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載人航太:巨大而稀缺人類壯舉,只有這仨國才能玩兒的遊戲

載人航太, 是人類駕駛和乘坐載人航天器在太空中從事各種探測、研究、試驗、生產和軍事應用的往返飛行活動。 其目的在於突破地球大氣的屏障和克服地球引力,

把人類的活動範圍從陸地、海洋和大氣層擴展到太空, 更廣泛和更深入地認識整個宇宙, 並充分利用太空和載人航天器的特殊環境進行各種研究和試驗活動, 開發太空極其豐富的資源。

目前, 僅美、中、俄三國擁有自主載人航太能力。

目前的基本狀況是, 美國依然在航太領域領先, 在其之後的中國、歐洲、俄羅斯基本上都在同一個水準上。 中國正在地球遙感、通訊、導航等應用航太領域趕超俄羅斯, 但在載人航太方面落後於俄羅斯、在基礎空間研究(空間望遠鏡、太陽系研究)方面落後於歐洲。

需要指出的是:歐盟、印度、日本可以列為“准載人航太能力國”。

載人航太是集國家政治、軍事、科技實力為一體的高難度系統工程, 其核心是人。 人在太空中是非常脆弱的, 這成為載人航太的卡脖子工程——要真正把人送入太空乃至使人長時期在太空生活, 就必須要突破這三大技術難題:

1、研製出推力足夠大, 可靠性極端好的運載工具。

前蘇聯發射東方號、上升號、聯盟號等載人飛船的運載火箭都是運載能力5噸以上,

而且在發射中極少發生事故的優秀運載工具。 為了確保發射時萬無一失, 運載火箭及飛船的關鍵部件必須是雙備份或三備份, 火箭、飛船在上天前, 必須經過一系列極嚴格的地面測試和模擬飛行, 直到沒有一絲隱患才能放行上天。

專家說, 由於對可靠性的重視, 實際上, 與航海、航空及陸上各種交通運輸工具比較, 航天器的活動有著最好的安全記錄。

2、獲得空間環境對人體影響的足夠資訊, 瞭解人體所能承受的極限條件並找到防護措施。

空間環境與陸地環境有著天壤之別。 太空中高度真空, 沒有氧氣沒有水, 如果沒有任何保護, 人體暴露在這樣的環境裡,

不消一分鐘, 就會由於身體內外的巨大壓差而爆炸, 體液會迅速沸騰汽化。 太空中溫差極大, 由於沒有空氣對流, 航天器朝陽面溫度可達100℃以上, 而背陰面則會在-100℃以下, 在遠離地球的深空中, 溫度則達到人體根本無法耐受的-273℃。 太空中還充滿了有害的宇宙輻射。

另外, 太空失重環境, 特別是飛船上升、返回階段的加速度和減速度會使人體發生平衡功能紊亂、體內組織位移、肌肉萎縮、骨質脫鈣等病變。 要在這種環境裡保證人的生存, 就必須研製出密封的防輻射飛船, 飛船中要配備能供人正常生活的空氣、水、溫度等基本生命保障條件。 同時還要為宇航員裝備上宇航服, 一旦宇航員要走出飛船座艙到太空中工作,

所有的生命保障系統便全由宇航服提供。 在載人航太實踐中, 蘇/俄研製出了東方號、上升號、聯盟號三代載人飛船, 美國也成功使用了水星號、雙子星座號和阿波羅號三代載人飛船以及太空梭。

3、可靠的救生技術及安全返回技術。 載人航太與不載人航太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救生技術的應用和安全返回的絕對可靠。

載人航太的救生裝置有彈射座椅、逃逸塔、分離座艙和載人機動裝置等。 它們在飛行的不同高度發揮各自的作用。 一般來說, 飛行高度在10公里左右時, 宇航員可以採用彈射座椅的方式彈出發生危險的航天器, 跳傘救生。 也可以啟動逃逸塔, 讓逃逸塔拉著飛船甩掉出毛病的火箭另行降落救生。 如果火箭高空發生問題, 宇航員跳傘不行了,逃逸塔已按飛行程式拋掉了,則只有採取分離飛船座艙的辦法,讓飛船座艙自己返回救生。飛船入軌後,一旦自身遭到損壞或宇航員生病,需營救時,那麼只有暫時採用船上救生裝置等待地面發射飛船救生的辦法。

飛船的安全返回也不容易,它需要啟動反推火箭減速、調姿、進入返回軌道等技術,還要闖過三道“鬼門關”:

1、超載關,飛船高速進入稠密大氣層時會產生巨大的衝擊超載,就像飛機撞山一般;

1、火焰關,飛船返回與空氣的劇烈摩擦會產生幾千度的高溫,沒有防護,鋼筋鐵骨也會化為灰燼;

2、撞擊關,飛船降落儘管有降落傘,但它的降落速度仍達每秒14米,不採取措施,就是壯漢也會被摔死。

此外,落點的精度也是大問題,前蘇聯的一艘飛船返回時出現落點偏差,結果營救人員找不到宇航員,而宇航員卻被困在冰天雪地的森林裡差點凍死。

根據飛行和工作方式,載人航天器可分為載人飛船、載人空間站與太空梭三類:

1、載人飛船按乘坐人數分為單人式飛船和多人式飛船,按運行範圍分為衛星式載人飛船和登月載人飛船;

2、載人空間站又稱為軌道站或航太站,可供多名太空人居住和工作;

3、太空梭既可作為載人飛船和空間站進行載人航太活動,又是一種重複使用的運載器。

載人航太技術是人類航太史上的重大突破。

載人航太的戰略價值。全俄社會輿論研究中心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約四分之三的俄羅斯人反對削減太空計畫預算,即使是在經濟危機時期。調查結果顯示,約73%的俄羅斯公民反對削減太空計畫預算,即便是在經濟危機的環境下,且17%的受訪者同一年前一樣,甚至建議增加經費。

俄羅斯總統普京表示,俄羅斯太空發射數量居世界第一位,牢固保持著航太大國的地位。4月12日是俄羅斯宇航員日。普京當天晚上在出席宇航員日晚會時說,俄羅斯在火箭發動機製造領域擁有優勢,太空發射數量居世界第一位,而且俄還積極研發先進的運載火箭技術和航天器以及軌道衛星群等高科技太空產品。

普京還提出俄羅斯成立航天部,批准了建立聯合火箭航太公司的想法。他說:“我們在一系列領域落後于國際水準,比如地球遙感手段、衛星通信系統等。未來應增加軌道航天器、落實載人飛船和生產飛船發動機領域的項目。”普京表示,“專家們估計,目前航太市場的規模為3000億—4000億美元,2030年前將達1.5萬億美元。我們應當充分利用這一機會視窗。”波波夫金表示,俄正在打造可進行星際飛行的新型太空船。技術設計已完成,2018年將進行新型飛船的首次無人駕駛飛行。

根據美國國防與航空航太諮詢公司蒂爾集團的最新調查預測,2010-2029年的20年間,擬發射到地球或月球軌道或深空飛行路線上的航天器有2229個。其中,民用航天器和商業航天器基本上平分了77%,軍事和大學航天器分別占19%和4%。民用航天器大致有1/4是執行國際空間站任務的載人和貨運飛船。

太空探索眼前的現實意義在哪?美國《巴爾的摩太陽報》1日刊登美國航空航太協會執行理事查理斯·胡特納的文章說,航太技術的創新觸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數位電腦到CT掃描等。而且它更樹立了一種遠大目標,遠大的目標才能產生重大成就,激發年輕人的熱情,促進就業長期增長,這是美國未來成功所在。

國防大學張召忠教授說,航太技術的成效可以直接或間接回饋到民生,像美國的醫學、材料、軍工控制、通信科技之所以世界領先,與其太空技術的發達有很大關係。而且航太的戰略意義更是無可代替。使中國成為真正的航太大國,是製造1萬輛坦克都無法獲得的國際地位。太空技術的成果可以轉移到包括軍事在內的很多領域,民用航太市場的經濟價值也越來越大,這都是中國國家戰略的組成部分。

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一位不便透露姓名的專家說,如果中國不奮起直追,就會和美俄等太空技術先進國家產生“時代性差距”。

據統計美國私人航太公司列表已經多達近百家之多。美國、俄羅斯、歐州、印度也在積極開展太空全民化行動,出現了眾多私人航太公司。

美國太空運輸公司Space X的首個載人太空艙,能夠搭乘七個乘客的第二代龍飛船(Dragon V2

歷史上,世界已經實施和正在實施的載人航太計畫包括:

前蘇聯的“東方”號計畫、“上升”號計畫、“聯盟”號計畫、“禮炮”號計畫、“和平”號計畫;

美國的“水星”計畫、“雙子星座”計畫、“阿波羅”計畫、“天空實驗室”計畫、太空梭;

美歐聯合的太空梭——“空天實驗室”計畫;

美、俄、歐、日、加合作的“國際航太站”計畫;

中國“神舟”計畫、“天宮”計畫。

“東方”號計畫:

1960年1月,蘇聯成功發射了兩艘無人的衛星式飛船,進行亞軌道飛行。此後一直到1961年3月25日,蘇聯共進行了7次無人飛船試驗,其中失敗4次,成功3次,最後兩次連續成功。蘇聯決策機關認為已完全具備了載人飛船的發射能力。

1961年3月23日,蘇聯準備上天的太空人邦達連科在為期10天的地面訓練的最後一天,在一個高濃度氧氣艙裡,用酒精棉球擦完身上固定過感測器的部位後,隨手將它扔在電熱器上,立即引起大火,他被嚴重燒傷,10小時後,搶救無效死亡。

