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世界讀書日 | 兼職魔法師的俄國詩人如何施展“真正的魔法”?

【導讀】“白銀時代”是俄國文壇在19世紀末, 20世紀初出現的創作繁榮期, 足以與普希金所處的“黃金時代”媲美。 瓦列裡·勃留索夫是白銀時代象徵派的領軍人物, 也是二十世紀初俄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 小說《燃燒的天使》是其代表作, 被譽為俄國文學史上長篇歷史小說的經典之作。 勃留索夫在這部小說中融入了自己的一段三角戀糾葛, 更吸引人的是書中彌漫的神秘主義魔法氛圍。 在世界讀書日, 我們一起通過勃留索夫的《燃燒的天使》, 揭示一位文學家的魔法師面孔, 並探索他在文學的魔法中包含的詩學探索,

以及對未來世界的期待。

瓦列裡·勃留索夫(Валерий Брюсов)是俄國白銀時代中, 最具有開創意義的作家之一。 在二十世紀初的幾年中, 他被尊稱為俄國最偉大的詩人、俄國象徵派的旗手。 其主編的三本詩集《俄國象徵派》(實際上大多數詩作是他用多個筆名發表的)使象徵派一躍登上俄國文壇, 勃留索夫幾乎憑藉一己之力開創了一個詩派, 且影響了亞歷山大·勃洛克(Александр Блок)、安德列·別雷(Андрей Белый)等一系列著名詩人。 高爾基稱他為“最有文化修養的作家”。

▲白銀時代的魔法師瓦列裡·勃留索夫

就是這樣一位名望極高的詩人, 同時代的作家卻認為他身上有可怖的魔法力量。 俄國象徵派詩人別雷, 在獻給勃留索夫的詩《魔法師》中就寫到:

我疾步走上前。

在那裡——懸崖, 堅定的魔法師

您站在星輝的光環之中,

凝神注視, 帶著先知的笑意。

這為後世讀者揭示了勃留索夫的另一張面孔——魔法師勃留索夫。 在其長篇小說《燃燒的天使》(Огненный Ангел)中, 作家的魔法性得到了深刻的印證:中世紀的奇幻氛圍、對招魂術的精緻描寫,

甚至投射著作者現實情感經歷的三角戀情節, 都帶有隱秘的魔法色彩。 勃留索夫是如何在文字中展現魔力的, 魔法本身又醞釀著怎樣的時代野心, 這一切都可以在勃留索夫這部魔法書般的著作中得到答案。

▲“魔法書”《燃燒的天使》書影

魔法師與文學家:勃留索夫的兩張面孔

《燃燒的天使》是作者最著名的長篇歷史小說, 以十六世紀宗教改革時期的德國為背景, 講述了一個發生在魔鬼、騎士和多情少女萊娜塔之間的三角愛情故事。 魔鬼喬裝成上帝的使者下凡, 三番五次引誘多情但虔誠的少女萊娜塔, 使她不斷墮落。 她將塵世的凡人亨利希伯爵視為天使的化身, 並引誘他陷入愛欲的罪惡。 而“我”羅蔔列希特, 則甘願成為萊娜塔的騎士, 通過學習魔法幫助她擺脫魔鬼的控制, 甚至聽從命令與亨希利進行決鬥。 這場“痛苦的, 近乎致命”的三角愛情關係成為小說的主線。 其中還交織著大主教對萊娜塔的宗教審判, 以及羅蔔列希特與阿格裡巴和浮士德博士的會面,

