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廈門海滄:翰墨飄香入萬家 漁樵耕讀滿社區

今年春節期間, 一檔以古詩詞為主題的電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迅速走紅, 該節目用全新的視角和方式, 掀起整個社會對傳統文化的懷念與關注。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 有關“傳統文化復興”的話題, 也再次引起代表委員的熱議。 那麼, 傳統文化如何才能與新的時代條件無縫對接, 傳承與弘揚的路徑又在哪裡呢?這無疑是對地方各級政府智慧的不小考驗。

蘆塘書院“光裕堂”內, 孩子們正在認真學習《顏氏家訓》

可喜的是, 中國商報記者經過深入採訪發現, 廈門市海滄區用社區書院為廈門建設“五大發展”示範市搭建了理想支點, 也為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找到了生動實踐和成功注解。 在海滄區看來, 耕讀文化不僅是海滄本土優秀的文化傳承, 對於海滄新移民以及絕大多數進城務工人員而言, “鄉土”、“鄉情”、“鄉愁”已成為流淌於血脈之中、永遠難以割捨的精神家園。

而耕讀文化正是連結歷史與現代、本土居民與新移民的紐帶和橋樑。

當前, 海滄區正以社區書院為主要平臺, 掀起一股“耕讀傳家”的熱潮, 將弘揚優良家風家訓落實到最基層, 勾勒出一幅鑄社風、民風的新藍圖, 耕讀文化的“因數”正在向全區氤氳開來。

書院背後的政府智慧

“南山豆苗肥, 東皋雨新足。 涼氣滿郊墟, 書聲出茅屋。 古來賢達人, 起身自耕牧。 買臣負薪歌, 倪寬頻經讀。 ”您可曾料想, 在廈門市海滄區的蘆塘書院裡, 也可以親身體驗到元代大詩人王冕筆下《耕讀軒》中的此情此景。

事實上, 蘆塘書院只是海滄區社區書院蓬勃發展的一個縮影。 放眼全區, 14家社區書院如繁星般點綴其間, 芳香四溢、枝繁葉茂,

溫潤著海滄的表情, 孕育著這片土地的氣節, 賦予高樓大廈和鋼筋水泥森林無法呈現的生動, 傳承保護著千百年來的鄉村文脈, 激勵著人們追逐夢想、砥礪前行、堅守擔當。

書法課上孩子們認真地書寫

作為海滄區社區書院建設的“特邀設計師”,

蘆塘書院負責人、臺灣大學城鄉與建築研究發展基金會規劃師李佩珍跟海滄區結緣於2014年8月。 “當時整個廈門市正在推動社會治理創新, 這與臺灣的社區營造類似, 海滄區希望我們把臺灣的經驗拿到這裡進行交流。 ”李佩珍說, “當時合同簽了8個月, 沒想到我一呆就是3年。 ”

3年來, 李佩珍都專注于海滄區農村的發展, “哪個村莊有重點專案, 我都會去支援”。 2016年 12月9日, 青礁村蘆塘書院正式揭幕, 此舉標誌著海滄區“弘揚耕讀文化”的全面啟動。 在李佩珍看來, 這對於海滄區農村的發展是“軟硬兼施, 兩全其美”。 “‘軟’的部分是指以耕讀文化為魂, 讓鄉愁存續人心, ‘硬’的部分則是指把社區書院結合到美麗鄉村建設中。 ”

