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老字型大小馬凱餐廳“十一”鼓樓重張

恢復豆豉辣椒蒸活魚、船拐子肉等消失多年菜品

北京晨報訊因建地鐵8號線而搬離鼓樓的馬凱餐廳今年“十一”將重回老家。 北京晨報記者從“西城區老字型大小餐飲企業振興發展研討會”上獲悉, 重張的馬凱餐廳位於地安門火神廟與地安門百貨之間, 地理位置更接近於最早期的“馬凱冷飲店”原址。 西城區副區長徐利表示, 西城區將實施老字型大小“回家”工程, 利用騰退空間讓更多的老字型大小原店原貌復原。

馬凱餐廳是北京最早的湘菜館, 更是鼓樓地區的一張名片。 “從1985年到2000年, 是馬凱餐廳最火的時候,

每天都有炒不完的菜, 僅中午的飯就要從早上10點多忙到下午2點多。 ”馬凱餐廳經理、第三代傳人呂永傑說, 當時他經常一個人看著四個鍋, 兩三個菜一起做, 大廳每天都客滿, “誰先來就踩著凳子占座, 那會兒我們都說, 馬凱跟不要錢似的, 做什麼都有人吃”。

2004年, 因修建地鐵8號線什刹海站, 馬凱餐廳遷至長椿街。 “雖然一直想回家, 但因原址地下有地鐵經過, 不能打地基, 不得不放棄回家的打算”。 去年初, 位於火神廟和地安門百貨之間的“北平居”飯館自願騰退, 留下來的建築本打算經營文創產業, 西城區政府通過勘察發現, 該地點更接近于馬凱餐廳早期的地址也就是“馬凱冷飲店”的原址, 於是決定讓馬凱餐廳在此處重張。

呂永傑坦言最初接到消息時“根本就沒當真, 怎麼會有地兒讓我們回去?”最近他被正式告知“馬凱可以回家了”。

目前, 餐廳預計國慶期間可以對外營業。 屆時, 將有四五位老師傅重回這裡, 除了經營東安子雞、酸辣肚尖等傳承至今的獨門絕菜外, 還將恢復豆豉辣椒蒸活魚、船拐子肉等消失多年的傳統湘菜菜式。 “馬凱搬家後就不做這幾個菜了, 有13年光景了”。

■新聞連結

餐廳以前是個冷飲店

誕生於1953年的馬凱餐廳為什麼叫“馬凱”竟然是個謎。 據呂永傑介紹, 馬凱餐廳不是取自某位中國老闆或者中國廚師的名字。 其在新中國成立前是個冷飲店。 據傳說, 該冷飲店雖然是中國人開的, 但確實是一位在北京居住的西方人資助的。

這位西方人名字的中文音譯很可能是“馬凱”。 為感謝這位資助者, 冷飲店取名“馬凱冷飲店”。 1953年湘人收購冷飲店後沿用“馬凱”一名, 1958年公私合營時保存該店名。 2004年, 馬凱從鼓樓搬到長椿街經營, 面積有500多平方米, 日均客流量四五百人。 馬凱重回鼓樓後, 位於長椿街的馬凱店會繼續經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