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什麼人家的孩子愛讀書

【李晶專欄】

為什麼人家的孩子愛讀書

文|李晶

現在很多父母都抱怨孩子不愛讀書, 覺得自己做了很多努力卻仍然不能喚起孩子對閱讀的興趣。

其實這不僅讓父母們苦惱, 也困擾著當今整個社會, 因為不愛讀書不僅是孩子的問題, 更是大多數國人的現狀。

在我們幾千年的文明史中, 一直崇尚“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甚至認為應該“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唯讀聖賢書”。 可是為什麼現在的中國人普遍不愛讀書呢?

其實, 在漫漫的中國古代文明發展史中, 平民階層普遍識字率不高, 讀書幾乎是追求仕途的人和文人雅士的特權。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希望孩子將來有出息的父母、以及書香門第的家庭更關注孩子的閱讀問題。

但是當今社會愈加快速的知識更新和世界範圍的思想交匯融合, 使得即便是普通人, 如果不能擁有更強的自學能力、更廣的知識面和更開闊的眼界和胸懷,

就難以在事業上立足和發展, 甚至存在被淘汰的可能。 而如果父母能夠引導孩子從小愛上閱讀, 就是帶他走上了提高綜合實力和競爭力的捷徑。

對於讀書的好處, 父母一般都認為會增加孩子的詞彙量、閱讀能力, 能夠提高語文成績;同時使孩子更好地理解應用題, 對數學成績的提高也有所幫助。 除了這些短期影響和目標, 閱讀對於孩子的成長還會有哪些重要作用呢

1專注度

專注度是學習與工作高質與高效的重要影響因素。 有些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邊做作業邊玩, 工作後經常丟三落四, 或頻繁出錯, 都是專注度不高的表現。

專注度存在問題, 是因為眼睛、耳朵和腦子不能同步工作。

而讀書需要身心合一才能產生記憶和有所領悟, 安靜環境和有趣內容的搭配可以讓人較長時間處於專注狀態, 時間久了, 自然而然就能養成做事專注習慣。

所以如果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 就能改善注意力不集中的現狀, 進而緩解學習困難。

曾經跟隨俞敏洪打卡踐行“百日讀書計畫”的一位網友說:“俞老師, 這一個月跟著您讀書, 我的內心狀態和心情都變好, 可以專注做一些事了。 ”

2自主學習能力

很多孩子到了大學發現:這裡的老師並不一定按課本教授知識, 很多細節和延伸都要靠自己摸索;科研和論文也需要自己找題目、獨立做研究, 遇到問題前去請教時, 老師的回答更多是原則性和方向性的, 最終都要靠自己解決。

到了工作崗位, 專案說明書、操作手冊、公司的各種通知、檔都需要在短時間詳細閱讀和準確領會, 否則具體操作和執行中就會出現差錯或失誤。 同時, 知識面寬、對新知識敏感、以及跨領域知識的融會貫通等優勢, 都能使孩子在未來的工作中獲得更多的機遇和發展。

很多父母都認為考入理想大學就能獲得好工作, 這確是不爭的事實。 但是, 是否能勝任工作、升職、向高職位跳槽、甚至獨立創業, 所憑的就是綜合素質了。

因此自主學習能力對於孩子, 不是錦上添花, 而是生活和工作的必備素質。 而在閱讀中理解文字的含義、體會豐富的內涵, 以及發揮想像和拓展思考, 都是幫助孩子擁有這個能力的過程。

3學習動力

總能在學習上遙遙領先, 和總想用更優秀的成績贏得他人認可的孩子, 當終有一天不能再用學習成績證明自己時才發現:完全不知道自己存在的價值;而那些不擅長學習的孩子, 也因為來自于老師和家長的壓力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失去尋找人生目標的渴望, 得過且過。

所以, 現在“厭學”並不是個別現象, 而是彌漫在從幼稚園到大學的所有學校和班級的一種情緒, 即使在清華、北大這樣聚集高智商孩子的高等學府, 用拖延、睡覺、遊蕩和網遊等方式逃避學習的現象也比比皆是。

而閱讀對孩子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浸潤, 會使他在不知不覺中開始思考和尋找自己的人生方向。 由此產生的源自內心的動力, 比他人的要求和外在的比較和壓力更能激發出主動性和創造力,對孩子學習的影響也更加積極和持久。

