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紅衣教主周鴻禕西安交大演講,看完你還打算創業嗎?

個人覺得紅衣教主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 形象鮮明不做作, 所以有趣 -- 讓我想起了金庸裡的“任我行”。 最近他比較低調, 但作為西安交大的校友的他出席了第二屆西安交大企業家校友創新創業論壇, 分享了一些自己的心得 -- 那麼他說了什麼呢?

很多人的成功其實有運氣的成分在裡頭。 不要聽成功者的創業雞湯

其實真正的這個創業呢, 有兩種講法, 一種講法呢就是心靈雞湯, 就是成功學, 對吧, 大家紛紛上臺講, 當年我如何過五關斬六將, 這種講法一般害人很深, 因為很多人都是在正確的時間, 無意中做了正確的事情, 其實它有很多, 有命運在裡面。 並不完全說, 光是個人努力, 但是你過了這個時間點, 比如說, 你今天再把某一個重金鐵鍊拉出來, 說再重新再做一個, 其實真的是很難。

從別人的失敗教訓當中, 汲取營養

真正大家如何來關起門來講創業呢?實際上最有效的呢,

還是, 吐吐苦水, 講講創業裡面的一些陷阱啊。 人家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一樣, 那我自己總結呢, 其實, 創業, 我覺得成功學沒有, 但是從別人的失敗和教訓中, 其實我覺得是能夠吸收一些東西的, 但是今天中國的大環境呢, 又不適合這麼講真話, 不過, 不不不, 講創業的真話。 。 。 這個, 因為, 因為我發現嘛, 這個, 這個企業家嘛, 你出去老吐口水, 講自己如何走麥城, 年輕人聽了挺有收穫的, 但有時候這個媒體給你一寫, 一標題黨, 反思太多的企業家只能私下反思, 否則就變成了凡客的陳年了, 天天反思, 天天反思, 然後消費者覺得, 這人企業不行啦。 所以, 後來我就想在兩個中間找一個平衡。

萬眾創業, 不是說每個人都要去當CEO

就我覺得, 很多人現在大家都在談雙創、談創業, 其實創業我一直覺得就不是多數人的事情 --就是每個人都去創業, 每個人都去開個公司, 每個人都去當一個CEO, 當一個董事長, 最後每個人都期望獲得成功, 對吧, 從統計學的角度來看, 這是不成立的。 但是我這樣說好像又成了打擊創業, 因為老有人問我, 說在校研究生、在校大學生要不要創業, 你說創吧, 實際上有很多這個陷阱、有很多這個暗坑等著你, 你說不創吧, 又成了跟中央唱反調, 對吧。

創業當中要找准自己的定位

所以我就想了一個建議, 就是說, 其實每個人應該做好一個定位, 就是說, 有的人, 是能夠從0到1, 去創業的,

這樣的人可能是極少數, 就是說他能無中生有地開創一件事, 但是有的人呢, 他未必是從0到1, 我覺得這樣的人更多, 就是說他很善於比方說從1做到10, 當然還有更牛的人呢, 他能夠從10做到100, 做到1000。

沒有約伯斯就沒有蘋果, 但是沒有Tim Cook, 也不會有今天的蘋果。 你比如說, 大家都覺得約伯斯很牛, 可是你如果真的研究他的歷史, 你會發現他自己從蘋果出來, 他創業的公司叫NeXT, NeXT做的就很失敗, 因為約伯斯是一個天才, 這種天才的人往往就情商比較低, 所以很多人就很難以跟他相處和合作, 我們很多人學約伯斯, 優點沒學到, 這種跟人難以相處的缺點都學到了。 所以呢, 後來約伯斯他重新回蘋果, 他就吸收了一個經驗教訓呢, 實際上你就會發現他組建了一個很強大的團隊,

所以Tim Cook呢, 實際上是他很好的一個搭檔, 如果我們這樣來看, 約伯斯是一個從0到1的人, 但是沒有Tim Cook, 蘋果不可能達到今天的高度, 但是說你如果非要把他們倆割裂, 說約伯斯在那去世之後, 不是一度有很多人在攻擊Tim Cook, 說Tim Cook這比約伯斯差遠啦, Tim Cook就沒有創新能力, 問題是, Tim Cook如果是這樣的約伯斯, 他倆就一定尿不到一個壺裡去, 他們倆早就打分家了, 但Tim Cook呢, 就很好地在約伯斯開創了基礎之上, 把比如說, 把供應鏈, 把生產, 把這很多的細節, 這可能都是約伯斯沒有耐心去幹的事情做得很好, 所以才有了蘋果的延續。

