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一對石碑記刻一個村莊

□記者 李婧瑜

辛村鎮鄧伍級村, 是個位於安陽縣東部平原極其普通的小村莊, 全村200多戶, 耕地1000多畝, 是個中等村落。 鄧姓是村中的第一大姓, 全村95%的人為鄧氏族人。 在辛村鎮, 有5個叫“伍級”的村莊, 它們都有著共同的特點:典型的農業村, 農民多靠外出打工為生, 經濟欠發達。 然而, 鄧伍級村內的一對古石碑, 卻賦予了這個普通村莊曲折且戲劇化的滄桑經歷。

這對古石碑, 名叫龍鳳雙碑, 是鄧伍級村人幾百年來的驕傲。 400多年前, 它曾立于洹水河畔, 見證著村莊的興盛和繁華;幾十年前, 又因為諸多原因被人推翻,

一度深埋地下;10年前, 靠著多方合力, 雙碑終於重見天日;今天, 雙碑立於村口和鄧伍級村新建的牌坊融為一體, 成為村莊的象徵, 激勵著鄧伍級人致富奔小康……4月13日, 記者走進鄧伍級村, 探尋龍鳳雙碑記刻下鄧伍級村的古今故事。

昔日大碑口村的興盛

“要說鄧伍級的故事, 那就不得不提現在立在村口的龍鳳雙碑, 其因‘一鐫龍、一刻鳳’得名。 目前文字可考的村莊歷史, 全都和這兩塊古碑有聯繫。 ”83歲的鄧立勤算是鄧伍級村的“活村志”, 在村口的龍鳳雙碑前, 他用滿是皺紋的雙手撫摸著古碑上斑駁的文字, 娓娓道來幾百年前的故事。

鄧伍級村古稱大碑口村, 歷史悠久, 遠近聞名。 這裡歷史上曾為官路, 是東西往來的通途驛站,

東至山東濟南府, 西至山西潞安府, 無人不知。 幾百年前, 洹河流經村南, 由西滾滾而來, 一路往東而去。 河上原有石橋一座, 橋北路東有雙碑, 雕龍刻鳳, 蔚為大觀, 是為奇景。 “曾經聞名一時的大碑口村的名字, 也正是因這龍鳳雙碑得名。 雙碑落成時, 明萬曆皇帝禦旨特命戶部、工部、兵部等官員前往祝賀, 盛世空前。 ”鄧立勤指著碑文說, 現在村裡流傳著的典故從這塊鳳碑上的文字能得到印證, 碑身大量文字內容對研究古代當地水利、地理等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眼前的龍鳳雙碑建于明萬曆三十七年, 400多年來的風霜使碑身斑駁, 碑文也已經模糊不清。 龍鳳雙碑相距10米立于村口道路的東西兩側, 均由碑基、碑身、碑座組成。 東碑為創建三教堂靈宇暨鄉社學倉碑,

高2.85米、寬0.92米, 碑面刻有明朝時期村內創建三教堂靈宇暨鄉社學倉碑之記事過程;西碑為創建伍級洹橋碑, 高2.77米、寬0.92米, 碑面刻有當時創建伍級洹橋碑之記事過程。

說話間, 鄧立勤俯身指著西碑碑座上的圖案說:“你看這塊石碑的碑座正面刻有一隻鳳凰, 其他每一面都有一個主題, 四個角還刻著不同的守護神, 各個栩栩如生。 另一側的石碑上則刻有龍的形象, 又正好比這塊高一點, 於是當地人一直稱其為龍鳳雙碑。 ”

記者從模糊不清的龍碑碑文中瞭解到, 昔日的大碑口村確實是周邊較為繁華之地, 碑文中主要記載的三教堂香火鼎盛, 當時供奉著道家、佛家、儒家三教的聖人, 並長期有僧人主持。

除了因為臨近洹河是水路要道, 當地還有兵站, 古時奉行“官不進民宅”, 於是鎮守一方的士兵專門在此地駐紮;村裡還有學堂, 周邊村莊的孩子們都在此學習, 由此足見當時的大碑口村之繁盛。

幹群合力重豎雙碑

過去300年間, 洹河幾經改道, 已經遠離鄧伍級村, 現在村莊四周都成了糧田。

“‘破四舊’的時候, 龍鳳雙碑被人拉翻了。 那時候, 村裡有人覺得這麼好的東西毀了實在可惜。 於是, 不少村民連夜把雙碑從村東頭拉到三教堂門前的空地上埋入地下。 也許對於當時的人來說, 這是最好的保護措施吧。 再後來, 三教堂也沒有了。 ”68歲的鄧金州是鄧伍級村的老黨支部書記, 對於幾十年前的事情, 記憶也有點模糊了。

