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換血” 幫你返老還童?

延年益壽、青春永駐是人們美好的願望, 因此, 人們一直在借助現代醫學來尋求抵抗衰老的辦法。 然而在美國, 近年引起廣泛關注的一種抗衰老的療法卻完全不像是現代醫學, 這種療法就是“換血”。 所謂的“換血”, 是指將年輕人的血液注入到年老人的體內, 科學家認為這或許可以幫助年老人延緩衰老, 甚至返老還童。 現在, 許多美國最著名大學的科學家都在研究“換血”的相關科學依據, 而矽谷的一些生物科技公司也在準備啟動臨床測試, 希望能取得商業上的突破。

為何美國人會對“換血”這種看似荒誕的抗衰老方法感興趣呢?一方面,

人們有著崇拜血液的文化傳統, 比如, 歐美國家流傳著不少吸血鬼喝人血葆青春的恐怖故事, 而中國也有過人血饅頭續命的傳說, 這種文化給血液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另一方面, “換血”抗衰老確實也存在科學上的依據, 這在“異種共生”的實驗中得到過體現。

“異種共生”證明血液的魔力

“異種共生”是一種有著上百年歷史的可以將兩隻活體動物的脈管系統連接起來的外科技術, 它模仿了類似連體雙胞胎的共用血液供應的自然實例。 科學家最早做“異種共生”實驗是在1864年, 當時, 法國生理學家保羅·伯特割掉了兩隻白鼠腹部的皮, 然後將兩隻白鼠縫合在一起, 以期創造一個共用血液循環系統。

隨後, 生物學顯示出神奇的力量:縫合的部位重新生長出毛細血管, 自然地將兩隻白鼠的循環系統連接在一起, 如果向其中一隻白鼠的血管中注入液體, 那麼液體也能夠很容易地流入到另一隻白鼠的體內。 1956年, 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生理學家克萊夫·麥凱首次想到將“異種共生”應用於衰老研究。 他將幾十隻年輕的大鼠和幾十隻年老的大鼠兩兩接合在一起, 年輕的大鼠平均相當於人類10歲, 年老的平均相當於人類50歲。 在年輕和年老的大鼠被接合在一起18個月後, 年老大鼠的骨骼在重量和密度上變得與年輕同伴接近。

隨後的幾十年時間裡, 美國科學家又做了大量的實驗, 實驗結果顯示新老動物連體共生能促進老動物的肝臟、脊髓和大腦的健康。

比如, 1972年, 加州大學的科學家研究了年老和年輕共生大鼠的壽命, 發現年老共生大鼠比非連體共生的那些平均多生存了4到5個月, 而年輕共生大鼠則衰老得更快。 2005年,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幹細胞學家湯瑪斯·隆多用小鼠重複了麥凱的實驗。 結果發現, 來自年輕小鼠的血液讓老年小鼠的肝臟和骨骼肌幹細胞回復到了更年輕的狀態。

2015年, 斯坦福大學另外一位科學家托尼·威斯克雷詳細研究了連體共生小鼠的大腦海馬體(這是大腦中與記憶形成有關的重要區域)。 他發現, 連體共生之後, 年老小鼠大腦海馬中的神經元建立了更多的神經連接, 這表明年老小鼠的記憶功能有所改善。

為了確定這是血液帶來的神奇魔力, 威斯克雷做了進一步實驗, 單獨將年輕小鼠的血液注射到年老小鼠體內, 每週3次, 結果發現這樣確實增強了年老小鼠的記憶功能, 它們在學習迷宮等的記憶任務中的表現都遠遠超過未經處理的對照組小鼠。

“換血”用於人類?

威斯克雷設想, 既然注射血液能改善小鼠的記憶力, 這種方法如果對人類能同樣有效, 那麼將會有一個非常吸引人的應用前景。 於是, 威斯克雷與斯坦福大學合作, 成立了名為Alkahest(意為“萬能溶劑”)的公司, 計畫先開展一些小型的臨床研究, 觀察來自年輕人的血清是否能改善老年性癡呆患者的學習記憶能力、認知能力, 以及是否能夠緩解其他病症。

在科學家的影響下,

矽谷大亨彼得·蒂爾也被吸引過來。 彼得·蒂爾是美國企業家與風險資本家, 對沖基金管理者, 全球最大的線上支付平臺PayPal的創建者之一。 他瞭解到威斯克雷以及湯瑪斯·隆多的研究結果之後, 注資了矽谷一家初創公司Ambrosia(意為“神的食物”), 開展了類似Alkahest公司的實驗專案。 實驗內容很簡單:35歲以上的“接收者”花上8000美元, 就可以接受25歲以下的“獻血者”的輸血, 然後, 研究人員在接下來的兩年裡觀測接收者的各項健康和衰老指標的變化。 目前, 參加這種輸血療法的接受者年齡層次有35歲至80多歲不等, 彼得·蒂爾就是其中的一員。

