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智力或智商可以通過後天努力提高嗎?

智力不僅僅是現存智商測試(韋氏量表等)的結果。

智力可以提高。

【智力的定義之爭】

目前被主流心理學界廣泛認同的智力的定義:

A very general mental capability that, among other things, involves the ability to reason, plan, solve problems, think abstractly, comprehend complex ideas, learn quickly and learn from experience. It is not merely book learning, a narrow academic skill, or test-taking smarts. Rather, it reflects a broader and deeper capability for comprehending our surroundings—"catching on," "making sense" of things, or "figuring out" what to do.

(一種非常綜合的心智慧力最一般的精神能力, 包括推理, 計畫, 解決問題, 抽象思維, 複雜概念的理解,快速學習和經驗學習。 智力並不僅僅是學習書本知識, 不是一種狹窄的學術技能, 或參加考試的能力。 相反, 它反映了一個更廣泛和更深入的理解我們周圍環境的能力——“領會”,“意會”事物, 或“想出”怎麼去做的能力。 )

這個定義有個非常有意思的背景。 它來源於由52位學者于1994年在華爾街日報發表的一份題為"Mainstream Science on Intelligence"的聲明。

津巴多也在他的那本著名心理學導論Psychology and life (心理學與生活)中使用了該定義。

這個聲明發生的原因是因為1994年出版的一本叫The Bell Curve 的書。

這裡列出幾條書中的主要觀點:

智力可被跨越種族,語言,和國家邊界的進行準確測量。

智力主要是遺傳。

迄今為止沒人能通過改變環境因素來大幅度改變智商(兒童收養除外), 人們對個人未來的控制幾乎是不可能的。

國家(美國)對於這一事實一直持否認態度, 但公眾最好瞭解這一事實, 因為這將會影響未來的政策制定。

大家請注意最後一條, “因為這將會影響未來的政策制定”。 Gattaca的背景就是政府接受了這種觀點後採取了某些政策,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真實情況中可能的後果, 想一想就不寒而慄。

相比目前主流定義, The Bell Curve中對於智力的範圍較為狹窄, 書中提到的對智力的測量範圍也非常狹窄, 而智力測量的廣泛應用是因為一段特殊歷史時期的政治需要引發的。

【智力測驗的引爆是因為徵兵】

1905年, Alfred Binet為了讓法國教育局改善發育遲滯兒童的教育而編制了一個兒童智力測驗, 從而剝離老師對於兒童偏向性的評價, 説明需要特殊教育的兒童。 這是智力測驗的起源, 它在法國的成功推廣卻對美國起了很大影響。

一戰時, 參軍人數過多, 美國招募人員為了知道有哪些人可以學習得更快從而可以從特殊的領導訓練裡獲得收益更多,

急需一種測量方法篩選學員。 於是當時一批優秀的心理學家如Lewis Terman便在這種緊急情況下用了一個月的時間編制了這些測試。

由於智力測試在徵兵過程中的大範圍使用, 使得民眾接受了這樣一種觀點:智商測驗可以根據領導能力和其它社會特性來區分不同的人, 這個方法是經濟的、民主的, 由此可區分哪些人能從教育中獲得更多效益哪些人則不能。 於是智力測驗便大範圍被學校和工廠所使用。

【智力不僅是IQ測試的結果】

近代的智力理論中, 許多心理學家都提出了超越傳統IQ測量範圍的一些智力因素。 也就是說, IQ測試因為其局限性, 並不能涵蓋一個人智力的方方面面。

許多和智力有關的因素在測試中被忽略了。 目前的IQ測試使用了心理測量學中使用因素分析法來找出智力的各個維度。 許多心理學家對此有不同的維度劃分, 但許多維度目前仍然沒有找到較好的方式來測量, 並且仍有許多未發現的智力因素。

這裡介紹幾個影響力比較大的智力劃分理論:

一般智力因素(g factor)和特殊因素(s factor):由Charles Spearman提出, 他是最早應用因素分析法的心理學家。

晶體智力和流體智力:由Raymond Cattell提出。 他將智力分成兩個獨立的部分, 流體智力是理解複雜關係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晶體智力則是知識的積累和獲得知識的能力。 如下圖所示, 人的流體智力在25歲左右達到頂峰, 然後開始下降,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說“老頑固,學不進新東西了”。但是晶體智力隨著你的閱歷增加則會一路走高,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也會說“薑還是老的辣”。

吉爾福特智力結構模型:由J. P. Guilford 提出,他用因素分析法去核對總和智力相關的任務,然後將智力的結構變成了類似於化學週期表一樣的開放模型,等待以後的專家不斷發現新的“智力元素”然後補充進來。在模型最初,有40個因素被確認,迄今為止已經有超過100種因素被發現和確認。可以想像人的智力是有多麼複雜了。