4心態與幸福感

古老的中國詩詞跨躍年代之久遠,內涵餘韻之豐富是無與倫比的。不僅熟練背誦,並且宛如身臨其境地體會到詩的情境和詩人的意境後,《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的冠軍武亦姝說:“比賽結果都無所謂,只要我還喜歡詩詞,只要我還享受詩詞帶給我的快樂,就夠了。”

而40歲的農民白茹雲,即使身患癌症且經濟拮据,她卻說:“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通過閱讀, 我們能夠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瞭解他的與眾不同,體會他的喜怒哀樂,厘清他的思維邏輯。所以,閱讀書籍,能讓我們見識更多人和事,理解更多人和事,就能承受更多的挫折,也能獲得更大的成功。

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對於學習、工作和生活都面臨巨大壓力的現代人,書籍可以幫助我們擁有更開闊的胸襟和更平衡的心態。而它也是輔助我們主動調節情緒的工具,它可以像運動和美食一樣,讓我們的幸福感更強。

5氣質

氣質是一種“看得見、摸不著”的東西,很多人覺得董卿、武亦姝太遙遠,似乎與自己沒什麼關係。但是在很多人抱怨工作難找的今天,具有“知性、腹有詩書氣自華”特質的人在茫茫的求職大軍中時,很容易脫穎而出卻是事實。

人事經理關注他們,是因為很清楚他們積累的知識可以為企業所用,特有氣質可以贏得客戶,踏實的作風可以影響同事,穩定的心態可以承受壓力。

人們很容易想到通過衣著、化妝使自己吸引人,卻沒意識到言談舉止更能夠影響到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而閱讀正是可以潛移默化地改變氣質的重要因素之一。

6眼界與視野

很多人羡慕精英,也渴望成功。但在管理制度日趨完善、資訊傳遞快速和利潤不斷壓縮的今天,沒有的開闊的眼界和獨到的視角就很難創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

俞敏洪說:“你的理念改變了,就能改變你的生活。理念如何而來呢?首先就是要大量地讀書。什麼書都拿來讀,這樣多種思想衝擊碰撞以後,你才會通過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你就能成為世界上優秀思想的集大成者。”

高曉松說:“從小媽媽告訴我,這世界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與遠方。”

現在認識到閱讀對孩子重要性的父母越來越多,但是除了給孩子買書,或給孩子講故事以外,就不知道應該做什麼了。

雖然不同性格的孩子對書籍的興趣和閱讀能力存在差異,但如果父母能夠掌握陪伴孩子閱讀的方法並且長期堅持,就一定能夠看到成效。

父母如何陪伴孩子閱讀呢?

1書是重要的夥伴

如果孩子把手機扔到地上,父母一定會一邊斥責,一邊立刻撿起來,這時孩子就會知道這件東西很重要。那麼書籍對於我們有多麼重要呢?孩子自然也是通過父母的行為和態度意識到的。

在猶太家庭中,如果孩子把玩具和書都隨意地扔在地上,父母就會立刻把書撿起來。如果孩子踩上了,他們就說“不要踩書”。因為他們認為要讓孩子從小就尊重書,對書有敬畏,不能隨意丟到地上,更不能踩踏。

所以,只有父母愛書、喜歡書,孩子才會把它當成自己重要的夥伴。

2從陪伴、模仿到習慣

當父母拿著書講故事時,往往是孩子最安靜的時候。這種狀態一方面來自對書中內容的關注,父母專注而平和的神態也讓他們感到被重視和心安。

同時,幼小的孩子出於好奇心和天生崇拜,會不自覺地模仿父母的行為。如果父母不僅把圖書當作講故事的工具,還把讀書作為自己平時的消遣,孩子就會認為那是一件有趣的事,模仿久了,自然就成了習慣。

因此,父母對於書籍的認知是培養閱讀習慣的重要因素。如果父母只把陪孩子讀書作為一項任務,那麼應付和無所謂的態度必然會傳遞給孩子;而如果父母真的認為讀書對孩子的一生至關重要,孩子就會從父母的行為和神態中受到感染。

3從喜歡漢字到理解含義

有些孩子直到上學後仍然停留在喜歡聽父母讀書、或者更喜歡看漫畫而不願意自己看文字書籍的階段,並不僅僅因為識字量不夠,而是在閱讀的初期沒有建立起對文字的興趣,以及通過文字瞭解世界的願望。

