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穿好針、縫細線、織精圖——看特大城市管理如何“繡花”

新華社上海4月22日電 題:穿好針、縫細線、織精圖——看特大城市管理如何“繡花”

新華社記者

善用大資料、雲計算等現代科技利器, 穿好“繡花”的“針”;緊貼人民群眾的切身需求, 縫出勻細的“線腳”;堅持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城市頑疾, 讓法律法規真正成為必須遵守的“圖樣”——常住人口超過2400萬的上海, 城市治理正在緊扣“精”“細”“巧”三字, 在最細小的“方格”內磨礪“繡花”功夫。

資訊替代人海 穿好“繡花”利針

在上海繁忙的延安路和華山路路口有一塊顯示幕, 24小時不停滾動著一個個車牌號碼, 機動車如果亂鳴號, 就會被即時捕捉和記錄下來,

這是上海交警最新開發的“違法鳴號查處輔助系統”。

亂鳴號這種行為, 交警不在現場, 隨便按了又能怎樣?以往, 這確實是一個管理難題。 如今, 上海交警運用“聲呐定位+圖像識別”等先進技術, 對亂鳴號車輛進行自動抓拍, 正在起到越來越明顯的整治作用。 統計顯示, 去年10月該路口查處的違法鳴號行為達4657起, 今年2月已下降至575起, 不及過去的零頭。

像查處亂鳴號這樣, 用物聯網、雲計算和大資料等先進的資訊技術, 逐步替代以往的人海戰術, 對城市進行精細化、智慧化的管理, 正在成為上海的常態。

以大城市最為頭疼的交通擁堵為例, 交通大整治開展以來, 上海警方積極推動1.8萬套“電子員警”的安裝工作,

並對已有的“電子員警”進行功能升級, 使其能夠自動識別包括壓實線、違法停車在內的其他16種違法行為。

“像佔用車道、實線變道這種‘轉瞬即逝’的動作, 都逃不過科技法眼。 ”上海市公安局交警總隊科技處處長商志剛說, 新技術、新手段的廣泛使用, 助力交通執法實現“無死角”。

在計程車司機老陳看來, 隨著道路違法行為的查處越來越細, 變道加塞、隨意停車的行為在上海中心城區大幅減少, 道路通行的效率明顯提高。 “越是複雜的問題, 執法部門越該有‘繡花’的勁頭。 ”

不僅是交通執法, 資訊技術利器在城市綜合治理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比如, 通過大資料預判熱門景區客流, 為科學限流、防患未然提供決策依據;“網來網去”申請各類政務事項,

無需來回往返;從田間到餐桌, 對食品安全進行全過程監管……

順應這種趨勢, 上海正在打破資訊“孤島”, 加大政府資料的開放和整合力度。 記者採訪瞭解到, 上海浦東新區正探索建設城市運行綜合管理平臺, 整合與城市管理和安全運行相關的各類資源, 如110報警、119火警、120急救、12345市民熱線等, 按照“多種平臺合一, 多項任務切換”的原則, 實現平急結合、綜合管理、運轉高效。

“要借助新的平臺, 實現城市管理的縱向到底、橫向到邊, 做到全覆蓋、無盲區。 ”上海市委常委、浦東新區區委書記翁祖亮說。

上海市測繪院院長魏子新對此感觸頗深。 上海市測繪院專門從事城市空間地理資訊的採集和整理, 通過對上海道路、水系、樓宇、綠化、河道等100多類資訊的精准分析,

其資料以“地圖”的形式為政府部門的科學決策和精細管理提供依據。

共建共治共用 縫出勻細線腳

從2016年開始, “共用單車”風靡全國。 作為發源地的上海, 也一躍成為擁有全球最大規模智慧“共用單車”的城市。

在實際操作中, “方便”也衍生出了新問題——軌交、公交網站門前成了“共用單車”無序停放的“重災區”, 甚至占滿人行道, 堵住進出口。

強行扣押或搬走, 只會導致“三輸”:政府管理浪費人力, 單車公司資產受損, 需要騎車的市民用不了。 正視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 市民、企業、政府共同參與管理, 才能破解階段性矛盾, 優化城市的公共交通出行生態。