與他們對於神秘主義魔法的討論。 作者憑藉極高的文化素養, 在20世紀初的俄國, 精巧地再現了幾個世紀前異域國度的歷史氛圍與人的精神狀態。

在神秘主義彌漫的白銀時代, 受到哲學、宗教甚至是法國人智學的影響, 象徵派作家們試圖在混亂的世紀之交, 找到人與未來、人與自身未知深處的神秘聯繫,以獲得對世界的審美感受。同時代的詩人尼古拉·古米廖夫(Николай Гумилёв)就曾把自己關在屋內,不吃不喝地閱讀神秘哲學書籍,來捕捉魔鬼的影子。但是,勃留索夫似乎是白銀時代唯一一個對魔法真正感興趣的人。白銀時代作家霍達謝維奇(Ходасевич)在回憶錄中寫到,勃留索夫在19世紀末常常於家中舉辦招魂會,他對招魂術懷有巨大的激情。青年勃留索夫的書桌上擺放著法國神秘學權威愛德華·稀雷(Édouard Schuré)與通靈術發明者亞蘭·卡甸(Allan Kardec)等人的著作。而詩人別雷則直言,他相信勃留索夫具有魔法力,甚至認為他是女巫的首領。

勃留索夫在這部作品中,展現了他作為象徵派小說家的創作野心——以情境的整體呈現取代人物的刻畫、將歷史作為審美客體的塑造,以及對理性主義與神秘主義進行調和的艱難嘗試。而這些都籠罩在詭異的魔法氛圍中,在他有關魔法、關亡術和招魂術的神秘主義描寫中呈現出科學主義的嚴謹,這甚至部分消解了愛情中的悲劇性成分。在這樣一部小說中,勃留索夫魔法師的形象,終於完整地展露在世人面前,他身披黑袍,將個人經驗與詩學探索都納入到自己的魔法之中。

燃燒的愛情:天使、魔鬼與神秘戀人

小說中羅蔔列希特—萊娜塔—亨希利之間的三角戀愛關係映射著現實生活中勃留索夫、妮娜·彼得洛夫斯卡婭(Нина Петровская)與別雷的情感糾葛。這場三角戀情本身就蘊含著神秘主義的元素。妮娜是莫斯科象徵派中一位二流女詩人,她熱衷於神秘主義和魔法,因此具有一種神秘的頹廢氣質。1903年,妮娜在莫斯科的文學沙龍中與別雷相識,彼時的別雷是莫斯科文學圈中閃耀的新星,他作為新一代的象徵派詩人,被寄予開拓象徵主義新局面的厚望。同時代的象徵派詩人霍達謝維奇在回憶錄中說,別雷周身總是籠罩著神秘主義的光環,仿佛聖徒約瑟一般沒有絲毫肉欲,這一點令很多女性為他傾倒。妮娜也不例外,她在回憶錄中稱別雷為“新的基督”,在兩人之間保持著微妙的“虔誠”。

▲妮娜·彼得洛夫斯卡婭

▲安德列·別雷

很快,別雷也被妮娜身上的神秘氣質所吸引,將她與一般的詩人同行區分開,認為妮娜對自己有一種“特別的敏感”。但別雷眼中的愛是神秘的,愛與永恆的未來世界相連,他認為應當在愛中尋求上帝的恩典,而妮娜的愛則帶有強烈的世俗肉欲色彩。妮娜曾說:“我懂得,他永遠嚮往著太陽……我將自己罪惡的、塵世的肉身匍匐在他腳下,心靈淹沒在他那永恆的光輝裡。這樣,我們才彼此交融。”在小說《燃燒的天使》中,萊娜塔與亨利希關係就反映了這種世俗愛與神聖愛的對立。書中的亨利希“穿著一套白色的衣服,長著一雙藍色的眼睛,頭髮仿佛是由金色的絲線編織成的”,這幾乎就是別雷的肖像畫。萊娜塔把亨利希當做天使的化身,對他的愛中交織著聖徒的崇拜。二人在街上再次相遇時,萊娜塔甚至“跪在那髒兮兮的濱河路上親吻著他斗篷的衣擺”,並感受到了女聖徒般無上的幸福。

但也正是萊娜塔的愛欲“玷污”了她心中的天使,以至於亨利希棄她而去。正如別雷漸漸發現,自己無法調和愛中的神秘元素和情欲,別雷嚮往的只是一種純潔的結合,他努力使女詩人相信,在他們二人之間,存在著基督的力量。這使別雷對妮娜疏遠了,恰逢別雷遇見了一位在莫斯科文學圈大受追捧的神秘美婦人,並對她大獻殷勤,這促成了他與妮娜的絕交。