在我給女兒讀書的時候,不僅讓她跟我一起看書中的內容,還會同時用手指著字讀。女兒大約覺得那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也模仿著用小手指著讀。我想正是這個過程讓她對文字有了親切感,並且意識到文字是有意義的,所以當她自然而然地認識了許多字後,大約五歲就開始逐漸進入到了獨立閱讀的階段。

雖然認字主要靠記憶,但這個過程其實可以變得非常有趣。從甲骨文到篆書,從楷書到行書,每個漢字都有一個長長的演變過程。如果父母能夠根據《說文解字》等書籍,給孩子講講漢字形成和演化的故事,讓孩子瞭解漢字的奇妙,自然會加深對文字的興趣。

4允許孩子讀自己喜歡的書

一年級的猶太女孩每週都從學校借兩本書回家看,媽媽發現她一段時間借的都是仙女的書,很擔心她的詞彙量受限制,就自己擬了個書單,並希望老師一起引導孩子擴大讀書範圍。但老師對她說:“我們要尊重孩子的興趣,喜歡讀的書就讓她一直讀下去。如果給她一本不喜歡的書,她慢慢就會失去讀書的興趣。所以我們不要去強迫她。”

二年級時老師用一年的時間為他們讀了《哈裡·波特》第一部,從三年級開始,女兒就自己讀第二部到第七部。漸漸地,她的閱讀能力明顯增強,也開始大量地閱讀其他類型的圖書了。

同時,孩子都是有逆反心理的,父母越不讓做什麼他就越要做,這樣反而會使一些階段性的狀態停滯下來,一直不能向前發展。這也是一些孩子長期執著於漫畫的原因。

因此,養成閱讀的習慣比讀什麼書更重要,父母要耐心等待。

5讓孩子通過閱讀學會思考

讀書可以讓人獲得知識,而更重要的是可以讓人學會思考。

很多人都覺得我們偏重於灌輸的教育模式使得孩子更習慣于被動接受,而不是主動思考。具體表現就是不愛提問、不敢質疑老師、全面接受書本上的結論。而深度閱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這方面的缺憾,至少通過父母的努力,可以讓自己的孩子更加敏于思考、善於思考。

比如讓孩子帶著問題閱讀、閱讀後提問題、設想不同的故事情節和結局、或者與孩子討論閱讀內容等過程,會讓他的閱讀會更加專注和用心,也可以由此訓練拓展思路、逆向思維、舉一反三、挑戰權威等思維方式。

我認為,相比注重知識學習的早期智力開發,思維訓練對孩子未來學業和綜合素質有更加深遠的影響。因為從一個人的長期發展來看,知識不夠可以學,但思維僵化就難以彌補和改變了。

6讓孩子覺得讀書有用

猶太女孩準備養一隻貓。於是在將貓接回家之前,爸爸帶著女兒做了很多研究。比如貓在來到家裡最初階段要讓它單獨呆在一個房間裡,它會感覺到很舒服,然後再讓它隨意在家裡面走。不要摸它的爪子,因為那是它的武器等等。女孩學習了這些東西以後,總結出了一本小冊子,發給家裡每個人,並要求大家共同遵守。

後來女孩逐漸有了這樣的意識:有問題就去書籍和網上尋找相關資訊,把需要的東西總結出來,然後在生活中使用。

也許有些人覺得養個寵物如此教條和興師動眾沒有必要,然而那些遺棄寵物的主人,如果能夠在領養之前學習相關的知識,又怎麼會傷害了寵物,又傷害了自己呢?

學習前人總結的經驗,必定會少走彎路,也會讓自己的生活與事業更順利。就像這位猶太父親,當他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問題時,就會大量閱讀教育、醫學和心理學方面的書籍,並用學來的知識指導實踐。其結果就是孩子更願意與他親近、孩子的成長更順利、家庭氛圍也更溫馨。

嚴格來說,用書籍中學習的知識指導生活,並不是引導孩子喜愛閱讀的手段,而是回歸書籍最原始的功能,就是傳播知識。讓孩子認識到這一點,也是讓他能夠站在巨人肩上的重要一步。

7吸引孩子閱讀的小技巧

2016年,在《哈裡·波特》裡扮演赫敏的英國演員艾瑪參與了一項公益活動,她在倫敦地鐵裡隨意放置了100本書,並號召大家像尋寶一樣去找。而這個公益活動創始人的本意,就是希望大家利用在地鐵裡的時間讀書。