蘆塘書院的教室“光裕堂”曾經是一棟被廢棄的古厝,

“古厝對當地居民來說是歷經了好幾代的建築物,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 古厝不再被使用, 但村民們對古厝的情感卻依然留存著, 是作為社區書院的絕佳載體。 ”李佩珍說, “讓村民在古厝裡追尋過去的聲音和足跡, 同時滿足他們現在的文化需求, 這對凝聚鄉情意義重大, 而且在古代書院民間教化和鄉賢自治這兩大功能上, 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復蘇。 ”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 “光裕堂”的持有者為海滄的陳氏家族。 蘆塘社開基祖陳國賢公以教書育人為生, 約于嘉慶年間設立“蘆塘學堂”, 聘請教師, 設立音樂教室, 教授四書五經的同時也教授英文, 不僅面向本族子弟, 還招收鄰村的孩子, 後人至今還傳頌此事。 在青礁村長顏鳴秋的號召下,陳氏後人陳亞團、陳全利、陳全勇等人積極回應,促成今日蘆塘書院的再興計畫。“此舉實現了鄉賢精神的有效傳承,也讓村民更加瞭解蘆塘社。”李佩珍告訴記者,在村民們心中,陳氏祖先有著“樂善好施”的品格,通過弘揚和傳承,“樂善好施”如今已作為全村的核心價值觀。

“很讓我感動的是,當我們在請設計單位規劃好使用範圍並開始對古厝進行修復時,當地村民林阿花主動找到我們,稱願意把古厝斜對面自己私有並用來耕種番薯的一大片田地無償讓出修建書院廣場。”李佩珍回憶道,林阿花的想法很簡單,村裡有了社區書院,未來就會有更多活動,鄉親們的業餘生活就會更加豐富多彩,她願意為此出一份力。“於是我們又有了一塊場地做書院廣場。”

據介紹,海滄區街道辦與青礁小學經過協商,建立共建關係,共同辦好蘆塘書院,讓耕讀文化通過豐富立體、形式多樣的書院課程活化起來。“今年寒假舉辦的冬令營,所有師資和80多位小朋友都是張校長幫我們張羅對接的。”李佩珍說。家住書院旁的蔡阿姨看到這麼多小朋友來到蘆塘社,她也呼朋引伴,把蘆塘社的老媽媽們召集起來,免費為小朋友提供點心,並自命名為“蘆塘愛心媽媽”。“以後只要書院舉辦小朋友的活動和課程,我們都會來提供點心等食物。”蔡阿姨笑著說。

為期三天的冬令營因為村民的熱情參與變得更加豐富多彩,“除了寫春聯、剪窗花、花式跳繩等應景的活動,中午和傍晚,小朋友還跟老媽媽們學習搓湯圓、炸海蠣”。李佩珍覺得正在發生的一切都讓她很意外也很感動,“村長和一位鄉賢知道後,承擔了這趟冬令營的費用”。李佩珍認為,社區書院的建設潛移默化地增強了村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潤物細無聲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傳統文化正如春夜喜雨一樣,潛移默化地將精神之花種進每個人的心田。

“你包的湯圓又圓又大,今晚我們可都要去你家吃湯圓哦!”,“全都來,我都招待!”今年元宵節當天,海虹社區舉辦了一場包湯圓比賽,海虹社區居民大學的古琴班、瑜伽班、戲曲班、合唱班等興趣班成員都來參賽,現場座無虛席。“每年都有這樣的活動,很熱鬧,很好玩。”家住海虹社區綠苑新城的周惠卿告訴記者,這裡有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又有志同道合的鄰居好友作伴,退休生活心滿意足。海虹社區居民大學負責人溫雪珍說:“這裡的居民多數是近幾年從各地遷過來的,相互之間並不熟悉。自從有了社區大學,大家通過上課互相認識,鄰里關係更加密切了,人心都變得溫柔起來了。”

海虹社區居民大學搓湯圓比賽

其實,這類活動在海滄區的社區書院隨處可見。為更好地讓傳統文化“種”進社區書院、傳統禮儀“走”進居民心坎,海滄區各村社結合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和重要節慶假日,基於社區書院開展了祈福迎新、敬老禮、成人禮等活動。

