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到底是五代機打預警機,還是預警機抓五代機?請大神們指點

隨著科技的發展, 隱身五代機對現役預警機的威力將造成顛覆性的影響, 中美都開發了專打預警機的超遠距空對空導彈, 比如中國的霹靂-21。 面對這種情況, 預警機該如何出招, 讓五代機“原形畢露”?

那麼, 到底是五代機打預警機, 還是預警機抓五代機呢?

預警機抓隱身五代機, 手段還挺多

預警機的雷達要捕捉隱身五代機, 其實方法還是很多的。

第一個辦法是靠有源相控陣雷達來實現。 有源相控陣技術本身具有很大的提高雷達作用距離的前景, 有源相控陣輻射出的功率是成千上萬個收發元件發出功率的合成,

增加功率就可以通過增加收發組件的個數來實現。 現代的收發組件, 能輻射出的功率越做越大, 體積越做越小, 耗電越來越少, 這為滿足飛機上的安裝要求和供電要求提供了條件。 同時有源相控陣在時間和能量的分配上有更多的靈活性, 可以通過增加照射目標的時間來增加回波能量, 從而擴展對雷達的作用距離。

第二個辦法是將雷達工作頻段從微波波段(電波波長在釐米和毫米級)降低到米波波段(波長在米級)。 採用低頻段的雷達, 由於存在電波反射的諧振效應, 五代機對雷達電波的反射能力將提高l至2個數量級以上。 採用低頻段後, 由於目標反射能力的增強, 以及傳輸過程中大氣傳輸損失同時也減少幾倍以上,

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 對五代機的探測距離可以增加一倍以上。 我們常說F-22的雷達反射截面積為0.01平方米, 這是指X波段, 戰鬥機上的火控雷達一般都工作在這個波段;而如果F-22被工作在UHF波段的雷達照射, 其反射截面積可能高達0.5平方米以上, 這樣探測距離就能夠增加2.34倍, 達到200千米以上

第三個主要辦法是雷達或預警機組網。 在雷達或預警機組成的網路中, 由於雷達功率、天線面積或頻段的不同, 有的雷達也許能夠觀測到隱身目標。 由於不同的雷達能夠探測到五代機的不同部位, 進行組網後也能捕捉隱身五代機。 目標的不同部位對雷達波的反射能力是不同的, F-22的0.01平方米, 指的是飛機的迎頭方向,

如果是側面或尾後方向, 雷達反射截面積要大幾十倍至上百倍。 某個雷達或預警機發現的資訊, 可以通過資料鏈發往其他雷達或預警機, 從而共用情報, 讓隱身五代機現原形。

鮮為人知的“射頻反隱身”

雷達在探測目標時, 發射電磁波並打到目標上, 通過接收反射回波確定威脅目標及其位置, 但雷達在輻射大功率電波的同時, 自身也成為一個靶子, 無異於黑夜中的手電筒。 此時, 對方就可以通過對另一方雷達輻射的電波進行偵收來對其雷達進行定位, 這就是電子偵察, 又稱被動探測。 現在, 預警機上的被動探測裝置已經是預警機的標配。

為了防範來自對手的被動探測, 最大限度降低本方雷達在開機後被偵察或截獲的機會,

現代戰爭中的雷達開機時間越來越少, 而採用被動偵察設備對敵方雷達進行偵察卻是越來越多, 在這種情況下交戰, 雙方比拼的是看誰更能有效減小雷達開機時被敵方被動偵察設備偵收或截獲的概率, 概率越小, 等於就是實現了隱身, 這種隱身技術的術語叫做“射頻隱身”。

五代機不光有外形隱身或紅外隱身, 也有“射頻隱身”, 這主要原因歸結於有源相控陣雷達的使用。 傳統的機械掃描雷達其波束旋轉一周的速度是固定的, 其指向規律可以預知, 在某個方向上被動偵察可以守株待兔, 而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波束可以暫態改變。 而且, 機械掃描雷達的輻射功率是不變的, 而有源相控陣雷達電波的輻射功率則可以根據需要設置多檔,

低功率的輻射顯然能夠降低被截獲的概率。

因此, 預警機在對抗五代機時, 也必須提高被動偵察設備對五代機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截獲概率, 即實現“射頻反隱身”。 這就要求預警機不斷改進被動偵察設備的天線, 增強對微弱信號的偵收能力, 改進信號處理技術和採用新體制的截獲技術, 提高被動偵察設備的靈敏度, 具備對五代機雷達的副瓣進行偵收的能力, 這要求將被動偵察設備的靈敏度提高幾千倍。 理論上, 對隱身飛機雷達像對非隱身飛機一樣實現“開機即截獲”是可能的。

