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農業部發佈2017年青儲玉米生產技術指導意見

青貯玉米是指在最佳收穫期將包括果穗在內的玉米地上部植株收穫, 經過整株切碎、加工或貯藏發酵, 並以一定比例配置成用以飼喂以牛、羊為主的草食家畜的飼料作物。

《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年)》提出, 按照以養帶種、以種促養的原則, 因地制宜發展青貯玉米, 到2020年達到2500萬畝。 為充分發揮青貯玉米在種養結合等方面的優勢, 助力玉米種植結構調整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制定2017年青貯玉米生產技術指導意見如下。

一是因地制宜, 科學佈局。 按照資源稟賦和種養結合的要求, 突出優勢區域, 科學安排佈局, 結合當地畜牧業發展規模和種植習慣, 鼓勵有條件的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 發展訂單生產、規模化種植, 做到以養帶種、以種促養。

二是優選良種, 合理搭配。 因地制宜選擇適宜當地種植的成熟期適宜、生物產量高、幹物質含量高、青貯品質優、持綠性好、耐密抗倒、抗病抗逆、適應性廣的優質專用型或糧飼兼用型青貯玉米品種。

根據養殖及市場需要, 結合當地自然氣候特點, 合理安排春播、夏播或一年兩茬的青貯玉米生產, 做到播期合理、熟期搭配。 。

三是精量播種, 適當增密。 選用發芽勢強、活力高、適宜單粒精播的高品質種子, 通過單粒精量播種機進行單粒精量播種, 嚴把播種品質關, 確保一播全苗, 提高群體整齊度。 種植密度可比普通籽粒玉米品種適當增加, 一般畝增500株左右, 畝保苗5000株左右。 規模化種植時, 科學制定種植計畫, 分期播種, 以便實現適期分批收穫。

四是肥水運籌, 加強田管。 根據土壤肥力、產量目標及品種需肥特點等, 科學施用基肥、種肥和追肥,

提高青貯產量。 推薦雨養旱作種植, 關鍵生育期遭遇乾旱可適度進行節水灌溉。 注意防治玉米螟等病蟲害, 提高青貯品質。

五是適期機收, 穩產保質。 專用青貯玉米的最適收穫期為乳熟末期至蠟熟初期, 全株含水率平均為65%-70%, 幹物質含量達到30%以上。 如以籽粒乳線位置作為判別標準, 乳線處於1/2至1/3時適期機械收割。 收穫過早, 則植株含水量高、幹物質低;收穫過晚, 則酸性洗滌纖維增高、消化吸收率降低, 同

時因水分降低, 不易壓緊, 導致青貯發黴變質, 品質下降等。

六是及時青貯, 密封備用。 及時、高品質地進行青貯, 是製作優質青貯飼料的重要環節。 收割後及時運到加工地點, 盡可能做到當天收割當天加工貯存。 根據實際情況, 因地制宜選擇青貯窖、青貯壕、青貯塔、青貯裹包等合適的青貯方式。 將青貯玉米秸稈切碎小於2釐米、籽粒全部壓碎, 及時裝填, 均勻壓實, 要嚴密封窖, 防止漏水漏氣。 密閉發酵6-7周, 開窖質檢合格後即可飼喂家畜。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