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巴蜀千年古鎮,烏江百里畫廊

有“巴蜀第一鎮”、“絕壁上的音符”之稱的龔灘古鎮, 坐落於烏江之畔, 是山水景觀和古鎮文化緊密結合的典範。 古鎮源自蜀漢, 置建于唐, 距今1700多年的歷史, 是國家4A級景區, 素有“錢龔灘”之美譽。

古鎮石板街光可鑒人, 文物古建築別具一格, 四合院古樸幽靜, 土家吊腳樓形態各異, 是國內保存完好且頗具規模的明清建築群, 被專家學者譽為“建築奇葩”。 國畫大師吳冠中先生稱“是唐街,

是宋城, 是爺爺奶奶的家!”

龔灘古鎮名稱由來

說到龔灘, 談一談它名稱的由來。 龔灘地處烏江和阿蓬江兩江交匯之地, 烏江雄秀、阿蓬江險奇。 這兩條江的兩岸都是崇山峻嶺、奇秀無比, 從空中俯視, 這兩條江就宛如一塊巨大的翡翠中間兩條美麗無比的綠色裂紋, 因此人們傳說這兩條江原為兩條龍所開闢, 大的一條龍是哥哥叫烏龍, 小的叫阿龍。 烏龍力大而猛, 就開鑿了烏江, 阿龍體小力弱, 在川黔交界處就和烏龍匯合共同努力, 奮力越過川黔的崇山峻嶺, 形成一條水流湍急的險灘, 因為是兩條龍交匯之處, 正如龔字的字形——上面是“龍, 下面是共”, 所以人們就把這個險灘叫龔灘。

龔灘是龍匯之地,彙集了烏江流域的錢財貨物,稱為“錢龔灘”,龍匯之地,自然也會彙集萬千靈氣,人才輩出,因此,傳說賢俊之人到了龔灘,沾了兩條龍的靈氣,就會更加飛黃騰達。各位遊客朋友來到龔灘,也是賢俊相匯,傳說到龔灘會給人們帶來靈氣和福氣。

走進龔灘,就如同走進了一幅大寫意、大潑墨的山水畫,這幅山水畫不會生長在秀麗江南,不會鑲嵌在邊陲小鎮,單單會出現在烏江峽谷邊。因為這是大山大水成就的峽谷古鎮,這裡有全國最大的吊腳樓建築群,這裡有迷人的烏江畫廊和如同仙境般的阿蓬江,這裡還有一條著名的石板街。

這條石板街,就是著名國畫家吳冠中畫筆下的《老街》,吳冠中一走進龔灘,就深深地愛上了這條曲曲折折的石板街,他說龔灘“是宋城、是唐街、是爺爺奶奶的家”,在這裡寄託了他對我們精神文化起源的鄉愁。

龔灘源於蜀漢(據劉琳《華陽國志校注》:“漢複縣,三國蜀漢置,屬涪陵郡,治所在今酉陽縣龔灘鎮),置建于唐(麟德二年(西元665年)遷洪杜縣于龔灘),已經有1800年歷史了,我們來看,這些依山傍水的民居,都是純木結構懸空而吊,獨具匠心,這一排排穿鬥房,吊腳樓,“蠻”味依舊,古風猶存。它們就是土家祖輩生活的空間和時間。

龔灘古鎮主要景點

楊家橋、楊家行、太平缸、永安橋、半邊倉、轉角店、簷燈、巨人梯、永定成規碑、簽門口、橋重橋、冉家院子、西秦會館、繡花樓、周家院子、川主廟、董家祠堂、鴛鴦樓、織女樓、鯉魚跳龍門、夏家院子、第一關、錦 樓、冉家朝門、三撫廟、文昌閣等。

冉家院子

冉家院子右鄰西秦會館,處於街道轉折變化之處,是主要的建築之一。總平面呈三合院,建築在立面處理和裝飾上較有特色,占地約150平方米。冉家院子坐東朝西,側面進入院子,臨石板街的是吊腳樓的商鋪。冉家院子的建築結構與其他民居一樣是穿鬥結構,有3個開間,“五榨四掛”,青瓦屋面,室內花窗雕飾精美,建築材料主要是木材,左右兩側為磚牆砌築的封火牆。

冉家院子是由冉三爺土司修建的,至今已有百多年歷史,一直由冉姓土司家族居住。雍正年改土歸流後,遂落入普通人家。現為冉氏後代居住使用。相傳,南宋紹興元年(1131年),酉陽龔灘爆發金頭和尚農民起義,冉家人冉守忠因鎮壓農民起義有功,南宋朝廷授冉守忠御前兵馬使,任酉陽知州,開始實行羈縻制,土官世襲。至元二十年(1283年),酉陽爆發“九溪十八洞”蠻民起義,封建王朝為穩定少數民族地區,採取“以夷治夷”的政策,在酉陽實行土司制,改酉陽羈縻州為酉陽宣慰司,冉守忠第8代嫡孫冉載朝為宣慰使,土司嫡長子世襲。從此,酉陽作為武陵山區3大土司之一,歷時420年,冉氏土司世襲20代。清雍正十三年(1734年),中央王朝在酉陽實行“改土歸流”,恢復酉陽州實行“流官”制,酉陽土司制方宣告結束。

上溯更早,冉姓則出自姬姓,據《姓氏考略》、《姓氏尋源》等所載,周文王第十子季載,封于冉(一作聃,故城在今湖北荊口縣那口城),春秋時滅于鄭,子孫以國為氏,或說聃去耳為冉,故有冉氏始祖為周文王第十子之說。而在龔灘,早在清朝便盛傳起一條民謠:“上街莫打冉,打冉上不得坎;下街莫打羅,打羅下不得河。”那意思是說你在龔灘惹不得冉、羅二姓的人,否則是走不了路的。

現在依稀能看到一位冉氏先祖的墓誌銘:“自從提劍掃塵煙,擋看西南半壁天。耕桑拓土三千里,忠孝傳家五百年。”