1961年4月12日,蘇聯發射世界第一艘載人飛船“東方”1號。尤裡·加加林少校乘“東方”1號飛船用了108分鐘繞地球運行一圈後,在薩拉托夫附近安全返回。加加林成為世界上第一位遨遊太空的太空人,使蘇聯在與美國開展的載人航太競賽中贏得了世界第一。1968年3月27日,加加林駕駛米格15殲擊機訓練時,因飛機事故遇難身亡。

1962年8月11日,蘇聯發射載有尼古拉耶夫少校的“東方”3號飛船上天。8月12日,蘇聯發射載有波波維奇中校的“東方”4號飛船上天。“東方”4號與“東方”3號首次在太空實現載人飛船的交會飛行,相距5公里,第一次從太空傳回電視。

1963年6月16日,世界上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女太空人捷列什科娃中尉駕駛蘇聯“東方”6號飛船進入太空,飛船繞地球飛行48圈,歷時70小時50分,19日返回。

“東方”號

“水星”計畫:

1958年10月7日,美國航宇局正式批准“水星”號載人飛船工程。這是航宇局1958年10月1日成立後作出的第一個重大決策。

1959年9月9日,美國用“宇宙神”D運載火箭首次成功地發射了“水星”飛船模型,進行亞軌道飛行。此後一直到1961年4月25日,美國共進行了7次無人飛船試驗,其中失敗3次,成功4次,為美國成功實施載人航太飛行奠定了堅實基礎。

1961年5月5日,美國第一位進行亞軌道飛行的太空人艾倫·B·謝潑德駕駛美國“水星”MR3飛船進行首次載人亞軌道飛行,美國因此成為繼蘇聯之後世界上第二個具有載人航太能力的國家。

1962年2月20日,美國發射載人飛船“水星”6號,太空人歐約翰·H·葛籣中校駕駛“水星”6號飛船繞地球飛行3圈,歷時4小時55分23秒,在大西洋海面安全返回。葛籣因此成為美國第一個進入地球軌道的人。

“水星”號

“上升”號計畫:

1964年10月12日,蘇聯成功發射載3人的第二代載人飛船“上升”1號。太空人科馬羅夫、耶戈洛夫和費捷斯托夫駕駛飛船繞地球飛行16圈,歷時24小時17分,返回於庫斯塔奈地區。這是蘇聯、也是世界航太史上第一次載3人飛行。

1965年3月18日,蘇聯發射載有別列亞耶夫、列昂諾夫的“上升”2號飛船。飛行中,列昂諾夫進行了世界航太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他在離飛船5米處活動了12分鐘,完成了目視觀測、拆卸工作及其他實驗。

“上升”號

“雙子星座”計畫:

1965年3月23日,美國成功發射第二代載人飛船“雙子星座”3號。飛船乘載著美國太空人格裡索姆中校和約翰·楊少校,繞地球飛行5圈,歷時4小時53分鐘。這是美國首次載2人飛行。

1965年6月3日,美國發射載有太空人麥克迪維特上尉和懷特上尉的“雙子星座”4號飛船,繞地球飛行62圈。懷特到艙外行走21分鐘,用噴氣裝置使自己在太空中機動飛行。這是美國第一次太空行走。

1965年12月15日,美國發射“雙子星座”6號飛船,飛船載有希拉中校和斯坦福爾德上尉。飛船繞地球飛行16圈,歷時25小時51分鐘。此次飛行是與12月4日發射的“雙子星座”7號交會,並保持近距離編隊飛行,相距約0.3米。這是美國載人飛船第一次空間交會飛行。

1966年3月16日,美國發射載有太空人阿姆斯壯和斯科特的“雙子星座”8號,繞地球飛行6.5圈,歷時10小時41分。飛行中首次實現載人飛船與一個名叫“阿金納”的對接艙體對接。這是世界航太史上第一次空間對接。

"雙子星"號

“阿波羅”計畫:

1961年5月25日,美國總統甘迺迪在國會宣佈:在60年代結束之前,美國要把人送上月球,並安全返回地面。從此,美國正式開始實施舉世聞名的“阿波羅”載人登月工程計畫。這是在與蘇聯之間展開的誰第一個把人送上天的競賽中失利後,美國發起的又一個競賽項目。

1967年1月27日,美國“阿波羅”4A飛船在發射臺上進行登月飛船的地面試驗。飛船內坐著曾參加過“水星”號、“雙子星座”飛船飛行的格裡索姆上校、美國第一個完成艙外活動的懷特中校和第一次準備參加太空飛行的查菲少校。突然,充滿純氧的座艙起火爆炸,3名太空人當即燒死。

1968年10月11日,美國發射“阿波羅”7號飛船。太空人希拉、艾西爾和坎甯哈姆繞地球飛行163圈,歷時260小時9分鐘,22日返回。這是“阿波羅”飛船的第一次載人地球軌道飛行。

1968年12月21日,美國發射載有波爾曼、洛弗爾和安德斯的“阿波羅”8號飛船。飛船進入距月面112公里的月球軌道上飛行了10圈,時間20小時6分鐘,並向地球發回電視。27日返回。這是世界上第一艘繞月飛行的載人飛船。1969年7月16日,美國發射“阿波羅”11號載人飛船,第一次把人送上月球。飛船上載有太空人阿姆斯壯、科林斯、奧爾德林3名太空人,經過75小時50分鐘的飛行後,進入環月軌道。7月21日格林尼治時間2時56分,太空人阿姆斯壯將左腳踏到月球上,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踏上月球的人,並說出了一句廣為流傳的名言:“這是人的一小步,人類的大飛躍。”19分鐘後,奧爾德林跟著也踏上了月球。他們在月面插上美國國旗,放置科學儀器,搜集22公斤月球岩石和土壤樣品,共活動了2小時31分40秒。

1970年4月11日,美國發射載有太空人洛弗爾、海斯和斯威加特的“阿波羅”13號飛船進行第3次登月飛行。飛行56小時後,飛船離地球33萬公里,差不多接近月球時,因兩個紐扣大的恒溫器開關故障,使服務艙燃燒電波貯氧箱爆炸,艙內許多設備遭損壞,氧氣和水也損失過半,太空人洛弗爾、海斯和斯威加特面臨葬身太空之災。但他們臨危不懼,按地面科學家們精確計算的軌道和地面指揮員的命令,手動操縱飛船,使用登月艙的氧氣和動力,於4月17日成功地返回地球,創造了航太史上死裡逃生的奇跡。

1971年12月7日,美國發射載有塞爾南、埃文斯和施密特的“阿波羅”17號飛船。11日到達月球,兩名太空人在月面逗留75小時,在月球軌道上釋放了一顆衛星。飛船19日返回。這是人類迄今最後一次載人登月飛行,也是“阿波羅”飛船第7次登月飛行。

“阿波羅”飛船登月艙

“聯盟”號計畫:

1967年4月23日,蘇聯用“聯盟”號運載火箭發射第三代飛船“聯盟”1號。4月24日飛船返回時,因降落傘故障,飛船墜毀於烏拉爾奧倫波克附近,太空人科馬羅夫不幸遇難。

1970年6月1日,蘇聯發射載有太空人尼古拉耶夫和謝瓦斯基揚諾夫的“聯盟”9號飛船。飛船繞地球飛行268圈,歷時424小時59分,創造了載人飛行史上的新記錄。

1971年6月6日,蘇聯發射載有太空人多勃羅沃爾斯基、帕查耶夫和沃爾科夫和“聯盟”11號飛船。飛船成功地實現了和“禮炮”1號空間站的對接、在軌運行24天后,在返回途中,返回艙空氣洩露,返回地面時,人們發現未穿航太服的3 名太空人全部遇難。

1975年4月5日,蘇聯發射載有拉紮列夫和馬卡羅夫的“聯盟”18A飛船,準備與“禮炮”4號對接。火箭第3級點火不久,正值火箭上升到144公里的高空時,因制導系統發生故障,飛船在空中翻滾,並偏離預定軌道。地面控制中心不得不發出應急救生指令,使火箭緊急關機,返回艙與飛船分離,太空人按應急方案返回,在西伯利亞西部山區安全著陸。飛行只進行了22分鐘。這是載人航太以來,第一次因火箭飛行不正常而成功地採取的應急救生措施。

1975年7月15日,蘇、美發射飛船進行聯合對接飛行。首先發射的是載有蘇聯太空人列昂諾夫和庫巴索夫的“聯盟”19號飛船。發射後7.5小時,美國“阿波羅”18號飛船載著美國太空人斯坦福爾德、斯萊頓和布蘭德從甘迺迪航太中心發射成功。7月17日,“阿波羅”18號飛船和“聯盟”19號飛船成功地對接。飛船對接狀態保持了兩天,美蘇太空人實現了飛船間的互訪。這是冷戰期間美蘇兩個競爭對手難得的“太空握手”。

1984年7月17日,蘇聯發射“聯盟”T12號飛船升空。船上載有紮尼拜科夫、沃爾克和女太空人薩維卡婭,與“禮炮”7號空間站-“聯盟”T10號飛船聯合體對接。25日,薩維茨卡婭和紮尼拜科夫一起進行了3小時35分鐘的艙外活動。薩維茨卡婭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在太空行走的女性。