有一位元媽媽,每週都會根據兒子的興趣從圖書館裡借幾本書,隨意地放在兒子可能經常停留的家裡的各個角落。這樣無需任何督促,兒子就會經常隨手拿著書看起來。

很多孩子看書的起因就是因為無聊和好玩,因此這種看似隨意的做法,正是順應了這一特點。愛好和習慣的養成大多都源起於一個契機,那麼父母就不妨給孩子創造這樣的機會,然後等待水到渠成。

8目標性動力

2016年,俞敏洪的“百日讀書計畫”帶領網友堅持每天閱讀並分享讀書筆記,每天有約1.7萬名網友認真地跟著打卡讀書。這種做法也特別適用于初高中階段仍未養成閱讀習慣的孩子。

這個年齡的孩子,大多已經能夠意識到閱讀的重要性,如果施加一些外力,完全可以激發出他們的讀書積極性。

比如父母和孩子約定每天讀幾頁書,並且相互監督;或者讓孩子自己選一本書,以研究專案的方式深入閱讀,最終寫一篇報告,並安排演講、答辯和討論。這些方式一方面可以讓孩子靜下心來認真讀書,也可以讓他產生成就感和自信心。

9控制新書購入量

有些父母認為買的書越多,孩子就越容易養成讀書的習慣。但他們最終卻發現事與願違,孩子讀書的興趣反而越來越低。

有個成語叫“過猶不及”。如果給平時吃一碗飯的人端來了一盆飯,這人的食欲立刻就會下降。買書也是如此,不僅新書太多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還會使孩子對書的新鮮感下降。

還有些父母認為給孩子買了書,自己的任務就完成了,孩子自然而然就能夠形成閱讀的習慣。有些父母甚至將書籍作為應付孩子,給自己贏得休息和看手機、玩遊戲時間的手段。事實上,在孩子任何習慣養成的初期,都離不開父母的榜樣和身心俱在的陪伴。

書不在多而在精。讓孩子保持對書籍的興趣,讓在家裡停留或路過的書都能給孩子帶來快樂,這才是最重要的。

比他人的要求和外在的比較和壓力更能激發出主動性和創造力,對孩子學習的影響也更加積極和持久。

4心態與幸福感

古老的中國詩詞跨躍年代之久遠,內涵餘韻之豐富是無與倫比的。不僅熟練背誦,並且宛如身臨其境地體會到詩的情境和詩人的意境後,《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的冠軍武亦姝說:“比賽結果都無所謂,只要我還喜歡詩詞,只要我還享受詩詞帶給我的快樂,就夠了。”

而40歲的農民白茹雲,即使身患癌症且經濟拮据,她卻說:“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通過閱讀, 我們能夠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瞭解他的與眾不同,體會他的喜怒哀樂,厘清他的思維邏輯。所以,閱讀書籍,能讓我們見識更多人和事,理解更多人和事,就能承受更多的挫折,也能獲得更大的成功。

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對於學習、工作和生活都面臨巨大壓力的現代人,書籍可以幫助我們擁有更開闊的胸襟和更平衡的心態。而它也是輔助我們主動調節情緒的工具,它可以像運動和美食一樣,讓我們的幸福感更強。

5氣質

氣質是一種“看得見、摸不著”的東西,很多人覺得董卿、武亦姝太遙遠,似乎與自己沒什麼關係。但是在很多人抱怨工作難找的今天,具有“知性、腹有詩書氣自華”特質的人在茫茫的求職大軍中時,很容易脫穎而出卻是事實。

人事經理關注他們,是因為很清楚他們積累的知識可以為企業所用,特有氣質可以贏得客戶,踏實的作風可以影響同事,穩定的心態可以承受壓力。

人們很容易想到通過衣著、化妝使自己吸引人,卻沒意識到言談舉止更能夠影響到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而閱讀正是可以潛移默化地改變氣質的重要因素之一。

6眼界與視野

很多人羡慕精英,也渴望成功。但在管理制度日趨完善、資訊傳遞快速和利潤不斷壓縮的今天,沒有的開闊的眼界和獨到的視角就很難創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

俞敏洪說:“你的理念改變了,就能改變你的生活。理念如何而來呢?首先就是要大量地讀書。什麼書都拿來讀,這樣多種思想衝擊碰撞以後,你才會通過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你就能成為世界上優秀思想的集大成者。”

高曉松說:“從小媽媽告訴我,這世界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與遠方。”

現在認識到閱讀對孩子重要性的父母越來越多,但是除了給孩子買書,或給孩子講故事以外,就不知道應該做什麼了。

雖然不同性格的孩子對書籍的興趣和閱讀能力存在差異,但如果父母能夠掌握陪伴孩子閱讀的方法並且長期堅持,就一定能夠看到成效。

父母如何陪伴孩子閱讀呢?