今年2月, 上海普陀區真如鎮街道與摩拜單車達成戰略合作。

街道在轄區內劃定非機動車停放區域, 適當擴大範圍。 摩拜則參與普陀的智慧城市建設, 將運營管理中積累的使用者信用記錄, 納入區級信用資訊管理平臺。

同時, 政企雙方還將共同完善社區志願服務的激勵體系, 對主動參與活動的居民提供免費騎行券。

“這一創新模式激發了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活力, 也為企業合理配置公共交通資源提供了精確依據, 最終使市民的出行權益得到更好保障。 ”摩拜運維負責人賀涵秋說。

上海市法學會副秘書長湯嘯天說, 超大城市的精細化管理不僅是一個技術問題, 更是人的問題。 發動各方共建共治共用, 讓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精准對接人民群眾的切身需求, 才能“縫”出城市治理的勻細線腳。

共建共治共用,在部分區域已經產生了奇妙的融合效應。作為上海嘉定老城廂的嘉定鎮街道,常住人口7.7萬人。幾年前,有居民主動找到居委會,提出希望在自家住所內設點開展鄰里活動,街道於是順勢而為,搭建了社區建設與治理的新載體——社區“睦鄰點”。

記者走訪看到,有些睦鄰點因討論社區公共事務聚在一起,如“幫幫樂”“老娘舅”等;有的因相同志趣而相聚,如“歌聲與微笑”“活力媽媽”等;還有相近職業、境況的居民聚在一起,如“你我同行”“新上海人”等。

“從‘為民做主’到‘讓民做主’,帶來的改變是多方面的。像‘睦鄰點’這種載體,不僅促進了居民自治和社會和諧,也提高了城市管理和為民服務的水準。”嘉定區區委書記馬春雷說。

越來越多的上海市民在城市管理水準的提高中提升了“獲得感”。

普陀區萬里地區過去存在“最後一公里”問題:不少公車設立了“萬里站”,但都不深入社區,居民下了車要回家,還需要走上很長一段路。

居委會廣泛徵求意見時,有居民提出:家樂福萬里店的班車,正好可以涵蓋萬里社區各個社區出入口,就提出是否能將家樂福班車作為社區班車。萬里街道在與家樂福萬里店進行溝通磋商後,由政府出資補貼,將該店原有超市班車資源整合。

去年3月,“萬里環線”開通,途經16個網站,基本涵蓋了萬里社區各個社區出入口,還包括大型超市、學校和軌道交通站點等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地點。

“提高城市管理水準的出發點,就是要找到百姓需求點,再利用自治共治的支點,通過政府這個‘杠杆’來解決群眾的難點和痛點。”普陀區區委書記施小琳說。

法治凝聚共識 “按圖”落到實處

在“餓了麼”訂餐平臺上,一度可以搜到三家名為“風味農家”、位址卻不同的飯店,用的都是同一個證件。近期,記者跟隨市場監管部門在上海市徐匯區執法檢查時,發現了上述情況。

對於網路訂餐中出現的“一證多店”行為,上海食藥監部門表示,一旦查實,就要嚴格依照最新實施的《上海食品安全條例》予以處罰。

立法先行、依法治理,是上海在城市治理中始終堅持的原則。為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上海市人大去年表決通過了《上海市食品安全條例》。這部地方性法規在修訂過程中,條文數量從62條增加到115條,修訂幅度達93.8%。通過全過程、全環節、全覆蓋,力求去除食品安全監管中的空白。

“如果說‘繡花’管理要有圖樣,這個‘圖樣’就是法律法規。”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委巡視組組長劉衛國說。

法律法規制定的過程,也是共識凝聚的過程。比如,針對燃放煙花爆竹等群眾關注的事項,上海擯除“一禁了之”的簡單粗暴,通過前期調研、專家論證、人大審議等多道程序,結合城市不同區域的特點,有針對性提出解決方案,使得禁燃禁放能夠真正落到實處。

徒法不足以自行。有的城市頑症,相關法律法規已經制定,但在執法層面出了問題,這就需要執法者敢啃“硬骨頭”。

今年3月下旬,新修訂的《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條例》執行首日,上海市黃浦區的交警一上午就查扣了20輛左右“套牌”、無牌的電動車。這些違法車輛不僅被暫扣,騎車人也將按照《條例》新的規定,面臨比過去更嚴厲的處罰。

根據《條例》,開車玩手機、連續變換車道、未按標準配備兒童安全座椅……以往不算事兒的行車習慣,今後都有相對應的處罰條款。

通過立法來固化行之有效的做法,通過執法來體現法律法規的硬度。越來越多的上海市民,既成為守法的監督者,更成為法律的受益者,“法自在人心”的可喜局面正在中國的最大城市出現。