在《燃燒的天使》中,羅蔔列希特與萊娜塔第一次見面時,他仿佛是萊娜塔命中註定的騎士。有一些守衛她的精靈對她說:“不久,她就將遇上騎士羅卜列希特,那一位將是她生命中真正的衛士”。實際上,這只是勃留索夫對他與彼得洛夫斯卡婭相遇的幻想和美化。女詩人轉而投入勃留索夫的懷抱,只是為了報復別雷——希望以此引起別雷的怒火,使他回心轉意。

雖然勃留索夫已經有了妻子,但他還是陷入了對妮娜的瘋狂迷戀中,不僅是因為二人擁有共同的魔法和神秘氣質,更是因為勃留索夫身上具有的陰暗、隱秘的一面在妮娜那裡找到了契合點。作家為自己的愛人創作了大量詩篇,大部分收錄於詩集《花環》中,這也是勃留索夫詩歌創作中的一個小高潮。如勃留索夫在《清靜》中寫道:

我們在光環中燃燒,

我們是幻影渾身閃光,

是兩個夢,兩個幽靈!

小說中羅蔔列希特與萊娜塔共同生活中所經歷的魔法體驗,也體現著兩位現實人物共同的神秘主義志趣。

在《燃燒的天使》中,三位主人公的三角關係止於一場決鬥。現實中,同樣是一次幾乎要發生的決鬥,使三人的糾葛走到了終局。在別雷初出文壇時,他與勃留索夫曾建立過深厚的友誼,勃留索夫是將他帶入莫斯科象徵派文學圈的領路人。但兩人在創作觀念、美學理念和人生追求上的差異,也隨著交往的深入不斷暴露。兩人之間的差異,也代表著白銀時代新老象徵主義者之間的矛盾:以勃留索夫為代表的老一派象徵主義者認為象徵主義永遠屬於藝術範疇,不應在文學之外擴大象徵主義的概念。而以別雷為代表的新一代象徵主義者,則認為象徵主義是一種世界觀,希望這一文學理念能肩負起變革生活,創造“新的生命形式”的重任。1904-1905年間,二人多次以詩作進行針鋒相對的攻擊。與妮娜的感情糾葛則成為矛盾升級的導火索,使勃留索夫寧願用決鬥來解決問題。只是由於別雷對勃留索夫的魔法力量太過肯定,他怕自己受到巫術的蠱惑而喪命,這場決鬥以別雷的潰退得以避免。此後不久,妮娜又將手槍對準勃留索夫——雖然她的本意是將子彈射向別雷——幸運的是,由於子彈卡殼避免了流血。三人的關係就此走向終結。

1911年,妮娜為養病遠赴巴黎,泣別勃留索夫,至死二人再未相見。雖然勃留索夫很快又投入到新的婚外戀情中,但這段關係已經給他的身心帶來了巨大消耗,使他的餘生都在用藥物和毒品維持。正如小說的結尾,羅蔔列希特回憶已經逝去的萊娜塔時,說如果時光倒流,自己仍會投入到這段瘋狂的愛戀中,因為“對她的不可抗拒的愛情仍像炭一樣燃燒著”。

勃留索夫由此將個人經驗納入魔法的篇章之中,也是在為闡釋其詩學探索提供一個世俗生活的切入點。

魔法的詩學:探索精神和諧之路

在16世紀宗教改革的背景下,作者將個人情感經驗納入中世紀魔法之中。也同時也把世紀之交“白銀時代”的象徵主義抉擇,與宗教改革前後的精神變革相連。這一魔法將小說從個人經驗的維度,上升至對世界和諧道路的詩學探索。作者在書中極盡渲染的神秘主義氛圍,不只是為了給小說的中世紀奇幻情調提供合理性,更是為了隱蔽地利用神秘“魔法”,攫住白銀時代詩人的意識。他向讀者們展示了這樣一個圖景:存在著不為人的理智所理解,充滿魔幻術的神秘主義本體世界。而這樣的世界能否同理性世界一起,為人類走向和諧提供出路——無論在奇幻的中世紀,還是在風雲詭譎的白銀時代,只要人渴望與宇宙的融合,就必須要對這個問題作出回答。