董家祠堂

它是董氏家族最高權威的凝聚地,比如說:犯族規人的受罰地;商議大事的議事堂,歷代族長的靈位供奉地。

董家是世代書香門第,據說祖上是一位名醫,醫德高尚,醫術精湛,遠近聞名。家族中不少人曾任過地方官吏。

董家祠堂和董家院子迄今都有一百多年的歷史。董家祠堂位於老街中心位置,與川主廟一牆之隔,大門與川主廟並列,宗族祠堂敢與四川的地方神廟比肩,且得到鄉民認可,由此可見地位就非同一般。

董家院子距董家祠堂尚有一裡地左右的路程,位於鎮南端紅廟子的正上方。嚴格說來,它也不是一個方正規矩的院子,建築平面也僅一正一橫,然而其所占的面積和體現出來的氣派在龔灘的民居建築中也是屈指可數的。

川主廟

這個與眾不同的建築是川主廟。

龔灘的川主廟建於地理位置的中央,這體現了一種中原文化的“觀念模式”。儘管龔灘的地理環境不適宜建設大型廟宇,但是人們還是辟出一塊相對寬闊的地方來建了一座並不算大的川主廟。

川主廟是四川本土之神,是李冰的神化。在咱們中國川主廟就只四川才有。李冰因為修建了都江堰,善於治水,因此被四川人神化而奉為“川主”。

烏江水急灘險,龔灘更是嚴重,常有水患。修建川主廟,是希望借李冰之神力變水患為水利。然而本土之神終究敵不過其他正規神仙,所以川主廟後來有了其他佛道神像。

如今,川主廟只剩一座帶耳房的戲樓,一個看臺,兩旁廂房也沒了。但是它原始意味的神秘氛圍並沒散去,而這種氛圍會激起鄉民對神靈敬畏,產生膜拜,這就是川主廟至今猶存的神奇魅力。

三撫廟

接下來我們來到三撫廟,它修建於清代,是為了祭祀酉陽土司冉守忠(酉陽人奉冉守忠為酉陽土司之宗)以及同樣有德於民的思、播二州早先的田土司、楊土司而建,三位土司均官宣撫使。故稱三撫廟。建築為四合小院,廟內土司塑像已經不在了,如今只剩下支撐正殿的十二根抱粗的立柱,還像以前那樣巍然而立。

文昌閣

文昌閣供奉的是文昌帝君,中國有北孔子、南文昌之說,文昌帝君有兩位陪祀神“天聾,地啞“,代表著”天機不可洩露,文人須謙卑少言“。

兩宋以前,“文昌“僅僅只是三垣二十八宿之一,其雖象徵文學,但並非人格神祗。

科舉考試雖始于隋,然至宋代方成為世人求官最為重要的途徑,也因之求取功名的各地學子們,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莫不在自身的努力讀書之外,祈求各路神明的庇佑。

文昌因其靈驗,神妙的力量。在老人心中信仰已久,世人對文昌帝君的奉祀也逐漸普遍,並在清代時被納為正祀。

龔灘的文昌閣與其他地方相比略有不同。它共有三層,每層閣簷均有八條鯉魚,那麼總共就是二十四條,這代表的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可能有遊客要問,為什麼上邊要做成魚呢?這個代表兩個意思:一是靠水而居的龔灘人信奉魚神,認為是魚神的庇佑才有平順、溫飽的生活;二是寒門學子最大的期望就是魚躍龍門。

錦 樓

錦樓也流傳著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這也是一個關於白果花的故事。相傳一位土家族的惹巴涅(女孩)捏阿惹來(二妹的意思)心靈手巧,決心要將世上最稀罕的白果花織上西蘭卡普才出嫁。西蘭卡普是土家語,是花鋪蓋的意思,是我們土家族特有的織錦。這位土家族姑娘深夜來到白果樹下,驚醒了看守白果樹的毒蛇,毒蛇向她撲來時被不知道從哪裡來的一支箭射死;捏阿惹來正要繡花,守山的老虎也來了,老虎咆哮著向她撲來時也被一箭射死。捏阿惹感到非常奇怪,她回到家在西蘭卡普上織出了活靈活現的白果花。第二天清晨,捏阿惹起床後一打開門,就看見一個英俊的青年捧著虎皮和蛇皮站在門口,那後生就是巴力依。捏阿惹才知道是他救了自己,忙將他引進家中,接下了虎皮和蛇皮,將自己織的西蘭卡普遞到他手上。人們說只有勇敢的小夥子才配得上漂亮的姑娘,從此二人過著男打獵,女織錦的幸福生活。

第一關

在古代,只有城市才有城門,但龔灘作為一個集鎮卻有一座“城門”,就是“第一關”,它把關內、關外區別開來。嚴格說來,它是稱不上城門的,倒有點像古代小說中描繪的山寨的寨門。

第一關位於常樂街,關門內側有一碩大的刻石,上鐫雙鉤陰刻楷書“第一關”三字,是明代萬曆癸醜年李德穀書所題。現在在這第一關處,常遇到不少外地遊客脫口將其呼之為“天下第一關”。雖然它的規模氣勢比不上山海關那座“天下第一關”,但對於龔灘來說就是“天下第一”。從前關北為“城”內,關南為郊外,一派荒山野嶺。當地佐縣衙門為了加強鹽業的管理,打壓私鹽的流通,在這險要的地方用條石壘徹了兩層石門,均設有厚大木門,憑牌限時出入。

轉角店

我們來看這裡,它叫轉角店,也叫羅家店。當時古鎮流傳這樣一句話:上街莫惹冉,惹冉下不了坎,下街莫惹羅,惹羅過不了河。說明了冉姓和羅姓在這兒的地方勢力很大。這一帶就是羅家的集居地,這裡轉彎抹角,呈現“之”字形方拐,因而得名。