2001年4月28日,世界上首位太空遊客、美國富翁蒂托搭乘“聯盟”TM32號飛船從哈薩克拜科努爾航太發射場出發,到國際空間站上旅遊觀光8天,5月6日返回地面。蒂托此行耗資2000萬美元,除了太空觀光外,他還負責飛船的一部分無線電通信、導航和供電任務,並與俄宇航員一起執行了對地觀測任務。蒂托的太空之旅開創了太空旅遊的新時代。2002年4月25日~5月5日,世界上第二位太空遊客、南非億萬富翁馬克·沙特沃斯也在太空度過了10天的時光,其中8天生活和工作在國際空間站上。

“聯盟”號飛船

“禮炮”號計畫:

1971年4月19日,蘇聯用“質子”號火箭發射世界上第一個載人空間站“禮炮”1號。“禮炮”1號空間站於1971年10月11日在太平洋上空墜毀,共飛行了175天。運行期間對接了兩艘“聯盟”號飛船,其中“聯盟”11號的太空人進站工作了3星期。

此後一直到1982年,蘇聯又連續發射了“禮炮”2-5號空間站和第二代“禮炮”6號、7號空間站。

“禮炮”7號空間站

“太空實驗室”:

1973年5月14日,美國用“土星”V火箭發射名為“天空實驗室”的空間站。後與多艘“阿波羅”飛船對接,先後有3批9名太空人到其上工作。原預計“天空實驗室”能運行到1982年,但終因空間站故障嚴重,無法正常使用,其運行軌道急劇下降,於1979年7月12日墜落于南印度洋澳大利亞西南水域。這是美國發射的第一個載人空間站。

“天空實驗室”

太空梭:

1981年4月12日,美國發射了世界上第一架太空梭“哥倫比亞”號。此後又陸續建造了“挑戰者”號、“亞特蘭蒂斯”號、“發現”號和“奮進”號太空梭。

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太空梭在發射升空僅73秒後即爆炸,機上7名太空人全部遇難。

“挑戰者”號太空梭發射

73秒後即爆炸

1995年6月27日,美國“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載著5名美國太空人和2名俄羅斯太空人升空,首次實現與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對接飛行。

“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

1996年9月26日,在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上工作的美國女太空人露西德乘“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返回地面。露西德在太空生活了188天,打破了俄羅斯太空人康達科娃創造的女性在太空飛行的最高紀錄。

此後一直到1998年,美國太空梭與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進行了8次對接飛行,所取得的成功經驗降低了目前正在組裝的國際空間站裝配和運行中的技術風險。

2003年2月1日,“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返航途中解體,機上7名太空人再次遇難。儘管如此,美國太空梭投入運營22年來,已成功飛行111次,在太空部署過衛星、維修過“哈勃”、完成了無數科學試驗,是目前正在建造中的國際空間站的主要運送工具。

“哥倫比亞”號太空梭

“和平”號空間站:

美、俄、歐、日、加合作項目。1986年2月20日,蘇聯發射了第三代長期載人空間站——“和平”號空間站的核心艙。此後歷時10年,直到1996年4月26日,蘇聯(俄羅斯)才建成由核心艙、“量子”1號艙、“量子”2號艙、“晶體”艙、“光譜”艙和“自然”艙組成的完整的“和平”號空間站。2003年3月23日,“和平”號在繞地球飛行8萬多圈、行程約35億公里、超期服役近10年後,墜毀在太平洋預定海域。作為世界上第一個長期載人空間站,“和平”號是20世紀品質最大、載人最多和壽命最長的航天器,堪稱“一代天驕”!在“和平”號天馬行空近15載中,共接待了來自1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太空人100多人次。其中俄羅斯太空人在“和平”號上創造了兩項太空飛行紀錄:一項是由玻利亞科夫創造的、人在太空連續生活和工作438天的世界紀錄,另一項是由阿夫傑耶夫創造的、在太空飛行累計時間達748天的世界紀錄。科學家們利用“和平”號空間站進行了包括生命科學、微重力科學與應用、空間科學、對地觀測等眾多領域的成千上萬項科學實驗,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豐碩成果。

“和平”號空間站

“國際空間站”:

1998年11月20日,俄羅斯用“質子”K火箭將“國際空間站”的第一個部件——“曙光”號多功能艙送入太空,建造國際空間站的宏偉而艱巨的任務從此拉開了帷幕。國際空間站是由美國和俄羅斯牽頭、歐洲11國(即德國、法國、義大利、英國、比利時、荷蘭、西班牙、丹麥、挪威、瑞典和瑞士)、日本、加拿大和巴西共16個國家建造的,預計要到2006年才能全部建成。

建成後的國際空間站長110米,寬88米,大致相當於兩個足球場大小,總品質達400餘噸,將是有史以來規模最為龐大、設施最為先進的人造天宮,運行在傾角為51.6°、高度為397公里的軌道上,可供6~7名太空人在軌工作,之後國際空間站將開始一個為期10~15年的永久載人的運行期。

“國際空間站”

“神舟”號飛船:

中國進行載人航太研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初。在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上天之後,當時的國防部五院院長錢學森就提出,中國要搞載人航太。國家當時將這個專案命名為“714工程”(即於1971年4月提出),並將飛船命名為“曙光一號”。然而,中國在開展了一段時間的工作之後,認為無論是在研製隊伍、經驗方面,還是在綜合國力、工業基礎方面搞載人航太都存在一定的困難,這個項目就擱到了一邊。

1992年1月,中國政府批准載人航太工程正式上馬,並命名為“921工程”。在“921工程”的七大系統中,核心是載人飛船,載人飛船則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為主來進行研製。“921工程”正式上馬時中央就提出了“爭8保9”的奮鬥目標, 即1998年要在技術上有一個大的突破,1999年要爭取飛船上天。中國唐家嶺航太城,為中國的載人航太工程完成載人航太的任務做了物質條件的保證。

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飛船在酒泉起飛,21小時後在內蒙古中部回收場成功著陸,圓滿完成“處女之行”。這次飛行成功為中國載人飛船上天打下非常堅實的基礎。

2001年1月10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神舟”二號無人飛船。

2002年3月25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神舟”三號無人飛船。

2002年12月30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神舟”四號無人飛船。

2003年10月15日9時整,我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9時9分50秒,“神舟”五號準確進入預定軌道。這是中國首次進行載人航太飛行。乘坐“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執行任務的太空人是38歲的楊利偉。他是我國自己培養的第一代太空人。在太空中圍繞地球飛行14圈,經過21小時23分、60萬公里的安全飛行後,他於16日6時23分在內蒙古主著陸場成功著陸返回。

2005年10月12至17日,我國成功進行了第二次載人航太飛行,也是第一次將我國兩名太空人費俊龍、聶海勝同時送上太空。10月12日9時零分零秒,發射“ 神舟”六號飛船的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點火。火箭在點火4秒鐘後升空,轟鳴聲回蕩在戈壁灘上空。這是長征火箭第88次發射。它是中國第二艘搭載太空人的飛船,也是中國第一艘執行“多人多天”任務的載人飛船。

2008年9月25日,我國第三艘載人飛船“神舟”七號成功發射,三名太空人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順利升空。 27日,翟志剛身著我國研製的“飛天”艙外航太服,在身著俄羅斯“海鷹”艙外航太服的劉伯明的輔助下,進行了19分35秒的出艙活動。中國隨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空間出艙活動技術的國家。2008年9月28日傍晚時分,“神舟”七號飛船在順利完成空間出艙活動和一系列空間科學試驗任務後,成功降落在內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上。“神舟”七號飛船共計飛行2天20小時27分鐘。從“神舟”七號開始,我國進入載人航太二期工程。在這一階段裡,將陸續實現太空人出艙行走、空間交會對接等科學目標。整個二期工程的所有發射任務全部由長二F火箭擔任。後續任務將要突破空間交會對接關鍵技術,解決有一定規模、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為實施“第三步”戰略任務做準備。主要目標就是要突破載人飛船和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研製和發射8噸級規模的空間實驗室,逐步掌握空間站技術。

神舟八號飛船,是中國“神舟”系列飛船的第八個。“神舟”八號發射升空後,與“神舟”九號對接,成為一座小型空間站。中國工程院院士、原“神舟”號飛船總設計師戚發軔透露,在中國的載人航太“三步走”計畫中,中國最終要建設的是一個基本型空間站,它的規模不會超過現有的“和平號”或國際空間站。戚發軔院士介紹,基本型空間站大致包括一個核心艙、一架貨運飛船、一架載人飛船和兩個用於實驗等功能的其他艙,總重量在100噸以下。其中的核心艙需長期有人駐守,能與各種實驗艙、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對接。具備了20噸以上運載能力的火箭,才有資格發射核心艙。為此,中國在海南文昌新建繼酒泉、太原、西昌之後的第四個航太發射場,主要承擔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大品質極軌衛星、大噸位空間站和深空探測衛星等航天器的發射任務。同時,中國還將在天津新建總裝場。

2012年6月16日18時37分,“神舟”九號飛船乘長征二號F遙九火箭,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騰空而起。這是長征火箭的第165次發射,也是“神舟”飛船的第四次載人飛行。中國太空人景海鵬、劉旺、劉洋將第一次入住“天宮”。33歲的劉洋也成為中國第一個飛向太空的女性。“神舟”九號飛船與天宮一號自動對接。二者攜手在太空飛行6天之後短暫分開,再進行由太空人手動控制的交會對接。

“神舟”飛船

“天宮”號計畫:

“天宮”一號實際上就是一個空間實驗室的雛形,它的重量和“神舟”七號一樣,用它來完成和飛船的交會對接。“天宮”一號主體為短粗的圓柱型,直徑比“神舟”飛船更大,前後各有一個對介面。採用兩艙構型,分別為實驗艙和資源艙,實驗艙由密封的前錐段、柱段和後錐段組成,實驗艙前端安裝一個對接機構,以及交會對接測量和通信設備,用於支援與飛船實現交會對接。資源艙為軌道機動提供動力,為飛行提供能源。2013年6月25日07時05分,“神舟”十號飛船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分離,從天宮一號上方繞飛,順利完成繞飛以及近距離交會任務,女宇航員王麗平在空中授課。