▲1909年版《燃燒的天使》

在《燃燒的天使》第四章中,萊娜塔讓羅蔔列希特尋求魔鬼的幫助,為他全身塗上油膏,使他在幻境中前往山谷參加魔鬼的聚會。勃留索夫在這一情節中繼承了歌德的“巫女狂歡會”模式,同時也在引導讀者進入中世紀魔法學的文化情境。在此次施法失敗後,羅蔔列希特開始鑽研魔法,希望通過大量閱讀天文學、煉丹術、魔法書籍而“速成魔法”。對於騎士來說,魔法與他大學時代知識並無不同,他視魔法為改造世界的科學,並在這一隱秘的知識中尋求和諧,甚至與萊娜塔共同閱讀魔法書的日子,成為主人公最美妙的時光,這是一個純理性主義的書呆子的行為。這種行為投射著作者本人的影子,無論是對詩歌語言的實驗性探索,還是俄國詩歌史和詩歌理論的研究,對於勃留索夫來說,都是一種“科學研究的規劃”。因而,他對魔法的研究同樣採用了科學主義的方法,科學主義精神與神秘主義色彩似乎成為作者思想內部的悖論。

但實際上,在作者的概念中,非理性的神秘主義並不是理性的對立物。那麼“魔法究竟是什麼:是真理,還是謬誤,是科學,還是非科學?”書中阿格裡巴博士的論斷似乎代表著勃留索夫,這一20世紀魔法師本人的回答。他認為,魔法與科學,在更高的程度上是一枚硬幣的正反面,是和諧的統一。那些統治著世界的,具體化、專門化的知識是一種偽科學。而真正的科學,是“那種考察並研究這些宇宙關係的科學,是那種確立各種事物之間的關聯與它們互相影響的途徑的科學,”書中阿格裡巴博士的論斷似乎代表著勃留索夫,這一20世紀魔法師本人的回答。他認為,魔法與科學,在更高的程度上是一枚硬幣的正反面,是和諧的統一。那些統治著世界的,具體化、專門化的知識是一種偽科學。而真正的科學,是“那種考察並研究這些宇宙關係的科學,是那種確立各種事物之間的關聯與它們互相影響的途徑的科學,”

此處,勃留索夫終於揭開了他魔法師的真面目。在這張魔法面具下,是中世紀煉金術師與白銀時代象徵派詩人的交匯。這同樣也解釋了,作者以16世紀德國為創作背景的歷史野心。16世紀的宗教改革試圖用理性這一世俗的力量,將人從中世紀的神秘中解放出來。而在19-20世紀之交的關口,面對過於“現實主義”的19世紀在現代性中產生的危機,勃留索夫等象徵派作者試圖運用審美和神秘的力量將時代重歸和諧。在這個意義上,勃留索夫乃至整個白銀時代的魔法都超出了魔幻術的範疇,成為一種詩學,以及探索世界的最高形式。

然而,魔法師在任何時代都是落寞且失意的,因為他們一方面無比接近人類意志本體的神秘世界,然而另一方面又一腳踏在塵世之中。他們比任何人都意識到自己作為宇宙一部分的存在;又比任何人更明白,人類難以融於真正的宇宙和諧。因此,萊娜塔的悲劇結局,在某種意義上,也是魔法師勃留索夫本人的悲慘結局。

《燃燒的天使》在勃留索夫的魔杖下,閃現出神秘的奇異光彩。同時,我們也驚異地看到,白銀時代就在這一魔法中迎來宏大的高潮:勃留索夫們在對未來世界的詩學探索中,發現人與宇宙達到和諧的可能性。儘管這種可能性之中隱藏著重重危機和險阻,但魔法的力量已經施展開來。(作者為北京外國語大學外國文學所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碩士生)