半邊倉

這是一座吊腳樓倉庫,它懸空25米,高兩層,因為房子依崖傍勢而建成“一面水”,所以叫半邊倉。另外它還是楊家鹽商的鹽倉庫,大家仔細看看它的木板結構與其它的樓有什麼區別?這個樓房的右下角都是一些大大的橫木板,這是過去為了方便取鹽而專門設計的。

簷燈

簷燈,顧名思義就是屋簷下的燈籠。土家族的簷燈除了起到照明的作用之外,它還是一個傳統的民族習俗。簷燈,代表著一家人的人口組成,如果說這家有尚待閨中的女孩,那麼它的燈面上就有一個獨特的圖案:蓮藕。為什麼畫蓮藕呢?因為土家人把談戀愛叫做連交, 藕則意為佳偶天成。蓮藕之意,再明顯不過。

巨人梯

這便是巨人梯了,它由六萬餘塊岩石壘徹而成的。相傳,是土姑降伏邪靈的時候,遺留下來的通天石梯。傳說人們百年之後可以通過這個石梯到達極樂之地。後來就有心懷鬼胎的惡人,在三更時分,也就是在天地氣層最薄弱的時候,順著石梯溜上天去,攪亂天庭。天帝大怒,下令截斷了通天路,因此,通天石梯便成瞭望而生歎的遺憾。

西秦會館

是陝西商人在龔灘所建立的,是龔灘向近代商品經濟邁進的一個標誌。

清光緒年間,陝西商人張朋久最先來龔灘開設鹽號,並親自經手修建了“西秦會館”,作為同鄉人的聚會之所。因會館的建築風格和一般寺觀廟宇大致相同,紅粉塗牆,所以當地人稱之為“紅廟子”。

西秦會館是古鎮最高大宏偉的建築,也是最具有明顯外來風格的建築,頗有鶴立雞群之勢。它四周圍以烽火牆,外壁朱紅粉飾,館內地面都以石板鋪就,大門臨街西開,內設正殿、偏殿、耳房、戲樓,雕樑畫棟,筒瓦覆頂,古樸情致。它的建築風格充分地融入了土家的本土鹽文化,可以說沒有千年的鹽文化就沒有西秦商人的會館,也是錢龔灘的歷史再現。

現在這裡成了影視外景及攝影愛好者的理想境地。《趙世炎》《武陵山剿匪記》《桐子花開》《奇人安世敏》都在這裡拍攝過,大家可以在此休息一下,多拍幾張照片。

在龔灘古鎮,流行著一首人盡皆知的民謠:

“陳家灣煙霧沉沉,鄭家門前鯉魚躍龍門,

黃葛樹上出妖怪,夏家院子出美人。”

這四句話其實是古鎮的四大景點。這民謠道出了龔灘老街陳家灣一帶,昔日那陰慘昏沉而又別有洞天的景象。

陳家灣即夏家院子坡下老地區,是附近鄉下來的苦力背夫們聚集的地方,頗有點類似現代城市中城鄉結合部的情形。煙薰火燎,髒亂不堪,故有“煙霧沉沉”之說。

臨江一側的峭壁上曾生長有一棵巨大的古黃葛樹,比現存的龔灘標誌性黃葛樹還要古老,還要粗壯。其樹枝一側伸向老街,彎曲如門,而對面堡坎內隱隱有一巨石,天然形成的"鯉魚跳龍門"。一塊魚形的石頭突兀的橫在道路邊的石壁中,猶如一條正在側身躍龍門的鯉魚,靠河吃飯的龔灘人堅持認為,這是河神的化身,是可以庇護船隻出行的。所以這條“鯉魚”受到了當地人的追捧,很多要駕船出行的人都會到這裡祈求一路順風。以至於到了今天,很多遊客也會到這裡虔誠的拜拜這條“神魚”,大家都願意相信這是一條有靈性的石魚。

“黃桷樹上出妖怪”,指的就是古鎮的一棵黃桷古樹,人們常聽到樹上指哨噓噓而不敢近前,不過在一次雷擊中,樹木燃燒了。因這棵古黃葛樹年歲太大,樹身上常爬滿毛蟲,樹梢又不時發出噓噓聲響,讓人不寒而慄。當地的百姓認為有妖在作怪,並請來悌瑪(土家族巫師)驅妖,蛛絲全消的時候,黃桷樹轟然倒塌。

然而,從這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方向坡上爬幾十步石階,我們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夏家院子出美人”。

夏家的爺爺的爺爺說過:從江西來,過運河,穿洞庭,翻千山踏百橋來了很多人……

夏家的奶奶的奶奶深沉餘味的嘮叨:夏家的家眷很多,丫鬟也多,個個都漂亮,知書達理、賢慧、孝順……。從前的夏家,也是一個經營鹽業的富商。所以,夏家的女眷都衣著鮮麗、落落大方,得到了“美人”的稱號。

夏家院子位於一個“風水”極好的地方,它背依一突兀的山崖,山崖上便挺立著那棵龔灘的標誌性古黃葛樹。嚴格說來,夏家院子並非是一個四面合圍的真正的院子,而只能算半個院。然而它妙就妙在這半個上。它的建築平面為“一正二橫”,北端的一橫實則為帶閣樓的朝門。臨江的一面是全開放的,高高的堡坎起到了圍牆的作用,憑著低矮的石欄,便可飽覽古鎮風光和一江秀色。它是龔灘“院子”的典型代表,是民居建築與自然環境巧妙融合的典範。

夏家院子的正房門額上原有一道“慈孝”匾額。匾額 落款為“道光十八年建”,證明這樓也有近二百年的歷史了。可惜此匾現已不存,三十多年前被作為“四舊”而毀掉了。說來也怪,幾乎在“慈孝”匾被毀的同時,也就是龔灘成立“革委會”的那天,江邊崖壁上那棵“出妖怪”的古黃葛樹也轟然倒下江去。此後,再也聽不到說有妖怪出沒了。