預警機指揮下的隱身戰機對打

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打破美國對隱身飛機的壟斷,隱身戰機之間的作戰將變成現實,而預警機則是這樣的空戰中不可缺少的角色,預警機將同本方五代機構成一個體系,共同對抗敵方的五代機及其作戰體系。特別是,由於目前預警機與五代機都裝備有被動偵察系統,為減少被對方五代機雷達發現的概率,每一方的五代機在投入作戰時可能都要先保持雷達靜默而採用被動偵察方式,而當敵我五代機均靜默時,雙方可能都無法發現對方。此時,必須由預警機引導,預警機對五代機的探測能力就成為作戰的關鍵因素。

如果敵我雙方的一方有隱身戰機,另一方僅是普通戰機,這仗則沒法打。以F-16為例,F-22對F-16探測距離可達246千米,而F-16對F-22探測性能只有60千米左右。因此,一方的隱身戰機可在敵普通戰機發現之前,在視距外進行攻擊。在2007年的“紅旗”軍演中,F-22與F-16取得了l:36的交換比。在隱身戰機與普通戰機的空戰中,預警機可以執行常規的預警探測和指揮控制任務,根據空中態勢,預警機引導己方的隱身戰機對敵普通戰機進行攔截,截獲目標後進行超視距攻擊,局部區域的作戰完全可由隱身戰機自由掌控。

如果敵我雙方既有隱身戰機也有普通戰機,預警機需要與隱身戰機、普通戰機進行混編和協同,普通戰機由於對敵方戰鬥機的發現距離近,因此更需要前置部署。預警機負責全戰場的態勢控制,將混編戰鬥機群引導至空戰區域,隱身戰機可以承擔局部空域的指揮引導任務,利用它發現距離遠和系統組態全的優勢,為普通戰機提供情報,並指揮普通戰機的攻擊。更趨近戰場前沿的普通戰機可將雷達圖像傳送給隱身戰機,隱身戰機就可同時監視多架普通戰機的攻擊,假如兩架普通戰機鎖定相同目標,隱身戰機則可通知普通戰機進行修正,使他們同時攻擊不同目標。在這種情況下,隱身戰機仍是雙方的作戰焦點。

如果敵方全部使用隱身戰機參戰,由於隱身戰機對普通戰機的絕對優勢,因此己方為了保持勝算,也必須以隱身戰機應對。假如,雙方隱身戰機的隱身特性有差異,在沒有預警機參戰時,將導致隱身差的一方在沒有看到對方時,已被對方鎖定。假如己方有預警機,而敵方沒有預警機,或者己方的預警機性能超過敵方的預警機,在己方隱身戰機差的情況下,己方仍有可能取得優勢。反過來說,在預警機與戰鬥機組成的體系中,如果己方隱身戰機對敵方隱身戰機的探測距離比敵方隱身戰機對己方隱身戰機的探測距離近,或者己方隱身戰機速度比敵方隱身戰機速度低,那麼己方隱身戰機在探測距離和飛行速度方面的差距必須由己方預警機更遠的探測距離去彌補,這也說明了預警機在隱身戰機對抗中的重要作用。

實際上,單件的作戰武器即使性能再優良,功能再強大,也難免遇到天敵或剋星,所以作為預警機本身來說,它與隱身戰機的對抗不能僅僅是自身雷達和隱身飛機的對抗,自身的其他組成部分(如雷達偵察、通信偵察、紅外和光電設備)也要去和隱身飛機對抗,而作為預警機所在的戰場來說,預警機與隱身戰機的對抗則是體系的對抗,而絕不僅僅是預警機的單打獨鬥。

預警機其他的反隱身手段

前面介紹到的各種反隱身措施,主要是由預警機上的雷達來完成的。但預警機是一個多感測器的綜合資訊系統,還有其他一些手段,也可以完成反隱身飛機的任務。

通信偵察是反隱身飛機的重要輔助手段。五代隱身戰機的雷達反射截面積再怎麼小,在飛行過程中總是要通話或者傳輸資料的,通過對話語音或資料通信的偵察,甚至有可能比雷達在更遠的地方發現敵機。特別是,戰鬥機在起飛時就要和塔臺通話,因此,通過通信偵察可以在時間上儘早地發現敵機。

採用紅外探測手段也是一個路子。任何一個物體都會發熱,紅外探測通過接收熱輻射,來判斷目標的方向。F-22雖然在發動機的尾噴管上採取了降低熱輻射的措施,但是由於它具備超音速巡航能力,在超音速巡航狀態下的發熱,會比非超音速巡航狀態下的普通戰機更大,這就有可能導致預警機通過紅外手段在更遠的距離捕獲隱身飛機。

前面提到的資料鏈也會為預警機反隱身飛機做貢獻。即使預警機在看不到隱身飛機的情況下,通過高速資料鏈仍然可以獲得來自協同作戰單元的關於隱身飛機的精確位置資訊,並且將資訊通過資料鏈即時分發至戰鬥機上的導彈,也就是跨越導彈所在的己方戰鬥機平臺,從而縮減打擊鏈的時間。