>>>連結:《燃燒的天使》

作者:[俄]瓦·勃留索夫

譯者:周啟超 劉開華

出版社:浙江文藝出版社

找到人與未來、人與自身未知深處的神秘聯繫,以獲得對世界的審美感受。同時代的詩人尼古拉·古米廖夫(Николай Гумилёв)就曾把自己關在屋內,不吃不喝地閱讀神秘哲學書籍,來捕捉魔鬼的影子。但是,勃留索夫似乎是白銀時代唯一一個對魔法真正感興趣的人。白銀時代作家霍達謝維奇(Ходасевич)在回憶錄中寫到,勃留索夫在19世紀末常常於家中舉辦招魂會,他對招魂術懷有巨大的激情。青年勃留索夫的書桌上擺放著法國神秘學權威愛德華·稀雷(Édouard Schuré)與通靈術發明者亞蘭·卡甸(Allan Kardec)等人的著作。而詩人別雷則直言,他相信勃留索夫具有魔法力,甚至認為他是女巫的首領。

勃留索夫在這部作品中,展現了他作為象徵派小說家的創作野心——以情境的整體呈現取代人物的刻畫、將歷史作為審美客體的塑造,以及對理性主義與神秘主義進行調和的艱難嘗試。而這些都籠罩在詭異的魔法氛圍中,在他有關魔法、關亡術和招魂術的神秘主義描寫中呈現出科學主義的嚴謹,這甚至部分消解了愛情中的悲劇性成分。在這樣一部小說中,勃留索夫魔法師的形象,終於完整地展露在世人面前,他身披黑袍,將個人經驗與詩學探索都納入到自己的魔法之中。

燃燒的愛情:天使、魔鬼與神秘戀人

小說中羅蔔列希特—萊娜塔—亨希利之間的三角戀愛關係映射著現實生活中勃留索夫、妮娜·彼得洛夫斯卡婭(Нина Петровская)與別雷的情感糾葛。這場三角戀情本身就蘊含著神秘主義的元素。妮娜是莫斯科象徵派中一位二流女詩人,她熱衷於神秘主義和魔法,因此具有一種神秘的頹廢氣質。1903年,妮娜在莫斯科的文學沙龍中與別雷相識,彼時的別雷是莫斯科文學圈中閃耀的新星,他作為新一代的象徵派詩人,被寄予開拓象徵主義新局面的厚望。同時代的象徵派詩人霍達謝維奇在回憶錄中說,別雷周身總是籠罩著神秘主義的光環,仿佛聖徒約瑟一般沒有絲毫肉欲,這一點令很多女性為他傾倒。妮娜也不例外,她在回憶錄中稱別雷為“新的基督”,在兩人之間保持著微妙的“虔誠”。

▲妮娜·彼得洛夫斯卡婭

▲安德列·別雷

很快,別雷也被妮娜身上的神秘氣質所吸引,將她與一般的詩人同行區分開,認為妮娜對自己有一種“特別的敏感”。但別雷眼中的愛是神秘的,愛與永恆的未來世界相連,他認為應當在愛中尋求上帝的恩典,而妮娜的愛則帶有強烈的世俗肉欲色彩。妮娜曾說:“我懂得,他永遠嚮往著太陽……我將自己罪惡的、塵世的肉身匍匐在他腳下,心靈淹沒在他那永恆的光輝裡。這樣,我們才彼此交融。”在小說《燃燒的天使》中,萊娜塔與亨利希關係就反映了這種世俗愛與神聖愛的對立。書中的亨利希“穿著一套白色的衣服,長著一雙藍色的眼睛,頭髮仿佛是由金色的絲線編織成的”,這幾乎就是別雷的肖像畫。萊娜塔把亨利希當做天使的化身,對他的愛中交織著聖徒的崇拜。二人在街上再次相遇時,萊娜塔甚至“跪在那髒兮兮的濱河路上親吻著他斗篷的衣擺”,並感受到了女聖徒般無上的幸福。

但也正是萊娜塔的愛欲“玷污”了她心中的天使,以至於亨利希棄她而去。正如別雷漸漸發現,自己無法調和愛中的神秘元素和情欲,別雷嚮往的只是一種純潔的結合,他努力使女詩人相信,在他們二人之間,存在著基督的力量。這使別雷對妮娜疏遠了,恰逢別雷遇見了一位在莫斯科文學圈大受追捧的神秘美婦人,並對她大獻殷勤,這促成了他與妮娜的絕交。

