也好、接電話也好,使用者給他的回饋,在網上即時的就能夠獲得。

所以,一個員工的好壞不是由上級領導來評價的,而是由用戶的點贊來評價的。

從這點意義上來說,聯想是+互聯網的一個典範,包括剛才講到的製造,我們是個制造型企業,其實我們也是在用互聯網改造我們的製造業,變成智慧製造。智慧製造,首先能夠更加精准的預測需求,使得供需之間能夠平衡。

我看我們有些企業說經常缺貨,饑餓行銷,實際上你如果互聯網用的好的話,大資料分析用的好的話,其實不應該有這樣的問題,或者很少有這樣的問題,你的供需平衡就會做的更好。很好的預測一個新產品發佈以後,一個促銷發佈以後,你的需求會是什麼樣,來準備這樣子的供應和生產。

所以,這是+互聯網的成份。

同時,聯想其實也是一個在給互聯網賦能的企業,我們也在積極的考慮,在互聯網+上應該做些什麼。

過去,大家認為聯想是一個做PC的企業。但是大家也看到,這個行業在下降,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互聯網的發展,從過去的PC互聯網,發展到移動的互聯網,再到未來下一步應該發展到萬物智慧、萬物互聯的智慧互聯網新時代。

所以,如果我們不能與時俱進的話,我們的發展空間就會受到很大的約束,我們的下降趨勢就會持續。但是實際上,我們在改變我們的戰略。謝謝馬化騰,剛才已經在給我們做廣告了,我們認為PC的概念其實在擴展,首先它從PC發展到了互聯網設備,不僅僅是PC需要計算的功能,手機其實也是這樣的工具,再到未來範圍就更廣了。

現在大家知道,智慧音箱、智慧電視,包括虛擬實境的VR、AR,都是計算的工具、計算的設備,這樣一下就把我們的領域拓寬了。

另外,未來的設備僅僅設備本身是沒用的,必須連著雲、連著服務,如果不連雲、不連服務的話,設備沒有價值。所以我們講,這是個人雲的時代。要用這些設備,是要享受雲內容、享受雲應用、享受雲服務,這是我們現在正在拓展的。

再進一步再往下拓展的話,那就是個性化的設備,每個人的設備(電腦、手機)都可以是不一樣的,你所用的雲的內容、雲的服務,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是個性化的。怎麼知道你的個性化,那就需要通過大資料、人工智慧的分析,能夠瞭解你個人的偏好,能夠個性化給你定制。

所以,這也就是現在聯想經過重新的思考以後,我們認為我們的互聯網+戰略,大概就是從PC到電腦,加上雲,最後到個性化設備+雲,這樣子的發展思路。

吳曉波:謝謝!元慶說的是從硬體製造到資料化,最後到智慧個性化的過程。所以對聯想來說,互聯網+的變化才剛剛開始。

周其仁教授,你做創新研究做了很多年,從經典意義上的創新理論來看的話,今天發生的中國跨界混合的互聯網+,在理論層面上,他是造成了理論的一種突破,還是現在的理論對現在的現實,還是有很大的印證意義。

周其仁:理論能起的作用有沒有那麼大?雖然我是搞理論的,我也一直懷疑。因為,天下的事情首先要做得通,再把它說通。沒有做通之前先說通,我覺得挺難的。當然,這樣的天才也是有的,就是一個事還沒有影,他說的頭頭是道。但是多數事情是,做通了以後把它說通。

所以說,中國的問題,不管什麼新的浪潮來,確實要把它做通。我的看法,回答你的創新這個問題,創新最後的推動力是誰?其實就是用戶、消費者,大家喜新厭舊啊。來個東西就喜歡,你不創新你就會落後,它就來自于消費者有一個源泉,消費者有這個傾向,你滿足傾向,你這個事業就發展了,在我看來創新就是這麼一個過程。

當然,有人遲鈍一點或者說,有人有很多壁壘,想創新完成不了,這個就可以根據經驗去做研究。

所以我的看法,包括這一波巨大的衝擊,還是要在實踐當中去看,一邊做、一邊說。

吳曉波:先做了再說?