“關心身邊事,關愛身邊人。”這是寫在海興社區暖心書院門口的一行字。同樣是由拆遷戶和外地人口組成的社區,“為了消除各種人群在海滄生活的陌生感和距離感,增強被征地農民的歸屬感,讓他們走出家門,關心鄰里,書院就想到以愛為切入點,成立暖心基金,幫助困難人群,並通過‘最美家庭’、‘最美婆媳’等活動評選出的暖心人物來引領大家心中有愛。”海興社區書記李志清說,“我們社區老人協會會長林美珠,無微不至地照顧社區內兩位空巢殘疾老人,數十年如一日,她的故事被搬上社區書院的講堂,成為全社區人人學習的楷模。”

在李志清看來,耕讀文化不僅是指半耕半讀的生活方式,在今天更是一種精神培育,“其實就是弘揚正能量,社區書院以愛為主題,也是將人與人交往中最原始的東西加以提升”。李志清是海滄古樓農場人,家鄉的一磚一瓦和小時的生活片段,她至今還記憶猶新,包括以前放假,都要去幫忙幹農活、打稻穀,以前的梨耙、蓑衣、打穀機,現在的孩子都不知道是什麼樣了,而社區書院的建立,可以讓孩子們走近它們、瞭解它們,可以讓孩童們感知歷史,讓青年們感受歷史,讓中年人感悟歷史,讓老年人感懷歷史,而感恩和變化是他們收穫的最赤誠的體會。採訪過程中總是笑容滿面的李志清,讓記者看到了這裡居民幸福生活的縮影。“社區書院把大家凝聚起來,使得大家庭更加團結和溫暖,居民幸福指數都很高,很多老人都說哪兒也不願意去,就喜歡住在海滄。”

踏入霞陽社區衢雲書院的陳列室,見到的滿是關於霞陽村改居前的村情村史、鄉風民俗、崇德尚賢的記載,“廣開民智、再塑人文”的標語特別醒目。在書院的植德堂內,則上演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傳統成人禮,“一跪三拜、加緇冠、加文士冠、加弁冠……”霞陽社區年滿16歲的書院學生在家長老師的見證下,舉行成人儀式弁冠之禮,在這一莊重的儀式過程中,先人做人做事的諄諄教誨深深烙進他們的腦海中。書院的老師蔡淑虹說,借助書院傳承耕讀文化的過程中所產生的正能量,可不僅僅在課堂上傳遞,而是延伸到社區的各個角落。“社區書院建成後,各項文化活動開展得紅紅火火,把很多村民從麻將桌和酒桌邊拉了過來,聽課、看書、練字,傳統習俗也通過社區書院得到了傳承。”

書中自有黃金屋

古言道,書中自有黃金屋。自古以來,文化與財富都不是對立存在的。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海滄區通過社區書院的建設,挖掘農村文化孕育出無限商機。

走在青礁村院前社五六米寬的水泥路上,兩旁種著榕樹、龍眼樹等景觀樹,樹下種滿了三角梅等各色鮮花,城市菜地裡種著各色蔬菜。“這是什麼菜?”記者問田裡正在勞作的阿姨,“羽衣甘藍,用來榨汁的。”阿姨抬起頭微笑著說。“這塊地是幾個返鄉的大學生用來給高檔西餐廳配送蔬菜用的,雇用的都是當地的村民。”院前社濟生緣副理事長林麗松介紹道,“社區書院的建立,增強了大家的凝聚力,共同致富的氛圍更好了,目前已經成功吸引了4位大學生返鄉創業。”

十佳最美婆婆居民評選過程

很難想像,3年前這裡還因髒亂差被列為拆遷村。十幾歲就外出打工的陳俊雄在得知這一情況後,主動放棄自己的鋁合金加工廠業務,回歸家鄉,和村長挨家挨戶做工作。“一想到拆遷後就無‘家’可回,有一種想哭的感覺,後來別人告訴我這就是鄉愁。”陳俊雄動員村裡的年輕人,讓大家把房前屋後整乾淨,把豬舍雞舍拆了,種上些漂亮花草。“區政府讓我們半個月內改變村裡髒亂差的情況,我們花了一天的時間就做到了。”