在《燃燒的天使》中,羅蔔列希特與萊娜塔第一次見面時,他仿佛是萊娜塔命中註定的騎士。有一些守衛她的精靈對她說:“不久,她就將遇上騎士羅卜列希特,那一位將是她生命中真正的衛士”。實際上,這只是勃留索夫對他與彼得洛夫斯卡婭相遇的幻想和美化。女詩人轉而投入勃留索夫的懷抱,只是為了報復別雷——希望以此引起別雷的怒火,使他回心轉意。

雖然勃留索夫已經有了妻子,但他還是陷入了對妮娜的瘋狂迷戀中,不僅是因為二人擁有共同的魔法和神秘氣質,更是因為勃留索夫身上具有的陰暗、隱秘的一面在妮娜那裡找到了契合點。作家為自己的愛人創作了大量詩篇,大部分收錄於詩集《花環》中,這也是勃留索夫詩歌創作中的一個小高潮。如勃留索夫在《清靜》中寫道:

我們在光環中燃燒,

我們是幻影渾身閃光,

是兩個夢,兩個幽靈!

小說中羅蔔列希特與萊娜塔共同生活中所經歷的魔法體驗,也體現著兩位現實人物共同的神秘主義志趣。

在《燃燒的天使》中,三位主人公的三角關係止於一場決鬥。現實中,同樣是一次幾乎要發生的決鬥,使三人的糾葛走到了終局。在別雷初出文壇時,他與勃留索夫曾建立過深厚的友誼,勃留索夫是將他帶入莫斯科象徵派文學圈的領路人。但兩人在創作觀念、美學理念和人生追求上的差異,也隨著交往的深入不斷暴露。兩人之間的差異,也代表著白銀時代新老象徵主義者之間的矛盾:以勃留索夫為代表的老一派象徵主義者認為象徵主義永遠屬於藝術範疇,不應在文學之外擴大象徵主義的概念。而以別雷為代表的新一代象徵主義者,則認為象徵主義是一種世界觀,希望這一文學理念能肩負起變革生活,創造“新的生命形式”的重任。1904-1905年間,二人多次以詩作進行針鋒相對的攻擊。與妮娜的感情糾葛則成為矛盾升級的導火索,使勃留索夫寧願用決鬥來解決問題。只是由於別雷對勃留索夫的魔法力量太過肯定,他怕自己受到巫術的蠱惑而喪命,這場決鬥以別雷的潰退得以避免。此後不久,妮娜又將手槍對準勃留索夫——雖然她的本意是將子彈射向別雷——幸運的是,由於子彈卡殼避免了流血。三人的關係就此走向終結。

1911年,妮娜為養病遠赴巴黎,泣別勃留索夫,至死二人再未相見。雖然勃留索夫很快又投入到新的婚外戀情中,但這段關係已經給他的身心帶來了巨大消耗,使他的餘生都在用藥物和毒品維持。正如小說的結尾,羅蔔列希特回憶已經逝去的萊娜塔時,說如果時光倒流,自己仍會投入到這段瘋狂的愛戀中,因為“對她的不可抗拒的愛情仍像炭一樣燃燒著”。

勃留索夫由此將個人經驗納入魔法的篇章之中,也是在為闡釋其詩學探索提供一個世俗生活的切入點。

魔法的詩學:探索精神和諧之路

在16世紀宗教改革的背景下,作者將個人情感經驗納入中世紀魔法之中。也同時也把世紀之交“白銀時代”的象徵主義抉擇,與宗教改革前後的精神變革相連。這一魔法將小說從個人經驗的維度,上升至對世界和諧道路的詩學探索。作者在書中極盡渲染的神秘主義氛圍,不只是為了給小說的中世紀奇幻情調提供合理性,更是為了隱蔽地利用神秘“魔法”,攫住白銀時代詩人的意識。他向讀者們展示了這樣一個圖景:存在著不為人的理智所理解,充滿魔幻術的神秘主義本體世界。而這樣的世界能否同理性世界一起,為人類走向和諧提供出路——無論在奇幻的中世紀,還是在風雲詭譎的白銀時代,只要人渴望與宇宙的融合,就必須要對這個問題作出回答。

