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這項“中國人搞不出來”的技術,如今卻讓你們膜拜不已

2017年4月20日晚19點41分, 我國首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在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由中國新一代中型液體運載火箭長征七號遙二火箭發射升空。

在此之前, 許多網友把天舟一號親切地稱為“快遞小哥”, 它的確也是名副其實的快遞小哥, 主要任務就是:給太空人送吃的、用的, 給航天器送推進劑。 而昨晚, 飛船升空時間與一天前對外公佈的一分鐘不差, 完美詮釋了什麼叫做“零窗口”;升空過程的直播顯示了中國航太人的自信和實力。

而就是這門如今值得我們驕傲的技術, 十年之前一度遭受外國專家質疑:“補加技術你們中國人一定搞不出來!你們的飛船上必須配套我們的系統”。 如今, 天舟一號成功發射, 外媒又怎麼看呢?

《金融時報》:中國發射首個貨運飛船, 標誌著里程碑式進展

截圖來自《金融時報》

文章稱天舟一號和天宮二號對接並且實現“太空加油”是一個挑戰:

天舟一號, 作為中國到目前為止最大和最重的太空飛船, 它的使命是和在2016年9月發射的天宮二號對接, 並進行在軌加油——這是一個很大的技術挑戰。

CNN:中國第一艘貨運飛船發射, 在建設太空站的道路上邁出“關鍵性的一步”

abc NEWS:中國發射第一艘無人貨運飛船

《鏡報》:中國貨運航天器成功發射, 在建設自己的空間站道路上跨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路透社:中國發射第一艘作為太空目標一部分的貨運飛船

比較有意思的是, 路透社的文章幾乎通篇都在平實敘述天舟一號, 甚至有點誇獎的意思, 但是最後突然提了一句:

儘管中國的太空項目在軍事上、商業上合科學上取得了重大成就, 但是中國還是落後於俄羅斯和美國。

果真如此?那就再和筆者一起看下我們的天舟一號有多牛吧。

其實大部分英媒都在文章開頭就用“里程碑”(milestone)和“關鍵性”(crucial)這些詞彙形容天舟一號。 有趣的是, 《每日郵報》還特意提到美國國會在2011年下令不再允許中國太空人進入國際空間站的往事, 一臉“中國人還是自己鼓搗出來了啊哈哈哈”的態度。

可是筆者想說, 雖然中國貨運航太技術起步稍晚, 但是這回立刻就躋身了國際先進貨運飛船的行列。 以公開資料為准,俄羅斯的進步號貨運飛船運載能力為2.6噸,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龍”飛船運載能力為6噸,日本的HTV貨運飛船運載能力為6噸,歐洲自動轉移飛行器的運載能力為7.6噸,而中國的“天舟一號”運載能力為6.5噸,單就運載能力而言,“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已位列世界第二,但與歐洲自動轉移飛行器約20噸的總重相比, “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的總重為13.5噸,因此, “天舟一號”具有更高的載貨性價比。

而除了貨運,天舟一號還承擔著不少科學任務。其中一個專案,已經引起了歐空局的注意。

天舟一號任務全解析

這個專案包括兩個部分,空間蒸發與冷凝科學實驗,和兩相系統實驗平臺關鍵技術研究。

美國空間局就曾經在這一項目上失敗過。在2010年的“空間模型熱管”實驗中,美國空間局發現熱管換熱器明顯“發熱”。

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先期關鍵技術驗證和重要的設計依據。

而天舟一號這次上天,正可以給中國提供寶貴的資料。

相關實驗結果將指導我國後續兩相熱流體科學實驗載荷的設計與在軌實驗方案的制定。

自動對接與在軌推進器補加技術

天舟一號在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完成交會對接後,將進行推進劑在軌補加技術的驗證,即實現所謂的“太空加油”。《金融時報》表示前蘇聯是第一個實現無人飛行器自動對接的國家,而在軌推進器補加技術“僅僅實現了有限幾次”。

其實在這之前真正稱得上完全掌握了在軌推進劑補加技術的國家,應用層面只有俄羅斯,而美國僅僅開展了相關實驗、沒有建成實用性系統。歐洲、加拿大、日本等均在這項技術上積極探索。

此外,《金融時報》和《每日鏡報》都用了一連串資料來說話,表示中國如果繼續按部就班完成航太技術開發計畫,那麼將在2020年發射火星漫遊者,2022年前完成自主空間站的發射和物資補充,2036年前送宇航員登上月球!還說周圍國家都特別“嫉妒”(envy)……

看起來,外媒如今是膜拜不已吧。而過去的那些冷眼與嘲諷現在反而像是這場壯舉的裝飾與點綴,而更讓人感到欣慰的是,書寫這一壯舉的卻是中國航太隊伍中一支平均年齡只有32歲的年輕團隊。

以公開資料為准,俄羅斯的進步號貨運飛船運載能力為2.6噸,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龍”飛船運載能力為6噸,日本的HTV貨運飛船運載能力為6噸,歐洲自動轉移飛行器的運載能力為7.6噸,而中國的“天舟一號”運載能力為6.5噸,單就運載能力而言,“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已位列世界第二,但與歐洲自動轉移飛行器約20噸的總重相比, “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的總重為13.5噸,因此, “天舟一號”具有更高的載貨性價比。

而除了貨運,天舟一號還承擔著不少科學任務。其中一個專案,已經引起了歐空局的注意。

天舟一號任務全解析

這個專案包括兩個部分,空間蒸發與冷凝科學實驗,和兩相系統實驗平臺關鍵技術研究。

美國空間局就曾經在這一項目上失敗過。在2010年的“空間模型熱管”實驗中,美國空間局發現熱管換熱器明顯“發熱”。

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先期關鍵技術驗證和重要的設計依據。

而天舟一號這次上天,正可以給中國提供寶貴的資料。

相關實驗結果將指導我國後續兩相熱流體科學實驗載荷的設計與在軌實驗方案的制定。

自動對接與在軌推進器補加技術

天舟一號在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完成交會對接後,將進行推進劑在軌補加技術的驗證,即實現所謂的“太空加油”。《金融時報》表示前蘇聯是第一個實現無人飛行器自動對接的國家,而在軌推進器補加技術“僅僅實現了有限幾次”。

其實在這之前真正稱得上完全掌握了在軌推進劑補加技術的國家,應用層面只有俄羅斯,而美國僅僅開展了相關實驗、沒有建成實用性系統。歐洲、加拿大、日本等均在這項技術上積極探索。

此外,《金融時報》和《每日鏡報》都用了一連串資料來說話,表示中國如果繼續按部就班完成航太技術開發計畫,那麼將在2020年發射火星漫遊者,2022年前完成自主空間站的發射和物資補充,2036年前送宇航員登上月球!還說周圍國家都特別“嫉妒”(envy)……

看起來,外媒如今是膜拜不已吧。而過去的那些冷眼與嘲諷現在反而像是這場壯舉的裝飾與點綴,而更讓人感到欣慰的是,書寫這一壯舉的卻是中國航太隊伍中一支平均年齡只有32歲的年輕團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