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山東——花果山風景區

花果山位於古都洛陽西89公里的河南省宜陽縣西南部的穆冊鄉境內, 花果山總面積4810公頃, 主峰海拔1831.8m。 森林覆蓋率達87.4%, 年平均氣溫14.4度, 夏季最高氣溫26度, 早在隋唐時期即為著名的旅遊勝地。 唐朝大詩人白居易、韓愈、劉禹錫、裴度、李賀, 宋代張耒、司馬光, 金末元好問, 明代唐伯虎均有吟詠花果山的傳世之作。 1991年被國家林業部批准為為國家森林公園, 2000年被評為洛陽市十佳風景區之一, 2001年被評為三A級旅遊景區。 花果山素有"孫猴子老家"之稱。 這裡峰奇石怪, 花果滿山, 景色神奇秀麗, 中國著名的古典神話小說《西遊記》就是以此山為背景,

創造了一個活靈活現的美猴王的形象, 花果山也因此而名揚天下。 今山上仍可見小說中所假託的遺跡, 如猴石、老君堂、南天門、水簾洞、七十二洞、八戒石、唐僧崖等, 此外還有阿育王塔、三元宮及郁林觀石刻等多處勝景。 如今的花果山上, 廟宇亭閣大都修葺一新, 自然景色正如吳承恩所描寫的那樣:"瑤草奇花不謝, 青松翠柏長春, 仙桃常結果, 修竹每留雲"。 連通往花果的要道口猴嘴山上的天然石猴依舊神氣十足地在看守門戶。 進入神奇的花果山, 就仿佛進入了一個奇幻的神話世界。

名著《西遊記》是國人家喻戶曉、耳熟能詳的一部神話小說, 近年來以該小說為題材影視、動漫、遊戲作品大量湧現,

成為高影響力文化符號。 小說主角孫悟空的誕生地花果山(十洲祖脈、三島來龍)究竟在哪裡一直是一個有爭議的課題, 本人對此課題進行了研究, 取得了成果並發表了學術論文《試析《西遊記》之花果山的真實地點》、《黃嶺、廉泉詳考》。 經嚴密考證, 按原著地理資訊與特徵, 可以明確大聖祖地花果山為廣東東莞大嶺山區。 大嶺山亦是嶺南第一名山黃嶺, 為宋代堪輿大師賴布衣南下尋找到的皇家龍脈之山。

海外華人群體的大聖崇拜也很濃烈, 臺灣有300萬以上的大聖信眾, 數百座齊天大聖廟宇, 美國休士頓潮州會館內拜祭的是齊天大聖佛祖像, 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香港、澳門均有大聖廟宇及廣泛的華人信眾,每年都有很熱烈的拜祭活動, 大聖祖地是一個非常好的統戰資源。

南洛陽花果山在縣城西南深山區的穆冊鄉。 距縣城50多公里。 東鄰嶽頂山、北接女幾山。 西交洛寧境。 南連嵩縣地。 總面積20多平方公里。 主峰海拔1831.8米。

花果山之名, 始見於北宋《太平寰宇記》:“壽安縣嶽頂山在縣西南, 又西為花果山”。 據《山海經》記載, 商周時期稱姑媱山。 傳說是“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屍化為媱草”, 因以為“化姑山”。 在《太平寰宇記》裡, 又將“化姑”念做“花果”。 也因為這裡山果雜集, 春花秋實而得名為“花果山”。 這與女幾山雖同出一源, 但女幾山以神話傳說著稱於世,

花果山以風物特色享有盛名。 此山主要特點是:山奇、石怪、洞佳、水秀、霧美、林茂, 具有神話幻想境界。

山、玉皇頂拔地突起巍峨壯觀, 南天門崖壁陡峭峻極入雲:鋸齒山, 參差錯落, 宛如一組三藏赴西天取經雕塑, 麥穗山, 金光燦爛, 如臨村外麥場;石簾山, 紋理清晰, 似珠竄倒掛天空。 此外還有雲海三島、梯子溝、仙人居, 顧名思義, 各有奇態。