預警機指揮下的隱身戰機對打

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打破美國對隱身飛機的壟斷,隱身戰機之間的作戰將變成現實,而預警機則是這樣的空戰中不可缺少的角色,預警機將同本方五代機構成一個體系,共同對抗敵方的五代機及其作戰體系。特別是,由於目前預警機與五代機都裝備有被動偵察系統,為減少被對方五代機雷達發現的概率,每一方的五代機在投入作戰時可能都要先保持雷達靜默而採用被動偵察方式,而當敵我五代機均靜默時,雙方可能都無法發現對方。此時,必須由預警機引導,預警機對五代機的探測能力就成為作戰的關鍵因素。

如果敵我雙方的一方有隱身戰機,另一方僅是普通戰機,這仗則沒法打。以F-16為例,F-22對F-16探測距離可達246千米,而F-16對F-22探測性能只有60千米左右。因此,一方的隱身戰機可在敵普通戰機發現之前,在視距外進行攻擊。在2007年的“紅旗”軍演中,F-22與F-16取得了l:36的交換比。在隱身戰機與普通戰機的空戰中,預警機可以執行常規的預警探測和指揮控制任務,根據空中態勢,預警機引導己方的隱身戰機對敵普通戰機進行攔截,截獲目標後進行超視距攻擊,局部區域的作戰完全可由隱身戰機自由掌控。

如果敵我雙方既有隱身戰機也有普通戰機,預警機需要與隱身戰機、普通戰機進行混編和協同,普通戰機由於對敵方戰鬥機的發現距離近,因此更需要前置部署。預警機負責全戰場的態勢控制,將混編戰鬥機群引導至空戰區域,隱身戰機可以承擔局部空域的指揮引導任務,利用它發現距離遠和系統組態全的優勢,為普通戰機提供情報,並指揮普通戰機的攻擊。更趨近戰場前沿的普通戰機可將雷達圖像傳送給隱身戰機,隱身戰機就可同時監視多架普通戰機的攻擊,假如兩架普通戰機鎖定相同目標,隱身戰機則可通知普通戰機進行修正,使他們同時攻擊不同目標。在這種情況下,隱身戰機仍是雙方的作戰焦點。

如果敵方全部使用隱身戰機參戰,由於隱身戰機對普通戰機的絕對優勢,因此己方為了保持勝算,也必須以隱身戰機應對。假如,雙方隱身戰機的隱身特性有差異,在沒有預警機參戰時,將導致隱身差的一方在沒有看到對方時,已被對方鎖定。假如己方有預警機,而敵方沒有預警機,或者己方的預警機性能超過敵方的預警機,在己方隱身戰機差的情況下,己方仍有可能取得優勢。反過來說,在預警機與戰鬥機組成的體系中,如果己方隱身戰機對敵方隱身戰機的探測距離比敵方隱身戰機對己方隱身戰機的探測距離近,或者己方隱身戰機速度比敵方隱身戰機速度低,那麼己方隱身戰機在探測距離和飛行速度方面的差距必須由己方預警機更遠的探測距離去彌補,這也說明了預警機在隱身戰機對抗中的重要作用。

實際上,單件的作戰武器即使性能再優良,功能再強大,也難免遇到天敵或剋星,所以作為預警機本身來說,它與隱身戰機的對抗不能僅僅是自身雷達和隱身飛機的對抗,自身的其他組成部分(如雷達偵察、通信偵察、紅外和光電設備)也要去和隱身飛機對抗,而作為預警機所在的戰場來說,預警機與隱身戰機的對抗則是體系的對抗,而絕不僅僅是預警機的單打獨鬥。

預警機其他的反隱身手段

前面介紹到的各種反隱身措施,主要是由預警機上的雷達來完成的。但預警機是一個多感測器的綜合資訊系統,還有其他一些手段,也可以完成反隱身飛機的任務。

通信偵察是反隱身飛機的重要輔助手段。五代隱身戰機的雷達反射截面積再怎麼小,在飛行過程中總是要通話或者傳輸資料的,通過對話語音或資料通信的偵察,甚至有可能比雷達在更遠的地方發現敵機。特別是,戰鬥機在起飛時就要和塔臺通話,因此,通過通信偵察可以在時間上儘早地發現敵機。

採用紅外探測手段也是一個路子。任何一個物體都會發熱,紅外探測通過接收熱輻射,來判斷目標的方向。F-22雖然在發動機的尾噴管上採取了降低熱輻射的措施,但是由於它具備超音速巡航能力,在超音速巡航狀態下的發熱,會比非超音速巡航狀態下的普通戰機更大,這就有可能導致預警機通過紅外手段在更遠的距離捕獲隱身飛機。

前面提到的資料鏈也會為預警機反隱身飛機做貢獻。即使預警機在看不到隱身飛機的情況下,通過高速資料鏈仍然可以獲得來自協同作戰單元的關於隱身飛機的精確位置資訊,並且將資訊通過資料鏈即時分發至戰鬥機上的導彈,也就是跨越導彈所在的己方戰鬥機平臺,從而縮減打擊鏈的時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