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農業助力 讓農村美麗 給農民溫暖

3月29日,在昌邑市10萬畝糧食高產創建示範方內,農業機械在對小麥進行"一噴三防"作業。 該示範方實現了“藏糧於地”和“藏糧於技”。 (資料圖片) 本版圖片記者王曉光攝

4月9日,遊客在昌樂縣五圖街道庵上湖採摘園生態大棚欣賞盛開的油菜花。 今年以來,該縣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農業結構深度調整,推動特色小鎮、美麗鄉村建設,促進農民增收,著力增強鎮域實力和發展後勁。 (資料圖片)

2016年8月18日,濰坊市玉泉窪種植專業合作社社員在包裝有機蔬菜。 近年來,坊子區坊安街道加快農業示範園區建設,大力推進農業品牌化建設,不斷打造現代農業新亮點。

(資料圖片)

3月14日,高密市姜莊鎮東辛莊村的種糧大戶正在麥田裡施藥,為夏糧豐收打好基礎。 (資料圖片)

濰坊新聞網訊 現代農業去哪兒?如何讓農民增收路寬廣?如何讓鄉村各美其美?如何培育新型職業農民……4月17日,我市召開全市農村工作暨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以建設農業現代化強市為目標,對今年全市農業農村暨扶貧開發工作進行了安排部署,回答了這些備受關注的問題,描繪出了一幅農業發展步伐快、農民受益實惠多、農村面貌變化大、小康路上不落一人的新農村畫卷。

政府放“大招”農民增收快

在農民眼裡,增收是最大的民生。 農民增收靠的是推進農業提質增效。

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今年我市要在確保糧食穩定高產的前提下,著力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三個體系”,努力實現品種調優、規模調大、標準調高、品質調強“四個調整”,推動農業生產規模化和服務規模化“兩個規模化”,聚力農業“新六產”、農業科技、農村改革“三個新動能”。

第一招:“四個調整”優化農業結構佈局

當前,農業的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人們從吃得飽轉變到追求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 今年,我市從品種、規模、標準、品質四個方面入手,實施高效特色農業提升行動。

調優品種。 今年,我市進一步統籌調整糧經飼種植結構和畜牧水產養殖結構,建立高效綠色的產品體系。

實施藏糧于地、藏糧於技戰略,重點抓好糧食高產示範創建工作,確保完成今年糧食高產創建田270萬畝、糧食總產量穩定在80億斤以上;重點發展高筋小麥,其種植面積爭取提高5%左右;抓好臨朐糧改飼試點。

調大規模。 實施優勢特色農業提質增效行動計畫,在南部山區、中部糧食主產區和瓜菜主產區、北部沿海等地區,因地制宜擴大優質果品、特色經濟林、雜糧、優質專用糧、高品質瓜菜、特色水產等產品的生產規模,把地方土特產和小品種做成帶動農民增收的大產業。 “三品一標”種植面積力爭達到耕種面積的51.5%。 市里今年重點改建新建50個現代農業示範園區。

調高標準。 今年確定為全市“農業標準化建設年”。

我市正在有計劃地健全完善農業種養殖、加工、服務、流通全產業鏈的標準體系。 具體包括:制定本地16個農產品種養殖標準,編制“海上糧倉”建設規劃,建成市級農產品檢驗檢測中心和農產品品質安全監管資訊中心,制定農村社區“為農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方案,在農產品流通環節制定並推廣企業標準和地方團體標準。

調強品質。 大力推進農業清潔生產,發展生態迴圈農業,抓好安丘市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和坊子等地土壤改良示範區建設,總結推廣安丘市農產品品質安全監管追溯體系建設的經驗,鼓勵各縣市區建立統一的農業投入品追溯監管系統,全面實行劇毒高毒農藥定點經營和實名購買制度以及配套的專業化服務體系。

“三品一標”產地品質安全監測率實現100%全覆蓋,構建優質農產品“產地准出、市場准入”銜接機制。 大力實施農業品牌引領行動,打造“中國食品穀”公用品牌和20餘個區域公用品牌。 今年首先抓好“濰縣蘿蔔”知名品牌建設,著手編制濰坊市知名農產品品牌目錄及品牌目錄制度管理辦法。