“天宮”一號整裝待發

載人航太對百姓生活有什麼意義?巨大花費是否合理?在現實問題尚未解決的情況下,“問天”之追求,是否只是一場不切實際、追逐政績的“面子工程”?中國載人航太花費幾何?所得幾何?在中國載人航太事業再獲突破的關口,讓我們一起算一算經濟賬。

實踐證明,航太工程既增添了國家的競爭力,又給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帶來了深刻的變化。

載人航太是花多少錢也買不到的高技術。

載人航太的發展,帶動了諸多尖端科技的發展。載人航太涉及的高新技術領域眾多:現代力學、天文學、地球科學、航太醫學、空間科學……正是在攻克一系列技術難關的過程中,帶動了一大批高新技術領域的水準提高,促進了我國諸多領域科學技術的進步。“這些領域的高新技術誰也不會賣給你,是花多少錢也買不來的。”中國載人航太工程高級顧問王永志說,科技實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尖端科技的取得,只有依靠自身的力量獲得。

1992年中國載人航太工程正式啟動以來,載人航太工程已花費約350億元人民幣。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的數位表明,從載人航太工程啟動到2005年完成“神舟”六號飛船發射,即完成載人航太工程第一步時,工程總花費約200億元人民幣;從2005年載人航太第二步開始實施到目前為止,工程花費約150億元人民幣。

航太領域每投入1元錢,將會產生7元至12元的回報——這是美國、歐洲多家研究機構採用不同模型和方法的評估結果。

上世紀60年代,美國的“阿波羅”登月計畫共獲得3000多項專利,並使美國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受益匪淺。有3萬多種民用產品得益於航太技術,其人工智慧、遙感作業等技術又帶動了工農業的繁榮。

中國航太事業的發展,同樣創造了不可忽視的經濟效益。

我國1100多種新型材料中有80%是在空間技術的牽引下研製完成的,已有近2000項空間技術運用於通信、醫療等行業,改變著人們的生活。

最成功的例子就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火炬的研發,當時火炬的設計團隊借鑒“神舟”飛船的驗證方法,用大型風洞試驗火炬的抗風性。

“天宮”一號上為飛行器提供動力、面積達40平方米的太陽能電池翼是完全的國產設備。其中作為核心技術之一的“玻璃纖維網格”,就是由國內某大學與一家生產輕紡製品的企業合作研發的。

此外,“天宮”一號上使用的太陽能集熱和保溫材料,也是一家民營企業的產品。所謂太陽能集熱和保溫,實際和家用太陽能熱水器的原理一樣,只不過在最低零下200多攝氏度、最高500多攝氏度的外太空,對集熱和保溫技術的要求更高而已。或許交會對接任務的成功並不能立刻顯示出帶動宏觀經濟增長了幾個百分點,但專家認為,航太技術的廣泛應用,一定會催生產業發生一系列革命。

載人航太工程的投入值得值得說明的是,21年近400億的花費僅為載人航太工程的投入,而中國航太遠非此一項工程。據《2011年中國的航太》白皮書披露,除了載人航太,航太事業還涉及航太運輸系統、人造地球衛星、深空探測、航太發射場、航太測控、空間應用、空間科學、空間碎片等領域的投入。而到底國家每年在所有航太事業上花費多少,並無官方資料。載人航太工程的投入值得

載人航太工程的投入值得或許我們可以從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這個巨無霸央企身上尋得一些端倪。該集團是我國航太科技工業的主導力量,猶如中國的NASA,旗下有8個大型科研生產聯合體和11家專業公司,是“神舟”、“嫦娥”、“長征”、“北斗”等航太品牌的擁有者。《中國航太科技集團2011年度社會責任報告》顯示該集團2011年收入高達1018億元,也印證了“中國航太產業總收入步入千億大關”的流行說法。

太空旅遊的概念本是上世紀90年代囊中羞澀的俄羅斯為了維持“和平”號空間站的運營想出來的法子。但後來太空旅遊的高收益讓國際空間站樂此不疲。在太空旅遊方面,美俄確實比我國領先不少。

上世紀90年代末,負責運營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的公司準備開放“和平”號的太空旅遊。美國商人鄧尼斯·蒂托成為了第一名買票去太空的遊客。不過隨著2001年“和平”號退役,第一個接待太空遊客的空間站成了國際空間站。

2001年4月28日,蒂托乘坐俄羅斯進步-32號飛船登上了國際空間站,並在太空中待了8天。蒂托8天的太空之旅為國際空間站帶來了2000萬美元的進項。此後,嘗到甜頭的國際空間站又先後迎來了6名太空遊客,其中匈牙利人查理斯·西蒙尼甚至兩次到太空旅遊。據不完全統計,這些太空遊客總共給國際空間站帶來了近兩億美元的收入。

除了開放科研用的國際空間站“掙外快”之外,美國和俄羅斯的一些公司甚至推出了發射專用的商業空間飛行器和商用空間站的計畫。美國《紐約時報》去年10月報導稱,波音公司將進軍太空遊業務。波音公司計畫最快2015年開始讓旅客乘坐波音製造的太空船前往國際空間站。同時,一種如同太空膠囊一般的太空船CST-100也由波音出資開始建造。而不久前又有消息稱,CST-100將在四年內上天。

維珍集團創辦人、英國富豪布蘭森正準備在近期推出商業太空旅行,其推出的六座太空飛機已成功地在今年進行了首航,之後將搭載付費旅客航行于亞軌道太空。布蘭森表示,這種准太空旅遊的單人票價將從20萬美元起步。

俄羅斯軌道技術公司也宣佈,將與俄羅斯國營動力公司聯手打造一個可以容納7人的商用空間站,主要面向普通遊客、科研機構、航天部門等。目前已有多家科研機構和企業與這兩家企業簽訂合同,成為商用空間站的潛在客戶。

--==太空遊客一覽==--

太空遊客即自費太空旅行者。自費太空旅行的創意最早源于工程師鄧尼斯·安東尼·蒂托(Dennis Anthony Tito)對俄羅斯的“和平”號空間站贊助的交換條件,後被俄羅斯航空部門開發為一個“太空遊”商業專案。每位遊客必須經過嚴格的體檢、訓練才能有幸成為太空遊客。太空旅程大約10天,“門票”價格以俄羅斯盧布計算,約合2000萬美元。

美國的億萬富翁鄧尼斯·蒂托,以2000萬美元的價格買了人類有史以來第一張票,也拉開了超級富翁嶄新的人生遊戲。

【美國】鄧尼斯·蒂托:加州商人鄧尼斯.蒂托,2001年4月28日–5月6日,乘坐俄“聯盟”TM-32載人飛船前往國際空間站,時年60歲。蒂托曾任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噴氣推動實驗室工程師,參與了火星和水星探測飛船飛行軌道的設計;

鄧尼斯·蒂托

【南非】馬克·沙特沃斯:企業家,時年29歲。他於2002年4月25日-5月5日遊歷了國際空間站。除重複蒂托的觀光活動外,他與宇航員們利用微重力觀察鼠和綿羊細胞的變化;進行與早老性癡呆症和愛滋病防治有關的實驗;為空間站更換逃生飛船。他認為,為此花2000萬美元旅費。2002年4月25日乘坐俄-聯盟TM-34號飛船進入國際空間站。沙特爾沃思曾是Debian的早期開發者,ubuntu的創始人。

馬克·沙特沃斯

【美國】格利高裡·奧爾森:科技公司富豪。他於2005年10月1日搭載俄羅斯“聯合”號TMA-7進入太空,當月11日返回。具有材料學博士學位的奧爾森在國際空間站上共做了10項科學實驗,其中包括晶體培養和地球大氣濕度測量等。2000萬美元的旅行返航後,奧爾森說空間站裡的活動空間比他預想的要小得多,但吃的方面還算滿意。奧爾森還說,他發現失重的感覺非常美妙。

格利高裡·奧爾森

【伊朗裔美國籍】阿努什·安薩里(女):企業家阿努什·安薩里(Anousheh Ansari),2006年9月18日-9月29日,搭載俄羅斯“聯盟”TMA-9載人飛船前往國際空間站,時年40歲。安薩里也是第一位太空女遊客、第一位亞洲遊客、第一位伊斯蘭種族遊客,但費用未公開。

阿努什·安薩麗,任性的伊朗裔美國美富婆

【匈牙利/美國】查理斯·西蒙尼·卡洛裡:軟體工程師西蒙尼(Charles Simonyi Karoly),2007年4月7日– 4月21日,乘坐俄“聯盟”TMA-10載人飛船前往國際空間站,但費用未公開。時年58歲。西蒙尼曾任職於微軟公司,領導開發辦公自動化軟體Word和Excel。

查理斯·西蒙尼

2009年3月26日–4月8日,西蒙尼第二次漫遊太空,成為世界上第一位二度進擊太空的普通遊客,但其他資訊均未公開;

【英國】理查·加洛特:網路遊戲開發商理查·加洛特 (Richard Garriott)時年47歲,花費3000萬美元。於2008年10月12日–10月23日搭乘俄羅斯“聯盟”號TMA-13運載火箭開始他為期10天的太空之旅。他與父親、前職業宇航員歐文·加洛特成為美國首對曾經遨遊太空的父子。行程還有兩名分別來自美國和俄羅斯的太空人同行。

