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陝西村落文化|賈家灘

賈家灘是西安市未央區草灘街道辦東北端最遠的一個自然村, 位於渭河、灞河交匯的三角洲之間。

清同治年間, 政府將此灘贈與賈姓某人, 故稱賈家灘。 清代此地屬軍馬場。 村民多為湖北等地逃難來此墾荒種地及在碼頭上做工的移民, 逐漸形成了村落。

村南灞河水向東北方向而流, 在村東北兩公里渭河水由西向東流入黃河。 村西邊距王家棚1.5公里, 中間有一條小河, 常年流水(此水到上世紀70年代停流), 這條小河就是人們常叫的西灞河。

村北屬鹽鹼土質, 更是濕地。 解放後, 村民們為改良土壤, 艱苦奮鬥, 翻沙蓋堿, 人工挖成洸子渠。 春天, 先在渠裡用寬鍁將水底淤泥撈出, 貼在高臺地又叫“洸子地”四周邊種上黃豆。 因地制宜在洸子地種植黑豆、黃豆、高粱等作物, 當時產量很低, 一般在100-200多斤。 洸子渠裡栽水稻, 產量在200斤左右。 當時口糧不夠吃, 就去渭河北。

春天借小麥度日, 到冬天12斤小麥折1斤大米還人家, 以多換少或勉強度日。 閑餘勞力去碼頭搬運貨物, 河邊拉纖, 撿拾煤渣。 改良不成的是低窪地, 有小水潭, 鹽鹼很重, “風來一片白, 雨去鐵洸泥”這是解放前針對村北地的真實寫照。

1951年, 進行土地改革, 使廣大沒有地種的貧民擁有了自己的土地。

新婚姻法的頒佈, 村上以申安虎為首排練了大型眉戶劇《梁秋燕》, 出席了鄉、區及外地演出, 很受群眾歡迎。 1953年下半年, 由幾戶農民自願組成互助組, 合作耕種。 1955年, 由互助組耕作體制轉初級農業合作社。 80%以上農戶願意將土地、牲口、硬輪車、農具及勞力入股150元, 半勞力25元加入初級農業合作社。 半個月後, 高級社建立, 生產資料全部歸集體所有, 實行按勞分配, 結束了幾千年來土地私有制的歷史, 但農戶們生活水準仍在溫飽線上徘徊。 1955年間, 政府抽調全區人員, 修建了上營長3m, 高2.5m的梯形人工灞河堰堤, 從此, 賈家灘村才不受灞河水影響。 1958年進入人民公社, 經過大煉鋼鐵、食堂化、“一大二平, 一平二調”。
1963年國家三年自然災害後, 村民們分了自留地。

期間, 由全鄉動員, 人工修成了一條西起東一村途經東興、草鎮、柳林、牛王廟、王家棚村後經賈家灘村北東西走向流入渭河的一條長達15公里的“幸福渠”, 為防旱排澇起了保障性的作用。

村幹部和西安市第三奶牛場簽訂協定, 隊裡提供場裡草料玉米稈、麥草等, 將牛糞運回作交換條件, 大力發展經濟農業, 種植西瓜、甜瓜, 以“白兔娃”甜瓜、山東品種“大笨”西瓜為品牌, 全村種植面積達150畝以上。 由於是砂質土地很適合西瓜、甜瓜的生長, “草灘西瓜、白兔娃甜瓜”名揚四海, 在西安市場佔有相當地位。 實際上, 賈家灘村就是“草灘西甜瓜”的出處, 也是西安市瓜果公司生產基地。

由於自留地到戶, 西甜瓜名揚省內外, 賈家灘每個勞動日值自1962年以來都在1元以上, 草灘其他村子望塵莫及, 是當時有名氣的富村。 從上世紀60年代初到80年代前期, 村民由草房換成大瓦房, 再到清一色磚到頂的瓦房。 同時, 村裡對植樹很重視, 村東灞河灘一隊在北, 二隊在南將整個河灘栽滿樹木, 以“加拿大”楊樹為主,形成了一個樹林景觀帶。

吳信華1982年試驗“韭黃栽培”,獲得了大豐收。1997年,這項技術傳播到上莊、馮灘、王棚等村,填補了西安地區市場冬季鮮菜一個空白。被中央、省、市、區、鎮評為先進個人等,共19次獲獎。1988年被評為“全國農業科技致富能手”。

1981年,市果林站決定無償在村裡給西甜瓜全部推廣地膜覆蓋,不但瓜產量提高了20%,而且個大、漂亮,上市時間又提前了15天。這次實驗的成功,是科學種田的新成果。1988年,桃、梨等小雜果相繼成熟。村幹部在村民的桃園中召開了骨幹精英現場會,決定大面積栽種以桃為主的早、中、晚熟品種及其他小雜果,以賈家灘為主栽植區,向外輻射,號稱5000畝草灘桃園與六村堡萬畝桃園相呼應,於1988年全面完成指標任務。上世紀90年代初期,全村栽植了約1000畝桃樹,已成規模,並陸續上市。期間,由區果林站舉辦了數次果樹管理訓練班,到1992年左右,培養出了吳信華高級農藝師及劉會海助理農藝技師等11人。全村收入由蓮菜、韭黃到鮮桃每年每人平均現金收入在2000元以上。截至到1995年前後,村裡進行了第三次建房熱潮,掀掉一磚到頂的大瓦房,蓋起了二層小洋樓。2000年,東西走向的兩條水泥街道平坦地展現在人們眼前。到現在80%家庭擁有至少兩輛以上小轎車。

2012年9月7日,政府將村3000多畝土地修建滻河國家級濕地公園。

以“加拿大”楊樹為主,形成了一個樹林景觀帶。

吳信華1982年試驗“韭黃栽培”,獲得了大豐收。1997年,這項技術傳播到上莊、馮灘、王棚等村,填補了西安地區市場冬季鮮菜一個空白。被中央、省、市、區、鎮評為先進個人等,共19次獲獎。1988年被評為“全國農業科技致富能手”。

1981年,市果林站決定無償在村裡給西甜瓜全部推廣地膜覆蓋,不但瓜產量提高了20%,而且個大、漂亮,上市時間又提前了15天。這次實驗的成功,是科學種田的新成果。1988年,桃、梨等小雜果相繼成熟。村幹部在村民的桃園中召開了骨幹精英現場會,決定大面積栽種以桃為主的早、中、晚熟品種及其他小雜果,以賈家灘為主栽植區,向外輻射,號稱5000畝草灘桃園與六村堡萬畝桃園相呼應,於1988年全面完成指標任務。上世紀90年代初期,全村栽植了約1000畝桃樹,已成規模,並陸續上市。期間,由區果林站舉辦了數次果樹管理訓練班,到1992年左右,培養出了吳信華高級農藝師及劉會海助理農藝技師等11人。全村收入由蓮菜、韭黃到鮮桃每年每人平均現金收入在2000元以上。截至到1995年前後,村裡進行了第三次建房熱潮,掀掉一磚到頂的大瓦房,蓋起了二層小洋樓。2000年,東西走向的兩條水泥街道平坦地展現在人們眼前。到現在80%家庭擁有至少兩輛以上小轎車。

2012年9月7日,政府將村3000多畝土地修建滻河國家級濕地公園。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