第二招:推動農業生產規模化和服務規模化“兩個規模化”

規模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條件,是解決“小生產、大市場”矛盾的利器,也是提升農業競爭力的必由之路。

提升生產規模化水準,我市著力在加快農村土地流轉、培育新型經營主體上下功夫,讓生產要素從“死權”到“活權”,再到“活錢”。

一方面,鼓勵發展土地流轉型、土地入股型、服務帶動型等多種形式的土地規模經營,引導農民自願通過村組內互換並地等方式實現連片耕種。 今年,重點推廣土地託管入股的經驗做法,全市農民土地股份合作社計畫達到400家以上。

另一方面,實施新一輪農業龍頭企業培育計畫,完善財政、稅收、用地、用電、投資信貸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支持龍頭企業加大技改投入,引進高層次專業人才和管理人才。加快建立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今年全面完成,規模以上龍頭企業3年內全部完成規範化公司制改造。鼓勵龍頭企業實行強強聯合,發展訂單農業。對重點企業建立“一企一策”服務機制。把規模以上龍頭企業負責人都納入市級專業人才培訓和企業家隊伍培訓計畫。充分發揮龍頭企業要素集聚的優勢作用,鼓勵農戶“入社、入股、入鏈”,力爭今年參與產業化經營的農戶達到70%。

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水準,我市將創新政府購買公益性服務機制,拓展政府購買服務內容,積極發展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圍繞解除農民土地流轉的後顧之憂,以深化供銷社改革為依託,探索建立“1+N”為農服務綜合平臺。採取政府引導、市場化運營、專業化合作的模式,探索建立生產、供銷、信用、流通“四位一體”的為農服務新模式,構建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今年,主要在鄉鎮為農服務中心開展試點,搭建供銷社為主體,+專業合作社(合作社聯合社)+市農交中心+農商行(金融機構)+郵政+農村電商+物流企業等“n”個為農服務實體。

組織實施職業農民培育工程,推廣昌樂職業農民講習所等經驗做法,實施農民職業技能提升3年行動計畫。依託中高級職業院校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整合培訓資源,打造在全國有影響力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基地,努力培養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使農民成為一種有尊嚴、有待遇、有標準的職業。

大力推行農業政策性保險。我市將加快建立覆蓋全市的農業風險防範和化解機制,持續推進農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開發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的保險產品,鼓勵開展特色農產品保險,推動農業互助保險試點。用好12個已納入中央和省級財政補貼的農業保險品種,做到全市政策性農業保險險種應保盡保。

第三招:聚力農業“新六產”、農業科技、農村改革“三個新動能”

農業“新六產”、農業科技、農村改革三大板塊,也是拓寬增收管道,加快轉變增收方式,能夠推動農民收入持續普遍較快增長的創新“大招”。

加快培育農業“新六產”,讓鄉村旅遊、農村電商、農業會展成為農業發展的三個亮點,讓越來越多的農民受益。

我市正抓緊研究制定鼓勵政策,引導城市工商資本下鄉,實施區域連片開發,推動農村閒置資源、資產流轉,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集中培育一批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點,建設高端鄉村旅遊綜合體,重點打造鄉村旅遊示範村30個,爭取實現鄉村旅遊年接待遊客人次、收入分別達到3700萬人次和280億元,把濰坊打造成為國內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的鄉村旅遊目的地。

以創建國家農商互聯標準化示範市為契機,我市爭取實現涉農8個縣市農村電商綜合服務體系全覆蓋。將爭創省級以上電子商務示範縣、園區和農村電商示範企業,讓一批農村區域電商品牌、特色電商鎮村在整個農村星火燎原。