以馬雲舉例, 不懂技術和產品, 但是很會團結人。 那我講這個什麼意思呢?我就希望大家能不能廣義地去理解創業, 不要被那些成功的故事一蠱惑呢,好像一說到創業,每個人都要去當馬雲,那你看看馬雲是團隊選出來的代表,馬雲很成功,但是,我跟馬雲算很熟,但是如果沒有他背後的團隊,構成一個完整的隊伍,那麼光靠馬雲一個人,對吧,他是挺能忽悠,但是得有人把他忽悠的事做出來,比如說他可能不太懂技術,而且他以不懂技術為榮,對吧,黃明生,對吧,他也,其實也不太懂產品,但是馬雲很善於團結,就是說,他團結了很多產品和技術高手。

都想當馬雲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加入馬雲團隊,去輔佐馬雲。

所以,我就覺得,今天各位如果,用這樣一種角度去衡量自己,如果每個人都要去做馬雲,去做馬化騰,我覺得這個路呢,一定是千軍萬馬獨木橋,一定很窄,從概率來說,歷史幾千年,你說像紮克伯格、像比爾蓋茨,包括像馬雲、馬化騰這種人,一千年可能也就出了這麼幾個,肯定這個概率比你買彩票中五百萬的概率肯定還要更小,如果大家都奔著這個目標去,我覺得那創業的結果大部分一定很悲催。但是如果說你能夠有一種開放的胸懷,就是說,我不一定是來此主導創業,但是我能夠願意去加入一個創業團隊,我在創業團隊裡扮演一個從1到2,或從從2到10這樣一個角色,那麼,我覺得你也是在參與創業,所以我們過去的價值觀呢,我一直覺得有個問題,就是太窄了,或者說太一元了,因為宣傳的時候,一個企業,主要是宣傳他的從0到1的那個人,為什麼,因為這個人承擔了最大的風險,他是開創者,所以他可能也承擔最大的榮譽,但是畢竟,這樣的概率比較小,所以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那麼說希望你不要走極端,我們很多同學就是說,要麼我就自己創辦一個企業,我成為下一個馬雲,那這個概率很低,要麼我就去趕快報個公務員,趕快找一個國企,拿一個、做一個鐵飯碗,為什麼在這個中間,就沒有一個中間路線呢?

重新定義創業,加入創業公司也是在創業,不是說當個CEO才叫創業

所以我自己覺得,很多同學,如果能夠在自己創業的時候,你能夠把這個創業重新定義,就是說你去參與創業,它也是創業,那麼我覺得創業之路,可能就寬闊了很多,我覺得。而且在這個過程中,那有人說,我不知道我到底是個從0到1,萬一我是馬雲呢,對,這個我覺得是這樣,是騾子是馬,我們拉出來溜一溜。所以我一直認為,就是,學習創業,也是創業的一部分。創業不是過家家,風險和難度都很大。為了減少風險可以加入創業公司,並找到自己的定位。 所以我一直力主很多剛畢業的年輕人哪,應該去創業,但是不應該從把它等同於自己辦公司,辦公司很容易,對吧,辦個公司,印盒名片,我經常開個玩笑說,我上鋪的兄弟做CTO,我的女朋友做CFO,對吧,她學財務的,然後我再找幾個哥們同學,當年很多大學生創業吃虧,都吃虧在這個方面,就是說太低估了創業的這種風險和難度,但是如果你今天,比如你加入一個初創公司,哪怕這些初創公司它風險再大,你現在是交別人的學費,用別人的錢在交學費,然後培養你對創業的理解。創業成了,你能夠找到自己的定位,分享成績;創業敗了,你不花錢,花了點時間,你可以積累創業的經驗教訓,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有的人會完成自己對自己的一個定位,說我是知道我是能幹從0到1的,而且我學到了一些技能,也有的人因此呢,終於認清楚了,就是說,其實我不是那塊料,我特別適合輔佐別人去打天下。