周其仁:先說也有一定的好處,可以引起很多人注意,但是我們國家我現在的感覺,我們國家現在一個事先把它說通的本事挺大。但是最後,怎麼把它做到草根這一層,還是要下很大的工夫。

我剛才不是講了一個例子嗎?電發明已經200年了,現在還有1/7的人用不上電,你以為現在還能誰不用電?好多地方叫無電人口,中國比較而言,無電人口比例比較低,好多地方就用不上電啊,已經發明200年了。

我們這波互聯網,將來能不能覆蓋地球每一個角落?不敢講,這取決於我們現在的行為,取決於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取決於我們跟各個具體的問題結合的能力。

我認為,這是真正的創新落地,值得關注的一面。

吳曉波:你感覺演講當中講到了一些互聯網+的案例,包括馬化騰也講到了一些互聯網+的案例,我們發現,這些案例的發生,都是一些新進入者,無論是小米、摩拜都是新進入者。但是中國現在是這樣的,39年的發展,發展到今天,其實出現了很多像娃哈哈、聯想這樣幹了二三十年的的企業,這都是存量資產,存量資產這部分企業當它要互聯網+的時候,他和新進入的增量資產之間的模式會不一樣,可能更難,怎麼給這些幹了幾十年的企業做互聯網+,你給大家出出主意。

周其仁:不是我出主意,這次我去看過德國的4.0,我覺得他們有股勁值得我們學,他不去喊口號,他覺得這個問題的解決要化解為政府、行會和工廠,三家一起動。把它變成一個方法論,到底怎麼做的。

我去年就在漢諾威看到,是由工業部加上德國的工業行會,加上很多願意加盟的廠,組成個聯盟,把無數成功的大企業、中企業、小企業,數位技術用的好的、互聯網技術用的好的,把它變成個模組,不是說給你很高的榮譽,是告訴你怎麼去做,其它公司你來,你把你公司什麼情況告訴他,他告訴你換什麼設備,會達到什麼效果。

所以,我剛才一直講要幫人解決問題,把它變成一門生意,推的就快了,否則很容易就停止在這個口號的階段。

你講的是關鍵,因為傳統已經有固定成本在那裡了,有存量,改的時候不像是一個重新起頭的。所以,哪些扔、哪些留?其實我們國家好的公司,多少年前都做了這個事情,你看華為多少年前就做了流程改造,聯想多少年前就做了流程改造,也是請了一批諮詢公司的專家來,先診斷你這個流程有什麼問題。所謂有問題就是你這個存量有問題嘛,把哪些哢碴掉,哪些得手起刀落切掉,然後追加哪些東西,然後長遠看效果怎麼樣。

做了以後就走出一批好公司來啊,問題是我們的中型企業、小型企業,怎麼能夠降低他們吸收新技術的門檻?我覺得,應該各方找到這個,最後就變成非常實在的怎麼做的方法。否則,互聯網的概念、效果,美國怎麼樣,這個是有衝擊性,衝擊之後但我們中國的各個行業該怎麼做?

吳曉波:而且我覺得,現在中國互聯網+的創新,比別的國家都更超前,中國的知識付費創新,已經要比美國領先了,美國可能就沒這事兒。所以說,互聯網+實際上涉及到一個基礎設施能夠跟得上整個產業變革的問題。

回到這個問題,騰訊現在已經變成了樞紐性的公司。你剛才講的,我想起我幾年前去陝西講完課以後,他們給我安排了一個地方去看諸葛亮的墓,在漢中,我就從西安坐到漢中,那條高速公路非常好,結果跑到漢中以後,賣什麼東西呢?兩樣東西:大米、魚,整條高速公路是沒人跑車的,政府肯定虧損的。

中國今天互聯網其實也發展到這一步了,BAT等等互聯網公司,應用、工具很先進,但談到互聯網+的時候就回到一個問題,平臺能夠為我們這些製造業企業、服務類企業,包括要轉型的金融企業,能夠提供哪些中國特色的工具?如果說2017年的今天,騰訊要拿出幾個秘密武器的話,你覺得哪幾件事能夠幫到我們大家?

馬化騰:我的角度看到有幾方面吧:

第一,傳統企業肯定希望平臺幫他賣更多東西、服務更多客戶,獲得客戶的成本越低越好,這是他第一要素的。

這樣的話,可以讓商家也好、企業也好,甚至廠商也好,直接穿透中間過去這些傳統的管道,直達終端使用者,你就直接跟他有客戶關係了,直連了,知道他的使用者資訊、消費行為,可以主動跟他個性化行銷,而不需要借助其它媒介。這是我們希望能賦能的一點,非常重要。

第二,剛才宗總也提到了,企業還是對互聯網安全有些擔心。這個觀念的改變是需要一點的,比如我們要有一些混合雲,一部分是私有雲,一部分是公有雲,混合。然後,在公有雲怎麼證明這個安全比在你家裡的還安全呢?這個需要改變。其實現在發現很多案例,一旦電腦網路有漏洞,反而那些大量有人看的公有雲,可以很快的把漏洞補上,因為這裡面太多人的財產在裡面了,安保等等資源是很充足的。

當然,這要一步步來,如果你的公有雲安全機制還不成熟的話,現在大家還是擔心的。

所以,未來的發展肯定是往雲端走。

吳曉波:剛才宗總的發言,其實指出了中國現在大型企業在互聯網傳播中面臨的一個困擾。騰訊是個更大的社交平臺嘛,如何為大型企業在傳播和會員消費者關係、互動層面上,比如像宗總這樣的品牌公司,怎麼能幫助到他們呢?