1書是重要的夥伴

如果孩子把手機扔到地上,父母一定會一邊斥責,一邊立刻撿起來,這時孩子就會知道這件東西很重要。那麼書籍對於我們有多麼重要呢?孩子自然也是通過父母的行為和態度意識到的。

在猶太家庭中,如果孩子把玩具和書都隨意地扔在地上,父母就會立刻把書撿起來。如果孩子踩上了,他們就說“不要踩書”。因為他們認為要讓孩子從小就尊重書,對書有敬畏,不能隨意丟到地上,更不能踩踏。

所以,只有父母愛書、喜歡書,孩子才會把它當成自己重要的夥伴。

2從陪伴、模仿到習慣

當父母拿著書講故事時,往往是孩子最安靜的時候。這種狀態一方面來自對書中內容的關注,父母專注而平和的神態也讓他們感到被重視和心安。

同時,幼小的孩子出於好奇心和天生崇拜,會不自覺地模仿父母的行為。如果父母不僅把圖書當作講故事的工具,還把讀書作為自己平時的消遣,孩子就會認為那是一件有趣的事,模仿久了,自然就成了習慣。

因此,父母對於書籍的認知是培養閱讀習慣的重要因素。如果父母只把陪孩子讀書作為一項任務,那麼應付和無所謂的態度必然會傳遞給孩子;而如果父母真的認為讀書對孩子的一生至關重要,孩子就會從父母的行為和神態中受到感染。

3從喜歡漢字到理解含義

有些孩子直到上學後仍然停留在喜歡聽父母讀書、或者更喜歡看漫畫而不願意自己看文字書籍的階段,並不僅僅因為識字量不夠,而是在閱讀的初期沒有建立起對文字的興趣,以及通過文字瞭解世界的願望。

在我給女兒讀書的時候,不僅讓她跟我一起看書中的內容,還會同時用手指著字讀。女兒大約覺得那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也模仿著用小手指著讀。我想正是這個過程讓她對文字有了親切感,並且意識到文字是有意義的,所以當她自然而然地認識了許多字後,大約五歲就開始逐漸進入到了獨立閱讀的階段。

雖然認字主要靠記憶,但這個過程其實可以變得非常有趣。從甲骨文到篆書,從楷書到行書,每個漢字都有一個長長的演變過程。如果父母能夠根據《說文解字》等書籍,給孩子講講漢字形成和演化的故事,讓孩子瞭解漢字的奇妙,自然會加深對文字的興趣。

4允許孩子讀自己喜歡的書

一年級的猶太女孩每週都從學校借兩本書回家看,媽媽發現她一段時間借的都是仙女的書,很擔心她的詞彙量受限制,就自己擬了個書單,並希望老師一起引導孩子擴大讀書範圍。但老師對她說:“我們要尊重孩子的興趣,喜歡讀的書就讓她一直讀下去。如果給她一本不喜歡的書,她慢慢就會失去讀書的興趣。所以我們不要去強迫她。”

二年級時老師用一年的時間為他們讀了《哈裡·波特》第一部,從三年級開始,女兒就自己讀第二部到第七部。漸漸地,她的閱讀能力明顯增強,也開始大量地閱讀其他類型的圖書了。

同時,孩子都是有逆反心理的,父母越不讓做什麼他就越要做,這樣反而會使一些階段性的狀態停滯下來,一直不能向前發展。這也是一些孩子長期執著於漫畫的原因。

因此,養成閱讀的習慣比讀什麼書更重要,父母要耐心等待。

5讓孩子通過閱讀學會思考

讀書可以讓人獲得知識,而更重要的是可以讓人學會思考。

很多人都覺得我們偏重於灌輸的教育模式使得孩子更習慣于被動接受,而不是主動思考。具體表現就是不愛提問、不敢質疑老師、全面接受書本上的結論。而深度閱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這方面的缺憾,至少通過父母的努力,可以讓自己的孩子更加敏于思考、善於思考。