去創業公司最好去小一點的創業公司,而不是BAT

我覺得人貴有自知之明,找清楚自己的定位, 所以這是我的第一個觀點。所以,如果有人再問我說,我剛畢業,我要不要去創業,我的答案就是說,應該去創業,應該去加入一些看起來今天有風險的公司,很多人說我就去BAT,其實現在去BAT,也許能學到一些技巧,但是它畢竟已經大了,大了之後它不再具備那種創業公司的文化,有的創業公司的規模,和這種創業的能力,它是真的成反比的,公司大了,必然靠的不是這種創新的能力,而是靠的資本的能力、資源的能力,誰弄大了我把誰給買了,所以我反而覺得大家有點風險的意識,去加入一些初創的公司,加入一些別人的創業公司,這是我的一個建議。

少談點主義,多一些實踐

第二點呢,我分享一點,就是說,創業,這個,其實我覺得家國情懷,偶爾想一想就可以了,但是不要經常去想,為什麼呢?因為我覺得真正的創業者,再偉大的事業,我自己總結,都是從很不起眼的一些小事開始做起的。

目前的很多創業者都太浮躁

我看過很多年輕的創業者,因為他缺乏實踐經驗,他往往是被很多互聯網公司的PR做蠱惑,馬上O2O時代要來了,對吧,馬上這個什麼,什麼知識閱讀、知識分享的時代要來了,所以這個,最近我說,人工智慧時代要來了,然後大家就覺得,活著就要改變世界,所以很多人就覺得我不創業就怎麼樣。 我看到很多商業計畫書呢,我自己感覺呢,就是概念相對比較多,宏觀的東西多,我要做一個什麼模式,我要做一個B2CX什麼模式,我要做一個什麼這樣的一個概念,但是,我往往問他們,我說,你的商業計畫書,看了半天,你個人的稱述我也聽了半天,都是在講家國、情懷,都是在講自己。

創業要回歸商業的本質,是解決了誰的什麼問題,還是給誰創造了什麼價值

很多創業者給我發現一個誤區啊,就以為你們站在臺上聲淚俱下,抒發自己的情懷,好像特別有感情就能打動投資人,這都是一個誤解,很多人會覺得自己不創業簡直就是,要怎麼怎麼樣了,其實現實很殘酷,就是說,我覺得最後就問他,我說,你究竟做了一個什麼樣的產品或者服務,你解決了什麼需求,你解決了什麼痛點,你給什麼樣的用戶創造了什麼樣的價值,很多人往往回答不出來,我說的很坦率,就是說或者說,有人說美國流行這個模式,對吧,我們就把它抄過來了,對吧,然後呢有人說,你看這個張三公司、李四公司都已經做了滿大街放自行車了,我也打算做自行車,我就很嚴肅地說,現在主要問題是顏色不夠用了。

市場是檢驗商業的唯一角鬥場

所以說,這是我,包括我們自己做產品也會遇到的一個問題,就是說,當你有很多偉大的、宏偉的想法之後呢,你最後脫離了最關鍵的一步,就是說這個市場不會因為你的宏偉想法而買單,市場很現實,你的用戶、你的老百姓,永遠問你說,我為啥要用你的東西呢,你給我什麼價值呢?對吧,所以,你如果你不能回答這個問題,那麼你的創業,上面所有設想的這種情懷也好、改變世界也好,所有的這種豪言壯語、所有的偉大設想,都會是空中樓閣,對吧,所以我給你講,很多人在初次創業的時候,不一定要追求這事寫得特別大,很多人覺得我寫得不夠宏偉投資人就不會給我融資,錯了,你如果沒有打開市場最關鍵的一環,你寫得再宏偉,有些人家投資人就說到,你第一步都幹不出來,對吧,很多人就說,當我有了一千萬用戶之後,我將會開展如何如何的收費,我會每天有多少的收入,還畫了個曲線,問題是,你如何你拿到不說是一千萬,你如何拿到你的第一萬個用戶,你如何拿到你的第100萬個用戶,很多人就醉了,就回答不出來。

我們的文化教育可能有點推崇”高大上“,但是脫離實際

所以這樣可能,我現在覺得,跟我們的文化教育也有關係,我記得,我上研究生的時候,我是碩士畢業的,碩士畢業比較簡單,寫論文,好像混一混就通過了,當時我的導師還帶著一些博士,當時我忘了,好像就是有一個說法,就是說,你看美國人寫博士論文,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的獲獎者,他們獲獎,很多他們都是用微觀的角度,說中國學管理、學經濟的,我不知道現在是什麼樣,我那時候是這樣,寫得跟政府報告似的,都特別宏觀,就好像標題不大,詞不大,對吧,所以,行業裡有一段,最近有些公司也是經常喜歡用大詞,我一聽到什麼生態化反就暈菜了,因為記者問我說你知道啥意思嗎,我說我真的不懂是啥意思。

