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錯失數位革命機遇 失陷的日本電子巨頭艱難轉型

編者按

繼去年日本“液晶之父”夏普被臺灣鴻海集團收購後, 近日, 東芝爆出巨虧49億美元, 公司首次公開表示業務或難以為繼。 回溯1995年, 當時世界500強榜單上有149家日本企業, 而到了2015年, 只有54家日企登上了該榜單, 日立跌到了78位, 其他前述公司都跌到了100位以外。

曾經輝煌的日本電子產業, 到底為何衰落?還保有哪些獨特優勢?出路又會怎樣?

採用率約為60%, 韓國的水準超過了70%。 ” 彭博行業研究亞太區科技、電信及互聯網行業分析師賴雅婷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採訪表示。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 以三星和LG為代表的韓國企業利用了韓元對日元貶值的視窗時間,

從日本競爭對手那裡爭到了一定的市場份額。 即使匯率早已正常化了, 許多日企仍然被諸多問題所困擾著, 主要是因為多年投資不足使得運營效率低於同業水準。 消費電子業務對日本巨頭們的利潤貢獻不斷下降, 這就促使這些企業開始大型的業務重組。 ”賴雅婷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

被迫轉型:紛紛“去家電化”

由此, 日本家電巨頭近幾年紛紛剝離昔日風光無限的消費電子業務, 尋求轉型。

2011年, 海爾收購了日本三洋的白電業務。 2012年, 日立宣佈退出有著56年歷史的電視製造業務, 改為委託代工。 2013年, 東芝和松下宣佈關閉在中國的電視工廠。 2014年, 索尼砍掉核心VAIO業務, 全面退出電腦市場。

2015年, 東芝把印尼的電視和洗衣機工廠出售給了創維, 松下全面退出在中國的電視生產。 2016年, 富士康收購夏普多數股份, NEC把電腦合資公司中的大部分股份出售給聯想, 東芝將白電業務出售給美的, 松下公司決定完全退出電視液晶面板生產業務。

多數受困的日本電子巨頭選擇“去家電化”來進行業務重組, 轉而大力發展B2B業務。 “更多的日企將業務轉向高利潤、高增長的上游以及社會公用型業務, 無疑是止血或者復興最有效的選擇。 ”說。

日立的轉型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當中西宏明2010年接手日立成為CEO時, 面對巨額虧損, 他決定進行重組:關閉或出售了一部分虧損的業務, 其中大部分為消費電子, 轉而將重心回歸到重工業製造,

比如核電站和高鐵等。 中西巨集明當時認為消費電子行業發生了結構性改變, 日立沒有辦法適應環境, 那就退回到日立仍有比較優勢的業務上, 而且發展中國家對基建仍有大量的需求。

據日立官網顯示, 目前該公司21%的收入來自社會產業系統(公共、城市、交通), 資訊通信系統業務的收入占19%, 高性能材料的收入占14%, 物流貨運相關業務的收入占到了11%, 另外還經營著建築機械、電子裝置系統和汽車系統等業務。 雖然日立仍保留了數字媒體家電業務, 不過其收入貢獻僅為6%, 在所有業務中排倒數第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