石, 唐僧石正面象和尚拱手站立, 背面頭部如小山懸空。 號稱飛來石、寒心石、象雜技師倒立單腳蹬壇;老人石, 腰駝背弓, 形象逼真;摞摞石, 兩石相摞, 接觸不足方尺, 頂端可建房, 四周如大廈挑簷;羅鍋石, 兩石相接, 中空可通行人, 傳說為孫悟空出生之石。 更有大小石猴5處, 有的相抱接吻, 有的抓耳搔腮, 有的欲跳欲蹦,千姿百態,神氣十足,還有閻王石、揚船石、石院牆、都是天生奇景。

崖上有洞,洞中有水,水流有潭。僅七峪溝就有四道潭。瀑布、急流、險潭、隧洞,使人淒神寒骨,古人曾題“龍潭虎穴於石壁。玉女瀑水花飛濺,如禮花銀光閃耀。水簾洞幽暗深靜。”頂有石猴並立。

草木蔥蘢,煙霧縹緲,四時景色如畫。春天野花爛漫,鶯歌燕舞;夏天山風習習。可以消暑解悶;秋天碩果累累,霜葉透紅似火;冬天,林海雪原,銀波玉浪,起伏壯闊。

折疊玉皇泉

皇泉位於嶽頂峰,海撥約1500米處,汩汩清泉,注入方池,長久不斷,冬夏不竭嘗一口,甘武列浸脾,摸一把,清涼撲懷這裡山有多高,水有多深,山依著水,水巒著山,山水合一,相映生輝。

折疊水簾洞

花果山的水景,各有丰姿,不僅有涓涓溪流,懸練飛瀑,碧水深潭,而且水簾洞,嫵媚婀娜,可謂“花山明珠”位於花山廟的水簾洞,洞深6米,長約15米,高2.5米,洞口不足一米,被一巨石掩閉,石中一縫正對洞口,可一人通行。。

四壁光滑,可乘40餘人,洞上有一溪水,經洞口飛流而下,狀如珠簾,五光十色,洞外溝谷縱橫,樹木紛披,芳草蔥翠,景色秀麗。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真乃“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可謂奇觀。《西遊記》中美猴王詩曰:“颳風有處躲,下雨好存身。霜雪全無懼,雷聲永不聞。煙霞常照耀,祥瑞每蒸熏。松竹年年秀,奇花日日新。

折疊岳山日出

岳頂山古稱泰山,海撥1643米是花果山次高峰,位於景區東北部,四周森林茂密,在林海上空看日出,別有番情趣。淩晨登岳頂峰,可見曙光初露,朝霞奪目,萬山重巒,無數奇峰,雲蒸霞尉,雲霧繚繞,時隱時現,變化萬千。

尉藍的天空,乳白色變成緋霞,由鮮變成丹紅,緊接著在支霓上端露出民一牙橘紅,冉冉上升,露出半個赤盤,愈來愈大,刹時,赤盤“騰”地躍出了霧海,旭日東昇,形如宮燈,霞光四溢,卻一點也不刺目,隨著紅日的升高,卻又耀眼奪目,光芒萬丈,森林披上了彩霞,山巒灑滿了金輝,堪移奇觀。

折疊花山雲海

雲海是花果山奇景之一,夏秋季節,上午或傍晚,雨後初晴山谷裡騰起絲絲水珠,潔白如絮,凝結為雲、白雲如潮、湧入山谷,遂成白練,飄遊彙集,變成浩瀚無際的“雲海”。突出的山峰、建築物,象似大海中的島嶼,在凶湧膨湃的銀波中,忽隱忽現,懸浮于雲海之中,如海市蜃樓,似蓬來仙境。“雲海三島”,“祥雲棒桃”,堪稱天下奇觀。

氣流上升,風乍起,雲被分割,雲形突變,疾馳滾滾,萬馬奔騰,氣勢磅礴,特別壯觀。雨後初晴的傍晚,花果山雲霧茫茫,映襯玒陽如血,又展現出幅橙紅瑰麗的雲海景色。“乘雲駕霧登天臺,白雲悠悠撲面來,揮手逐她她不去,笑把柔唇吻君杯”。是遊人對花果山雲霧的讚美。