比如讓孩子帶著問題閱讀、閱讀後提問題、設想不同的故事情節和結局、或者與孩子討論閱讀內容等過程,會讓他的閱讀會更加專注和用心,也可以由此訓練拓展思路、逆向思維、舉一反三、挑戰權威等思維方式。

我認為,相比注重知識學習的早期智力開發,思維訓練對孩子未來學業和綜合素質有更加深遠的影響。因為從一個人的長期發展來看,知識不夠可以學,但思維僵化就難以彌補和改變了。

6讓孩子覺得讀書有用

猶太女孩準備養一隻貓。於是在將貓接回家之前,爸爸帶著女兒做了很多研究。比如貓在來到家裡最初階段要讓它單獨呆在一個房間裡,它會感覺到很舒服,然後再讓它隨意在家裡面走。不要摸它的爪子,因為那是它的武器等等。女孩學習了這些東西以後,總結出了一本小冊子,發給家裡每個人,並要求大家共同遵守。

後來女孩逐漸有了這樣的意識:有問題就去書籍和網上尋找相關資訊,把需要的東西總結出來,然後在生活中使用。

也許有些人覺得養個寵物如此教條和興師動眾沒有必要,然而那些遺棄寵物的主人,如果能夠在領養之前學習相關的知識,又怎麼會傷害了寵物,又傷害了自己呢?

學習前人總結的經驗,必定會少走彎路,也會讓自己的生活與事業更順利。就像這位猶太父親,當他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問題時,就會大量閱讀教育、醫學和心理學方面的書籍,並用學來的知識指導實踐。其結果就是孩子更願意與他親近、孩子的成長更順利、家庭氛圍也更溫馨。

嚴格來說,用書籍中學習的知識指導生活,並不是引導孩子喜愛閱讀的手段,而是回歸書籍最原始的功能,就是傳播知識。讓孩子認識到這一點,也是讓他能夠站在巨人肩上的重要一步。

7吸引孩子閱讀的小技巧

2016年,在《哈裡·波特》裡扮演赫敏的英國演員艾瑪參與了一項公益活動,她在倫敦地鐵裡隨意放置了100本書,並號召大家像尋寶一樣去找。而這個公益活動創始人的本意,就是希望大家利用在地鐵裡的時間讀書。

有一位元媽媽,每週都會根據兒子的興趣從圖書館裡借幾本書,隨意地放在兒子可能經常停留的家裡的各個角落。這樣無需任何督促,兒子就會經常隨手拿著書看起來。

很多孩子看書的起因就是因為無聊和好玩,因此這種看似隨意的做法,正是順應了這一特點。愛好和習慣的養成大多都源起於一個契機,那麼父母就不妨給孩子創造這樣的機會,然後等待水到渠成。

8目標性動力

2016年,俞敏洪的“百日讀書計畫”帶領網友堅持每天閱讀並分享讀書筆記,每天有約1.7萬名網友認真地跟著打卡讀書。這種做法也特別適用于初高中階段仍未養成閱讀習慣的孩子。

這個年齡的孩子,大多已經能夠意識到閱讀的重要性,如果施加一些外力,完全可以激發出他們的讀書積極性。

比如父母和孩子約定每天讀幾頁書,並且相互監督;或者讓孩子自己選一本書,以研究專案的方式深入閱讀,最終寫一篇報告,並安排演講、答辯和討論。這些方式一方面可以讓孩子靜下心來認真讀書,也可以讓他產生成就感和自信心。

9控制新書購入量

有些父母認為買的書越多,孩子就越容易養成讀書的習慣。但他們最終卻發現事與願違,孩子讀書的興趣反而越來越低。

有個成語叫“過猶不及”。如果給平時吃一碗飯的人端來了一盆飯,這人的食欲立刻就會下降。買書也是如此,不僅新書太多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還會使孩子對書的新鮮感下降。

還有些父母認為給孩子買了書,自己的任務就完成了,孩子自然而然就能夠形成閱讀的習慣。有些父母甚至將書籍作為應付孩子,給自己贏得休息和看手機、玩遊戲時間的手段。事實上,在孩子任何習慣養成的初期,都離不開父母的榜樣和身心俱在的陪伴。

書不在多而在精。讓孩子保持對書籍的興趣,讓在家裡停留或路過的書都能給孩子帶來快樂,這才是最重要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