智力三因素理論:Robert Sternberg提出,IQ測試不能包含全部智商行為,他將智力劃分為:成分性智力,經驗智力和情景智力。這裡的情景智力很值得一提,可以理解為我們通常說的街頭智慧或者商業頭腦,情景智力高的人不一定會在傳統IQ測試裡取得好成績。(我們經常會聽說自己某個成績很差的小學或者初中同學沒有考上大學,但是做生意卻發財了。)

情商(EQ):Howard Gardner 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論和情緒理論。於是情商也被包含在了智力之中。

【如何提高“智力”?】

把這個作為一個問題來解決,思路如下:

為什麼要提高智力?(為了發財?為了高分?為了泡妞?你的根本需求是什麼?)

提高哪些智力?(有這麼多不同維度的劃分方式和智力因素,到底提高哪些能符合你的根本需求?提高記憶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是情商?)

如何提高這部分智力?(如何提高記憶力?如何提高情商?)

已經有很多書提到一些通用的方法,書單在此,領走不謝。

首先來說這本《哪來的天才?》 這本書以許多公眾認為的“成功人士”為案例,深入淺出揭開了成功背後的原因。

然後不得不提到《一萬小時天才理論》(應該已經被說爛了)。

記得《俠探傑克》裡破案的關鍵所在嗎?一個聰明但沒有經過太多訓練的狙擊手VS一個並不聰明但進行了超高強度訓練的狙擊手,處理任務的思路是不一樣的,後者的方式遠遠優於前者。阿湯哥說:“他智力一般,但是因為已經進行了成千上萬次的訓練,下一步要做什麼已經不需要思考,是下意識的決策,這就是為什麼他有著異于常人的判斷。”

除了刻意練習,還應該有合適的學習方法來減少練習時間提高效率。推薦這本《學習之道》作者喬希·維茨金13歲就獲得了象棋大師的頭銜,而現在卻是一名太極推手大師。他的學習之道非常有借鑒價值。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說“老頑固,學不進新東西了”。但是晶體智力隨著你的閱歷增加則會一路走高,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也會說“薑還是老的辣”。

吉爾福特智力結構模型:由J. P. Guilford 提出,他用因素分析法去核對總和智力相關的任務,然後將智力的結構變成了類似於化學週期表一樣的開放模型,等待以後的專家不斷發現新的“智力元素”然後補充進來。在模型最初,有40個因素被確認,迄今為止已經有超過100種因素被發現和確認。可以想像人的智力是有多麼複雜了。

智力三因素理論:Robert Sternberg提出,IQ測試不能包含全部智商行為,他將智力劃分為:成分性智力,經驗智力和情景智力。這裡的情景智力很值得一提,可以理解為我們通常說的街頭智慧或者商業頭腦,情景智力高的人不一定會在傳統IQ測試裡取得好成績。(我們經常會聽說自己某個成績很差的小學或者初中同學沒有考上大學,但是做生意卻發財了。)

情商(EQ):Howard Gardner 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論和情緒理論。於是情商也被包含在了智力之中。

【如何提高“智力”?】

把這個作為一個問題來解決,思路如下:

為什麼要提高智力?(為了發財?為了高分?為了泡妞?你的根本需求是什麼?)

提高哪些智力?(有這麼多不同維度的劃分方式和智力因素,到底提高哪些能符合你的根本需求?提高記憶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是情商?)

如何提高這部分智力?(如何提高記憶力?如何提高情商?)

已經有很多書提到一些通用的方法,書單在此,領走不謝。

首先來說這本《哪來的天才?》 這本書以許多公眾認為的“成功人士”為案例,深入淺出揭開了成功背後的原因。

然後不得不提到《一萬小時天才理論》(應該已經被說爛了)。

記得《俠探傑克》裡破案的關鍵所在嗎?一個聰明但沒有經過太多訓練的狙擊手VS一個並不聰明但進行了超高強度訓練的狙擊手,處理任務的思路是不一樣的,後者的方式遠遠優於前者。阿湯哥說:“他智力一般,但是因為已經進行了成千上萬次的訓練,下一步要做什麼已經不需要思考,是下意識的決策,這就是為什麼他有著異于常人的判斷。”

除了刻意練習,還應該有合適的學習方法來減少練習時間提高效率。推薦這本《學習之道》作者喬希·維茨金13歲就獲得了象棋大師的頭銜,而現在卻是一名太極推手大師。他的學習之道非常有借鑒價值。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