陳俊雄帶領鄉民創業致富,成立濟生緣合作社,傳承弘揚耕讀文化,發展特色產業,整合城市菜地、慈濟東宮景區、古民居、對台文化交流等資源,讓院前社從昔日的“空殼村”蛻變成今日的“聚寶盆”。如今,村裡39棟閩南古厝通過修繕,煥發出新的生機,大夫第成為社區書院國學講壇的教室,設置了繪畫、木偶劇表演、童謠等文化課程,國學館牆上圖文並茂展示了顏氏文化及閩台慈濟文化交流的有趣故事。

以前,院前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就是留不住鄉愁。現在鄉愁留住了,年輕人回來了,廈門及周邊的遊客,甚至國外客人紛紛慕名而來。據介紹,2014年改造至今,院前已經吸引了10萬余名遊客,城市菜地、鳳梨酥觀光工廠、農家餐廳、民宿等項目已創收約400萬元,提供就業崗位近200個,約有半數村民已從城市菜地項目中獲得收益。院前社的成功經驗就像是一個五彩繽紛的夢,而這個夢的核心,或許就是深植于中國人基因裡對耕讀生活的懷念與鍾情。

“房子變大了,鄰居住近了,村子變美了,環境變好了,產業增多了,腰包更鼓了。”一位村民談起村子這幾年的變化,樂得合不攏嘴,“以前都不好意思叫朋友到我們村做客,現在巴不得他們天天來,可以推廣介紹我們美麗的家鄉。”

記者看到,院前社每家每戶的門前都有一段朗朗上口的“家風家訓”,“可不能小看這短短幾個字的力量,這可在無形中影響著村民們的一言一行呢。”院前社濟生緣副理事長林麗松認為,當地顏氏家族不畏艱險、不言失敗的精神通過社區書院得以傳承,並深深地紮根于居民心中。“大家的建設熱情越來越高,原來在父母眼中‘遊手好閒’的年輕人,現在每天早睡早起,幫助鄰里,主動承擔起村莊的硬體建設任務,他們知道,這裡是村民們自己的精神家園、致富家園。”

“人生的選擇其實很簡單:往自己心裡感到踏實的地方走,不會錯。”來自海滄興旺社區的鄭偉曾是待業青年,通過參加興旺社區書院的技能培訓,現已成為廈門鷺申通快遞服務有限公司新陽分公司經理,分管著海滄新陽和東孚鎮多個門面的快遞管理工作。通過在社區書院的耳濡目染,現在,不論是在家庭還是事業上,鄭偉都時刻把“貢獻、責任、感恩”記在心中。受社區書院的啟發,鄭偉學習古人“耕讀傳家”的精神,“耕田可以事稼穡,豐五穀,養家糊口,以立性命。讀書可知詩書,達禮義,修身養性,以立高德。”這樣的生活標準,使鄭偉除了努力工作之外,不斷地學習相關知識自我充電。

新時代下的傳承弘揚

新時代下,傳統文化在傳承的時候更需要進行創新和弘揚。天竺社區是東孚街道最大的安置房社區,4000多名居民來自12個征地拆遷村。12個村變一個大社區,鄉土文化絢爛多彩。天竺社區黨總支書記柯希霈告訴記者,“我們將各個村的民俗文化、名人、建築和老人們口口相傳留下來的故事收集整理出來,在書院課堂上以典故的形式傳授,啟發居民‘人在旅途,不忘初心’。”

家風,是一個家族世代傳承的良好風尚,是一種潛在無形的精神力量,它足以影響一個人乃至一個民族的未來。進入天竺書院,家風家訓、文化活動、祠堂歷史、文化民俗、歷史人物等各板塊亮點紛呈。“每個村的家風家訓都來自於他們村裡流傳的民間故事,每個小故事都體現出耕讀文化裡的一句話,這些話就是他們的家風家訓。”據介紹,2015年8月,天竺書院作為廈門市25家試點書院之一開始展開書院系列工作,建立之初便以傳承優秀家訓家風為品牌,其加強基層宣傳教育的做法得到中宣部肯定,被列為全國社區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示範點。“全國一共有100個示範點,廈門就我們一家入選。”柯希霈說。