理查·加洛特

【加拿大】蓋伊·拉裡波特:富商蓋伊·拉裡伯特(Guy Laliberte)是著名太陽劇團創辦人。在2009年9月30日-10月8日隨同俄羅斯太空人蘇拉耶夫以及美國太空人威廉姆斯,在哈薩克,乘搭俄羅斯“聯盟”號TMA-16飛船升空。他為本次太空之旅共付出 3500萬美元,希望透過旅程呼籲關注世界乾淨水短缺問題正日益嚴重。拉裡伯特在太空站逗留觀光十多天,之後隨同兩名太空人返回地面,而新抵達的兩名太空人,就會在太空站內生活半年,並承擔太空站與多艘航天器對接的任務。

蓋伊·拉裡伯特

第一位免費的太空遊客:來自英國的學生海倫·沙曼,1991年5月18日上天空站“聯盟”號。

海倫·沙曼

正在運營的空間站

1、“國際空間站”。由美國、俄羅斯、日本和歐洲宇航局聯合建設。第一個組件於1998年11月發射入軌。現已成為有史以來建造的最大的空間站。目前,已有216人次的宇航員和遊客進入該空間站。

2、“天宮”一號。中國的第一座試驗性空間站,設計壽命兩年,將再進行兩次對接。據稱中國將以天宮一號的技術為基礎開發為未來空間站提供補給的貨運飛船。

3、“創世紀”1號、2號。由私人公司比奇洛宇航公司發射的商用空間站。比“天宮”一號更小,與以前的空間站相比,減少了科研設備,增加了旅遊和商用設備。目前仍在試驗當中。

雖然各國都對載人航太心潮澎湃,但事實是,這個星球上只有鳳毛麟角的國家才能有資格覬覦,更多的國家只能把口水咽回去——因為巨額的投入、巨大的風險,連日本、沙特和英法德等這樣富庶的國家,也只能無奈地收起自己的雄心。

真的很幸運,我們生在中國!

宇航員跳傘不行了,逃逸塔已按飛行程式拋掉了,則只有採取分離飛船座艙的辦法,讓飛船座艙自己返回救生。飛船入軌後,一旦自身遭到損壞或宇航員生病,需營救時,那麼只有暫時採用船上救生裝置等待地面發射飛船救生的辦法。

飛船的安全返回也不容易,它需要啟動反推火箭減速、調姿、進入返回軌道等技術,還要闖過三道“鬼門關”:

1、超載關,飛船高速進入稠密大氣層時會產生巨大的衝擊超載,就像飛機撞山一般;

1、火焰關,飛船返回與空氣的劇烈摩擦會產生幾千度的高溫,沒有防護,鋼筋鐵骨也會化為灰燼;

2、撞擊關,飛船降落儘管有降落傘,但它的降落速度仍達每秒14米,不採取措施,就是壯漢也會被摔死。

此外,落點的精度也是大問題,前蘇聯的一艘飛船返回時出現落點偏差,結果營救人員找不到宇航員,而宇航員卻被困在冰天雪地的森林裡差點凍死。

根據飛行和工作方式,載人航天器可分為載人飛船、載人空間站與太空梭三類:

1、載人飛船按乘坐人數分為單人式飛船和多人式飛船,按運行範圍分為衛星式載人飛船和登月載人飛船;

2、載人空間站又稱為軌道站或航太站,可供多名太空人居住和工作;

3、太空梭既可作為載人飛船和空間站進行載人航太活動,又是一種重複使用的運載器。

載人航太技術是人類航太史上的重大突破。

載人航太的戰略價值。全俄社會輿論研究中心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約四分之三的俄羅斯人反對削減太空計畫預算,即使是在經濟危機時期。調查結果顯示,約73%的俄羅斯公民反對削減太空計畫預算,即便是在經濟危機的環境下,且17%的受訪者同一年前一樣,甚至建議增加經費。

俄羅斯總統普京表示,俄羅斯太空發射數量居世界第一位,牢固保持著航太大國的地位。4月12日是俄羅斯宇航員日。普京當天晚上在出席宇航員日晚會時說,俄羅斯在火箭發動機製造領域擁有優勢,太空發射數量居世界第一位,而且俄還積極研發先進的運載火箭技術和航天器以及軌道衛星群等高科技太空產品。

普京還提出俄羅斯成立航天部,批准了建立聯合火箭航太公司的想法。他說:“我們在一系列領域落後于國際水準,比如地球遙感手段、衛星通信系統等。未來應增加軌道航天器、落實載人飛船和生產飛船發動機領域的項目。”普京表示,“專家們估計,目前航太市場的規模為3000億—4000億美元,2030年前將達1.5萬億美元。我們應當充分利用這一機會視窗。”波波夫金表示,俄正在打造可進行星際飛行的新型太空船。技術設計已完成,2018年將進行新型飛船的首次無人駕駛飛行。

根據美國國防與航空航太諮詢公司蒂爾集團的最新調查預測,2010-2029年的20年間,擬發射到地球或月球軌道或深空飛行路線上的航天器有2229個。其中,民用航天器和商業航天器基本上平分了77%,軍事和大學航天器分別占19%和4%。民用航天器大致有1/4是執行國際空間站任務的載人和貨運飛船。

太空探索眼前的現實意義在哪?美國《巴爾的摩太陽報》1日刊登美國航空航太協會執行理事查理斯·胡特納的文章說,航太技術的創新觸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數位電腦到CT掃描等。而且它更樹立了一種遠大目標,遠大的目標才能產生重大成就,激發年輕人的熱情,促進就業長期增長,這是美國未來成功所在。

國防大學張召忠教授說,航太技術的成效可以直接或間接回饋到民生,像美國的醫學、材料、軍工控制、通信科技之所以世界領先,與其太空技術的發達有很大關係。而且航太的戰略意義更是無可代替。使中國成為真正的航太大國,是製造1萬輛坦克都無法獲得的國際地位。太空技術的成果可以轉移到包括軍事在內的很多領域,民用航太市場的經濟價值也越來越大,這都是中國國家戰略的組成部分。

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一位不便透露姓名的專家說,如果中國不奮起直追,就會和美俄等太空技術先進國家產生“時代性差距”。

據統計美國私人航太公司列表已經多達近百家之多。美國、俄羅斯、歐州、印度也在積極開展太空全民化行動,出現了眾多私人航太公司。

美國太空運輸公司Space X的首個載人太空艙,能夠搭乘七個乘客的第二代龍飛船(Dragon V2

歷史上,世界已經實施和正在實施的載人航太計畫包括:

前蘇聯的“東方”號計畫、“上升”號計畫、“聯盟”號計畫、“禮炮”號計畫、“和平”號計畫;

美國的“水星”計畫、“雙子星座”計畫、“阿波羅”計畫、“天空實驗室”計畫、太空梭;

美歐聯合的太空梭——“空天實驗室”計畫;

美、俄、歐、日、加合作的“國際航太站”計畫;

中國“神舟”計畫、“天宮”計畫。

“東方”號計畫:

1960年1月,蘇聯成功發射了兩艘無人的衛星式飛船,進行亞軌道飛行。此後一直到1961年3月25日,蘇聯共進行了7次無人飛船試驗,其中失敗4次,成功3次,最後兩次連續成功。蘇聯決策機關認為已完全具備了載人飛船的發射能力。

1961年3月23日,蘇聯準備上天的太空人邦達連科在為期10天的地面訓練的最後一天,在一個高濃度氧氣艙裡,用酒精棉球擦完身上固定過感測器的部位後,隨手將它扔在電熱器上,立即引起大火,他被嚴重燒傷,10小時後,搶救無效死亡。

1961年4月12日,蘇聯發射世界第一艘載人飛船“東方”1號。尤裡·加加林少校乘“東方”1號飛船用了108分鐘繞地球運行一圈後,在薩拉托夫附近安全返回。加加林成為世界上第一位遨遊太空的太空人,使蘇聯在與美國開展的載人航太競賽中贏得了世界第一。1968年3月27日,加加林駕駛米格15殲擊機訓練時,因飛機事故遇難身亡。

1962年8月11日,蘇聯發射載有尼古拉耶夫少校的“東方”3號飛船上天。8月12日,蘇聯發射載有波波維奇中校的“東方”4號飛船上天。“東方”4號與“東方”3號首次在太空實現載人飛船的交會飛行,相距5公里,第一次從太空傳回電視。

1963年6月16日,世界上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女太空人捷列什科娃中尉駕駛蘇聯“東方”6號飛船進入太空,飛船繞地球飛行48圈,歷時70小時50分,19日返回。

“東方”號

“水星”計畫:

1958年10月7日,美國航宇局正式批准“水星”號載人飛船工程。這是航宇局1958年10月1日成立後作出的第一個重大決策。

1959年9月9日,美國用“宇宙神”D運載火箭首次成功地發射了“水星”飛船模型,進行亞軌道飛行。此後一直到1961年4月25日,美國共進行了7次無人飛船試驗,其中失敗3次,成功4次,為美國成功實施載人航太飛行奠定了堅實基礎。

1961年5月5日,美國第一位進行亞軌道飛行的太空人艾倫·B·謝潑德駕駛美國“水星”MR3飛船進行首次載人亞軌道飛行,美國因此成為繼蘇聯之後世界上第二個具有載人航太能力的國家。

1962年2月20日,美國發射載人飛船“水星”6號,太空人歐約翰·H·葛籣中校駕駛“水星”6號飛船繞地球飛行3圈,歷時4小時55分23秒,在大西洋海面安全返回。葛籣因此成為美國第一個進入地球軌道的人。