精細精准,不跳針脫線;一絲一縷,不急躁冒進;以人為本,不違背初心——上海的“繡花”實踐表明,只有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務人民,城市治理才能交出黨中央滿意的答卷。

才能“縫”出城市治理的勻細線腳。

共建共治共用,在部分區域已經產生了奇妙的融合效應。作為上海嘉定老城廂的嘉定鎮街道,常住人口7.7萬人。幾年前,有居民主動找到居委會,提出希望在自家住所內設點開展鄰里活動,街道於是順勢而為,搭建了社區建設與治理的新載體——社區“睦鄰點”。

記者走訪看到,有些睦鄰點因討論社區公共事務聚在一起,如“幫幫樂”“老娘舅”等;有的因相同志趣而相聚,如“歌聲與微笑”“活力媽媽”等;還有相近職業、境況的居民聚在一起,如“你我同行”“新上海人”等。

“從‘為民做主’到‘讓民做主’,帶來的改變是多方面的。像‘睦鄰點’這種載體,不僅促進了居民自治和社會和諧,也提高了城市管理和為民服務的水準。”嘉定區區委書記馬春雷說。

越來越多的上海市民在城市管理水準的提高中提升了“獲得感”。

普陀區萬里地區過去存在“最後一公里”問題:不少公車設立了“萬里站”,但都不深入社區,居民下了車要回家,還需要走上很長一段路。

居委會廣泛徵求意見時,有居民提出:家樂福萬里店的班車,正好可以涵蓋萬里社區各個社區出入口,就提出是否能將家樂福班車作為社區班車。萬里街道在與家樂福萬里店進行溝通磋商後,由政府出資補貼,將該店原有超市班車資源整合。

去年3月,“萬里環線”開通,途經16個網站,基本涵蓋了萬里社區各個社區出入口,還包括大型超市、學校和軌道交通站點等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地點。

“提高城市管理水準的出發點,就是要找到百姓需求點,再利用自治共治的支點,通過政府這個‘杠杆’來解決群眾的難點和痛點。”普陀區區委書記施小琳說。

法治凝聚共識 “按圖”落到實處

在“餓了麼”訂餐平臺上,一度可以搜到三家名為“風味農家”、位址卻不同的飯店,用的都是同一個證件。近期,記者跟隨市場監管部門在上海市徐匯區執法檢查時,發現了上述情況。

對於網路訂餐中出現的“一證多店”行為,上海食藥監部門表示,一旦查實,就要嚴格依照最新實施的《上海食品安全條例》予以處罰。

立法先行、依法治理,是上海在城市治理中始終堅持的原則。為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上海市人大去年表決通過了《上海市食品安全條例》。這部地方性法規在修訂過程中,條文數量從62條增加到115條,修訂幅度達93.8%。通過全過程、全環節、全覆蓋,力求去除食品安全監管中的空白。

“如果說‘繡花’管理要有圖樣,這個‘圖樣’就是法律法規。”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委巡視組組長劉衛國說。

法律法規制定的過程,也是共識凝聚的過程。比如,針對燃放煙花爆竹等群眾關注的事項,上海擯除“一禁了之”的簡單粗暴,通過前期調研、專家論證、人大審議等多道程序,結合城市不同區域的特點,有針對性提出解決方案,使得禁燃禁放能夠真正落到實處。

徒法不足以自行。有的城市頑症,相關法律法規已經制定,但在執法層面出了問題,這就需要執法者敢啃“硬骨頭”。

今年3月下旬,新修訂的《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條例》執行首日,上海市黃浦區的交警一上午就查扣了20輛左右“套牌”、無牌的電動車。這些違法車輛不僅被暫扣,騎車人也將按照《條例》新的規定,面臨比過去更嚴厲的處罰。

根據《條例》,開車玩手機、連續變換車道、未按標準配備兒童安全座椅……以往不算事兒的行車習慣,今後都有相對應的處罰條款。

通過立法來固化行之有效的做法,通過執法來體現法律法規的硬度。越來越多的上海市民,既成為守法的監督者,更成為法律的受益者,“法自在人心”的可喜局面正在中國的最大城市出現。

精細精准,不跳針脫線;一絲一縷,不急躁冒進;以人為本,不違背初心——上海的“繡花”實踐表明,只有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務人民,城市治理才能交出黨中央滿意的答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