落滿餘暉的小路,水車、犁、石磨等物件,這些承載著天竺社區老一輩們的記憶古董,正式納入到社區書院的“鄉愁廊”裡,如今已成為整個村的記憶,同時也向每一位前來參觀者述說著屬於它們過去的故事。而在書院4樓的教室裡,若干不知年份、不知價格的古董隨意擺放在陳列櫃裡,“所有農事物件和古董都是居民自發捐贈的,他們覺得社區書院是大家庭,自己家是小家庭,這些物件放在社區書院這個大家庭裡可以為其增添一點農耕文化氣息。”柯希霈說。

“社區居民參與書院建設的熱情很高,還很認真。”柯希霈說,書院入口原本是斜坡式,社區居民提議改成三個臺階,門頭石要比臺階大,甚至鋪地的方磚式樣,也被要求按照菱形的式樣來鋪。

據瞭解,海滄區對耕讀文化的弘揚既有高大上的節目,也有草根的元素。電視紀錄片《周起元》日前開機拍攝並將在央視播出,轄區內的企業和地方文化人士還召開了座談會,學習這位海滄本土名士為官清廉、造福一方百姓的品質。同時,海滄還圍繞耕讀文化這一主題,開拍了十部微電影。

採訪一路下來,古村流“韻”,一座座獨具匠心的社區書院,一批批原汁原味、特色鮮明的本土民俗文化活動鮮活呈現,重現了耕讀文化、鄉土建築文化,體現出各個古村落的文化韻味。無論從村居村貌還是到田間地頭,海滄區都是煥然一新,居民們快樂勞作、和諧向上。原來,幸福竟能這樣悠然地觸手可及,淳樸的海滄人正站在社區書院的大舞臺上,放聲歌唱他們的幸福生活。

在青礁村長顏鳴秋的號召下,陳氏後人陳亞團、陳全利、陳全勇等人積極回應,促成今日蘆塘書院的再興計畫。“此舉實現了鄉賢精神的有效傳承,也讓村民更加瞭解蘆塘社。”李佩珍告訴記者,在村民們心中,陳氏祖先有著“樂善好施”的品格,通過弘揚和傳承,“樂善好施”如今已作為全村的核心價值觀。

“很讓我感動的是,當我們在請設計單位規劃好使用範圍並開始對古厝進行修復時,當地村民林阿花主動找到我們,稱願意把古厝斜對面自己私有並用來耕種番薯的一大片田地無償讓出修建書院廣場。”李佩珍回憶道,林阿花的想法很簡單,村裡有了社區書院,未來就會有更多活動,鄉親們的業餘生活就會更加豐富多彩,她願意為此出一份力。“於是我們又有了一塊場地做書院廣場。”

據介紹,海滄區街道辦與青礁小學經過協商,建立共建關係,共同辦好蘆塘書院,讓耕讀文化通過豐富立體、形式多樣的書院課程活化起來。“今年寒假舉辦的冬令營,所有師資和80多位小朋友都是張校長幫我們張羅對接的。”李佩珍說。家住書院旁的蔡阿姨看到這麼多小朋友來到蘆塘社,她也呼朋引伴,把蘆塘社的老媽媽們召集起來,免費為小朋友提供點心,並自命名為“蘆塘愛心媽媽”。“以後只要書院舉辦小朋友的活動和課程,我們都會來提供點心等食物。”蔡阿姨笑著說。