說得再好聽,不好用的話,用戶也不要。要滿足核心需求

事實證明光說大詞嚇唬人對做宣傳有點幫助,但是對使用者用你的產品,毫無説明,你比如我今天中午10點到旁邊一個麵館吃什麼biangbiang面、肉夾饃,量雖然小,但是我在那排隊等了20分鐘,差點遲到,對吧,這個,很簡單,因為它說味道好,對吧,那肉夾饃肉分量足,我們會選擇一個飯店說,喔~~,這個飯店很不得了,這個老闆利用O2O、大資料、人工智慧計算,他定義了下一代餐飲的新標準,利用了生態化反,對吧,你可能就覺得它這裡頭不說人話,你肯定就不會進這個飯店。

傳統企業轉型互聯網不可能一蹴而就,應從服務使用者出發找到一個切入點

在過去幾年裡頭,有很多傳統企業家,想轉型,但是成功的例子,確實有限,對吧。我認為他們轉型互聯網的心情,我是理解的,他們的財力也是足夠雄厚的,但是很多人轉型互聯網,反而不成功,我認為也是在這件事上摔了跟頭,就因為他們太有錢了,所以他們想一步在互聯網上,去做一個宏偉的規劃,就是布一個戰略的佈局,而忘了在互聯網裡,因為它是個to消費者的市場,永遠是要找到一個撬動點和切入點,所以我就說,最後舉兩個例子吧。

你比如說,很多人在講Facebook,有一段時間Facebook成了全世界創新的代表,對吧,這個,但是我就問了,我說,Facebook上市的時候已經很牛了,他寫了一封很裝、裝、裝、裝的信,我們的使命是連接人類,所以很多人去創業,就學紮克伯格,說我要連接人類,我說,你連自己都連接不了,你還連接人類,我說你去看看紮克伯格那部電影就《社交網路》,那麼去看他的黑歷史啊,Facebook最早在美國是幹什麼的呢?最早是在哈佛,在哈佛幹什麼呢?樊登,你最早用Facebook為啥?實際上,最早是哈佛男生為了泡女生,對吧,所以把這些女生、女同學的照片,所以你如果說起來,用今天的眼光看,Facebook是啥,不就一泡妞網站嗎?而且,這領導一聽泡妞網站,封!對吧,但是呢,人家從泡妞慢慢地積累了,這是人的剛需啊。

我就經常這個例子跟很多人講,偉大的公司都是從一件小事。很多人拿約伯斯做例子,我覺得約伯斯也被過度神話了,就好像他說的每件事都對,其實約伯斯從來,就是說,我們找他的歷史,一定要追溯一件事,蘋果他回去之後的成功,不是Iphone,是Ipod,Ipod今天很成功,這是馬後炮了,在當年的時候,那不就是一個大容量的mp3播放機嗎?實際上蘋果,當時電腦做不過DELL,就是PC,作業系統做不過微軟,最後就做了一個mp3播放機,在當時,這是兩個真事,一個是Michael Dell,Michael Dell當時是賣電腦,Michael Dell很惋惜地說,我要是約伯斯,我就把錢退給股東,把公司關了,回家洗洗睡了。然後比爾蓋茨就特別英雄疼英雄,比爾蓋茨就覺得要再不拉約伯斯一把,約伯斯就該死了,所以微軟投了蘋果兩個億,他挽救了蘋果一把,當時沒有人看好一個放音樂的mp3播放機,最後在全世界賣了幾億部,變成了新的時尚,然後從mp3播放機,再加了一個螢幕,然後才走向了Iphone。

所以我想舉這兩個例子來證明呢,就是說今天你無論多麼有家國情懷,哪怕你想改變宇宙,但今天在互聯網上創業,能不能你先回到一個點,就是想一想在你的生活中,在你周邊,你觀察到了消費者的行為裡面,有什麼問題,讓人覺得很痛,就像眼中釘、肉中刺一樣不能忍受,或者還有什麼剛性需求,對吧,不能被滿足。

腳踏實地,得用戶者得天下,做一個實幹家。

我就是舉個例子,所以我就是說,萬里長征、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你把眼下的第一步做好,撈到了用戶,有用戶的基礎,往後的牌,就是胡打胡有理,但是第一步做不到,這個所有的東西都是紙上談兵,謝謝大家。