埋于地下的龍鳳雙碑一直牽動著鄧伍級村幹部群眾的心,

村裡很多上了年紀的人都在記掛著什麼時候能讓它們重見天日。 “2000年我當上村黨支部書記後, 就不斷有村民來反映, 看能不能把這兩塊碑挖出來。 我們村‘兩委’商量了幾次, 可都沒有好的方案。 ”鄧金州的話語中帶著幾分遺憾。

2007年, 移碑的事情終於有了轉機。 當時的安陽縣文物局局長鄧葉君在接到鄧伍級村不少村民的反映後, 實地考察, 認為龍鳳雙碑確有文物保護的價值, 便撥款1萬元用於移碑遷址。 “那時候正好是冬天, 村民冒著嚴寒, 有錢的出錢, 有力的出力, 整個過程前前後後花了一個多月時間, 村裡還專門找了4個德高望重的人作為此事的主管。 ”鄧金州說, 鄧立勤正是當時負責移碑的主管之一。 “移碑之前,我們就查詢古籍,確定移碑的具體位置和如何擺放。在這個過程中,很多從該村走出去的知名人士紛紛出力。市、縣文物局的領導給予了很大幫助,市拆遷辦的老鄉專門找來了吊車和平板車,100多個村民義務勞動,參與其中。另外,由於上級撥款不夠,村裡還進行了捐款,這些我們都已經立碑存證,也算是為當代人的付出留下記錄。”鄧立勤對當時移碑的細節記憶猶新。

在龍鳳雙碑旁邊,記者看到一塊刻有《龍鳳碑移址志》的新碑,上面刻有“龍鳳雙碑,實乃桑梓一寶,幹部群眾,無不重視。此碑遷址,賴以合力。支部、村委,帶鄉民冒嚴寒請出此碑。碑立時,裡人鄧立信率鼓樂隊共慶盛舉,鳴炮賀之。”這些正是記錄移碑當天的熱鬧景象。

正式移碑那天,下起了雪,卻絲毫沒有冰封鄧伍級村村民的熱情。村民義務從家中拿來供品,有的敲鑼打鼓,有的鳴炮祝賀,龍鳳雙碑被立於省道拐入村莊的村道兩側,成為鄧伍級村最獨特的名片。在當地人的心中,龍鳳雙碑已經不僅是兩塊年代久遠的古碑,而是鄧伍級村的一個象徵,它們記錄著一段歷史,也一定會見證鄧伍級村走向富裕。

傳承古訓共走富路

“龍鳳雙碑對於鄧伍級村人來說,確實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當初移碑時我們就商量,先人立碑就是代表著一種頂天立地的精神,我們要從立大碑到立小碑,讓後人傳承這份精神,繼承這份古訓。”鄧金州一邊說一邊帶著記者逐一看位於龍鳳雙碑前的4塊小碑。一塊是之前提到的《龍鳳碑移址志》,兩塊是鄧五級村的族譜和該村走出的優秀人才,上面刻有“先輩功德傳後人,後代奇跡流四方”;最後一塊,便是2014年龍鳳雙碑以“鄧伍級雙碑”之名被列為安陽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紀念石碑。

龍鳳雙碑的移址,對整個鄧伍級村的發展來說,也是一個關鍵的轉捩點。

“往前說二三十年,俺村是真窮。以前人們常傳的順口溜說‘三西一鄧,窮得要命’。這裡說的一鄧,就是鄧伍級村。整個辛村鎮43個村,俺村排倒數,生產不如不說,村容村貌就更落後了。”鄧金州說起以前的情形,十分感慨。龍鳳雙碑的移址成功,算是給這個“沉睡”的小村莊打了一劑強心劑。村民從這件事兒上看出來,只要團結,啥事兒都不難辦。

“俺村發展其實有先天的優勢,全村95%的人都是鄧氏族人,可以說都在一個族譜裡。以前都是各家顧各家,沒啥凝聚力,後來通過立碑的事兒,村幹部想盡辦法把村民擰成一股繩,村民團結了很多事兒也就好辦了。”現任該村黨支部書記鄧立彬告訴記者,這幾年村裡變化特別大,從修路打井到新建學校,從美化村容到村民增收,鄧伍級村是一年一個樣兒。

2015年,村裡把從省道通往村莊的主路進行了硬化。去年,在龍鳳雙碑中間,建起了印有鄧伍級村名字的新型牌坊,這樣從省道路過的車輛都能夠清楚地看到村莊的新面貌。其實,鄧伍級村改變的不僅是村容村貌,關鍵是村民富裕了,精神面貌也跟著變了。村裡現在有80多戶住上了樓房,日子越過越好,前兩年,村民還自發集資重建了村小學,讓孩子們讀書更加方便了。