馬化騰:宗總可能有一些好的想法,他最近也在跟我們談,飲料瓶身也是跟使用者接觸的媒介,怎麼樣線下的東西,通過手機能不能夠把它連起來,能不能個性化,或者說進行客戶的跟蹤,是不是飲料從產品能不變成一種服務,能不能說我就直接在上面定,我家裡或者辦公室每個月、每年的飲料服務你就提供了、包了,然後我付一個月費,所以我也想問宗總。

吳曉波:以後馬化騰的女兒過生日了,要在網上訂10箱的營養快線,在這個要印馬化騰的祝福詞,這個能做到嗎?

宗慶後:我是有這種想法,但是吹的太厲害了,吹過頭就走向反面了。我覺得互聯網確實對我們社會的進步、各方面是起了促進的作用,包括德國的工業製造4.0,也是忽悠我們的,你知道為什麼呢,它是在大量生產智慧化的元件,我們規模很大的企業能不能做到個人定制?不可能的,你個體戶,你做個裁縫鋪那你個人定制可以的,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可以做到個人定制,真不可能的,我開一條線幾萬瓶出來了,你說個人定制一瓶、兩瓶、一箱,我怎麼給你做呢?

吳曉波:你覺得不可能?

宗慶後:就在忽悠你,它是自動化的元件,都是它生產的,你像我們做機器人,關鍵部件都是國外的,自己沒有研發能力。中國需要變成製造強國。

但是實際上不是光靠互聯網就能夠做到智慧製造,它實際上還有晶片、感測器,這些關鍵的東西。我想騰訊有基礎,而且有實力,這方面是不是可以做點工作,因為現在全部是國外的,所以核心技術沒有,包括雲,這個雲也是美國的,我們自己還沒有。

包括我們現在用的互聯網東西,ERP用的SIP,是德國的,我們自己還沒有弄出很好的軟體平臺。我覺得這些方面都是互聯網平臺上能夠去重點發展的,把核心技術掌握起來。

吳曉波:聯想從最早的電腦走到今天,2014年你又從Google那裡收了摩托,其實你的硬體,包括到伺服器,你們硬體已經做了一個蠻大的閉環了,從今天往外走,往後面的兩年、三年、四年走,你覺得全世界跟你同行的這些公司,在發展過程當中,你的路徑和他們之間有多大的區別?

楊元慶:我覺得這個不分中外企業的,而且每個企業的路徑都是不一樣的。比如說,過去跟我們主要的競爭是惠普、戴爾,但是今天這兩家發展的路也都不一樣,惠普基本上聚焦在PC上面,甚至連平板電腦都沒有,更不要說智慧手機等等。而戴爾基本上往企業那邊走,從PC、伺服器,然後再到存儲、服務,這樣的一個方向去走。

當然我們又誕生了一些新的,當我們把這個領域拓寬了以後,我們又有很多新的競爭對手,現在向三星、蘋果、華為,都變成了我們的競爭對手,當然他們沒有PC這塊,但是在智慧手機,這些小的東西方面,走得比我們還早、還好。

每個企業走的路都是不一樣的。

吳曉波:互聯網+或者+互聯網,或者這種製造業、服務業,利用互聯網的工具,有時候會面臨很多的陷井,有時候可能是一些偽命題,前幾年有一個案例,我們接觸的時候,他做互聯網+,他做了一個APP,給女孩子塗手指甲,上門服務,當年很熱鬧,今天我們已經不一定看得到了,包括我們今天看到的共用單車,還有共用充電寶,我都用了一下,這些全新的創業模式,有一些東西是真需求,有一些東西是偽需求。

我們的企業在互聯網+的時候,怎麼來辨別這些機會和危險?

周其仁:技術還是一個選項。

吳曉波:互聯網+的轉移是商業模式優先,還是技術優先,或者產品優先,還是使用者優先?

周其仁:我的看法,不管什麼,還是企業家為中心,他去猜消費者要什麼,有可能猜對、有可能猜錯,技術選項有可能選對,有可能選錯,市場就是這麼一場遊戲。

吳曉波:猜的原理是什麼?