富有特色的品牌節會,不管是文化搭台,還是經貿唱戲,讓越來越多的農民與大市場牽手,既掙到了錢,又開闊了眼界,實現了多贏。壽光蔬菜博覽會、青州花卉博覽會、昌邑綠色苗木博覽會、寒亭蘿蔔文化節、高密紅高粱文化節、臨朐紅葉節,以及濰坊國際風箏會、魯台經貿洽談會、中日韓產業博覽會、中國(山東)農業機械博覽會,實現各類節會貿易額增長3%以上。今年,會有越來越多的農民參與到我市的節會農業、節會經濟中,讓農民越來越洋氣,讓經濟大戲越唱越火。

組織實施“農業科技展翅行動”,重點突破現代種業、資訊技術、裝備製造等重要領域和關鍵技術,給農民增收插上了金翅膀。支持壽光做大做強蔬菜種業,創建國家農業高新技術開發區,打造國內一流的現代農業創新發展中心。推進壽光國家現代蔬菜種業、諸城畜禽良種繁育、青州花卉育種研究中心等基地建設,年內引進落戶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分子育種中心等專案;分別與美國加州大學大衛斯分校、荷蘭瓦赫寧根大學加強農業高科技合作,把中國食品谷打造成農業高端要素聚集區和科技創新中心;抓好壽光蔬菜產業荷蘭高校溫室蔬菜種植基地、華盛農業國外育種育苗基地等一批國際合作專案……瞄準高端,讓濰坊農業與世界共舞。

採取財政貼息等方式,大力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檔升級農業設施和農業裝備,使用新技術、新材料,實施農業節水改造工程,今年力爭70%的設施農業完成噴灌滴灌和水肥一體化改造,市財政按專案進度給予獎勵補貼。

不斷深化農村改革,重點是農業經營方式創新、產權制度改革、農村金融創新“三項改革”。

在搞好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的基礎上,加快土地流轉,通過土地託管、合作社運作等形式,向土地集約經營要效益。

奎文“村改居”農村集體資產改制和昌樂集體資產還權賦能改革試點,啟動資產資源,發揮權屬效能,增加農民財產性收益。今年將總結推廣這些經驗,重點在壽光、諸城、高密完成國家和省級試點任務,其它有條件的縣市區積極推進。

以打造全國農村金融改革試驗區為抓手,探索利用證券、股金、政府引導基金等融資方式,吸引各類資本投入農業大項目。創新財政涉農資金整合利用的有效方法,保證涉農投入持續快速增長。探索在“為農服務中心”增加農村金融服務視窗,穩步擴大專業合作社信用互助貸款試點,年內全市參與試點的合作社達到75家。穩妥開展農村合作金融。發揮好齊魯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平臺作用,除產權交易業務外,年內爭取實現交易鑒證書業務全市全覆蓋。

政府“放大招”,讓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精准發力,讓農業提質增效近在眼前,最終還是讓農民不只在田野,還在市場上有更多收穫。

美麗鄉村就是俺的家

美麗鄉村離老百姓有多遠?我市緊緊抓住廣大農民群眾對提高生活品質的熱切期盼,以新型城鎮化為引領,加快美麗鄉村標準化建設和南部山區生態涵養區、農村社區、特色小鎮建設,打造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讓越來越多的農民可以自豪地說,美麗鄉村就是俺的家。

今年,我市重點抓好美麗鄉村標準化建設,集中搞好45個省級、100個市級共300個美麗鄉村示範村創建。還將繼續推進農村“七改”,今年全面完成農村存量危房改造、校舍“改薄”和12.8萬戶農廁改造。通過解決好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讓基礎教育、公共衛生、公共文化、社會保障、就業創業這些廣大農民需求最迫切的問題得以集中力量解決好。重點抓好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和特殊困難群體的幫扶救助工作。扎實開展鄉村文明行動,讓健康文明、向上向善的社會新風尚在農村每一個角落落地生花。

對接群眾實際需求,著手搭建縣、鎮、社區三級公共服務網路體系。今年我市集中搞好213個社區服務中心的建設提升,2018年基本完成農村社區建設提升任務。同時推動政府基本公共服務下沉,凡是能夠下放到社區,社區又能夠承接的,今年全部下放到位。