”走到穀底“的一個教訓是,做的太多太雜,過於分散,不專注

人呢,都有峰頂和穀底,生活本來就存在這樣的現象,所以處在穀底也很正常。但我可以總結一下,我自己覺得,前幾年,我們企業做得比較順風順雨之後呢,我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過於分散,不專注。就是我覺得做事情要聚焦, 當你同時試圖在太多的戰線上同時各方位、全方位出擊的時候呢,所以說肯定是有,就像,比如說,最近在手機這個領域,對吧,有家手機廠商很專注,對吧,所以就後來才慢慢居上,有家手機廠商呢,又做電飯煲,所以呢我以前就犯過類似的錯誤。

用戶不會因為你的戰略買單

還有一個最後呢,剛才我已經講到的,當我是一個小公司的時候呢,我會從很微觀的角度,但當自己有點錢之後呢,往往,有錢就開始騷包了,就開始講佈局,講戰略,講宏觀,講生態,所以就是怎麼說呢,我們做有些事情的時候,光有宏觀跟策略,但是忽視了細節的時候,我們有戰略決定方向,大方向肯定是對的,比如說我們應該電影, 我們應該做智慧硬體,但是最後還是,用戶不會因為你的戰略買單,用戶不是管理學院上戰略課的,對吧,使用者只關注你的產品具體的實用性。

那之後你的執行不好,戰略沒有到位,然後完了你作為一個CEO,你可能反過來很迷惑,究竟是這個戰略不對呢,還是沒執行好? 這時候,如果企業不大,又聚焦,那就很簡單,我就一劍插到底,我就知道執行上什麼問題。但當你不聚焦之後呢給股東出彙報的時候,這時候你覺會得到一個錯誤的判斷,這個戰略可能不對,戰略不對幹什麼,我們就要請諮詢公司,來幫我們做戰略,這時候我們學校管理學院學戰略的就派上用場了,然後就開始折騰,這種折騰又帶來了更多的,所以我是說,最近我們退市回來,其實本身除了說要解決一個我們的一個身份問題之外,其實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要重新聚焦到,可能以安全、以人工智慧為核心,有些業務該放棄就放棄,做不好就不做。所以我認為聚焦跟細節的執行還是比較重要的。

不要被那些成功的故事一蠱惑呢,好像一說到創業,每個人都要去當馬雲,那你看看馬雲是團隊選出來的代表,馬雲很成功,但是,我跟馬雲算很熟,但是如果沒有他背後的團隊,構成一個完整的隊伍,那麼光靠馬雲一個人,對吧,他是挺能忽悠,但是得有人把他忽悠的事做出來,比如說他可能不太懂技術,而且他以不懂技術為榮,對吧,黃明生,對吧,他也,其實也不太懂產品,但是馬雲很善於團結,就是說,他團結了很多產品和技術高手。

都想當馬雲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加入馬雲團隊,去輔佐馬雲。

所以,我就覺得,今天各位如果,用這樣一種角度去衡量自己,如果每個人都要去做馬雲,去做馬化騰,我覺得這個路呢,一定是千軍萬馬獨木橋,一定很窄,從概率來說,歷史幾千年,你說像紮克伯格、像比爾蓋茨,包括像馬雲、馬化騰這種人,一千年可能也就出了這麼幾個,肯定這個概率比你買彩票中五百萬的概率肯定還要更小,如果大家都奔著這個目標去,我覺得那創業的結果大部分一定很悲催。但是如果說你能夠有一種開放的胸懷,就是說,我不一定是來此主導創業,但是我能夠願意去加入一個創業團隊,我在創業團隊裡扮演一個從1到2,或從從2到10這樣一個角色,那麼,我覺得你也是在參與創業,所以我們過去的價值觀呢,我一直覺得有個問題,就是太窄了,或者說太一元了,因為宣傳的時候,一個企業,主要是宣傳他的從0到1的那個人,為什麼,因為這個人承擔了最大的風險,他是開創者,所以他可能也承擔最大的榮譽,但是畢竟,這樣的概率比較小,所以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那麼說希望你不要走極端,我們很多同學就是說,要麼我就自己創辦一個企業,我成為下一個馬雲,那這個概率很低,要麼我就去趕快報個公務員,趕快找一個國企,拿一個、做一個鐵飯碗,為什麼在這個中間,就沒有一個中間路線呢?