“最近,村委會正在商量著搞移風易俗的評選活動,對村裡的好媳婦、好人好事進行宣傳,製作一些文化牆,讓好傳統、好做法傳承下去。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鄧伍級村一定會重新興盛起來,讓村民都富起來。”鄧立彬的話鏗鏘有力。

“移碑之前,我們就查詢古籍,確定移碑的具體位置和如何擺放。在這個過程中,很多從該村走出去的知名人士紛紛出力。市、縣文物局的領導給予了很大幫助,市拆遷辦的老鄉專門找來了吊車和平板車,100多個村民義務勞動,參與其中。另外,由於上級撥款不夠,村裡還進行了捐款,這些我們都已經立碑存證,也算是為當代人的付出留下記錄。”鄧立勤對當時移碑的細節記憶猶新。

在龍鳳雙碑旁邊,記者看到一塊刻有《龍鳳碑移址志》的新碑,上面刻有“龍鳳雙碑,實乃桑梓一寶,幹部群眾,無不重視。此碑遷址,賴以合力。支部、村委,帶鄉民冒嚴寒請出此碑。碑立時,裡人鄧立信率鼓樂隊共慶盛舉,鳴炮賀之。”這些正是記錄移碑當天的熱鬧景象。

正式移碑那天,下起了雪,卻絲毫沒有冰封鄧伍級村村民的熱情。村民義務從家中拿來供品,有的敲鑼打鼓,有的鳴炮祝賀,龍鳳雙碑被立於省道拐入村莊的村道兩側,成為鄧伍級村最獨特的名片。在當地人的心中,龍鳳雙碑已經不僅是兩塊年代久遠的古碑,而是鄧伍級村的一個象徵,它們記錄著一段歷史,也一定會見證鄧伍級村走向富裕。

傳承古訓共走富路

“龍鳳雙碑對於鄧伍級村人來說,確實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當初移碑時我們就商量,先人立碑就是代表著一種頂天立地的精神,我們要從立大碑到立小碑,讓後人傳承這份精神,繼承這份古訓。”鄧金州一邊說一邊帶著記者逐一看位於龍鳳雙碑前的4塊小碑。一塊是之前提到的《龍鳳碑移址志》,兩塊是鄧五級村的族譜和該村走出的優秀人才,上面刻有“先輩功德傳後人,後代奇跡流四方”;最後一塊,便是2014年龍鳳雙碑以“鄧伍級雙碑”之名被列為安陽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紀念石碑。

龍鳳雙碑的移址,對整個鄧伍級村的發展來說,也是一個關鍵的轉捩點。

“往前說二三十年,俺村是真窮。以前人們常傳的順口溜說‘三西一鄧,窮得要命’。這裡說的一鄧,就是鄧伍級村。整個辛村鎮43個村,俺村排倒數,生產不如不說,村容村貌就更落後了。”鄧金州說起以前的情形,十分感慨。龍鳳雙碑的移址成功,算是給這個“沉睡”的小村莊打了一劑強心劑。村民從這件事兒上看出來,只要團結,啥事兒都不難辦。

“俺村發展其實有先天的優勢,全村95%的人都是鄧氏族人,可以說都在一個族譜裡。以前都是各家顧各家,沒啥凝聚力,後來通過立碑的事兒,村幹部想盡辦法把村民擰成一股繩,村民團結了很多事兒也就好辦了。”現任該村黨支部書記鄧立彬告訴記者,這幾年村裡變化特別大,從修路打井到新建學校,從美化村容到村民增收,鄧伍級村是一年一個樣兒。

2015年,村裡把從省道通往村莊的主路進行了硬化。去年,在龍鳳雙碑中間,建起了印有鄧伍級村名字的新型牌坊,這樣從省道路過的車輛都能夠清楚地看到村莊的新面貌。其實,鄧伍級村改變的不僅是村容村貌,關鍵是村民富裕了,精神面貌也跟著變了。村裡現在有80多戶住上了樓房,日子越過越好,前兩年,村民還自發集資重建了村小學,讓孩子們讀書更加方便了。

“最近,村委會正在商量著搞移風易俗的評選活動,對村裡的好媳婦、好人好事進行宣傳,製作一些文化牆,讓好傳統、好做法傳承下去。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鄧伍級村一定會重新興盛起來,讓村民都富起來。”鄧立彬的話鏗鏘有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