特色小鎮是引領新型城鎮化的新動能新亮點,它是圍繞某一特色主導產業,打造的一個功能完整的產業生態園區。我市將學習借鑒杭州等地經驗,綜合運用財政、稅收、金融、土地等各種政策,強化政策引領和模式創新,今年重點抓好1個國家級、5個省級特色小鎮培育,著力打造一批產業特色鮮明、產城人文“四位一體”的宜居宜業特色小鎮,讓特色小鎮成為濰坊大地的尋常風景。

南部山區農民將迎來新一輪開發利好。我市在推進區域和流域統籌開發中,對南部山區生態涵養區建設定位在突出生態涵養功能和綠色發展方向兩個重點。通過開展25度以上陡坡耕地退耕還林,大規模開展植樹造林和封山育林,打造南部山區生態功能板塊。南部山區豐富的歷史文化和自然資源不再“沉睡”,通過充分挖掘這些寶貴資源,加快發展特色農業以及休閒觀光、康體養生等服務業,打造綠色產業隆起帶,南部山區將在生態綠色發展中走在前列,南部山區農民也將享受到“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喜悅。

緊緊拉住貧困戶的手

今年是脫貧攻堅決勝之年。我市今年的目標是,所有貧困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到3萬元以上,剩餘的28個省定扶貧村全部摘帽,1.1萬人全部脫貧。

我市全力打好精准脫貧攻堅戰,立足貧困村和貧困戶插花式分佈的特點,我市發揚“繡花精神”,注重精准發力、因戶施策,重點幫助貧困老年人、殘疾人和長期患病者,著力破解因病致貧、因病返貧難題。

今年,我市要完善政策兜底保障機制,對各項保障政策進行總結評估、完善提升,力爭讓政策持續發揮作用,覆蓋更多城鄉貧困家庭。在完善兜底保障政策的基礎上,加強產業、金融、行業部門和社會扶貧,抓好財政涉農資金統籌整合使用,充分發揮第一書記幫扶作用,發展壯大貧困村集體經濟,帶領貧困戶脫貧致富。

著力構建扶貧長效機制。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實現共同富裕,形成有依託、可持續的扶貧長效機制。黨組織建設成為帶領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堅強戰鬥堡壘。

同時,依託農村社區、村兩委和城市社區,由扶貧辦公室牽頭,探索搭建扶貧資源供需對接平臺,引導社會組織、工商資本、愛心人士精准持續地參與扶貧和慈善救助,緊緊抓牢貧困戶的手,確保全面小康路上不讓一人掉隊。

今年,重點推廣土地託管入股的經驗做法,全市農民土地股份合作社計畫達到400家以上。

另一方面,實施新一輪農業龍頭企業培育計畫,完善財政、稅收、用地、用電、投資信貸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支持龍頭企業加大技改投入,引進高層次專業人才和管理人才。加快建立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今年全面完成,規模以上龍頭企業3年內全部完成規範化公司制改造。鼓勵龍頭企業實行強強聯合,發展訂單農業。對重點企業建立“一企一策”服務機制。把規模以上龍頭企業負責人都納入市級專業人才培訓和企業家隊伍培訓計畫。充分發揮龍頭企業要素集聚的優勢作用,鼓勵農戶“入社、入股、入鏈”,力爭今年參與產業化經營的農戶達到70%。

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水準,我市將創新政府購買公益性服務機制,拓展政府購買服務內容,積極發展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圍繞解除農民土地流轉的後顧之憂,以深化供銷社改革為依託,探索建立“1+N”為農服務綜合平臺。採取政府引導、市場化運營、專業化合作的模式,探索建立生產、供銷、信用、流通“四位一體”的為農服務新模式,構建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今年,主要在鄉鎮為農服務中心開展試點,搭建供銷社為主體,+專業合作社(合作社聯合社)+市農交中心+農商行(金融機構)+郵政+農村電商+物流企業等“n”個為農服務實體。

組織實施職業農民培育工程,推廣昌樂職業農民講習所等經驗做法,實施農民職業技能提升3年行動計畫。依託中高級職業院校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整合培訓資源,打造在全國有影響力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基地,努力培養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使農民成為一種有尊嚴、有待遇、有標準的職業。