鯉魚跳龍門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塊從石牆中突出的石頭叫鯉魚跳龍門。這裡的鯉魚跳龍門是一塊天然巨石,鑲嵌于古牆之中,半邊露出牆外,有魚的嘴、腮、鰭、尾都系天成,真有一躍而過的雄姿。靠水而居的人們認為這是老天的恩賜,認為這條石鯉具有靈性。

這裡流傳一個說法,摸摸鯉魚頭,福氣跟著走;拍拍鯉魚背,長命又百歲;碰碰鯉魚尾,好運長相隨。可以摸摸石鯉,會得到整個土家族的祝福。

據說這條路就是當年挑夫的路,於是乎,這位遊客大叔立馬走了一個挑夫的動作,假裝挑著扁擔,扭著腰且費力的上這梯坎,那滑稽卻又認真的動作惹得周邊人們一陣大笑。

大叔也笑著說來這裡就是一種回憶一種感受一種體會,是啊,到了這些有著悠久歷史的地方,有著許多傳說故事的地方,就是需要慢慢融入當地,融入環境,在寓教於樂中回顧往昔,其實重慶文化是源遠流長的,還有很多期待我們的發現去探索。

而我對簽門口印象最為深刻,因為好奇,我在這裡請教了一位,端著飯碗靠著石墩,悠閒吃飯的當地老奶奶,老奶奶眼裡泛著記憶的光芒,慢慢說著,:

簽門口,因鳳凰山崩塌下來的一堆巨石,壘在鄧家岩旁烏江岸邊,巨石聳立如門,其間可通行人,而得名。雖然沒有什麼值得誇耀的景致,卻是龔灘一景。

別小看這個狹窄而凹凸不平的通道,其間卻浸透了腳力背夫艱難的汗水和心酸的血淚。那是昔日從龔灘下游碼頭的必經之路,也是上下碼頭的分界點。旁邊一個並不寬敞的緩坡,就是堆碼鹽包的鹽場。為了加強鹽政管理,清政府當局在簽門口設立了關卡。凡背抬鹽包者,必過此關卡領取竹簽子,一包一簽。竹簽子的多寡表明個人搬運數量的多少,“背佬二”(背夫)據此領取相應的報酬。若無竹簽者,老龔灘口上游碼頭則認為非法而拒收。簽門口的名稱即由此而來。

因“背佬二”的血汗被無情的壓榨和盤剝,歷史上也曾發生過反抗,甚至出現過哄搶鹽巴的事件。當局為了嚴加控制,規範當時腳夫、力夫、夫頭的力錢分配等。便於光緒年間攜刻了“永定成規”石碑,鑲嵌在現“火燒壩子”東側面臨烏江嵌在石壁上,以示眾人。此碑高155釐米,寬83釐米,剝蝕較為嚴重,但仍能辨認約50餘字,意思完整。

老奶奶還說,她老公以前也是背夫,一家人吃穿用度都指望著老公每天挑個十幾擔,而且整個龔灘古鎮,大多數中青年男性都是背夫,那個時候背夫家庭的生活相當簡單,1分錢就能買一斤素菜,1元錢就能買一斤肉,所以背夫養一家人也堪堪夠用。現在陸路交通方便,碼頭只作為遊客碼頭了,背夫生活已經是往昔了。

如今,簽門冷落,只有遊客們合影,歷史的痕跡已經悄然褪盡。然而,“永定成規”碑上“稟之慎之立規成毋違持示”的刻文還隱約可見。那漫漶難辨的字跡仍然在傾述著龔灘人難以忘懷的經歷,成為龔灘繁榮的歷史注腳。

從龔灘古鎮沿烏江溯水而上,經土坨子峽、白芨峽,直至荔枝峽,是烏江百里畫廊的精華,以“奇山、怪石、碧水、險灘、廊橋、纖道、懸葬”而著稱。清代詩人梅若翁有詩讚譽龔灘古鎮•烏江畫廊:“蜀中山水奇,應推此第一。”

烏江,古稱巴江後稱延江,亦名黔江、涪水,思南地段唐稱內江後改稱德江,是長江上游右岸的最大支流。[1]

烏江有南北兩源,南源三岔河,北源六沖河,習慣上以南源三岔河為烏江幹流。三岔河發源于貴州西部高原烏蒙山脈東麓,威寧縣鹽倉鎮營硐村石缸洞,海拔2260米。

烏江在沿河境內到重慶酉陽形成兩百多裡的天然山水畫廊。夾石峽、黎芝峽、銀童峽、土坨峽、王坨峽這5個峽長達89公里,峽谷風光自成一體,有“烏江百里畫廊”之稱。兩岸翠綠蔥郁,山巒疊嶂,奇峰對峙,各顯神姿。烏江諸峽既和諧統一,又各具特色。

夾石峽高山齊雲,藍天一線,峽風呼嘯,江濤逼人;黎芝峽嫵媚多姿,美女峰、天門石、草帽石、佛指山神情酷似,景觀多而奇美,為諸峽之冠;銀童峽頑皮刁鑽,左右高山不時橫截江面,峰迴路轉,山重水複,船行其間如進迷宮,令人迷惘;土坨峽,山高、水深、谷幽,奇峰峻嶺間,有成片竹林,參天古樹,群獸競美,百鳥爭鳴。能目睹長江三峽早已絕跡的猴群,或攀藤附葛,臨江戲水,聲聲長啼,或對船推石驚嚇遊客,

烏江百里畫廊是市級風景名勝區,乘坐烏江畫舫便可遊覽此美景。其周邊民俗古樸,有千年不變的美麗—阿依河,有重慶歷史文化第一古鎮龔灘,有原始幽深的神龍谷,有苗家山歌的發源地鞍子苗寨,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麻陽河,有養生避暑勝地-摩圍山等,形成了一個擁有豐富旅遊資源的集群。

入夜,烏江畫廊的美又呈現另一種風情,靜謐的小鎮散發著迷人的味道,來到江邊,看那遠處的燈光點點,內心湧動無限遐想~~~

輕舟慢,烏江長,

一葉飄渡過畫廊,

吊腳樓旁霧茫茫 ,

轉角店中苦蕎香,

悠揚的木葉吹起來喲,

多情的土家人愛歌唱,

啊,千年的龔灘,

古老的歌謠,幸福的地方,

石板街、老院牆,一夢回首情悠長,

橋重橋邊房疊房 ,

織女樓上哭嫁娘,

歡樂的擺手跳起來喲,

好客的土家人把歌唱,

啊,千年的龔灘,

夢中的港灣,心靈的故鄉~

交通:

酉陽火車站有時也有直接到龔灘的班車,就在火車站對面的停車場上,牌子上寫有“龔灘”即是,這裡班車少,建議到酉陽汽車北站有班車,半個小時一班,現在開了旅遊專線,20左右一個人,1個小時左右就能到龔灘,很方便,火車站有公交到北站。

歡迎大家關注我!