折疊碑碣石刻

古廟內尚存碑碣17塊,清乾隆十五年的兩通碑具有重要價值。石刻古代較多,至今尚有5處。

折疊石棧道

七峪溝尚有兩段石道,石壁間鑿孔,巧以石柱、石條鋪架而成,古樸險峻。

折疊北斗閣

位於嶽頂山巔,面南,雙層飛簷仿唐建築,內有四面佛塑像,重九盛會香客雲集。

折疊花果山書畫院

位於大裡溝中部,北倚獨秀峰,南臨九曲玉溪,主建築展廳一座,接待樓兩座,前有石砌拱橋,紅牆綠瓦,環境清幽,格調高雅。

折疊將軍碑林

內有百餘幅中國當代將軍題詞石刻,其中包括徐向前元帥、李德生上將等名將題詞。

陽花果山在古代又稱女幾山、姑瑤山、化姑山、石雞山等。這些名稱的緣起,有的因其神話傳說,有的因其山勢狀貌。而兼傳說和狀貌兩方面因素命名的女幾山,則使用時間最長,影響最為廣泛。幾者,汲也。相傳女幾山中的一座小石山為一女子汲器(水桶)所化。女子是誰,有酒婦說(見《名勝志》)、節女說(見《女仙傳》)、神女蘭香說(見李賀《昌穀詩》下元注)等多種傳說。

加上帝女姑瑤的傳說,使得女幾山蒙上了一層神仙綺麗的色彩,成為古代著名的旅遊勝地,為歷代文人墨客提供了無盡的創作靈感,也為渴望羽化飛仙的帝王將相們帶來了無限期冀。風流皇帝唐玄宗,晚年篤信黃老之術,遍食仙丹,以求長生。在巡幸福昌(今宜陽縣),駐蹕連昌宮(今宜陽三鄉),曾於三鄉驛樓題詩《秋風詞》。可惜原詩已不復存。據史料記載,玄宗宿三鄉,遙望對面女幾山浮想聯翩,夜夢登上仙山,仙女夾道迎接。眾仙穿著彩霞般燦爛、鳥羽般輕柔的衣裳,在仙樂伴奏下翩翩起舞。這位精通音律的皇帝依夢中印象,譜寫了《霓裳羽衣曲》,回京後又編排成宮舞演出,成為轟動一時的盛事。數十年後,著名詩人劉禹錫遊三鄉,在驛樓發現玄宗所題《秋風詞》,即以《三鄉驛樓伏睹玄宗望女幾山詩小臣裴度有感》為題,寫下一首詩:

開元天子萬事足,唯惜當時光景促。三鄉陌上望仙山,

歸作霓裳羽衣曲。仙心從此在瑤池,三清八景相追隨。

天上忽乘白雲去,世間空有秋風詞。宜陽花果山應為《西遊記》中描述花果山。花果山之名,始見於北宋《太平寰宇記》。這部宋代的地理總志成書于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西元976——984年)。《西遊記》故事先是在民間流傳,南宋時期有《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元代有《西遊記平話》話本。吳承恩創作完成《西遊記》時,比花果山得名晚了500餘年。

陽花果山實地狀況與《西遊記》描寫的內容有許多吻合之處。如開篇第一回中“峰頭時聞金雞鳴,石窟每觀龍出入”(花果山主峰狀如石雞,又名石雞山;二道練處有一石井,當地人稱龍井);二十八回被師逐回花果山,見到被二郎神燒山后的淒涼景象:“東嶺不聞班虎嘯,西山那見白猿啼。北溪狐兔無蹤跡,南穀獐犴沒影遺”,這東嶺、西山、北溪、南穀恰和花果山現有地貌吻合。花果山及周圍有多處山崖、村莊、景點和《西遊記》中描述的地名相同或相近。

比如:水簾洞、鐵板橋、高老莊、南天門等。花果山有玉皇廟、祖師廟、雲蓋寺、花山廟等寺廟道觀十餘處。其中花山廟是集佛道於一處的建築群,其不同之處在於廟內供奉的神明有齊天大聖,這在國內所有寺廟中大概也是絕無僅有的。每年農曆三月三廟會,附近三縣百里的善男信女皆集於此,香火旺盛。

花山廟內有兩通石碑:一通為清乾隆五十七年(西元1792年)所立的《重修十二老母殿碑記》,碑雲:“花果山水簾洞,孫佛成聖之名山也”;另一通清道光八年(西元1828年)所立的《建修齊天大聖木暖閣序》,碑載:“蓋花果名山,中州福地,實齊天大聖之所從出也。神通顯於上古,歸真源自唐代,驅邪衛正,至今猶顯赫耳。四方士女感其靈應,每歲朝拜。”至今花山廟村的村民,家家都供齊天大聖神位。