周其仁:消費者潛在的需求,你要猜,猜對了你就發達了,就這麼一個故事。但是不要形成一個潮流,我們如果真要鼓勵創新,就不能要求100%,好像互聯網+,不+就不行,你要允許他不+,他今天不+,他明天做選擇,可能會路寬一點。因為任何一個技術進去以後,都有剛才您講到的固定成本。

美國為什麼移動通訊後來不是那麼發達,他貢獻很好,你去看非洲,現在移動通訊長得比中國當年漲的還快,因為他一片空白,而且你技術發展以後,那個成本就低了,所以這些事情都是千變萬化的,還是要讓企業家來做抉擇,但是社會要給企業家資訊,知道這個潮流。

楊元慶:我覺得互聯網的發展,對企業最大的改變,像我們這樣的製造業,讓我們從過去銷售產品的模式,變成了經營客戶的模式,我認為是應該以使用者、客戶為中心。

我舉一個我們自己的例子,我過去賣電腦、賣手機,賣出去基本上跟客戶沒有聯繫了,客戶在哪裡?怎麼用我們的電腦,電腦用得好、用得壞,不知道,直到他的電腦壞了,他找我維修,大概我們才有第二次碰面、接觸的機會,但是互聯網讓所有我們賣出去的設備,現在不管電腦也好、手機也好,智慧音響、智慧電視也好,全是連上網了。

這樣的話能夠讓我們清清楚楚的知道誰是我們的客戶,我們的客戶畫像是什麼樣,他喜歡用什麼樣的應用,他在使用我們的產品過程中發生了什麼問題,我全都能即時的知道。所以,通過大資料的分析,我們就能夠很好的解決客戶的問題,包括產品下一代的改善,包括具體每個客戶在使用中遇到的問題,我都可以即時線上的幫他解決。所以,我們就從一個銷售產品的業務模式,變成了一個經營客戶的模式。

這裡我還要特別感謝騰訊,實際上他們幫我們實現了這點。聯想電腦上都裝一個騰訊電腦管家,這其實都是跟騰訊合作的結果,這讓我們即時的地方我們的用戶在使用中的問題。比如說,現在電腦上經常有一些不良的軟體,在後臺就啟動了,這些我們都可以即時發現,然後提醒用戶是不是要把它關掉。這樣,使得你電腦運行的速度是有保障的,不會受到病毒不良侵犯。

馬化騰:共用單車出來就這麼一年時間,很多人最早也看不准,國外也沒有啊。過去政府提供的自行車免費騎,十幾年前就有了,後來也銷聲匿跡不成型,為什麼因為有了移動互聯網就可以起來呢?因為它是無樁式的,是可以隨便停的。就這麼一點點改變,一下子就火起來了,大家覺得這個很方便,我出去不用考慮車停哪,要騎手機定位一找就立刻找到。這個沒有互聯網、移動互聯網,那就確實做不到,這個需求就爆發出來了,這個模式就成立了。

但我們也曾經看過類似的,比如上門洗車,說幾個人開個車跑到停車場給你洗洗車、簡單維修,後來發現他連毛利都沒有,只有毛損,我說這個模式可能就不靠譜,這類互聯網+我感覺有點偽需求,所以這種我們也沒有投入。

但未來,還會有很多這種案例,我正在思考,到底是新生代出來會占優,還是傳統企業想通了,我來親自出馬殺出去會贏呢?現在看到兩種流派,都各有勝負。傳統企業用上資訊技術,從傳統改善自己,照樣也可以領先。所以,現在你不能輕易斷言一定是來自互聯網的就贏,不一定的,現在傳統企業轉型動作也很快。

宗慶後:我認為不能把互聯網神化,也不是什麼東西都可以用互聯網解決的。最近有人提出互聯網中醫看病。要把脈,又要看你舌頭,當然互聯網看你舌頭還可能做得到,但把脈是肯定做不到的,所以不是所有的都可以做的。包括,機器人也不是都可以做到,你說把人都替代了,那人幹什麼呢?

吳曉波:其實三位嘉賓講的,都講到一種不確定性。周老師講說企業家說了算,元慶說消費者說了算,馬化騰說不一定,條條大道通羅馬。其實,互聯網+是個新概念,互聯網對中國經濟的衝擊已經有將近20念了,從Pony他們開始做企業,最早是改變了人和資訊的關係。

2002年開始,改變了人和零售的關係,09年已經有了O2O改變了人和服務的關係,2015年以後提出的互聯網+,實際上是全面的改造了互聯網經濟和傳統製造業、服務業、金融業幾乎所有的關係。所以,這個變革不是一天發生的,發生了將近20年了。

無非到今天,它的速度比我們想像的更快,它的不確定性也來的更加猛烈。

所以我在想,我們今天開這樣的會,明年後年還會開,我們希望每年都會有新的思想、新的模式、新的合作,能夠誕生。

這個環節就到這裡,謝謝大家、謝謝四位!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