為期三天的冬令營因為村民的熱情參與變得更加豐富多彩,“除了寫春聯、剪窗花、花式跳繩等應景的活動,中午和傍晚,小朋友還跟老媽媽們學習搓湯圓、炸海蠣”。李佩珍覺得正在發生的一切都讓她很意外也很感動,“村長和一位鄉賢知道後,承擔了這趟冬令營的費用”。李佩珍認為,社區書院的建設潛移默化地增強了村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潤物細無聲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傳統文化正如春夜喜雨一樣,潛移默化地將精神之花種進每個人的心田。

“你包的湯圓又圓又大,今晚我們可都要去你家吃湯圓哦!”,“全都來,我都招待!”今年元宵節當天,海虹社區舉辦了一場包湯圓比賽,海虹社區居民大學的古琴班、瑜伽班、戲曲班、合唱班等興趣班成員都來參賽,現場座無虛席。“每年都有這樣的活動,很熱鬧,很好玩。”家住海虹社區綠苑新城的周惠卿告訴記者,這裡有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又有志同道合的鄰居好友作伴,退休生活心滿意足。海虹社區居民大學負責人溫雪珍說:“這裡的居民多數是近幾年從各地遷過來的,相互之間並不熟悉。自從有了社區大學,大家通過上課互相認識,鄰里關係更加密切了,人心都變得溫柔起來了。”

海虹社區居民大學搓湯圓比賽

其實,這類活動在海滄區的社區書院隨處可見。為更好地讓傳統文化“種”進社區書院、傳統禮儀“走”進居民心坎,海滄區各村社結合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和重要節慶假日,基於社區書院開展了祈福迎新、敬老禮、成人禮等活動。

“關心身邊事,關愛身邊人。”這是寫在海興社區暖心書院門口的一行字。同樣是由拆遷戶和外地人口組成的社區,“為了消除各種人群在海滄生活的陌生感和距離感,增強被征地農民的歸屬感,讓他們走出家門,關心鄰里,書院就想到以愛為切入點,成立暖心基金,幫助困難人群,並通過‘最美家庭’、‘最美婆媳’等活動評選出的暖心人物來引領大家心中有愛。”海興社區書記李志清說,“我們社區老人協會會長林美珠,無微不至地照顧社區內兩位空巢殘疾老人,數十年如一日,她的故事被搬上社區書院的講堂,成為全社區人人學習的楷模。”

在李志清看來,耕讀文化不僅是指半耕半讀的生活方式,在今天更是一種精神培育,“其實就是弘揚正能量,社區書院以愛為主題,也是將人與人交往中最原始的東西加以提升”。李志清是海滄古樓農場人,家鄉的一磚一瓦和小時的生活片段,她至今還記憶猶新,包括以前放假,都要去幫忙幹農活、打稻穀,以前的梨耙、蓑衣、打穀機,現在的孩子都不知道是什麼樣了,而社區書院的建立,可以讓孩子們走近它們、瞭解它們,可以讓孩童們感知歷史,讓青年們感受歷史,讓中年人感悟歷史,讓老年人感懷歷史,而感恩和變化是他們收穫的最赤誠的體會。採訪過程中總是笑容滿面的李志清,讓記者看到了這裡居民幸福生活的縮影。“社區書院把大家凝聚起來,使得大家庭更加團結和溫暖,居民幸福指數都很高,很多老人都說哪兒也不願意去,就喜歡住在海滄。”

踏入霞陽社區衢雲書院的陳列室,見到的滿是關於霞陽村改居前的村情村史、鄉風民俗、崇德尚賢的記載,“廣開民智、再塑人文”的標語特別醒目。在書院的植德堂內,則上演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傳統成人禮,“一跪三拜、加緇冠、加文士冠、加弁冠……”霞陽社區年滿16歲的書院學生在家長老師的見證下,舉行成人儀式弁冠之禮,在這一莊重的儀式過程中,先人做人做事的諄諄教誨深深烙進他們的腦海中。書院的老師蔡淑虹說,借助書院傳承耕讀文化的過程中所產生的正能量,可不僅僅在課堂上傳遞,而是延伸到社區的各個角落。“社區書院建成後,各項文化活動開展得紅紅火火,把很多村民從麻將桌和酒桌邊拉了過來,聽課、看書、練字,傳統習俗也通過社區書院得到了傳承。”