有的欲跳欲蹦,千姿百態,神氣十足,還有閻王石、揚船石、石院牆、都是天生奇景。

崖上有洞,洞中有水,水流有潭。僅七峪溝就有四道潭。瀑布、急流、險潭、隧洞,使人淒神寒骨,古人曾題“龍潭虎穴於石壁。玉女瀑水花飛濺,如禮花銀光閃耀。水簾洞幽暗深靜。”頂有石猴並立。

草木蔥蘢,煙霧縹緲,四時景色如畫。春天野花爛漫,鶯歌燕舞;夏天山風習習。可以消暑解悶;秋天碩果累累,霜葉透紅似火;冬天,林海雪原,銀波玉浪,起伏壯闊。

折疊玉皇泉

皇泉位於嶽頂峰,海撥約1500米處,汩汩清泉,注入方池,長久不斷,冬夏不竭嘗一口,甘武列浸脾,摸一把,清涼撲懷這裡山有多高,水有多深,山依著水,水巒著山,山水合一,相映生輝。

折疊水簾洞

花果山的水景,各有丰姿,不僅有涓涓溪流,懸練飛瀑,碧水深潭,而且水簾洞,嫵媚婀娜,可謂“花山明珠”位於花山廟的水簾洞,洞深6米,長約15米,高2.5米,洞口不足一米,被一巨石掩閉,石中一縫正對洞口,可一人通行。。

四壁光滑,可乘40餘人,洞上有一溪水,經洞口飛流而下,狀如珠簾,五光十色,洞外溝谷縱橫,樹木紛披,芳草蔥翠,景色秀麗。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真乃“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可謂奇觀。《西遊記》中美猴王詩曰:“颳風有處躲,下雨好存身。霜雪全無懼,雷聲永不聞。煙霞常照耀,祥瑞每蒸熏。松竹年年秀,奇花日日新。

折疊岳山日出

岳頂山古稱泰山,海撥1643米是花果山次高峰,位於景區東北部,四周森林茂密,在林海上空看日出,別有番情趣。淩晨登岳頂峰,可見曙光初露,朝霞奪目,萬山重巒,無數奇峰,雲蒸霞尉,雲霧繚繞,時隱時現,變化萬千。

尉藍的天空,乳白色變成緋霞,由鮮變成丹紅,緊接著在支霓上端露出民一牙橘紅,冉冉上升,露出半個赤盤,愈來愈大,刹時,赤盤“騰”地躍出了霧海,旭日東昇,形如宮燈,霞光四溢,卻一點也不刺目,隨著紅日的升高,卻又耀眼奪目,光芒萬丈,森林披上了彩霞,山巒灑滿了金輝,堪移奇觀。

折疊花山雲海

雲海是花果山奇景之一,夏秋季節,上午或傍晚,雨後初晴山谷裡騰起絲絲水珠,潔白如絮,凝結為雲、白雲如潮、湧入山谷,遂成白練,飄遊彙集,變成浩瀚無際的“雲海”。突出的山峰、建築物,象似大海中的島嶼,在凶湧膨湃的銀波中,忽隱忽現,懸浮于雲海之中,如海市蜃樓,似蓬來仙境。“雲海三島”,“祥雲棒桃”,堪稱天下奇觀。

氣流上升,風乍起,雲被分割,雲形突變,疾馳滾滾,萬馬奔騰,氣勢磅礴,特別壯觀。雨後初晴的傍晚,花果山雲霧茫茫,映襯玒陽如血,又展現出幅橙紅瑰麗的雲海景色。“乘雲駕霧登天臺,白雲悠悠撲面來,揮手逐她她不去,笑把柔唇吻君杯”。是遊人對花果山雲霧的讚美。