龔灘是龍匯之地,彙集了烏江流域的錢財貨物,稱為“錢龔灘”,龍匯之地,自然也會彙集萬千靈氣,人才輩出,因此,傳說賢俊之人到了龔灘,沾了兩條龍的靈氣,就會更加飛黃騰達。各位遊客朋友來到龔灘,也是賢俊相匯,傳說到龔灘會給人們帶來靈氣和福氣。

走進龔灘,就如同走進了一幅大寫意、大潑墨的山水畫,這幅山水畫不會生長在秀麗江南,不會鑲嵌在邊陲小鎮,單單會出現在烏江峽谷邊。因為這是大山大水成就的峽谷古鎮,這裡有全國最大的吊腳樓建築群,這裡有迷人的烏江畫廊和如同仙境般的阿蓬江,這裡還有一條著名的石板街。

這條石板街,就是著名國畫家吳冠中畫筆下的《老街》,吳冠中一走進龔灘,就深深地愛上了這條曲曲折折的石板街,他說龔灘“是宋城、是唐街、是爺爺奶奶的家”,在這裡寄託了他對我們精神文化起源的鄉愁。

龔灘源於蜀漢(據劉琳《華陽國志校注》:“漢複縣,三國蜀漢置,屬涪陵郡,治所在今酉陽縣龔灘鎮),置建于唐(麟德二年(西元665年)遷洪杜縣于龔灘),已經有1800年歷史了,我們來看,這些依山傍水的民居,都是純木結構懸空而吊,獨具匠心,這一排排穿鬥房,吊腳樓,“蠻”味依舊,古風猶存。它們就是土家祖輩生活的空間和時間。

龔灘古鎮主要景點

楊家橋、楊家行、太平缸、永安橋、半邊倉、轉角店、簷燈、巨人梯、永定成規碑、簽門口、橋重橋、冉家院子、西秦會館、繡花樓、周家院子、川主廟、董家祠堂、鴛鴦樓、織女樓、鯉魚跳龍門、夏家院子、第一關、錦 樓、冉家朝門、三撫廟、文昌閣等。

冉家院子

冉家院子右鄰西秦會館,處於街道轉折變化之處,是主要的建築之一。總平面呈三合院,建築在立面處理和裝飾上較有特色,占地約150平方米。冉家院子坐東朝西,側面進入院子,臨石板街的是吊腳樓的商鋪。冉家院子的建築結構與其他民居一樣是穿鬥結構,有3個開間,“五榨四掛”,青瓦屋面,室內花窗雕飾精美,建築材料主要是木材,左右兩側為磚牆砌築的封火牆。

冉家院子是由冉三爺土司修建的,至今已有百多年歷史,一直由冉姓土司家族居住。雍正年改土歸流後,遂落入普通人家。現為冉氏後代居住使用。相傳,南宋紹興元年(1131年),酉陽龔灘爆發金頭和尚農民起義,冉家人冉守忠因鎮壓農民起義有功,南宋朝廷授冉守忠御前兵馬使,任酉陽知州,開始實行羈縻制,土官世襲。至元二十年(1283年),酉陽爆發“九溪十八洞”蠻民起義,封建王朝為穩定少數民族地區,採取“以夷治夷”的政策,在酉陽實行土司制,改酉陽羈縻州為酉陽宣慰司,冉守忠第8代嫡孫冉載朝為宣慰使,土司嫡長子世襲。從此,酉陽作為武陵山區3大土司之一,歷時420年,冉氏土司世襲20代。清雍正十三年(1734年),中央王朝在酉陽實行“改土歸流”,恢復酉陽州實行“流官”制,酉陽土司制方宣告結束。

上溯更早,冉姓則出自姬姓,據《姓氏考略》、《姓氏尋源》等所載,周文王第十子季載,封于冉(一作聃,故城在今湖北荊口縣那口城),春秋時滅于鄭,子孫以國為氏,或說聃去耳為冉,故有冉氏始祖為周文王第十子之說。而在龔灘,早在清朝便盛傳起一條民謠:“上街莫打冉,打冉上不得坎;下街莫打羅,打羅下不得河。”那意思是說你在龔灘惹不得冉、羅二姓的人,否則是走不了路的。

現在依稀能看到一位冉氏先祖的墓誌銘:“自從提劍掃塵煙,擋看西南半壁天。耕桑拓土三千里,忠孝傳家五百年。”

董家祠堂

它是董氏家族最高權威的凝聚地,比如說:犯族規人的受罰地;商議大事的議事堂,歷代族長的靈位供奉地。

董家是世代書香門第,據說祖上是一位名醫,醫德高尚,醫術精湛,遠近聞名。家族中不少人曾任過地方官吏。

董家祠堂和董家院子迄今都有一百多年的歷史。董家祠堂位於老街中心位置,與川主廟一牆之隔,大門與川主廟並列,宗族祠堂敢與四川的地方神廟比肩,且得到鄉民認可,由此可見地位就非同一般。

董家院子距董家祠堂尚有一裡地左右的路程,位於鎮南端紅廟子的正上方。嚴格說來,它也不是一個方正規矩的院子,建築平面也僅一正一橫,然而其所占的面積和體現出來的氣派在龔灘的民居建築中也是屈指可數的。