“水星”號

“上升”號計畫:

1964年10月12日,蘇聯成功發射載3人的第二代載人飛船“上升”1號。太空人科馬羅夫、耶戈洛夫和費捷斯托夫駕駛飛船繞地球飛行16圈,歷時24小時17分,返回於庫斯塔奈地區。這是蘇聯、也是世界航太史上第一次載3人飛行。

1965年3月18日,蘇聯發射載有別列亞耶夫、列昂諾夫的“上升”2號飛船。飛行中,列昂諾夫進行了世界航太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他在離飛船5米處活動了12分鐘,完成了目視觀測、拆卸工作及其他實驗。

“上升”號

“雙子星座”計畫:

1965年3月23日,美國成功發射第二代載人飛船“雙子星座”3號。飛船乘載著美國太空人格裡索姆中校和約翰·楊少校,繞地球飛行5圈,歷時4小時53分鐘。這是美國首次載2人飛行。

1965年6月3日,美國發射載有太空人麥克迪維特上尉和懷特上尉的“雙子星座”4號飛船,繞地球飛行62圈。懷特到艙外行走21分鐘,用噴氣裝置使自己在太空中機動飛行。這是美國第一次太空行走。

1965年12月15日,美國發射“雙子星座”6號飛船,飛船載有希拉中校和斯坦福爾德上尉。飛船繞地球飛行16圈,歷時25小時51分鐘。此次飛行是與12月4日發射的“雙子星座”7號交會,並保持近距離編隊飛行,相距約0.3米。這是美國載人飛船第一次空間交會飛行。

1966年3月16日,美國發射載有太空人阿姆斯壯和斯科特的“雙子星座”8號,繞地球飛行6.5圈,歷時10小時41分。飛行中首次實現載人飛船與一個名叫“阿金納”的對接艙體對接。這是世界航太史上第一次空間對接。

"雙子星"號

“阿波羅”計畫:

1961年5月25日,美國總統甘迺迪在國會宣佈:在60年代結束之前,美國要把人送上月球,並安全返回地面。從此,美國正式開始實施舉世聞名的“阿波羅”載人登月工程計畫。這是在與蘇聯之間展開的誰第一個把人送上天的競賽中失利後,美國發起的又一個競賽項目。

1967年1月27日,美國“阿波羅”4A飛船在發射臺上進行登月飛船的地面試驗。飛船內坐著曾參加過“水星”號、“雙子星座”飛船飛行的格裡索姆上校、美國第一個完成艙外活動的懷特中校和第一次準備參加太空飛行的查菲少校。突然,充滿純氧的座艙起火爆炸,3名太空人當即燒死。

1968年10月11日,美國發射“阿波羅”7號飛船。太空人希拉、艾西爾和坎甯哈姆繞地球飛行163圈,歷時260小時9分鐘,22日返回。這是“阿波羅”飛船的第一次載人地球軌道飛行。

1968年12月21日,美國發射載有波爾曼、洛弗爾和安德斯的“阿波羅”8號飛船。飛船進入距月面112公里的月球軌道上飛行了10圈,時間20小時6分鐘,並向地球發回電視。27日返回。這是世界上第一艘繞月飛行的載人飛船。1969年7月16日,美國發射“阿波羅”11號載人飛船,第一次把人送上月球。飛船上載有太空人阿姆斯壯、科林斯、奧爾德林3名太空人,經過75小時50分鐘的飛行後,進入環月軌道。7月21日格林尼治時間2時56分,太空人阿姆斯壯將左腳踏到月球上,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踏上月球的人,並說出了一句廣為流傳的名言:“這是人的一小步,人類的大飛躍。”19分鐘後,奧爾德林跟著也踏上了月球。他們在月面插上美國國旗,放置科學儀器,搜集22公斤月球岩石和土壤樣品,共活動了2小時31分40秒。

1970年4月11日,美國發射載有太空人洛弗爾、海斯和斯威加特的“阿波羅”13號飛船進行第3次登月飛行。飛行56小時後,飛船離地球33萬公里,差不多接近月球時,因兩個紐扣大的恒溫器開關故障,使服務艙燃燒電波貯氧箱爆炸,艙內許多設備遭損壞,氧氣和水也損失過半,太空人洛弗爾、海斯和斯威加特面臨葬身太空之災。但他們臨危不懼,按地面科學家們精確計算的軌道和地面指揮員的命令,手動操縱飛船,使用登月艙的氧氣和動力,於4月17日成功地返回地球,創造了航太史上死裡逃生的奇跡。

1971年12月7日,美國發射載有塞爾南、埃文斯和施密特的“阿波羅”17號飛船。11日到達月球,兩名太空人在月面逗留75小時,在月球軌道上釋放了一顆衛星。飛船19日返回。這是人類迄今最後一次載人登月飛行,也是“阿波羅”飛船第7次登月飛行。

“阿波羅”飛船登月艙

“聯盟”號計畫:

1967年4月23日,蘇聯用“聯盟”號運載火箭發射第三代飛船“聯盟”1號。4月24日飛船返回時,因降落傘故障,飛船墜毀於烏拉爾奧倫波克附近,太空人科馬羅夫不幸遇難。

1970年6月1日,蘇聯發射載有太空人尼古拉耶夫和謝瓦斯基揚諾夫的“聯盟”9號飛船。飛船繞地球飛行268圈,歷時424小時59分,創造了載人飛行史上的新記錄。

1971年6月6日,蘇聯發射載有太空人多勃羅沃爾斯基、帕查耶夫和沃爾科夫和“聯盟”11號飛船。飛船成功地實現了和“禮炮”1號空間站的對接、在軌運行24天后,在返回途中,返回艙空氣洩露,返回地面時,人們發現未穿航太服的3 名太空人全部遇難。

1975年4月5日,蘇聯發射載有拉紮列夫和馬卡羅夫的“聯盟”18A飛船,準備與“禮炮”4號對接。火箭第3級點火不久,正值火箭上升到144公里的高空時,因制導系統發生故障,飛船在空中翻滾,並偏離預定軌道。地面控制中心不得不發出應急救生指令,使火箭緊急關機,返回艙與飛船分離,太空人按應急方案返回,在西伯利亞西部山區安全著陸。飛行只進行了22分鐘。這是載人航太以來,第一次因火箭飛行不正常而成功地採取的應急救生措施。

1975年7月15日,蘇、美發射飛船進行聯合對接飛行。首先發射的是載有蘇聯太空人列昂諾夫和庫巴索夫的“聯盟”19號飛船。發射後7.5小時,美國“阿波羅”18號飛船載著美國太空人斯坦福爾德、斯萊頓和布蘭德從甘迺迪航太中心發射成功。7月17日,“阿波羅”18號飛船和“聯盟”19號飛船成功地對接。飛船對接狀態保持了兩天,美蘇太空人實現了飛船間的互訪。這是冷戰期間美蘇兩個競爭對手難得的“太空握手”。

1984年7月17日,蘇聯發射“聯盟”T12號飛船升空。船上載有紮尼拜科夫、沃爾克和女太空人薩維卡婭,與“禮炮”7號空間站-“聯盟”T10號飛船聯合體對接。25日,薩維茨卡婭和紮尼拜科夫一起進行了3小時35分鐘的艙外活動。薩維茨卡婭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在太空行走的女性。

2001年4月28日,世界上首位太空遊客、美國富翁蒂托搭乘“聯盟”TM32號飛船從哈薩克拜科努爾航太發射場出發,到國際空間站上旅遊觀光8天,5月6日返回地面。蒂托此行耗資2000萬美元,除了太空觀光外,他還負責飛船的一部分無線電通信、導航和供電任務,並與俄宇航員一起執行了對地觀測任務。蒂托的太空之旅開創了太空旅遊的新時代。2002年4月25日~5月5日,世界上第二位太空遊客、南非億萬富翁馬克·沙特沃斯也在太空度過了10天的時光,其中8天生活和工作在國際空間站上。

“聯盟”號飛船

“禮炮”號計畫:

1971年4月19日,蘇聯用“質子”號火箭發射世界上第一個載人空間站“禮炮”1號。“禮炮”1號空間站於1971年10月11日在太平洋上空墜毀,共飛行了175天。運行期間對接了兩艘“聯盟”號飛船,其中“聯盟”11號的太空人進站工作了3星期。

此後一直到1982年,蘇聯又連續發射了“禮炮”2-5號空間站和第二代“禮炮”6號、7號空間站。

“禮炮”7號空間站

“太空實驗室”:

1973年5月14日,美國用“土星”V火箭發射名為“天空實驗室”的空間站。後與多艘“阿波羅”飛船對接,先後有3批9名太空人到其上工作。原預計“天空實驗室”能運行到1982年,但終因空間站故障嚴重,無法正常使用,其運行軌道急劇下降,於1979年7月12日墜落于南印度洋澳大利亞西南水域。這是美國發射的第一個載人空間站。

“天空實驗室”

太空梭:

1981年4月12日,美國發射了世界上第一架太空梭“哥倫比亞”號。此後又陸續建造了“挑戰者”號、“亞特蘭蒂斯”號、“發現”號和“奮進”號太空梭。

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太空梭在發射升空僅73秒後即爆炸,機上7名太空人全部遇難。

“挑戰者”號太空梭發射

73秒後即爆炸

1995年6月27日,美國“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載著5名美國太空人和2名俄羅斯太空人升空,首次實現與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對接飛行。

“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

1996年9月26日,在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上工作的美國女太空人露西德乘“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返回地面。露西德在太空生活了188天,打破了俄羅斯太空人康達科娃創造的女性在太空飛行的最高紀錄。