折疊碑碣石刻

古廟內尚存碑碣17塊,清乾隆十五年的兩通碑具有重要價值。石刻古代較多,至今尚有5處。

折疊石棧道

七峪溝尚有兩段石道,石壁間鑿孔,巧以石柱、石條鋪架而成,古樸險峻。

折疊北斗閣

位於嶽頂山巔,面南,雙層飛簷仿唐建築,內有四面佛塑像,重九盛會香客雲集。

折疊花果山書畫院

位於大裡溝中部,北倚獨秀峰,南臨九曲玉溪,主建築展廳一座,接待樓兩座,前有石砌拱橋,紅牆綠瓦,環境清幽,格調高雅。

折疊將軍碑林

內有百餘幅中國當代將軍題詞石刻,其中包括徐向前元帥、李德生上將等名將題詞。

陽花果山在古代又稱女幾山、姑瑤山、化姑山、石雞山等。這些名稱的緣起,有的因其神話傳說,有的因其山勢狀貌。而兼傳說和狀貌兩方面因素命名的女幾山,則使用時間最長,影響最為廣泛。幾者,汲也。相傳女幾山中的一座小石山為一女子汲器(水桶)所化。女子是誰,有酒婦說(見《名勝志》)、節女說(見《女仙傳》)、神女蘭香說(見李賀《昌穀詩》下元注)等多種傳說。

加上帝女姑瑤的傳說,使得女幾山蒙上了一層神仙綺麗的色彩,成為古代著名的旅遊勝地,為歷代文人墨客提供了無盡的創作靈感,也為渴望羽化飛仙的帝王將相們帶來了無限期冀。風流皇帝唐玄宗,晚年篤信黃老之術,遍食仙丹,以求長生。在巡幸福昌(今宜陽縣),駐蹕連昌宮(今宜陽三鄉),曾於三鄉驛樓題詩《秋風詞》。可惜原詩已不復存。據史料記載,玄宗宿三鄉,遙望對面女幾山浮想聯翩,夜夢登上仙山,仙女夾道迎接。眾仙穿著彩霞般燦爛、鳥羽般輕柔的衣裳,在仙樂伴奏下翩翩起舞。這位精通音律的皇帝依夢中印象,譜寫了《霓裳羽衣曲》,回京後又編排成宮舞演出,成為轟動一時的盛事。數十年後,著名詩人劉禹錫遊三鄉,在驛樓發現玄宗所題《秋風詞》,即以《三鄉驛樓伏睹玄宗望女幾山詩小臣裴度有感》為題,寫下一首詩:

開元天子萬事足,唯惜當時光景促。三鄉陌上望仙山,

歸作霓裳羽衣曲。仙心從此在瑤池,三清八景相追隨。

天上忽乘白雲去,世間空有秋風詞。宜陽花果山應為《西遊記》中描述花果山。花果山之名,始見於北宋《太平寰宇記》。這部宋代的地理總志成書于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西元976——984年)。《西遊記》故事先是在民間流傳,南宋時期有《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元代有《西遊記平話》話本。吳承恩創作完成《西遊記》時,比花果山得名晚了500餘年。

陽花果山實地狀況與《西遊記》描寫的內容有許多吻合之處。如開篇第一回中“峰頭時聞金雞鳴,石窟每觀龍出入”(花果山主峰狀如石雞,又名石雞山;二道練處有一石井,當地人稱龍井);二十八回被師逐回花果山,見到被二郎神燒山后的淒涼景象:“東嶺不聞班虎嘯,西山那見白猿啼。北溪狐兔無蹤跡,南穀獐犴沒影遺”,這東嶺、西山、北溪、南穀恰和花果山現有地貌吻合。花果山及周圍有多處山崖、村莊、景點和《西遊記》中描述的地名相同或相近。

比如:水簾洞、鐵板橋、高老莊、南天門等。花果山有玉皇廟、祖師廟、雲蓋寺、花山廟等寺廟道觀十餘處。其中花山廟是集佛道於一處的建築群,其不同之處在於廟內供奉的神明有齊天大聖,這在國內所有寺廟中大概也是絕無僅有的。每年農曆三月三廟會,附近三縣百里的善男信女皆集於此,香火旺盛。

花山廟內有兩通石碑:一通為清乾隆五十七年(西元1792年)所立的《重修十二老母殿碑記》,碑雲:“花果山水簾洞,孫佛成聖之名山也”;另一通清道光八年(西元1828年)所立的《建修齊天大聖木暖閣序》,碑載:“蓋花果名山,中州福地,實齊天大聖之所從出也。神通顯於上古,歸真源自唐代,驅邪衛正,至今猶顯赫耳。四方士女感其靈應,每歲朝拜。”至今花山廟村的村民,家家都供齊天大聖神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