川主廟

這個與眾不同的建築是川主廟。

龔灘的川主廟建於地理位置的中央,這體現了一種中原文化的“觀念模式”。儘管龔灘的地理環境不適宜建設大型廟宇,但是人們還是辟出一塊相對寬闊的地方來建了一座並不算大的川主廟。

川主廟是四川本土之神,是李冰的神化。在咱們中國川主廟就只四川才有。李冰因為修建了都江堰,善於治水,因此被四川人神化而奉為“川主”。

烏江水急灘險,龔灘更是嚴重,常有水患。修建川主廟,是希望借李冰之神力變水患為水利。然而本土之神終究敵不過其他正規神仙,所以川主廟後來有了其他佛道神像。

如今,川主廟只剩一座帶耳房的戲樓,一個看臺,兩旁廂房也沒了。但是它原始意味的神秘氛圍並沒散去,而這種氛圍會激起鄉民對神靈敬畏,產生膜拜,這就是川主廟至今猶存的神奇魅力。

三撫廟

接下來我們來到三撫廟,它修建於清代,是為了祭祀酉陽土司冉守忠(酉陽人奉冉守忠為酉陽土司之宗)以及同樣有德於民的思、播二州早先的田土司、楊土司而建,三位土司均官宣撫使。故稱三撫廟。建築為四合小院,廟內土司塑像已經不在了,如今只剩下支撐正殿的十二根抱粗的立柱,還像以前那樣巍然而立。

文昌閣

文昌閣供奉的是文昌帝君,中國有北孔子、南文昌之說,文昌帝君有兩位陪祀神“天聾,地啞“,代表著”天機不可洩露,文人須謙卑少言“。

兩宋以前,“文昌“僅僅只是三垣二十八宿之一,其雖象徵文學,但並非人格神祗。

科舉考試雖始于隋,然至宋代方成為世人求官最為重要的途徑,也因之求取功名的各地學子們,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莫不在自身的努力讀書之外,祈求各路神明的庇佑。

文昌因其靈驗,神妙的力量。在老人心中信仰已久,世人對文昌帝君的奉祀也逐漸普遍,並在清代時被納為正祀。

龔灘的文昌閣與其他地方相比略有不同。它共有三層,每層閣簷均有八條鯉魚,那麼總共就是二十四條,這代表的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可能有遊客要問,為什麼上邊要做成魚呢?這個代表兩個意思:一是靠水而居的龔灘人信奉魚神,認為是魚神的庇佑才有平順、溫飽的生活;二是寒門學子最大的期望就是魚躍龍門。

錦 樓

錦樓也流傳著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這也是一個關於白果花的故事。相傳一位土家族的惹巴涅(女孩)捏阿惹來(二妹的意思)心靈手巧,決心要將世上最稀罕的白果花織上西蘭卡普才出嫁。西蘭卡普是土家語,是花鋪蓋的意思,是我們土家族特有的織錦。這位土家族姑娘深夜來到白果樹下,驚醒了看守白果樹的毒蛇,毒蛇向她撲來時被不知道從哪裡來的一支箭射死;捏阿惹來正要繡花,守山的老虎也來了,老虎咆哮著向她撲來時也被一箭射死。捏阿惹感到非常奇怪,她回到家在西蘭卡普上織出了活靈活現的白果花。第二天清晨,捏阿惹起床後一打開門,就看見一個英俊的青年捧著虎皮和蛇皮站在門口,那後生就是巴力依。捏阿惹才知道是他救了自己,忙將他引進家中,接下了虎皮和蛇皮,將自己織的西蘭卡普遞到他手上。人們說只有勇敢的小夥子才配得上漂亮的姑娘,從此二人過著男打獵,女織錦的幸福生活。

第一關

在古代,只有城市才有城門,但龔灘作為一個集鎮卻有一座“城門”,就是“第一關”,它把關內、關外區別開來。嚴格說來,它是稱不上城門的,倒有點像古代小說中描繪的山寨的寨門。

第一關位於常樂街,關門內側有一碩大的刻石,上鐫雙鉤陰刻楷書“第一關”三字,是明代萬曆癸醜年李德穀書所題。現在在這第一關處,常遇到不少外地遊客脫口將其呼之為“天下第一關”。雖然它的規模氣勢比不上山海關那座“天下第一關”,但對於龔灘來說就是“天下第一”。從前關北為“城”內,關南為郊外,一派荒山野嶺。當地佐縣衙門為了加強鹽業的管理,打壓私鹽的流通,在這險要的地方用條石壘徹了兩層石門,均設有厚大木門,憑牌限時出入。

轉角店

我們來看這裡,它叫轉角店,也叫羅家店。當時古鎮流傳這樣一句話:上街莫惹冉,惹冉下不了坎,下街莫惹羅,惹羅過不了河。說明了冉姓和羅姓在這兒的地方勢力很大。這一帶就是羅家的集居地,這裡轉彎抹角,呈現“之”字形方拐,因而得名。

半邊倉

這是一座吊腳樓倉庫,它懸空25米,高兩層,因為房子依崖傍勢而建成“一面水”,所以叫半邊倉。另外它還是楊家鹽商的鹽倉庫,大家仔細看看它的木板結構與其它的樓有什麼區別?這個樓房的右下角都是一些大大的橫木板,這是過去為了方便取鹽而專門設計的。

簷燈

簷燈,顧名思義就是屋簷下的燈籠。土家族的簷燈除了起到照明的作用之外,它還是一個傳統的民族習俗。簷燈,代表著一家人的人口組成,如果說這家有尚待閨中的女孩,那麼它的燈面上就有一個獨特的圖案:蓮藕。為什麼畫蓮藕呢?因為土家人把談戀愛叫做連交, 藕則意為佳偶天成。蓮藕之意,再明顯不過。

