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手機種菜 蚯蚓復活:來看菜籃子供給側改革樣本

原標題:手機種菜 蚯蚓復活 菜農抱團--中國菜籃子的供給側改革樣本

躺在家裡的沙發上, 操縱手機就可以實現蔬菜大棚自動灌澆水、通風、補光控溫……“現在我們壽光管種棚叫‘玩棚’。 ”菜農楊東說。

山東壽光是我國冬暖式蔬菜大棚的發源地, 年產蔬菜450萬噸, 是我國重要的菜籃子之一。 這幾年, 壽光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成為“先遣隊”, 通過科技創新、綠色生產和經營方式的變革, 不僅蔬菜品質好, 菜農收入高, 菜農還走出國門當上了“菜師傅”。

手機種菜 地瓜上天 蔬菜插上科技翅膀

用上“智慧大棚”5.0版本,

壽光洛城街道柴家村村民楊東感覺真不一樣了:“平時在棚裡的時候用這套設備人工作業澆水, 等離開大棚的時候, 把開關打到自動模式, 就可以回家用手機控制。 ”

科技升級不僅讓楊東這樣的菜農更加省時省力, 收入也比以前更高了。 崔嶺西村村民崔江元說, 全套智慧設備加上棚裡的小改造, 讓他的大棚光照足、通風及時、溫度適宜。 他生產的番茄品相高, 比普通番茄市場價格高20%, 1年多賺4萬元。

走進正在舉行的第18屆壽光國際菜博會前沿技術栽培技術館, 高科技新技術、新產品讓人目不暇接。 一顆番茄長成“大樹”, 可以結6000多斤;地瓜不用土, 可在空中種植;一天長好幾斤的大南瓜以及蔬菜自動化管理流水線、機器人採摘、氣霧栽培等,

展現出蔬菜科技的神奇和現代農業發展的前景。

還有更加稀奇難見的。 一個託盤、一張紙和一把種子, 採用全封閉生長, 不使用任何農藥化肥, 這種“紙上種菜”技術產能高、可複製, 能生產健康、安全的芽菜, 還可以節約土地資源, 讓生活在城市的市民實現自己有個菜園子的夢想。

如今, 蔬菜種植技術讓壽光菜農當起了老師, 走出了國門。 不僅新疆、西藏、內蒙古等國內的蔬菜種植大戶聘請他們當指導老師, 而且在越南、泰國、俄羅斯、南非等國家, 都能看到壽光人種菜的身影。

土壤病癒 蚯蚓復活 舌尖安全有保證

走進壽光市洛城街道浮橋村的蔬菜大棚, 綠油油的蘿蔔長勢喜人。 “現在的土壤疏鬆, 透氣性好, 消失多年的蚯蚓又重新出現了。

60多天蘿蔔就可以上市銷售了。 ”村民岳作忠說。

5年前, 由於過量使用化肥, 他的蘿蔔大棚土壤板結、鹽鹼化嚴重。 肥料和水用得一年比一年多, 但產量卻逐年下降。 蘿蔔畝產從1萬斤降到7000斤, 又降到5000斤, 品質更是下降得厲害。

壽光的設施蔬菜種植常年保持在80多萬畝。 長期以來, 蔬菜生產高投入、高產出, 長時間的大水大肥加上施用農藥多, 導致土壤鹽漬化和板結, 連蚯蚓都不生。 蔬菜不僅產量低, 口感也差。

為了改變這一現象, 壽光2010年啟動“沃土工程”, 推廣生物菌肥改良土壤, 激發土壤活力。 嶽作忠說, 用上生物有機肥以後, 地的肥力慢慢恢復了, 原來每週澆水改成半月澆水。