重新定義創業,加入創業公司也是在創業,不是說當個CEO才叫創業

所以我自己覺得,很多同學,如果能夠在自己創業的時候,你能夠把這個創業重新定義,就是說你去參與創業,它也是創業,那麼我覺得創業之路,可能就寬闊了很多,我覺得。而且在這個過程中,那有人說,我不知道我到底是個從0到1,萬一我是馬雲呢,對,這個我覺得是這樣,是騾子是馬,我們拉出來溜一溜。所以我一直認為,就是,學習創業,也是創業的一部分。創業不是過家家,風險和難度都很大。為了減少風險可以加入創業公司,並找到自己的定位。 所以我一直力主很多剛畢業的年輕人哪,應該去創業,但是不應該從把它等同於自己辦公司,辦公司很容易,對吧,辦個公司,印盒名片,我經常開個玩笑說,我上鋪的兄弟做CTO,我的女朋友做CFO,對吧,她學財務的,然後我再找幾個哥們同學,當年很多大學生創業吃虧,都吃虧在這個方面,就是說太低估了創業的這種風險和難度,但是如果你今天,比如你加入一個初創公司,哪怕這些初創公司它風險再大,你現在是交別人的學費,用別人的錢在交學費,然後培養你對創業的理解。創業成了,你能夠找到自己的定位,分享成績;創業敗了,你不花錢,花了點時間,你可以積累創業的經驗教訓,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有的人會完成自己對自己的一個定位,說我是知道我是能幹從0到1的,而且我學到了一些技能,也有的人因此呢,終於認清楚了,就是說,其實我不是那塊料,我特別適合輔佐別人去打天下。

去創業公司最好去小一點的創業公司,而不是BAT

我覺得人貴有自知之明,找清楚自己的定位, 所以這是我的第一個觀點。所以,如果有人再問我說,我剛畢業,我要不要去創業,我的答案就是說,應該去創業,應該去加入一些看起來今天有風險的公司,很多人說我就去BAT,其實現在去BAT,也許能學到一些技巧,但是它畢竟已經大了,大了之後它不再具備那種創業公司的文化,有的創業公司的規模,和這種創業的能力,它是真的成反比的,公司大了,必然靠的不是這種創新的能力,而是靠的資本的能力、資源的能力,誰弄大了我把誰給買了,所以我反而覺得大家有點風險的意識,去加入一些初創的公司,加入一些別人的創業公司,這是我的一個建議。

少談點主義,多一些實踐

第二點呢,我分享一點,就是說,創業,這個,其實我覺得家國情懷,偶爾想一想就可以了,但是不要經常去想,為什麼呢?因為我覺得真正的創業者,再偉大的事業,我自己總結,都是從很不起眼的一些小事開始做起的。

目前的很多創業者都太浮躁

我看過很多年輕的創業者,因為他缺乏實踐經驗,他往往是被很多互聯網公司的PR做蠱惑,馬上O2O時代要來了,對吧,馬上這個什麼,什麼知識閱讀、知識分享的時代要來了,所以這個,最近我說,人工智慧時代要來了,然後大家就覺得,活著就要改變世界,所以很多人就覺得我不創業就怎麼樣。 我看到很多商業計畫書呢,我自己感覺呢,就是概念相對比較多,宏觀的東西多,我要做一個什麼模式,我要做一個B2CX什麼模式,我要做一個什麼這樣的一個概念,但是,我往往問他們,我說,你的商業計畫書,看了半天,你個人的稱述我也聽了半天,都是在講家國、情懷,都是在講自己。

創業要回歸商業的本質,是解決了誰的什麼問題,還是給誰創造了什麼價值

很多創業者給我發現一個誤區啊,就以為你們站在臺上聲淚俱下,抒發自己的情懷,好像特別有感情就能打動投資人,這都是一個誤解,很多人會覺得自己不創業簡直就是,要怎麼怎麼樣了,其實現實很殘酷,就是說,我覺得最後就問他,我說,你究竟做了一個什麼樣的產品或者服務,你解決了什麼需求,你解決了什麼痛點,你給什麼樣的用戶創造了什麼樣的價值,很多人往往回答不出來,我說的很坦率,就是說或者說,有人說美國流行這個模式,對吧,我們就把它抄過來了,對吧,然後呢有人說,你看這個張三公司、李四公司都已經做了滿大街放自行車了,我也打算做自行車,我就很嚴肅地說,現在主要問題是顏色不夠用了。