書中自有黃金屋

古言道,書中自有黃金屋。自古以來,文化與財富都不是對立存在的。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海滄區通過社區書院的建設,挖掘農村文化孕育出無限商機。

走在青礁村院前社五六米寬的水泥路上,兩旁種著榕樹、龍眼樹等景觀樹,樹下種滿了三角梅等各色鮮花,城市菜地裡種著各色蔬菜。“這是什麼菜?”記者問田裡正在勞作的阿姨,“羽衣甘藍,用來榨汁的。”阿姨抬起頭微笑著說。“這塊地是幾個返鄉的大學生用來給高檔西餐廳配送蔬菜用的,雇用的都是當地的村民。”院前社濟生緣副理事長林麗松介紹道,“社區書院的建立,增強了大家的凝聚力,共同致富的氛圍更好了,目前已經成功吸引了4位大學生返鄉創業。”

十佳最美婆婆居民評選過程

很難想像,3年前這裡還因髒亂差被列為拆遷村。十幾歲就外出打工的陳俊雄在得知這一情況後,主動放棄自己的鋁合金加工廠業務,回歸家鄉,和村長挨家挨戶做工作。“一想到拆遷後就無‘家’可回,有一種想哭的感覺,後來別人告訴我這就是鄉愁。”陳俊雄動員村裡的年輕人,讓大家把房前屋後整乾淨,把豬舍雞舍拆了,種上些漂亮花草。“區政府讓我們半個月內改變村裡髒亂差的情況,我們花了一天的時間就做到了。”

陳俊雄帶領鄉民創業致富,成立濟生緣合作社,傳承弘揚耕讀文化,發展特色產業,整合城市菜地、慈濟東宮景區、古民居、對台文化交流等資源,讓院前社從昔日的“空殼村”蛻變成今日的“聚寶盆”。如今,村裡39棟閩南古厝通過修繕,煥發出新的生機,大夫第成為社區書院國學講壇的教室,設置了繪畫、木偶劇表演、童謠等文化課程,國學館牆上圖文並茂展示了顏氏文化及閩台慈濟文化交流的有趣故事。

以前,院前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就是留不住鄉愁。現在鄉愁留住了,年輕人回來了,廈門及周邊的遊客,甚至國外客人紛紛慕名而來。據介紹,2014年改造至今,院前已經吸引了10萬余名遊客,城市菜地、鳳梨酥觀光工廠、農家餐廳、民宿等項目已創收約400萬元,提供就業崗位近200個,約有半數村民已從城市菜地項目中獲得收益。院前社的成功經驗就像是一個五彩繽紛的夢,而這個夢的核心,或許就是深植于中國人基因裡對耕讀生活的懷念與鍾情。

“房子變大了,鄰居住近了,村子變美了,環境變好了,產業增多了,腰包更鼓了。”一位村民談起村子這幾年的變化,樂得合不攏嘴,“以前都不好意思叫朋友到我們村做客,現在巴不得他們天天來,可以推廣介紹我們美麗的家鄉。”

記者看到,院前社每家每戶的門前都有一段朗朗上口的“家風家訓”,“可不能小看這短短幾個字的力量,這可在無形中影響著村民們的一言一行呢。”院前社濟生緣副理事長林麗松認為,當地顏氏家族不畏艱險、不言失敗的精神通過社區書院得以傳承,並深深地紮根于居民心中。“大家的建設熱情越來越高,原來在父母眼中‘遊手好閒’的年輕人,現在每天早睡早起,幫助鄰里,主動承擔起村莊的硬體建設任務,他們知道,這裡是村民們自己的精神家園、致富家園。”