巨人梯

這便是巨人梯了,它由六萬餘塊岩石壘徹而成的。相傳,是土姑降伏邪靈的時候,遺留下來的通天石梯。傳說人們百年之後可以通過這個石梯到達極樂之地。後來就有心懷鬼胎的惡人,在三更時分,也就是在天地氣層最薄弱的時候,順著石梯溜上天去,攪亂天庭。天帝大怒,下令截斷了通天路,因此,通天石梯便成瞭望而生歎的遺憾。

西秦會館

是陝西商人在龔灘所建立的,是龔灘向近代商品經濟邁進的一個標誌。

清光緒年間,陝西商人張朋久最先來龔灘開設鹽號,並親自經手修建了“西秦會館”,作為同鄉人的聚會之所。因會館的建築風格和一般寺觀廟宇大致相同,紅粉塗牆,所以當地人稱之為“紅廟子”。

西秦會館是古鎮最高大宏偉的建築,也是最具有明顯外來風格的建築,頗有鶴立雞群之勢。它四周圍以烽火牆,外壁朱紅粉飾,館內地面都以石板鋪就,大門臨街西開,內設正殿、偏殿、耳房、戲樓,雕樑畫棟,筒瓦覆頂,古樸情致。它的建築風格充分地融入了土家的本土鹽文化,可以說沒有千年的鹽文化就沒有西秦商人的會館,也是錢龔灘的歷史再現。

現在這裡成了影視外景及攝影愛好者的理想境地。《趙世炎》《武陵山剿匪記》《桐子花開》《奇人安世敏》都在這裡拍攝過,大家可以在此休息一下,多拍幾張照片。

在龔灘古鎮,流行著一首人盡皆知的民謠:

“陳家灣煙霧沉沉,鄭家門前鯉魚躍龍門,

黃葛樹上出妖怪,夏家院子出美人。”

這四句話其實是古鎮的四大景點。這民謠道出了龔灘老街陳家灣一帶,昔日那陰慘昏沉而又別有洞天的景象。

陳家灣即夏家院子坡下老地區,是附近鄉下來的苦力背夫們聚集的地方,頗有點類似現代城市中城鄉結合部的情形。煙薰火燎,髒亂不堪,故有“煙霧沉沉”之說。

臨江一側的峭壁上曾生長有一棵巨大的古黃葛樹,比現存的龔灘標誌性黃葛樹還要古老,還要粗壯。其樹枝一側伸向老街,彎曲如門,而對面堡坎內隱隱有一巨石,天然形成的"鯉魚跳龍門"。一塊魚形的石頭突兀的橫在道路邊的石壁中,猶如一條正在側身躍龍門的鯉魚,靠河吃飯的龔灘人堅持認為,這是河神的化身,是可以庇護船隻出行的。所以這條“鯉魚”受到了當地人的追捧,很多要駕船出行的人都會到這裡祈求一路順風。以至於到了今天,很多遊客也會到這裡虔誠的拜拜這條“神魚”,大家都願意相信這是一條有靈性的石魚。

“黃桷樹上出妖怪”,指的就是古鎮的一棵黃桷古樹,人們常聽到樹上指哨噓噓而不敢近前,不過在一次雷擊中,樹木燃燒了。因這棵古黃葛樹年歲太大,樹身上常爬滿毛蟲,樹梢又不時發出噓噓聲響,讓人不寒而慄。當地的百姓認為有妖在作怪,並請來悌瑪(土家族巫師)驅妖,蛛絲全消的時候,黃桷樹轟然倒塌。

然而,從這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方向坡上爬幾十步石階,我們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夏家院子出美人”。

夏家的爺爺的爺爺說過:從江西來,過運河,穿洞庭,翻千山踏百橋來了很多人……

夏家的奶奶的奶奶深沉餘味的嘮叨:夏家的家眷很多,丫鬟也多,個個都漂亮,知書達理、賢慧、孝順……。從前的夏家,也是一個經營鹽業的富商。所以,夏家的女眷都衣著鮮麗、落落大方,得到了“美人”的稱號。

夏家院子位於一個“風水”極好的地方,它背依一突兀的山崖,山崖上便挺立著那棵龔灘的標誌性古黃葛樹。嚴格說來,夏家院子並非是一個四面合圍的真正的院子,而只能算半個院。然而它妙就妙在這半個上。它的建築平面為“一正二橫”,北端的一橫實則為帶閣樓的朝門。臨江的一面是全開放的,高高的堡坎起到了圍牆的作用,憑著低矮的石欄,便可飽覽古鎮風光和一江秀色。它是龔灘“院子”的典型代表,是民居建築與自然環境巧妙融合的典範。

夏家院子的正房門額上原有一道“慈孝”匾額。匾額 落款為“道光十八年建”,證明這樓也有近二百年的歷史了。可惜此匾現已不存,三十多年前被作為“四舊”而毀掉了。說來也怪,幾乎在“慈孝”匾被毀的同時,也就是龔灘成立“革委會”的那天,江邊崖壁上那棵“出妖怪”的古黃葛樹也轟然倒下江去。此後,再也聽不到說有妖怪出沒了。

鯉魚跳龍門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塊從石牆中突出的石頭叫鯉魚跳龍門。這裡的鯉魚跳龍門是一塊天然巨石,鑲嵌于古牆之中,半邊露出牆外,有魚的嘴、腮、鰭、尾都系天成,真有一躍而過的雄姿。靠水而居的人們認為這是老天的恩賜,認為這條石鯉具有靈性。

這裡流傳一個說法,摸摸鯉魚頭,福氣跟著走;拍拍鯉魚背,長命又百歲;碰碰鯉魚尾,好運長相隨。可以摸摸石鯉,會得到整個土家族的祝福。

據說這條路就是當年挑夫的路,於是乎,這位遊客大叔立馬走了一個挑夫的動作,假裝挑著扁擔,扭著腰且費力的上這梯坎,那滑稽卻又認真的動作惹得周邊人們一陣大笑。

大叔也笑著說來這裡就是一種回憶一種感受一種體會,是啊,到了這些有著悠久歷史的地方,有著許多傳說故事的地方,就是需要慢慢融入當地,融入環境,在寓教於樂中回顧往昔,其實重慶文化是源遠流長的,還有很多期待我們的發現去探索。

