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堅持“四向”要求 中國新聞獎評委唐緒軍談如何寫出優質新聞

4月21日上午,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唐緒軍教授, 在重慶工商大學進行講座。 記者 石濤 攝

華龍網4月21日21時30分訊“人民關注什麼, 我們就應該報導什麼, 從人民的角度出發, 心系人民才能做到讓人民認可和信賴。 ”今(21)日, 在重慶工商大學舉行的《把握“四向”要求 做黨和人民信賴的新聞工作者》專題講座上,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中國新聞獎資深評委唐緒軍教授為現場記者們支招, 怎樣做一個好記者、怎樣才能寫出好作品。

堅持“四向”要求 做合格的新聞人

參與講座的聽眾正在記錄。

記者 石濤 攝

新聞工作者怎麼做才能讓黨和人民都信賴呢?唐緒軍指出, 作為黨的新聞工作者, 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 首先要把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擺在第一位;當前,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 媒體融合時代已經到來, 輿論傳播的形式多種多樣, 作為新聞工作者應該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 強化把關意識;應該努力把新聞從一種職業變為志業, 擁有新聞抱負和理想, 同時把握新媒體的發展趨勢, 不斷自我提高、自我完善, 堅持正確的新聞志向, 提高自己的業務技能;要始終牢記社會責任, 增強責任意識, 發揚職業精神, 時刻心系人民, 以人民為中心, 堅持正確的工作取向。

同時, 唐緒軍在講座上還強調:“作為新聞工作者,

還應當把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放在心中, 牢記新聞工作者的使命, 做一名黨和人民信賴的新聞工作者。 ”

要想寫出優秀作品 提升自身技能是關鍵

唐緒軍教授講座題目是《把握“四向”要求 做黨和人民信賴的新聞工作者》。 記者 石濤 攝

中國新聞獎是國內年度優秀新聞作品的最高獎, 也是很多記者的追求。 作為中國新聞獎的資深評委, 唐緒軍調侃道:“大家都稱我是中國新聞獎的'劊子手', 因為我總在提交的作品中挑刺兒, 而且總能發現很多錯誤。 ”

談及第26屆中國新聞獎的審核情況, 唐緒軍告訴記者, 在申報的1204件作品中, 提交給審核委員會的參評作品共891件, 其中發現了381件作品存在928處各種差錯,

有差錯的作品占參評作品總數的42.8%。 最終決定撤銷217件作品的參評資格, 這其中文字類作品占62.7%, 達到136件。

唐緒軍就這些存在差錯的部分文稿內容與現場的新聞工作者、學生進行分享。 在10個分享案例中, 有些差錯鬧出笑話, 例如事實性差錯、同音詞誤用、語意不明、表述矛盾等, 大家在笑過之後不禁陷入深思。

"我們的新聞工作者應該提高自我技能, 這是基本的要求, 如果這一點達不到, 在新聞創作中出現這些錯誤, 即使再好的新聞題材, 再好的內容也無濟於事。 ”唐緒軍講到。

此外, 唐緒軍提出, 想要在中國新聞獎上有所突破、做到在全國有影響力, 地方媒體必須要把地方新聞做到全國影響。

新媒體時代 記者要讓真實更接近於事實真相

互動環節, 進行提問。 記者 石濤 攝

隨著移動網路的發展, 人人媒體的時代已經到來, 媒體管道更加多樣, 資訊也膨脹起來, 部分新聞工作者擔心, 記者的存在還有價值嗎?

唐緒軍在講座中充分肯定了記者在新媒體時代的價值:“資訊像海洋一樣, 造成了真相的稀缺,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每個人傳遞的資訊可能都是事實, 卻不是完整的事實, 是片面的、有局限性的, 這時候就需要專業的媒體人站出來, 對發生的新聞進行核實, 如何使真實更接近於事實真相, 這才是職業媒體人需要做的。 ”

面對新媒體的衝擊, 記者怎樣才能順勢發展、有所成就呢?“掌握數位化的設備和工具, 學習使用新媒體的表達語言, 多上網瞭解民意,

知道大家在關注什麼、需求什麼, 這樣才能調整我們的工作方向。 ”唐緒軍表示, 除了加強受眾的獲得感之外, 獲取新聞的方式要簡單、便捷, 新聞媒體還要做到方式新穎, 讓受眾喜聞樂見。

本次專題講座吸引了來自市內各個媒體的新聞工作者及工商大學新聞專業的師生前來學習。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