在他的蘿蔔大棚裡, 雖然距離上次澆水已有10多天,

但土壤仍濕潤鬆軟, 表層土上還有一些小飛蟲。 記者用手往下挖十幾釐米, 就能見到小蚯蚓。

農藥是蔬菜生產安全與否的“牛鼻子”。 為了管好農藥等投入品, 壽光在每個村都配有品質安全員。 而在壽光大大小小的市場, 進出蔬菜進行品質安全檢測是“必做題”, 2016年壽光抽檢蔬菜樣品4萬多個。 “通過完善的監控體系, 有效保障了蔬菜品質安全。 ”壽光市農業局局長張茂海說。

“讓蔬果安全達到高標準, 壽光開發了農業大資料監管平臺, 包含蔬菜種植、交易、農業投入品管理、品質監管等功能。 ”壽光市農業局幹部信俊仁說, 6月份投入使用後, 一旦出現問題, 不僅可以實現倒追責任, 還能像汽車一樣實現召回。

合作社有了“家” 新動能被激發

“知道我這茬茄子種得好, 都來看、來學。 ”說話時, 壽光市紀台鎮玉皇廟村村民張全新渾身都透著得意勁兒。 他隨手摘下來一個茄子讓記者品嘗, “這茄子口感好, 一斤比一般的能多賣兩三毛錢。 ”掰開後, 瓤籽黃綠, 入口軟, 略帶甜味, 沒有生茄子常有的澀味。

張全新是菜農之家聯合社東埠中心社社員, 他的底氣來自菜農之家聯合社。 聯合社的農技人員和他一起在棚裡上下班, 手把手指導防治病蟲害, 測土配方, 精准施肥, 讓他的底氣越來越足。

土壤條件變好了, 還有了科技支撐, 如何培育農業發展新動能, 實現規模化、標準化生產?為此, 壽光推行了合作社基礎上的再聯合, 成立了菜農之家聯合社, 為合作社提供農技、農資服務, 改變了過去分散種植、缺乏統一指導,蔬菜分散銷售難監測、難追溯的局面。

目前,聯合社擁有合作社成員30余家,農戶2000余戶。菜農之家聯合社理事長朱在軍說,社員一戶一檔,二維碼實現全程可追溯。

打開社員楊茂明的二維碼,記者看到,從年齡、姓名、茬口等基本資訊,到土壤檢測結果、配方情況,再到用肥用藥記錄,藥殘檢測單位等所有資訊一目了然。

一開始張全新很反對聯合社提出的減水減肥的建議,擔心蔬菜長不好賠錢,可收益讓他徹底服了:每個棚成本降低五六千元,產量增加10%左右,一個棚多掙近2萬元。“現在聯合社怎麼說,我就怎麼做,聽他們的准沒錯兒。”

策劃:余孝忠、趙新兵、錢彤

文字記者:張志龍 、邵琨 、葉婧

視頻記者:王歡、 趙小羽

快書:肖志文 、王福田、 趙亞威

新媒體編輯:徐壯志、南辰、李逾男、王貞、李尕

;

改變了過去分散種植、缺乏統一指導,蔬菜分散銷售難監測、難追溯的局面。

目前,聯合社擁有合作社成員30余家,農戶2000余戶。菜農之家聯合社理事長朱在軍說,社員一戶一檔,二維碼實現全程可追溯。

打開社員楊茂明的二維碼,記者看到,從年齡、姓名、茬口等基本資訊,到土壤檢測結果、配方情況,再到用肥用藥記錄,藥殘檢測單位等所有資訊一目了然。

一開始張全新很反對聯合社提出的減水減肥的建議,擔心蔬菜長不好賠錢,可收益讓他徹底服了:每個棚成本降低五六千元,產量增加10%左右,一個棚多掙近2萬元。“現在聯合社怎麼說,我就怎麼做,聽他們的准沒錯兒。”

策劃:余孝忠、趙新兵、錢彤

文字記者:張志龍 、邵琨 、葉婧

視頻記者:王歡、 趙小羽

快書:肖志文 、王福田、 趙亞威

新媒體編輯:徐壯志、南辰、李逾男、王貞、李尕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