大力推行農業政策性保險。我市將加快建立覆蓋全市的農業風險防範和化解機制,持續推進農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開發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的保險產品,鼓勵開展特色農產品保險,推動農業互助保險試點。用好12個已納入中央和省級財政補貼的農業保險品種,做到全市政策性農業保險險種應保盡保。

第三招:聚力農業“新六產”、農業科技、農村改革“三個新動能”

農業“新六產”、農業科技、農村改革三大板塊,也是拓寬增收管道,加快轉變增收方式,能夠推動農民收入持續普遍較快增長的創新“大招”。

加快培育農業“新六產”,讓鄉村旅遊、農村電商、農業會展成為農業發展的三個亮點,讓越來越多的農民受益。

我市正抓緊研究制定鼓勵政策,引導城市工商資本下鄉,實施區域連片開發,推動農村閒置資源、資產流轉,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集中培育一批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點,建設高端鄉村旅遊綜合體,重點打造鄉村旅遊示範村30個,爭取實現鄉村旅遊年接待遊客人次、收入分別達到3700萬人次和280億元,把濰坊打造成為國內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的鄉村旅遊目的地。

以創建國家農商互聯標準化示範市為契機,我市爭取實現涉農8個縣市農村電商綜合服務體系全覆蓋。將爭創省級以上電子商務示範縣、園區和農村電商示範企業,讓一批農村區域電商品牌、特色電商鎮村在整個農村星火燎原。

富有特色的品牌節會,不管是文化搭台,還是經貿唱戲,讓越來越多的農民與大市場牽手,既掙到了錢,又開闊了眼界,實現了多贏。壽光蔬菜博覽會、青州花卉博覽會、昌邑綠色苗木博覽會、寒亭蘿蔔文化節、高密紅高粱文化節、臨朐紅葉節,以及濰坊國際風箏會、魯台經貿洽談會、中日韓產業博覽會、中國(山東)農業機械博覽會,實現各類節會貿易額增長3%以上。今年,會有越來越多的農民參與到我市的節會農業、節會經濟中,讓農民越來越洋氣,讓經濟大戲越唱越火。

組織實施“農業科技展翅行動”,重點突破現代種業、資訊技術、裝備製造等重要領域和關鍵技術,給農民增收插上了金翅膀。支持壽光做大做強蔬菜種業,創建國家農業高新技術開發區,打造國內一流的現代農業創新發展中心。推進壽光國家現代蔬菜種業、諸城畜禽良種繁育、青州花卉育種研究中心等基地建設,年內引進落戶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分子育種中心等專案;分別與美國加州大學大衛斯分校、荷蘭瓦赫寧根大學加強農業高科技合作,把中國食品谷打造成農業高端要素聚集區和科技創新中心;抓好壽光蔬菜產業荷蘭高校溫室蔬菜種植基地、華盛農業國外育種育苗基地等一批國際合作專案……瞄準高端,讓濰坊農業與世界共舞。

採取財政貼息等方式,大力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檔升級農業設施和農業裝備,使用新技術、新材料,實施農業節水改造工程,今年力爭70%的設施農業完成噴灌滴灌和水肥一體化改造,市財政按專案進度給予獎勵補貼。

不斷深化農村改革,重點是農業經營方式創新、產權制度改革、農村金融創新“三項改革”。

在搞好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的基礎上,加快土地流轉,通過土地託管、合作社運作等形式,向土地集約經營要效益。

奎文“村改居”農村集體資產改制和昌樂集體資產還權賦能改革試點,啟動資產資源,發揮權屬效能,增加農民財產性收益。今年將總結推廣這些經驗,重點在壽光、諸城、高密完成國家和省級試點任務,其它有條件的縣市區積極推進。

以打造全國農村金融改革試驗區為抓手,探索利用證券、股金、政府引導基金等融資方式,吸引各類資本投入農業大項目。創新財政涉農資金整合利用的有效方法,保證涉農投入持續快速增長。探索在“為農服務中心”增加農村金融服務視窗,穩步擴大專業合作社信用互助貸款試點,年內全市參與試點的合作社達到75家。穩妥開展農村合作金融。發揮好齊魯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平臺作用,除產權交易業務外,年內爭取實現交易鑒證書業務全市全覆蓋。