此後一直到1998年,美國太空梭與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進行了8次對接飛行,所取得的成功經驗降低了目前正在組裝的國際空間站裝配和運行中的技術風險。

2003年2月1日,“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返航途中解體,機上7名太空人再次遇難。儘管如此,美國太空梭投入運營22年來,已成功飛行111次,在太空部署過衛星、維修過“哈勃”、完成了無數科學試驗,是目前正在建造中的國際空間站的主要運送工具。

“哥倫比亞”號太空梭

“和平”號空間站:

美、俄、歐、日、加合作項目。1986年2月20日,蘇聯發射了第三代長期載人空間站——“和平”號空間站的核心艙。此後歷時10年,直到1996年4月26日,蘇聯(俄羅斯)才建成由核心艙、“量子”1號艙、“量子”2號艙、“晶體”艙、“光譜”艙和“自然”艙組成的完整的“和平”號空間站。2003年3月23日,“和平”號在繞地球飛行8萬多圈、行程約35億公里、超期服役近10年後,墜毀在太平洋預定海域。作為世界上第一個長期載人空間站,“和平”號是20世紀品質最大、載人最多和壽命最長的航天器,堪稱“一代天驕”!在“和平”號天馬行空近15載中,共接待了來自1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太空人100多人次。其中俄羅斯太空人在“和平”號上創造了兩項太空飛行紀錄:一項是由玻利亞科夫創造的、人在太空連續生活和工作438天的世界紀錄,另一項是由阿夫傑耶夫創造的、在太空飛行累計時間達748天的世界紀錄。科學家們利用“和平”號空間站進行了包括生命科學、微重力科學與應用、空間科學、對地觀測等眾多領域的成千上萬項科學實驗,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豐碩成果。

“和平”號空間站

“國際空間站”:

1998年11月20日,俄羅斯用“質子”K火箭將“國際空間站”的第一個部件——“曙光”號多功能艙送入太空,建造國際空間站的宏偉而艱巨的任務從此拉開了帷幕。國際空間站是由美國和俄羅斯牽頭、歐洲11國(即德國、法國、義大利、英國、比利時、荷蘭、西班牙、丹麥、挪威、瑞典和瑞士)、日本、加拿大和巴西共16個國家建造的,預計要到2006年才能全部建成。

建成後的國際空間站長110米,寬88米,大致相當於兩個足球場大小,總品質達400餘噸,將是有史以來規模最為龐大、設施最為先進的人造天宮,運行在傾角為51.6°、高度為397公里的軌道上,可供6~7名太空人在軌工作,之後國際空間站將開始一個為期10~15年的永久載人的運行期。

“國際空間站”

“神舟”號飛船:

中國進行載人航太研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初。在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上天之後,當時的國防部五院院長錢學森就提出,中國要搞載人航太。國家當時將這個專案命名為“714工程”(即於1971年4月提出),並將飛船命名為“曙光一號”。然而,中國在開展了一段時間的工作之後,認為無論是在研製隊伍、經驗方面,還是在綜合國力、工業基礎方面搞載人航太都存在一定的困難,這個項目就擱到了一邊。

1992年1月,中國政府批准載人航太工程正式上馬,並命名為“921工程”。在“921工程”的七大系統中,核心是載人飛船,載人飛船則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為主來進行研製。“921工程”正式上馬時中央就提出了“爭8保9”的奮鬥目標, 即1998年要在技術上有一個大的突破,1999年要爭取飛船上天。中國唐家嶺航太城,為中國的載人航太工程完成載人航太的任務做了物質條件的保證。

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飛船在酒泉起飛,21小時後在內蒙古中部回收場成功著陸,圓滿完成“處女之行”。這次飛行成功為中國載人飛船上天打下非常堅實的基礎。

2001年1月10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神舟”二號無人飛船。

2002年3月25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神舟”三號無人飛船。

2002年12月30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神舟”四號無人飛船。

2003年10月15日9時整,我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9時9分50秒,“神舟”五號準確進入預定軌道。這是中國首次進行載人航太飛行。乘坐“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執行任務的太空人是38歲的楊利偉。他是我國自己培養的第一代太空人。在太空中圍繞地球飛行14圈,經過21小時23分、60萬公里的安全飛行後,他於16日6時23分在內蒙古主著陸場成功著陸返回。

2005年10月12至17日,我國成功進行了第二次載人航太飛行,也是第一次將我國兩名太空人費俊龍、聶海勝同時送上太空。10月12日9時零分零秒,發射“ 神舟”六號飛船的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點火。火箭在點火4秒鐘後升空,轟鳴聲回蕩在戈壁灘上空。這是長征火箭第88次發射。它是中國第二艘搭載太空人的飛船,也是中國第一艘執行“多人多天”任務的載人飛船。

2008年9月25日,我國第三艘載人飛船“神舟”七號成功發射,三名太空人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順利升空。 27日,翟志剛身著我國研製的“飛天”艙外航太服,在身著俄羅斯“海鷹”艙外航太服的劉伯明的輔助下,進行了19分35秒的出艙活動。中國隨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空間出艙活動技術的國家。2008年9月28日傍晚時分,“神舟”七號飛船在順利完成空間出艙活動和一系列空間科學試驗任務後,成功降落在內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上。“神舟”七號飛船共計飛行2天20小時27分鐘。從“神舟”七號開始,我國進入載人航太二期工程。在這一階段裡,將陸續實現太空人出艙行走、空間交會對接等科學目標。整個二期工程的所有發射任務全部由長二F火箭擔任。後續任務將要突破空間交會對接關鍵技術,解決有一定規模、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為實施“第三步”戰略任務做準備。主要目標就是要突破載人飛船和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研製和發射8噸級規模的空間實驗室,逐步掌握空間站技術。

神舟八號飛船,是中國“神舟”系列飛船的第八個。“神舟”八號發射升空後,與“神舟”九號對接,成為一座小型空間站。中國工程院院士、原“神舟”號飛船總設計師戚發軔透露,在中國的載人航太“三步走”計畫中,中國最終要建設的是一個基本型空間站,它的規模不會超過現有的“和平號”或國際空間站。戚發軔院士介紹,基本型空間站大致包括一個核心艙、一架貨運飛船、一架載人飛船和兩個用於實驗等功能的其他艙,總重量在100噸以下。其中的核心艙需長期有人駐守,能與各種實驗艙、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對接。具備了20噸以上運載能力的火箭,才有資格發射核心艙。為此,中國在海南文昌新建繼酒泉、太原、西昌之後的第四個航太發射場,主要承擔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大品質極軌衛星、大噸位空間站和深空探測衛星等航天器的發射任務。同時,中國還將在天津新建總裝場。

2012年6月16日18時37分,“神舟”九號飛船乘長征二號F遙九火箭,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騰空而起。這是長征火箭的第165次發射,也是“神舟”飛船的第四次載人飛行。中國太空人景海鵬、劉旺、劉洋將第一次入住“天宮”。33歲的劉洋也成為中國第一個飛向太空的女性。“神舟”九號飛船與天宮一號自動對接。二者攜手在太空飛行6天之後短暫分開,再進行由太空人手動控制的交會對接。

“神舟”飛船

“天宮”號計畫:

“天宮”一號實際上就是一個空間實驗室的雛形,它的重量和“神舟”七號一樣,用它來完成和飛船的交會對接。“天宮”一號主體為短粗的圓柱型,直徑比“神舟”飛船更大,前後各有一個對介面。採用兩艙構型,分別為實驗艙和資源艙,實驗艙由密封的前錐段、柱段和後錐段組成,實驗艙前端安裝一個對接機構,以及交會對接測量和通信設備,用於支援與飛船實現交會對接。資源艙為軌道機動提供動力,為飛行提供能源。2013年6月25日07時05分,“神舟”十號飛船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分離,從天宮一號上方繞飛,順利完成繞飛以及近距離交會任務,女宇航員王麗平在空中授課。

“天宮”一號整裝待發

載人航太對百姓生活有什麼意義?巨大花費是否合理?在現實問題尚未解決的情況下,“問天”之追求,是否只是一場不切實際、追逐政績的“面子工程”?中國載人航太花費幾何?所得幾何?在中國載人航太事業再獲突破的關口,讓我們一起算一算經濟賬。

實踐證明,航太工程既增添了國家的競爭力,又給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帶來了深刻的變化。

載人航太是花多少錢也買不到的高技術。

載人航太的發展,帶動了諸多尖端科技的發展。載人航太涉及的高新技術領域眾多:現代力學、天文學、地球科學、航太醫學、空間科學……正是在攻克一系列技術難關的過程中,帶動了一大批高新技術領域的水準提高,促進了我國諸多領域科學技術的進步。“這些領域的高新技術誰也不會賣給你,是花多少錢也買不來的。”中國載人航太工程高級顧問王永志說,科技實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尖端科技的取得,只有依靠自身的力量獲得。

1992年中國載人航太工程正式啟動以來,載人航太工程已花費約350億元人民幣。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的數位表明,從載人航太工程啟動到2005年完成“神舟”六號飛船發射,即完成載人航太工程第一步時,工程總花費約200億元人民幣;從2005年載人航太第二步開始實施到目前為止,工程花費約150億元人民幣。

航太領域每投入1元錢,將會產生7元至12元的回報——這是美國、歐洲多家研究機構採用不同模型和方法的評估結果。

上世紀60年代,美國的“阿波羅”登月計畫共獲得3000多項專利,並使美國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受益匪淺。有3萬多種民用產品得益於航太技術,其人工智慧、遙感作業等技術又帶動了工農業的繁榮。