“人生的選擇其實很簡單:往自己心裡感到踏實的地方走,不會錯。”來自海滄興旺社區的鄭偉曾是待業青年,通過參加興旺社區書院的技能培訓,現已成為廈門鷺申通快遞服務有限公司新陽分公司經理,分管著海滄新陽和東孚鎮多個門面的快遞管理工作。通過在社區書院的耳濡目染,現在,不論是在家庭還是事業上,鄭偉都時刻把“貢獻、責任、感恩”記在心中。受社區書院的啟發,鄭偉學習古人“耕讀傳家”的精神,“耕田可以事稼穡,豐五穀,養家糊口,以立性命。讀書可知詩書,達禮義,修身養性,以立高德。”這樣的生活標準,使鄭偉除了努力工作之外,不斷地學習相關知識自我充電。

新時代下的傳承弘揚

新時代下,傳統文化在傳承的時候更需要進行創新和弘揚。天竺社區是東孚街道最大的安置房社區,4000多名居民來自12個征地拆遷村。12個村變一個大社區,鄉土文化絢爛多彩。天竺社區黨總支書記柯希霈告訴記者,“我們將各個村的民俗文化、名人、建築和老人們口口相傳留下來的故事收集整理出來,在書院課堂上以典故的形式傳授,啟發居民‘人在旅途,不忘初心’。”

家風,是一個家族世代傳承的良好風尚,是一種潛在無形的精神力量,它足以影響一個人乃至一個民族的未來。進入天竺書院,家風家訓、文化活動、祠堂歷史、文化民俗、歷史人物等各板塊亮點紛呈。“每個村的家風家訓都來自於他們村裡流傳的民間故事,每個小故事都體現出耕讀文化裡的一句話,這些話就是他們的家風家訓。”據介紹,2015年8月,天竺書院作為廈門市25家試點書院之一開始展開書院系列工作,建立之初便以傳承優秀家訓家風為品牌,其加強基層宣傳教育的做法得到中宣部肯定,被列為全國社區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示範點。“全國一共有100個示範點,廈門就我們一家入選。”柯希霈說。

落滿餘暉的小路,水車、犁、石磨等物件,這些承載著天竺社區老一輩們的記憶古董,正式納入到社區書院的“鄉愁廊”裡,如今已成為整個村的記憶,同時也向每一位前來參觀者述說著屬於它們過去的故事。而在書院4樓的教室裡,若干不知年份、不知價格的古董隨意擺放在陳列櫃裡,“所有農事物件和古董都是居民自發捐贈的,他們覺得社區書院是大家庭,自己家是小家庭,這些物件放在社區書院這個大家庭裡可以為其增添一點農耕文化氣息。”柯希霈說。

“社區居民參與書院建設的熱情很高,還很認真。”柯希霈說,書院入口原本是斜坡式,社區居民提議改成三個臺階,門頭石要比臺階大,甚至鋪地的方磚式樣,也被要求按照菱形的式樣來鋪。

據瞭解,海滄區對耕讀文化的弘揚既有高大上的節目,也有草根的元素。電視紀錄片《周起元》日前開機拍攝並將在央視播出,轄區內的企業和地方文化人士還召開了座談會,學習這位海滄本土名士為官清廉、造福一方百姓的品質。同時,海滄還圍繞耕讀文化這一主題,開拍了十部微電影。

採訪一路下來,古村流“韻”,一座座獨具匠心的社區書院,一批批原汁原味、特色鮮明的本土民俗文化活動鮮活呈現,重現了耕讀文化、鄉土建築文化,體現出各個古村落的文化韻味。無論從村居村貌還是到田間地頭,海滄區都是煥然一新,居民們快樂勞作、和諧向上。原來,幸福竟能這樣悠然地觸手可及,淳樸的海滄人正站在社區書院的大舞臺上,放聲歌唱他們的幸福生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