而我對簽門口印象最為深刻,因為好奇,我在這裡請教了一位,端著飯碗靠著石墩,悠閒吃飯的當地老奶奶,老奶奶眼裡泛著記憶的光芒,慢慢說著,:

簽門口,因鳳凰山崩塌下來的一堆巨石,壘在鄧家岩旁烏江岸邊,巨石聳立如門,其間可通行人,而得名。雖然沒有什麼值得誇耀的景致,卻是龔灘一景。

別小看這個狹窄而凹凸不平的通道,其間卻浸透了腳力背夫艱難的汗水和心酸的血淚。那是昔日從龔灘下游碼頭的必經之路,也是上下碼頭的分界點。旁邊一個並不寬敞的緩坡,就是堆碼鹽包的鹽場。為了加強鹽政管理,清政府當局在簽門口設立了關卡。凡背抬鹽包者,必過此關卡領取竹簽子,一包一簽。竹簽子的多寡表明個人搬運數量的多少,“背佬二”(背夫)據此領取相應的報酬。若無竹簽者,老龔灘口上游碼頭則認為非法而拒收。簽門口的名稱即由此而來。

因“背佬二”的血汗被無情的壓榨和盤剝,歷史上也曾發生過反抗,甚至出現過哄搶鹽巴的事件。當局為了嚴加控制,規範當時腳夫、力夫、夫頭的力錢分配等。便於光緒年間攜刻了“永定成規”石碑,鑲嵌在現“火燒壩子”東側面臨烏江嵌在石壁上,以示眾人。此碑高155釐米,寬83釐米,剝蝕較為嚴重,但仍能辨認約50餘字,意思完整。

老奶奶還說,她老公以前也是背夫,一家人吃穿用度都指望著老公每天挑個十幾擔,而且整個龔灘古鎮,大多數中青年男性都是背夫,那個時候背夫家庭的生活相當簡單,1分錢就能買一斤素菜,1元錢就能買一斤肉,所以背夫養一家人也堪堪夠用。現在陸路交通方便,碼頭只作為遊客碼頭了,背夫生活已經是往昔了。

如今,簽門冷落,只有遊客們合影,歷史的痕跡已經悄然褪盡。然而,“永定成規”碑上“稟之慎之立規成毋違持示”的刻文還隱約可見。那漫漶難辨的字跡仍然在傾述著龔灘人難以忘懷的經歷,成為龔灘繁榮的歷史注腳。

從龔灘古鎮沿烏江溯水而上,經土坨子峽、白芨峽,直至荔枝峽,是烏江百里畫廊的精華,以“奇山、怪石、碧水、險灘、廊橋、纖道、懸葬”而著稱。清代詩人梅若翁有詩讚譽龔灘古鎮•烏江畫廊:“蜀中山水奇,應推此第一。”

烏江,古稱巴江後稱延江,亦名黔江、涪水,思南地段唐稱內江後改稱德江,是長江上游右岸的最大支流。[1]

烏江有南北兩源,南源三岔河,北源六沖河,習慣上以南源三岔河為烏江幹流。三岔河發源于貴州西部高原烏蒙山脈東麓,威寧縣鹽倉鎮營硐村石缸洞,海拔2260米。

烏江在沿河境內到重慶酉陽形成兩百多裡的天然山水畫廊。夾石峽、黎芝峽、銀童峽、土坨峽、王坨峽這5個峽長達89公里,峽谷風光自成一體,有“烏江百里畫廊”之稱。兩岸翠綠蔥郁,山巒疊嶂,奇峰對峙,各顯神姿。烏江諸峽既和諧統一,又各具特色。

夾石峽高山齊雲,藍天一線,峽風呼嘯,江濤逼人;黎芝峽嫵媚多姿,美女峰、天門石、草帽石、佛指山神情酷似,景觀多而奇美,為諸峽之冠;銀童峽頑皮刁鑽,左右高山不時橫截江面,峰迴路轉,山重水複,船行其間如進迷宮,令人迷惘;土坨峽,山高、水深、谷幽,奇峰峻嶺間,有成片竹林,參天古樹,群獸競美,百鳥爭鳴。能目睹長江三峽早已絕跡的猴群,或攀藤附葛,臨江戲水,聲聲長啼,或對船推石驚嚇遊客,

烏江百里畫廊是市級風景名勝區,乘坐烏江畫舫便可遊覽此美景。其周邊民俗古樸,有千年不變的美麗—阿依河,有重慶歷史文化第一古鎮龔灘,有原始幽深的神龍谷,有苗家山歌的發源地鞍子苗寨,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麻陽河,有養生避暑勝地-摩圍山等,形成了一個擁有豐富旅遊資源的集群。

入夜,烏江畫廊的美又呈現另一種風情,靜謐的小鎮散發著迷人的味道,來到江邊,看那遠處的燈光點點,內心湧動無限遐想~~~

輕舟慢,烏江長,

一葉飄渡過畫廊,

吊腳樓旁霧茫茫 ,

轉角店中苦蕎香,

悠揚的木葉吹起來喲,

多情的土家人愛歌唱,

啊,千年的龔灘,

古老的歌謠,幸福的地方,

石板街、老院牆,一夢回首情悠長,

橋重橋邊房疊房 ,

織女樓上哭嫁娘,

歡樂的擺手跳起來喲,

好客的土家人把歌唱,

啊,千年的龔灘,

夢中的港灣,心靈的故鄉~

交通:

酉陽火車站有時也有直接到龔灘的班車,就在火車站對面的停車場上,牌子上寫有“龔灘”即是,這裡班車少,建議到酉陽汽車北站有班車,半個小時一班,現在開了旅遊專線,20左右一個人,1個小時左右就能到龔灘,很方便,火車站有公交到北站。

歡迎大家關注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