市場是檢驗商業的唯一角鬥場

所以說,這是我,包括我們自己做產品也會遇到的一個問題,就是說,當你有很多偉大的、宏偉的想法之後呢,你最後脫離了最關鍵的一步,就是說這個市場不會因為你的宏偉想法而買單,市場很現實,你的用戶、你的老百姓,永遠問你說,我為啥要用你的東西呢,你給我什麼價值呢?對吧,所以,你如果你不能回答這個問題,那麼你的創業,上面所有設想的這種情懷也好、改變世界也好,所有的這種豪言壯語、所有的偉大設想,都會是空中樓閣,對吧,所以我給你講,很多人在初次創業的時候,不一定要追求這事寫得特別大,很多人覺得我寫得不夠宏偉投資人就不會給我融資,錯了,你如果沒有打開市場最關鍵的一環,你寫得再宏偉,有些人家投資人就說到,你第一步都幹不出來,對吧,很多人就說,當我有了一千萬用戶之後,我將會開展如何如何的收費,我會每天有多少的收入,還畫了個曲線,問題是,你如何你拿到不說是一千萬,你如何拿到你的第一萬個用戶,你如何拿到你的第100萬個用戶,很多人就醉了,就回答不出來。

我們的文化教育可能有點推崇”高大上“,但是脫離實際

所以這樣可能,我現在覺得,跟我們的文化教育也有關係,我記得,我上研究生的時候,我是碩士畢業的,碩士畢業比較簡單,寫論文,好像混一混就通過了,當時我的導師還帶著一些博士,當時我忘了,好像就是有一個說法,就是說,你看美國人寫博士論文,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的獲獎者,他們獲獎,很多他們都是用微觀的角度,說中國學管理、學經濟的,我不知道現在是什麼樣,我那時候是這樣,寫得跟政府報告似的,都特別宏觀,就好像標題不大,詞不大,對吧,所以,行業裡有一段,最近有些公司也是經常喜歡用大詞,我一聽到什麼生態化反就暈菜了,因為記者問我說你知道啥意思嗎,我說我真的不懂是啥意思。

說得再好聽,不好用的話,用戶也不要。要滿足核心需求

事實證明光說大詞嚇唬人對做宣傳有點幫助,但是對使用者用你的產品,毫無説明,你比如我今天中午10點到旁邊一個麵館吃什麼biangbiang面、肉夾饃,量雖然小,但是我在那排隊等了20分鐘,差點遲到,對吧,這個,很簡單,因為它說味道好,對吧,那肉夾饃肉分量足,我們會選擇一個飯店說,喔~~,這個飯店很不得了,這個老闆利用O2O、大資料、人工智慧計算,他定義了下一代餐飲的新標準,利用了生態化反,對吧,你可能就覺得它這裡頭不說人話,你肯定就不會進這個飯店。

傳統企業轉型互聯網不可能一蹴而就,應從服務使用者出發找到一個切入點

在過去幾年裡頭,有很多傳統企業家,想轉型,但是成功的例子,確實有限,對吧。我認為他們轉型互聯網的心情,我是理解的,他們的財力也是足夠雄厚的,但是很多人轉型互聯網,反而不成功,我認為也是在這件事上摔了跟頭,就因為他們太有錢了,所以他們想一步在互聯網上,去做一個宏偉的規劃,就是布一個戰略的佈局,而忘了在互聯網裡,因為它是個to消費者的市場,永遠是要找到一個撬動點和切入點,所以我就說,最後舉兩個例子吧。

你比如說,很多人在講Facebook,有一段時間Facebook成了全世界創新的代表,對吧,這個,但是我就問了,我說,Facebook上市的時候已經很牛了,他寫了一封很裝、裝、裝、裝的信,我們的使命是連接人類,所以很多人去創業,就學紮克伯格,說我要連接人類,我說,你連自己都連接不了,你還連接人類,我說你去看看紮克伯格那部電影就《社交網路》,那麼去看他的黑歷史啊,Facebook最早在美國是幹什麼的呢?最早是在哈佛,在哈佛幹什麼呢?樊登,你最早用Facebook為啥?實際上,最早是哈佛男生為了泡女生,對吧,所以把這些女生、女同學的照片,所以你如果說起來,用今天的眼光看,Facebook是啥,不就一泡妞網站嗎?而且,這領導一聽泡妞網站,封!對吧,但是呢,人家從泡妞慢慢地積累了,這是人的剛需啊。