▲1909年版《燃燒的天使》

在《燃燒的天使》第四章中,萊娜塔讓羅蔔列希特尋求魔鬼的幫助,為他全身塗上油膏,使他在幻境中前往山谷參加魔鬼的聚會。勃留索夫在這一情節中繼承了歌德的“巫女狂歡會”模式,同時也在引導讀者進入中世紀魔法學的文化情境。在此次施法失敗後,羅蔔列希特開始鑽研魔法,希望通過大量閱讀天文學、煉丹術、魔法書籍而“速成魔法”。對於騎士來說,魔法與他大學時代知識並無不同,他視魔法為改造世界的科學,並在這一隱秘的知識中尋求和諧,甚至與萊娜塔共同閱讀魔法書的日子,成為主人公最美妙的時光,這是一個純理性主義的書呆子的行為。這種行為投射著作者本人的影子,無論是對詩歌語言的實驗性探索,還是俄國詩歌史和詩歌理論的研究,對於勃留索夫來說,都是一種“科學研究的規劃”。因而,他對魔法的研究同樣採用了科學主義的方法,科學主義精神與神秘主義色彩似乎成為作者思想內部的悖論。

但實際上,在作者的概念中,非理性的神秘主義並不是理性的對立物。那麼“魔法究竟是什麼:是真理,還是謬誤,是科學,還是非科學?”書中阿格裡巴博士的論斷似乎代表著勃留索夫,這一20世紀魔法師本人的回答。他認為,魔法與科學,在更高的程度上是一枚硬幣的正反面,是和諧的統一。那些統治著世界的,具體化、專門化的知識是一種偽科學。而真正的科學,是“那種考察並研究這些宇宙關係的科學,是那種確立各種事物之間的關聯與它們互相影響的途徑的科學,”書中阿格裡巴博士的論斷似乎代表著勃留索夫,這一20世紀魔法師本人的回答。他認為,魔法與科學,在更高的程度上是一枚硬幣的正反面,是和諧的統一。那些統治著世界的,具體化、專門化的知識是一種偽科學。而真正的科學,是“那種考察並研究這些宇宙關係的科學,是那種確立各種事物之間的關聯與它們互相影響的途徑的科學,”

此處,勃留索夫終於揭開了他魔法師的真面目。在這張魔法面具下,是中世紀煉金術師與白銀時代象徵派詩人的交匯。這同樣也解釋了,作者以16世紀德國為創作背景的歷史野心。16世紀的宗教改革試圖用理性這一世俗的力量,將人從中世紀的神秘中解放出來。而在19-20世紀之交的關口,面對過於“現實主義”的19世紀在現代性中產生的危機,勃留索夫等象徵派作者試圖運用審美和神秘的力量將時代重歸和諧。在這個意義上,勃留索夫乃至整個白銀時代的魔法都超出了魔幻術的範疇,成為一種詩學,以及探索世界的最高形式。

然而,魔法師在任何時代都是落寞且失意的,因為他們一方面無比接近人類意志本體的神秘世界,然而另一方面又一腳踏在塵世之中。他們比任何人都意識到自己作為宇宙一部分的存在;又比任何人更明白,人類難以融於真正的宇宙和諧。因此,萊娜塔的悲劇結局,在某種意義上,也是魔法師勃留索夫本人的悲慘結局。

《燃燒的天使》在勃留索夫的魔杖下,閃現出神秘的奇異光彩。同時,我們也驚異地看到,白銀時代就在這一魔法中迎來宏大的高潮:勃留索夫們在對未來世界的詩學探索中,發現人與宇宙達到和諧的可能性。儘管這種可能性之中隱藏著重重危機和險阻,但魔法的力量已經施展開來。(作者為北京外國語大學外國文學所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碩士生)

>>>連結:《燃燒的天使》

作者:[俄]瓦·勃留索夫

譯者:周啟超 劉開華

出版社:浙江文藝出版社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