中國航太事業的發展,同樣創造了不可忽視的經濟效益。

我國1100多種新型材料中有80%是在空間技術的牽引下研製完成的,已有近2000項空間技術運用於通信、醫療等行業,改變著人們的生活。

最成功的例子就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火炬的研發,當時火炬的設計團隊借鑒“神舟”飛船的驗證方法,用大型風洞試驗火炬的抗風性。

“天宮”一號上為飛行器提供動力、面積達40平方米的太陽能電池翼是完全的國產設備。其中作為核心技術之一的“玻璃纖維網格”,就是由國內某大學與一家生產輕紡製品的企業合作研發的。

此外,“天宮”一號上使用的太陽能集熱和保溫材料,也是一家民營企業的產品。所謂太陽能集熱和保溫,實際和家用太陽能熱水器的原理一樣,只不過在最低零下200多攝氏度、最高500多攝氏度的外太空,對集熱和保溫技術的要求更高而已。或許交會對接任務的成功並不能立刻顯示出帶動宏觀經濟增長了幾個百分點,但專家認為,航太技術的廣泛應用,一定會催生產業發生一系列革命。

載人航太工程的投入值得值得說明的是,21年近400億的花費僅為載人航太工程的投入,而中國航太遠非此一項工程。據《2011年中國的航太》白皮書披露,除了載人航太,航太事業還涉及航太運輸系統、人造地球衛星、深空探測、航太發射場、航太測控、空間應用、空間科學、空間碎片等領域的投入。而到底國家每年在所有航太事業上花費多少,並無官方資料。載人航太工程的投入值得

載人航太工程的投入值得或許我們可以從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這個巨無霸央企身上尋得一些端倪。該集團是我國航太科技工業的主導力量,猶如中國的NASA,旗下有8個大型科研生產聯合體和11家專業公司,是“神舟”、“嫦娥”、“長征”、“北斗”等航太品牌的擁有者。《中國航太科技集團2011年度社會責任報告》顯示該集團2011年收入高達1018億元,也印證了“中國航太產業總收入步入千億大關”的流行說法。

太空旅遊的概念本是上世紀90年代囊中羞澀的俄羅斯為了維持“和平”號空間站的運營想出來的法子。但後來太空旅遊的高收益讓國際空間站樂此不疲。在太空旅遊方面,美俄確實比我國領先不少。

上世紀90年代末,負責運營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的公司準備開放“和平”號的太空旅遊。美國商人鄧尼斯·蒂托成為了第一名買票去太空的遊客。不過隨著2001年“和平”號退役,第一個接待太空遊客的空間站成了國際空間站。

2001年4月28日,蒂托乘坐俄羅斯進步-32號飛船登上了國際空間站,並在太空中待了8天。蒂托8天的太空之旅為國際空間站帶來了2000萬美元的進項。此後,嘗到甜頭的國際空間站又先後迎來了6名太空遊客,其中匈牙利人查理斯·西蒙尼甚至兩次到太空旅遊。據不完全統計,這些太空遊客總共給國際空間站帶來了近兩億美元的收入。

除了開放科研用的國際空間站“掙外快”之外,美國和俄羅斯的一些公司甚至推出了發射專用的商業空間飛行器和商用空間站的計畫。美國《紐約時報》去年10月報導稱,波音公司將進軍太空遊業務。波音公司計畫最快2015年開始讓旅客乘坐波音製造的太空船前往國際空間站。同時,一種如同太空膠囊一般的太空船CST-100也由波音出資開始建造。而不久前又有消息稱,CST-100將在四年內上天。

維珍集團創辦人、英國富豪布蘭森正準備在近期推出商業太空旅行,其推出的六座太空飛機已成功地在今年進行了首航,之後將搭載付費旅客航行于亞軌道太空。布蘭森表示,這種准太空旅遊的單人票價將從20萬美元起步。

俄羅斯軌道技術公司也宣佈,將與俄羅斯國營動力公司聯手打造一個可以容納7人的商用空間站,主要面向普通遊客、科研機構、航天部門等。目前已有多家科研機構和企業與這兩家企業簽訂合同,成為商用空間站的潛在客戶。

--==太空遊客一覽==--

太空遊客即自費太空旅行者。自費太空旅行的創意最早源于工程師鄧尼斯·安東尼·蒂托(Dennis Anthony Tito)對俄羅斯的“和平”號空間站贊助的交換條件,後被俄羅斯航空部門開發為一個“太空遊”商業專案。每位遊客必須經過嚴格的體檢、訓練才能有幸成為太空遊客。太空旅程大約10天,“門票”價格以俄羅斯盧布計算,約合2000萬美元。

美國的億萬富翁鄧尼斯·蒂托,以2000萬美元的價格買了人類有史以來第一張票,也拉開了超級富翁嶄新的人生遊戲。

【美國】鄧尼斯·蒂托:加州商人鄧尼斯.蒂托,2001年4月28日–5月6日,乘坐俄“聯盟”TM-32載人飛船前往國際空間站,時年60歲。蒂托曾任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噴氣推動實驗室工程師,參與了火星和水星探測飛船飛行軌道的設計;

鄧尼斯·蒂托

【南非】馬克·沙特沃斯:企業家,時年29歲。他於2002年4月25日-5月5日遊歷了國際空間站。除重複蒂托的觀光活動外,他與宇航員們利用微重力觀察鼠和綿羊細胞的變化;進行與早老性癡呆症和愛滋病防治有關的實驗;為空間站更換逃生飛船。他認為,為此花2000萬美元旅費。2002年4月25日乘坐俄-聯盟TM-34號飛船進入國際空間站。沙特爾沃思曾是Debian的早期開發者,ubuntu的創始人。

馬克·沙特沃斯

【美國】格利高裡·奧爾森:科技公司富豪。他於2005年10月1日搭載俄羅斯“聯合”號TMA-7進入太空,當月11日返回。具有材料學博士學位的奧爾森在國際空間站上共做了10項科學實驗,其中包括晶體培養和地球大氣濕度測量等。2000萬美元的旅行返航後,奧爾森說空間站裡的活動空間比他預想的要小得多,但吃的方面還算滿意。奧爾森還說,他發現失重的感覺非常美妙。

格利高裡·奧爾森

【伊朗裔美國籍】阿努什·安薩里(女):企業家阿努什·安薩里(Anousheh Ansari),2006年9月18日-9月29日,搭載俄羅斯“聯盟”TMA-9載人飛船前往國際空間站,時年40歲。安薩里也是第一位太空女遊客、第一位亞洲遊客、第一位伊斯蘭種族遊客,但費用未公開。

阿努什·安薩麗,任性的伊朗裔美國美富婆

【匈牙利/美國】查理斯·西蒙尼·卡洛裡:軟體工程師西蒙尼(Charles Simonyi Karoly),2007年4月7日– 4月21日,乘坐俄“聯盟”TMA-10載人飛船前往國際空間站,但費用未公開。時年58歲。西蒙尼曾任職於微軟公司,領導開發辦公自動化軟體Word和Excel。

查理斯·西蒙尼

2009年3月26日–4月8日,西蒙尼第二次漫遊太空,成為世界上第一位二度進擊太空的普通遊客,但其他資訊均未公開;

【英國】理查·加洛特:網路遊戲開發商理查·加洛特 (Richard Garriott)時年47歲,花費3000萬美元。於2008年10月12日–10月23日搭乘俄羅斯“聯盟”號TMA-13運載火箭開始他為期10天的太空之旅。他與父親、前職業宇航員歐文·加洛特成為美國首對曾經遨遊太空的父子。行程還有兩名分別來自美國和俄羅斯的太空人同行。

理查·加洛特

【加拿大】蓋伊·拉裡波特:富商蓋伊·拉裡伯特(Guy Laliberte)是著名太陽劇團創辦人。在2009年9月30日-10月8日隨同俄羅斯太空人蘇拉耶夫以及美國太空人威廉姆斯,在哈薩克,乘搭俄羅斯“聯盟”號TMA-16飛船升空。他為本次太空之旅共付出 3500萬美元,希望透過旅程呼籲關注世界乾淨水短缺問題正日益嚴重。拉裡伯特在太空站逗留觀光十多天,之後隨同兩名太空人返回地面,而新抵達的兩名太空人,就會在太空站內生活半年,並承擔太空站與多艘航天器對接的任務。

蓋伊·拉裡伯特

第一位免費的太空遊客:來自英國的學生海倫·沙曼,1991年5月18日上天空站“聯盟”號。

海倫·沙曼

正在運營的空間站

1、“國際空間站”。由美國、俄羅斯、日本和歐洲宇航局聯合建設。第一個組件於1998年11月發射入軌。現已成為有史以來建造的最大的空間站。目前,已有216人次的宇航員和遊客進入該空間站。

2、“天宮”一號。中國的第一座試驗性空間站,設計壽命兩年,將再進行兩次對接。據稱中國將以天宮一號的技術為基礎開發為未來空間站提供補給的貨運飛船。

3、“創世紀”1號、2號。由私人公司比奇洛宇航公司發射的商用空間站。比“天宮”一號更小,與以前的空間站相比,減少了科研設備,增加了旅遊和商用設備。目前仍在試驗當中。

雖然各國都對載人航太心潮澎湃,但事實是,這個星球上只有鳳毛麟角的國家才能有資格覬覦,更多的國家只能把口水咽回去——因為巨額的投入、巨大的風險,連日本、沙特和英法德等這樣富庶的國家,也只能無奈地收起自己的雄心。

真的很幸運,我們生在中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