我就經常這個例子跟很多人講,偉大的公司都是從一件小事。很多人拿約伯斯做例子,我覺得約伯斯也被過度神話了,就好像他說的每件事都對,其實約伯斯從來,就是說,我們找他的歷史,一定要追溯一件事,蘋果他回去之後的成功,不是Iphone,是Ipod,Ipod今天很成功,這是馬後炮了,在當年的時候,那不就是一個大容量的mp3播放機嗎?實際上蘋果,當時電腦做不過DELL,就是PC,作業系統做不過微軟,最後就做了一個mp3播放機,在當時,這是兩個真事,一個是Michael Dell,Michael Dell當時是賣電腦,Michael Dell很惋惜地說,我要是約伯斯,我就把錢退給股東,把公司關了,回家洗洗睡了。然後比爾蓋茨就特別英雄疼英雄,比爾蓋茨就覺得要再不拉約伯斯一把,約伯斯就該死了,所以微軟投了蘋果兩個億,他挽救了蘋果一把,當時沒有人看好一個放音樂的mp3播放機,最後在全世界賣了幾億部,變成了新的時尚,然後從mp3播放機,再加了一個螢幕,然後才走向了Iphone。

所以我想舉這兩個例子來證明呢,就是說今天你無論多麼有家國情懷,哪怕你想改變宇宙,但今天在互聯網上創業,能不能你先回到一個點,就是想一想在你的生活中,在你周邊,你觀察到了消費者的行為裡面,有什麼問題,讓人覺得很痛,就像眼中釘、肉中刺一樣不能忍受,或者還有什麼剛性需求,對吧,不能被滿足。

腳踏實地,得用戶者得天下,做一個實幹家。

我就是舉個例子,所以我就是說,萬里長征、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你把眼下的第一步做好,撈到了用戶,有用戶的基礎,往後的牌,就是胡打胡有理,但是第一步做不到,這個所有的東西都是紙上談兵,謝謝大家。

”走到穀底“的一個教訓是,做的太多太雜,過於分散,不專注

人呢,都有峰頂和穀底,生活本來就存在這樣的現象,所以處在穀底也很正常。但我可以總結一下,我自己覺得,前幾年,我們企業做得比較順風順雨之後呢,我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過於分散,不專注。就是我覺得做事情要聚焦, 當你同時試圖在太多的戰線上同時各方位、全方位出擊的時候呢,所以說肯定是有,就像,比如說,最近在手機這個領域,對吧,有家手機廠商很專注,對吧,所以就後來才慢慢居上,有家手機廠商呢,又做電飯煲,所以呢我以前就犯過類似的錯誤。

用戶不會因為你的戰略買單

還有一個最後呢,剛才我已經講到的,當我是一個小公司的時候呢,我會從很微觀的角度,但當自己有點錢之後呢,往往,有錢就開始騷包了,就開始講佈局,講戰略,講宏觀,講生態,所以就是怎麼說呢,我們做有些事情的時候,光有宏觀跟策略,但是忽視了細節的時候,我們有戰略決定方向,大方向肯定是對的,比如說我們應該電影, 我們應該做智慧硬體,但是最後還是,用戶不會因為你的戰略買單,用戶不是管理學院上戰略課的,對吧,使用者只關注你的產品具體的實用性。

那之後你的執行不好,戰略沒有到位,然後完了你作為一個CEO,你可能反過來很迷惑,究竟是這個戰略不對呢,還是沒執行好? 這時候,如果企業不大,又聚焦,那就很簡單,我就一劍插到底,我就知道執行上什麼問題。但當你不聚焦之後呢給股東出彙報的時候,這時候你覺會得到一個錯誤的判斷,這個戰略可能不對,戰略不對幹什麼,我們就要請諮詢公司,來幫我們做戰略,這時候我們學校管理學院學戰略的就派上用場了,然後就開始折騰,這種折騰又帶來了更多的,所以我是說,最近我們退市回來,其實本身除了說要解決一個我們的一個身份問題之外,其實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要重新聚焦到,可能以安全、以人工智慧為核心,有些業務該放棄就放棄,做不好就不做。所以我認為聚焦跟細節的執行還是比較重要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