政府“放大招”,讓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精准發力,讓農業提質增效近在眼前,最終還是讓農民不只在田野,還在市場上有更多收穫。

美麗鄉村就是俺的家

美麗鄉村離老百姓有多遠?我市緊緊抓住廣大農民群眾對提高生活品質的熱切期盼,以新型城鎮化為引領,加快美麗鄉村標準化建設和南部山區生態涵養區、農村社區、特色小鎮建設,打造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讓越來越多的農民可以自豪地說,美麗鄉村就是俺的家。

今年,我市重點抓好美麗鄉村標準化建設,集中搞好45個省級、100個市級共300個美麗鄉村示範村創建。還將繼續推進農村“七改”,今年全面完成農村存量危房改造、校舍“改薄”和12.8萬戶農廁改造。通過解決好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讓基礎教育、公共衛生、公共文化、社會保障、就業創業這些廣大農民需求最迫切的問題得以集中力量解決好。重點抓好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和特殊困難群體的幫扶救助工作。扎實開展鄉村文明行動,讓健康文明、向上向善的社會新風尚在農村每一個角落落地生花。

對接群眾實際需求,著手搭建縣、鎮、社區三級公共服務網路體系。今年我市集中搞好213個社區服務中心的建設提升,2018年基本完成農村社區建設提升任務。同時推動政府基本公共服務下沉,凡是能夠下放到社區,社區又能夠承接的,今年全部下放到位。

特色小鎮是引領新型城鎮化的新動能新亮點,它是圍繞某一特色主導產業,打造的一個功能完整的產業生態園區。我市將學習借鑒杭州等地經驗,綜合運用財政、稅收、金融、土地等各種政策,強化政策引領和模式創新,今年重點抓好1個國家級、5個省級特色小鎮培育,著力打造一批產業特色鮮明、產城人文“四位一體”的宜居宜業特色小鎮,讓特色小鎮成為濰坊大地的尋常風景。

南部山區農民將迎來新一輪開發利好。我市在推進區域和流域統籌開發中,對南部山區生態涵養區建設定位在突出生態涵養功能和綠色發展方向兩個重點。通過開展25度以上陡坡耕地退耕還林,大規模開展植樹造林和封山育林,打造南部山區生態功能板塊。南部山區豐富的歷史文化和自然資源不再“沉睡”,通過充分挖掘這些寶貴資源,加快發展特色農業以及休閒觀光、康體養生等服務業,打造綠色產業隆起帶,南部山區將在生態綠色發展中走在前列,南部山區農民也將享受到“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喜悅。

緊緊拉住貧困戶的手

今年是脫貧攻堅決勝之年。我市今年的目標是,所有貧困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到3萬元以上,剩餘的28個省定扶貧村全部摘帽,1.1萬人全部脫貧。

我市全力打好精准脫貧攻堅戰,立足貧困村和貧困戶插花式分佈的特點,我市發揚“繡花精神”,注重精准發力、因戶施策,重點幫助貧困老年人、殘疾人和長期患病者,著力破解因病致貧、因病返貧難題。

今年,我市要完善政策兜底保障機制,對各項保障政策進行總結評估、完善提升,力爭讓政策持續發揮作用,覆蓋更多城鄉貧困家庭。在完善兜底保障政策的基礎上,加強產業、金融、行業部門和社會扶貧,抓好財政涉農資金統籌整合使用,充分發揮第一書記幫扶作用,發展壯大貧困村集體經濟,帶領貧困戶脫貧致富。

著力構建扶貧長效機制。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實現共同富裕,形成有依託、可持續的扶貧長效機制。黨組織建設成為帶領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堅強戰鬥堡壘。

同時,依託農村社區、村兩委和城市社區,由扶貧辦公室牽頭,探索搭建扶貧資源供需對接平臺,引導社會組織、工商資本、愛心人士精准持續地參與扶貧和慈善救助,緊緊抓牢貧困戶的手,確保全面小康路上不讓一人掉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