不過, 不少科學家認為, 將年輕人的血液輸到老年人體內存在非常明顯的局限和一系列潛在的問題, 比如輸血量和血源的問題。如果按照一個人每次輸入1升血液,一周3次(這正是威斯克雷對小鼠輸血的頻率)才能夠保持年輕,那麼顯然供需之間是無法平衡的。臨床上,每個人每次獻血一般為200毫升,不能超過400毫升。這樣推算下來,每一位年老的接受者一周都需要十多位元年輕的獻血者支撐。如果有大量的老年人開始使用大量的“年輕血液”,那麼需求絕對會遠遠超出供應,這有可能會影響到外科手術需要的獻血量,造成醫療事故。

此外,如果年輕人給老年人提供年輕之源形成一個買賣市場,就可能會引起道德倫理爭議。

提取血液中的神秘物質

考慮到直接輸血會帶來潛在問題,科學家想到另外一種更為理想的抗衰老方法:人們能找到血液中真正起作用的神奇成分,然後批量生產,這樣就不需要從年輕人中採集血液輸給老年人,直接注射這種有效成分就可以了。

這正是美國哈佛大學科學家艾米·威格斯著重研究的問題。2014年,艾米·威格斯篩選了年輕小鼠血液中富含而年老小鼠血液中沒有的蛋白質,以期發現差異。最後,其中一種叫生長分化因數11的蛋白質引起了他的注意,這種蛋白質具有調節幹細胞的活性,在年輕小鼠血液中含量豐富,隨著年齡增加逐漸降低。威格斯發現,向年老小鼠直接注入生長分化因數11,也能夠達到恢復年輕的效果,而且能讓年老小鼠肌肉力量和奔跑能力大增、心肌壁變薄(一般年老的動物的心臟都有變肥厚的趨勢)。同時,哈佛大學科學家李·魯賓發現,注射生長分化因數11能促進小鼠腦內新血管和嗅覺神經細胞再生,提高嗅覺能力。

當然,科學家目前僅僅發現這一方法在小鼠身上有效,在人類體內是否有效還是個未知數。除此之外,還有幾個問題沒弄明白。首先,生長分化因數11似乎不是單槍匹馬完成所有這些任務,很可能還有許多別的物質參與了輸血過程,從而帶來良好效果;其次,即使生長分化因數11是恢復年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物質,那麼它需要的劑量的多少也仍待研究。總之,利用血液來延緩衰老,雖然前景廣闊,但仍然問題重重,科學家們仍需繼續努力。

本文源自大科技 2017年第3期雜誌文章 歡迎讀者們關注大科技公眾微@)信@:hdkj1997

比如輸血量和血源的問題。如果按照一個人每次輸入1升血液,一周3次(這正是威斯克雷對小鼠輸血的頻率)才能夠保持年輕,那麼顯然供需之間是無法平衡的。臨床上,每個人每次獻血一般為200毫升,不能超過400毫升。這樣推算下來,每一位年老的接受者一周都需要十多位元年輕的獻血者支撐。如果有大量的老年人開始使用大量的“年輕血液”,那麼需求絕對會遠遠超出供應,這有可能會影響到外科手術需要的獻血量,造成醫療事故。

此外,如果年輕人給老年人提供年輕之源形成一個買賣市場,就可能會引起道德倫理爭議。

提取血液中的神秘物質

考慮到直接輸血會帶來潛在問題,科學家想到另外一種更為理想的抗衰老方法:人們能找到血液中真正起作用的神奇成分,然後批量生產,這樣就不需要從年輕人中採集血液輸給老年人,直接注射這種有效成分就可以了。

這正是美國哈佛大學科學家艾米·威格斯著重研究的問題。2014年,艾米·威格斯篩選了年輕小鼠血液中富含而年老小鼠血液中沒有的蛋白質,以期發現差異。最後,其中一種叫生長分化因數11的蛋白質引起了他的注意,這種蛋白質具有調節幹細胞的活性,在年輕小鼠血液中含量豐富,隨著年齡增加逐漸降低。威格斯發現,向年老小鼠直接注入生長分化因數11,也能夠達到恢復年輕的效果,而且能讓年老小鼠肌肉力量和奔跑能力大增、心肌壁變薄(一般年老的動物的心臟都有變肥厚的趨勢)。同時,哈佛大學科學家李·魯賓發現,注射生長分化因數11能促進小鼠腦內新血管和嗅覺神經細胞再生,提高嗅覺能力。

當然,科學家目前僅僅發現這一方法在小鼠身上有效,在人類體內是否有效還是個未知數。除此之外,還有幾個問題沒弄明白。首先,生長分化因數11似乎不是單槍匹馬完成所有這些任務,很可能還有許多別的物質參與了輸血過程,從而帶來良好效果;其次,即使生長分化因數11是恢復年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物質,那麼它需要的劑量的多少也仍待研究。總之,利用血液來延緩衰老,雖然前景廣闊,但仍然問題重重,科學家們仍需繼續努力。

本文源自大科技 2017年第3期雜誌文章 歡迎讀者們關注大科技公眾微@)信@:hdkj1997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